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深圳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373.86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准确地把握、坚持和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 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主要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及长期性。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教学时间:6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胜利提出的新课题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问题的预见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做出具体划分,但他们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未来社会是分阶段发展的。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 纲领批判》中全面阐述了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并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互相衔接的发展时期:从资本主 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恩格斯极为赞同马克 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划分的观点。并在他的晚年有关未来社会的著作和通信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看作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他提醒人们,要特别注意落后国家发展阶段上的复杂性,在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上, 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方案。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观点,对后人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 基础性、原则性的指导意义。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和苏联的经验教训 列宁作为第一个把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 社会将分阶段发展的思想,初步探索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经过的发展阶段和主要途 径。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等著作中,坚持了马克思三个阶段”划分理论,首次把共产主 义第一阶段明确地称为社会主义社会”。而且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不完全的社会主义等概念。这表明列 宁已明确意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程度上是有阶段性的。列宁还特别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包含多个发展阶段 的社会,只有经过若干阶段才能达到共产主义。这些重要思想观点,为后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 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究竟需要经历那几个发展阶段才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局 限,列宁没有作出明确的论述。 (三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八大正 确地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把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看得过于简单,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之后,便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用15年时间在经济上赶超英国, 在所有制方面用少则三四年、多则五六年时间完成油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并宣布“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 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到60年代初,通过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准确地把握、坚持和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 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主要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及长期性。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教学时间:6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胜利提出的新课题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问题的预见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做出具体划分,但他们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未来社会是分阶段发展的。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 纲领批判》中全面阐述了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并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互相衔接的发展时期:从资本主 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恩格斯极为赞同马克 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划分的观点。并在他的晚年有关未来社会的著作和通信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看作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他提醒人们,要特别注意落后国家发展阶段上的复杂性,在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上, 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方案。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观点,对后人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 基础性、原则性的指导意义。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和苏联的经验教训 列宁作为第一个把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 社会将分阶段发展的思想,初步探索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经过的发展阶段和主要途 径。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等著作中,坚持了马克思“三个阶段”划分理论,首次把共产主 义第一阶段明确地称为“社会主义社会”。而且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不完全的社会主义”等概念。这表明列 宁已明确意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程度上是有阶段性的。列宁还特别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包含多个发展阶段 的社会,只有经过若干阶段才能达到共产主义。这些重要思想观点,为后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 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究竟需要经历那几个发展阶段才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局 限,列宁没有作出明确的论述。 (三)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八大正 确地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把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看得过于简单,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之后,便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用15年时间在经济上赶超英国, 在所有制方面用少则三四年、多则五六年时间完成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并宣布“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 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到60年代初,通过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有

所认识,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但是,他又把这个时期看作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 期,认为这个时期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这就为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推行“左的路线和政策, 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最终导致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党和国家都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性,给社会主 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同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它同世界上的任 何其他事物一样,有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正式明确提出了我们 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科学论断,并指出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 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1982年9月,党的“十二 大”重申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此外还初步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 征,即物质文明不发达”。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再次重申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进一步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讲到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 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 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随后,党的十三大”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主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我们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来谈初级阶段。第二层含义是我国的社会主 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 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对于这个特定阶段的基本特征,邓小平和我们党(特别是十三大)作过系统的说明,党的十五大概括此前邓小平和 我们党的基本认识,从发展过程角度加以系统阐述,提出了九个方面。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 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 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 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 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 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 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群众牢 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 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阶段。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的历 史国情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第一,它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一个较短的新民

所认识,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但是,他又把这个时期看作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 期,认为这个时期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这就为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推行“左”的路线和政策, 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最终导致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党和国家都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性,给社会主 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同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它同世界上的任 何其他事物一样,有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正式明确提出了“我们 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科学论断,并指出“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 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1982年9月,党的“十二 大 ”重申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此外还初步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 征,即“物质文明不发达”。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再次重申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进一步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讲到“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 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 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随后,党的“十三大”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主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我们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来谈初级阶段。第二层含义是我国的社会主 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 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对于这个特定阶段的基本特征,邓小平和我们党(特别是十三大)作过系统的说明,党的十五大概括此前邓小平和 我们党的基本认识,从发展过程角度加以系统阐述,提出了九个方面。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 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 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 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 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 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 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群众牢 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 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阶段。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的历 史国情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第一,它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一个较短的新民

主主义阶段的过渡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起点低。 第二,它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经过5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 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还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 第三,它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所决定 的。我们的时代同时并存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这两种制度之间一直进行着较量与竞争。当今世界 正处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这种时代特点决定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它的初级阶段。 第四、它是由该阶段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 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这个历史阶段主要矛 盾的判断。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对这个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段相当曲折的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 表大会曾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 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尽管这种表述不够确切,但它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遗憾的是, 这种认识很快被否定了。 1957年夏季开展反右派斗争后,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确定为社会主 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社会主义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存 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种错误认识,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巨大损失。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果断地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左做法,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三中全会后不久,1979年3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重新作了分析,他 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提法是妥当的。但是,他不同意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指 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 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 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的 这段论述,纠正了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失误,肯定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的正确提法。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重新肯定八大关 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地基础上,用更为科学的语言表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在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把它载入党纲。党的十三大又把这一提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党的基本路线其产生的历史起点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这次全会确立了实现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一 些错误思想,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79年,邓小平针对党内外出现的一股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鲜明地提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

主主义阶段的过渡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起点低。 第二,它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经过5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 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还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 第三,它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所决定 的。我们的时代同时并存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这两种制度之间一直进行着较量与竞争。当今世界 正处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这种时代特点决定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它的初级阶段。 第四、它是由该阶段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这个历史阶段主要矛 盾的判断。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对这个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段相当曲折的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 表大会曾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 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尽管这种表述不够确切,但它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遗憾的是, 这种认识很快被否定了。 1957年夏季开展反右派斗争后,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确定为社会主 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社会主义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存 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种错误认识,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巨大损失。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 反正,果断地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左做法,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三中全会后不久,1979年3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重新作了分析,他 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提法是妥当的。但是,他不同意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指 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 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 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的 这段论述,纠正了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失误,肯定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的正确提法。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重新肯定八大关 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地基础上,用更为科学的语言表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在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把它载入党纲。党的十三大又把这一提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党的基本路线其产生的历史起点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这次全会确立了实现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一 些错误思想,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79年,邓小平针对党内外出现的一股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鲜明地提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

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 这条路线具备了基本雏形 1982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使这条路线的基本内容得到了新的充实。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终于胜利地完成了这项历史任务,形成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科学、完整 的表述。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基本路线作了明确概括:“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 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就其核心内容和要求来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为了解决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 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 中心。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它规定了我们国家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 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思想为指导这几个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我国人民就会失 去前进方向: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不能为人民民主权利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效的保证;不坚持党的领导,社 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领导核心,国家就会分裂: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会造成整个社会思想的混 乱。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由于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中的某些方面束缚 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便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在当代世界上,各国 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像我国这样在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 国家,尤其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努力吸收世界先进成果,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坚持立国之本与强国之路的统一 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达到社会全面进步。它们内在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两个基本点之间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为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的社 会环境。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前进。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促进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侧。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改革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保持其勃 勃生机,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第三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展开阐明了什么是社

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 这条路线具备了基本雏形。 1982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使这条路线的基本内容得到了新的充实。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终于胜利地完成了这项历史任务,形成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科学、完整 的表述。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基本路线作了明确概括:“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 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就其核心内容和要求来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为了解决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 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 中心。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它规定了我们国家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 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思想为指导这几个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我国人民就会失 去前进方向;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不能为人民民主权利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效的保证;不坚持党的领导,社 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领导核心,国家就会分裂;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会造成整个社会思想的混 乱。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由于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中的某些方面束缚 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便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在当代世界上,各国 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像我国这样在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 国家,尤其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努力吸收世界先进成果,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坚持立国之本与强国之路的统一 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达到社会全面进步。它们内在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两个基本点之间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为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的社 会环境。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前进。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促进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改革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保持其勃 勃生机,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展开阐明了什么是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 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 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 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 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 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确认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后,必然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 社会。这个客观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要经历多少艰难曲折,共产主义一定会到来。共产党人把 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最终奋斗目标,还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制度中最理想、最美好、最合理的社会制度。8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一最高纲领,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即共产主义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相当于党的最高纲领来说,就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 领是辨证的统一。最高纲领是灵魂,起导向作用,它决定基本纲领的性质和方向,是基本纲领的定向制约和归宿。 如果忘记最高纲领,就会丧失共产党人的特质和先进性,也就最终丧失了共产党的生存基础。基本纲领是基础,起 阶梯作用,它反映最高纲领的阶段性要求,是最高纲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分解和近期反映,是实现最高纲领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经步骤。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使党作为阶级、民族和人民的先锋队始终坚持正确的 方向,又不至于因逾越社会发展阶段,陷入空想。 思考题 1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立国之本与强国之路的统一。 2.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3.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

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 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 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 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 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 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确认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后,必然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 社会。这个客观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要经历多少艰难曲折,共产主义一定会到来。共产党人把 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最终奋斗目标,还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制度中最理想、最美好、最合理的社会制度。8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一最高纲领,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即共产主义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相当于党的最高纲领来说,就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 领是辨证的统一。最高纲领是灵魂,起导向作用,它决定基本纲领的性质和方向,是基本纲领的定向制约和归宿。 如果忘记最高纲领,就会丧失共产党人的特质和先进性,也就最终丧失了共产党的生存基础。基本纲领是基础,起 阶梯作用,它反映最高纲领的阶段性要求,是最高纲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分解和近期反映,是实现最高纲领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经步骤。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使党作为阶级、民族和人民的先锋队始终坚持正确的 方向,又不至于因逾越社会发展阶段,陷入空想。 思考题: 1.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立国之本与强国之路的统一。 2.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3.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 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 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 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2 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 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3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 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 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 主要实现形式。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材料4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请回答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2如何理解“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为什么? 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4.如何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 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 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 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2 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 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3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 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 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 主要实现形式。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材料4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请回答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2.如何理解“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为什么? 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4.如何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