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 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理论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含义。同 时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 主要内容: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例: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2.开放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例:吸引外资数据 3.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国家的经济安全 教学重点: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及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关键词: 改革;对外开放 教学时间:6学时 第一节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不改革没有出路。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才能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 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 1.原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弊端 原有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体制,主要 是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要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我们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模式,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对国家集中财力发展基础工业 与重点产业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病日益显露出来,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 障碍。 2.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 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理论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含义。同 时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 主要内容: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例: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2.开放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例:吸引外资数据 3.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国家的经济安全 教学重点: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及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关 键 词 : 改革;对外开放 教学时间:6学时 第一节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不改革没有出路。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才能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 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 1.原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弊端 原有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体制,主要 是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要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我们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模式,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对国家集中财力发展基础工业 与重点产业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病日益显露出来,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 障碍。 2.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 (2)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市场和价值规律作用 (3)经济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 (4)政企不分,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5)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这种状况严重抑制和挫伤了企业和劳动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活 力。所以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 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不改革 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1改革不是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不是对旧体制的调试或改良,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和 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改革,使生产力摆脱旧体制的束缚,解放生产力;通过改革,建立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旧体制的改革和新体制的建立,又必然引起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深刻的变化。无论从改 革对生产力的发展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来看,还是从其导致的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都是一场深刻的革 命。 3改革,同中国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革命是解放 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认为,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新民主主 义革命是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这是 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而现在这场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和社会 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强国。从这一点上看,改革的性质也同过去 的革命一样。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范围内的一种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1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的对像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济制度: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本质,决定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3.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执行并实现社会主义原则。 (二)社会主义原则: 邓小平的看法,“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要有步骤、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 1.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大胆而谨慎、稳步推进、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新进式的改革 2.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二)改革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然后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 (三)改革要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中配套进行,建设和谐社会。 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 (2)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市场和价值规律作用 (3)经济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 (4)政企不分,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5)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这种状况严重抑制和挫伤了企业和劳动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活 力。所以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 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不改革 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1.改革不是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不是对旧体制的调试或改良,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和 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改革,使生产力摆脱旧体制的束缚,解放生产力;通过改革,建立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旧体制的改革和新体制的建立,又必然引起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深刻的变化。无论从改 革对生产力的发展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来看,还是从其导致的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都是一场深刻的革 命。 3.改革,同中国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革命是解放 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认为,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新民主主 义革命是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这是 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而现在这场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和社会 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强国。从这一点上看,改革的性质也同过去 的革命一样。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范围内的一种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1.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的对象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济制度: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本质,决定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3.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执行并实现社会主义原则。 (二)社会主义原则: 邓小平的看法,“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要有步骤、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 1.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大胆而谨慎、稳步推进、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 2.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二)改革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然后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 (三)改革要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中配套进行,建设和谐社会。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对外开放是经济生活全球化和科技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对外开放理论,首先是在对人类社会的开放趋势进行科学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 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交换的扩大,不断地冲破地域的壁垒,把各个民族推向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交往之中。尤其是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既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活动的社会化、国际化,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世界 各发达国家以国际商品交换作为本国生产的必须条件,同时又以血腥的殖民扩张把许多落后国家卷入到国际商品交 换之中,从而使得各种资源在国家间大量和迅速流动,使世界市场迅速形成并在曲折发展中不断扩大,进而把各国 不同的生产转化成世界总生产的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一个日益开放的世界。马克思早在150前就分析过这种社会历 史进程,并明确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 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加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群 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竞争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市场上各种 资源的流动。 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各国的开放度越来越高。邓小平敏锐地把握这一客观历史 进程,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面向世界,实行经济开放同时伴随着其他领域的不同程度的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要素。只有 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才能实现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例世界银行数据 (二)对外开放也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教训的深刻总结的结果。 邓小平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我 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 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鼓励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流合作的条件,但是我 们自己孤立自己。现在我们算是学会利用这个国际条件了。” 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三)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要求。 社会主义只有在对外开放中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消化一切优秀成果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才能 比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能离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从纵向说,必须继 承干百年来、包括资本主义时代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从横向来说,必须大胆吸收不同国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 文明创造。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越性,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始终 保持蓬勃的生命力。 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开放型经济的形成 1.1980年5月,国务院批准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1985年,国家进一步开辟长 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等地为开放区;1988年,海南建省;1990年,开放和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2.20世纪90年代以后,采取了新形式如设立保税区、外资银行可以在经济特区和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设立机 构、允许外资进入第三产业、发行B股吸引境外投资者 (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国家经济安全 (一)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对外开放是经济生活全球化和科技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对外开放理论,首先是在对人类社会的开放趋势进行科学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 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交换的扩大,不断地冲破地域的壁垒,把各个民族推向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交往之中。尤其是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既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活动的社会化、国际化,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世界 各发达国家以国际商品交换作为本国生产的必须条件,同时又以血腥的殖民扩张把许多落后国家卷入到国际商品交 换之中,从而使得各种资源在国家间大量和迅速流动,使世界市场迅速形成并在曲折发展中不断扩大,进而把各国 不同的生产转化成世界总生产的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一个日益开放的世界。马克思早在150前就分析过这种社会历 史进程,并明确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 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加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群 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竞争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市场上各种 资源的流动。 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各国的开放度越来越高。邓小平敏锐地把握这一客观历史 进程,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面向世界,实行经济开放同时伴随着其他领域的不同程度的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要素。只有 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才能实现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例]世界银行数据 (二)对外开放也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教训的深刻总结的结果。 邓小平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我 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 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鼓励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流合作的条件,但是我 们自己孤立自己。现在我们算是学会利用这个国际条件了。” 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三)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要求。 社会主义只有在对外开放中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消化一切优秀成果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才能 比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能离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从纵向说,必须继 承千百年来、包括资本主义时代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从横向来说,必须大胆吸收不同国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 文明创造。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越性,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始终 保持蓬勃的生命力。 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开放型经济的形成 1.1980年5月,国务院批准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1985年,国家进一步开辟长 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等地为开放区;1988年,海南建省;1990年,开放和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2.20世纪90年代以后,采取了新形式,如设立保税区、外资银行可以在经济特区和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设立机 构、允许外资进入第三产业、发行B股吸引境外投资者 (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国家经济安全 (一)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
国家外汇储备逼近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进出口总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答 案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家里使用的每一件东西都可能有一个零件不是在我们国 家制造的;我们口袋里的每一元钱都可能因为世界上某个地方发生了什么而升值或贬值;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 都或多或少地服务于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培部分。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这一切则意味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 响越来越大;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于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写进党的 代表大会的文献中,这是第一次。 (二)国家经济安全 1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 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 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 机。 2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首先,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经济和一些主要 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传导到我国,出口、进口和外资流入都有可能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 贸易摩擦和净端增多。其次,在开放型经济中,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要考 虑国内外政策的相互影响,需要权衡的因素增加。最后,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这里主要要考虑两个问题, 是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可能性,二是战略性领域中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对风险要充分估计并做好应对准备,以有 效控制风险,规避飘险。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面对 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 外开放格局,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实施“走出去的内涵包括:第一,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 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第二,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 业对外投资,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劳务输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第三,支持有竞争能 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第四,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 一批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 可。“引进来”是对外开放,“走出去”也是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之初,限于条件,我们以“引进来”为主,取得了巨大 成就。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为了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宽 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改善外贸结构。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 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优化进口 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推动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进口的多元化。建立必要的储备制 度。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完善有关税收制度和贸易融资机制。 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步骤地推进金融、电信、贸易和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 放。积极探索通过收购、兼并和投资基金、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投资。要把利用外资与国有企业改组改 造结合起来,鼓励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兴幼研究开发机构。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 改善投资环境,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提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
国家外汇储备逼近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进出口总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答 案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家里使用的每一件东西都可能有一个零件不是在我们国 家制造的;我们口袋里的每一元钱都可能因为世界上某个地方发生了什么而升值或贬值;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 都或多或少地服务于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部分。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这一切则意味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 响越来越大;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于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写进党的 代表大会的文献中,这是第一次。 (二)国家经济安全 1.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 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 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 机。 2.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首先,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 全球经济和一些主要 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不可避免地会传导到我国, 出口、 进口和外资流入都有可能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 贸易摩擦和争端增多。其次, 在开放型经济中, 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要考 虑国内外政策的相互影响, 需要权衡的因素增加。最后, 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这里主要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 是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可能性, 二是战略性领域中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对风险要充分估计并做好应对准备, 以有 效控制风险, 规避风险。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 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面对 经济全球化趋势, 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完善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 外开放格局, 从更大范围、 更广领域、 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实施“走出去”的内涵包括:第一, 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 较优势的对外投资, 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 途径和方式。第二, 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 业对外投资, 带动技术、 设备、 产品和劳务输出, 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第三, 支持有竞争能 力的企业跨国经营, 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第四, 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在竞争中形成 一批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 “引进来”和“走出去”, 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 可。“引进来”是对外开放, “走出去”也是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之初, 限于条件, 我们以“引进来”为主, 取得了巨大 成就。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就是为了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 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拓宽 发展空间, 以开放促改革、 促发展。 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改善外贸结构。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发挥我国的比较 优势, 巩固传统市场, 开拓新兴市场, 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 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优化进口 结构, 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推动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进口的多元化。建立必要的储备制 度。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 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 完善有关税收制度和贸易融资机制。 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步骤地推进金融、 电信、 贸易和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 放。积极探索通过收购、 兼并和投资基金、 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投资。要把利用外资与国有企业改组改 造结合起来, 鼓励投资农业、 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兴办研究开发机构。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 改善投资环境, 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提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
思考题 1.请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3如何既加强与各国的经济联系有确保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书目: 1.邓小平.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技术见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见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凉:人民出版社,2002 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材料分析题: 材料1 1979年一1991年市场化改革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小阶段:1979年1984年,是经济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计划经济 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重点是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则处于试点、探索阶段。1984年一1988年,是推行全面经济改革 的阶段。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主要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 商品经济的论断。价格管理由过去的调整为主改为放开为主。1988年一1991年,这一阶段的主线是治理整顿,维护 稳定。市场化程度继续提高,定量票证逐步消亡,深圳成立了证券交易所。1992年以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实质 性操作阶段。市场化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放开粮价,汇率并轨,分税制出台,颁布合同法、公司法等。1997年之 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资料来源:顾海兵经济体制转轨为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化.了望,1999(39) 资料2 改革开放这20年,告别了“大锅饭”,告别了凭证供应,告别了缺衣少食的贫困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历史上 最好的时期。1949年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2162元,提高了48倍:城市居民1949年人均现金 收入不足100元,1957年达到254元,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喂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最近这20年实 际增长2.2倍。 资料来源衣食住行看变化.了望.1999.(35) 问题根据材料1、2,请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它有何特点,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 变化?
思考题: 1.请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3.如何既加强与各国的经济联系有确保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书目: 1.邓小平. 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技术.见: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见: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材料分析题: 材料1 1979年—1991年市场化改革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小阶段:1979年—1984年,是经济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计划经济 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重点是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则处于试点、探索阶段。1984年—1988年,是推行全面经济改革 的阶段。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主要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 商品经济”的论断。价格管理由过去的调整为主改为放开为主。1988年—1991年,这一阶段的主线是治理整顿,维护 稳定。市场化程度继续提高,定量票证逐步消亡,深圳成立了证券交易所。1992年以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实质 性操作阶段。市场化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放开粮价,汇率并轨,分税制出台,颁布合同法、公司法等。1997年之 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资料来源:顾海兵.经济体制转轨为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化. 了望 ,1999(39) 资料2 改革开放这20年,告别了“大锅饭”,告别了凭证供应,告别了缺衣少食的贫困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历史上 最好的时期。1949年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2162元,提高了48倍;城市居民1949年人均现金 收入不足100元,1957年达到254元,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喂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最近这20年实 际增长 2.2倍。 资料来源:衣食住行看变化.了望.1999.(35) 问题:根据材料1、2,请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它有何特点,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