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 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时间:4学时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选择 计划经济的弊端。“不改革没有出路。”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阶段 1978一1984年,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引入并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阶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在坚持实现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更加明确地强调:“正确贯彻计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肯定了农民包产到户的做法,党的十二大肯定了包产到户的 改革方向。到1983年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新经济体制在全国广泛实现,人民公社体制宣 告终结。 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和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改革传统产品经济体制阶段 1984年一1991年,是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指导下,改革传统产品经济体制的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 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有 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突破了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在总体 上是商品经济,从而把商品经济确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这一阶段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调整所有制结构。开始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的格局,与此相适应,进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的改革。第二,一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重 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如推行承包制,实现厂长负责制,推动横向经济联合等。第三,逐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 体系。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至今,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计划与市场问题作了新的历史 概括。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 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时间:4学时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选择 计划经济的弊端。“不改革没有出路。”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阶段 1978—1984年,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引入并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阶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在坚持实现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更加明确地强调:“正确贯彻计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肯定了农民包产到户的做法,党的十二大肯定了包产到户的 改革方向。到1983年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新经济体制在全国广泛实现,人民公社体制宣 告终结。 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和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改革传统产品经济体制阶段 1984年—1991年,是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指导下,改革传统产品经济体制的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 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有 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突破了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在总体 上是商品经济,从而把商品经济确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这一阶段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调整所有制结构。开始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的格局,与此相适应,进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的改革。第二,一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重 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如推行承包制,实现厂长负责制,推动横向经济联合等。第三,逐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 体系。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至今,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计划与市场问题作了新的历史 概括。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1从阻力最小的农村突破,以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第一推动力,超出计划经济的框架。农村改革的最初尝试 是1978年的安徽省农民的自发性制度创新。 [例: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改革 2.在市场要素最多的地区,率先建立初步的市场经济体系 [例广东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3.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改革从体制外向体制内逐步推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结 构调整,能在社会保持稳定的同时,迅速形成市场经济的主体,进一步带动了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市场机制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1历史回顾:计划与市场 马克思对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它使社会劳动和生产资料得不到合理的安排 和充分的利用,并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阐明了用有计划的组织代替它的必要。但是,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的 充分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后,商品经济才能消除。 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市场机制被取消,代之以行政性指令计划的计划经济。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探索:陈云提出并写入党的八大决议的“三主体,三补充”。 2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前后,邓小平突破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 相结合的思想。 第二阶段,从1984年改革全面展开到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和全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从中共十三大后到中共十四大,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全党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观,念,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并进一步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重大 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后又写入党章和宪法,通过组织程序和法律程序得到了正式确认。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 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在分配关系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 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三)建设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的市场经济,防止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四)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五)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进文化。 (六)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例曼昆:《经济学原理》 (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就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形成。城乡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新的发 展。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初步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 素以不同形式参与分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被打破,市场调节收入分配的机制在一些领域正在形成,以共同富裕
(二)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1.从阻力最小的农村突破,以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第一推动力,超出计划经济的框架。农村改革的最初尝试 是1978年的安徽省农民的自发性制度创新。 [例]: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改革 2.在市场要素最多的地区,率先建立初步的市场经济体系 [例]广东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3.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改革从体制外向体制内逐步推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结 构调整,能在社会保持稳定的同时,迅速形成市场经济的主体,进一步带动了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市场机制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1.历史回顾:计划与市场 马克思对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它使社会劳动和生产资料得不到合理的安排 和充分的利用,并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阐明了用有计划的组织代替它的必要。但是,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的 充分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后,商品经济才能消除。 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市场机制被取消,代之以行政性指令计划的计划经济。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探索:陈云提出并写入党的八大决议的“三主体,三补充”。 2.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前后,邓小平突破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 相结合的思想。 第二阶段,从1984年改革全面展开到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和全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从中共十三大后到中共十四大,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全党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观念,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并进一步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重大 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后又写入党章和宪法,通过组织程序和法律程序得到了正式确认。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 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在分配关系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 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三)建设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的市场经济,防止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四)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五)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进文化。 (六)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例]曼昆:《经济学原理》 (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就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形成。城乡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新的发 展。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初步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 素以不同形式参与分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被打破,市场调节收入分配的机制在一些领域正在形成,以共同富裕
为目标,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正在落实。 3.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得到发挥。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较快,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减少。 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 联系起来。 40%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人大和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一万多件法律法规,并先后加入了一系列保 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 6.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9%,全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5年, GDP增长率9.9%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根本在于推动农村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 代工业社会转型,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艰巨任务。 3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市场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为落后,差距逐渐拉 大。 4.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地区封锁、行业垄断、行政分割、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不到 位。。。 5.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旧体制的根本弊端是社会经济生活隶属于行政权力,以市场 主体的自主活动取代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限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6.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7.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改革旧体制以外延增长和粗放经营为模 式的经济发展战略,事实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例“不要小看中国人” 讨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例《物权法》介绍 案例分析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例中国社科院温州调查资料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公有制的含义 所谓公有制,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财产制度。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过去主要采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公有制的实现形 式已经多样化。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 成分和集体成分 (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
为目标,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正在落实。 3.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得到发挥。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较快,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减少。 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 联系起来。 40% 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人大和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一万多件法律法规,并先后加入了一系列保 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 6.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9%,全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5年, GDP增长率9.9%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根本在于推动农村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 代工业社会转型,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艰巨任务。 3.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市场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为落后,差距逐渐拉 大。 4.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地区封锁、行业垄断、行政分割、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不到 位。。。 5.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旧体制的根本弊端是社会经济生活隶属于行政权力,以市场 主体的自主活动取代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限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6.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7.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改革旧体制以外延增长和粗放经营为模 式的经济发展战略,事实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例]“不要小看中国人” 讨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例]《物权法》介绍 案例分析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例]中国社科院温州调查资料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公有制的含义 所谓公有制,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财产制度。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过去主要采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公有制的实现形 式已经多样化。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 成分和集体成分 (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
所有制形式,所以称为国有经济。 [例《参考消息》文章对中国国有企业评价 3.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4.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得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或经营方式。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三、鼓励、支持和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例广东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 (二)个体经济。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经济。 (三)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四)外资经济。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独资的企业,简称三资企业 四、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按劳分配的内容 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食。 (二)按劳分配的特点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侧。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 分配原则,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分配方式。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3.就全社会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 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概括起来说,按劳分配原则所体现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必须通过市场实现,要受等价交换原则的制约。按劳分配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还只能近似地实现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个体劳动收入。依靠劳动者从事个体工商业、个体服务业,以及农副业生产等经济活动所获取的收入。 (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指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或 价格的表现形式。 (三)经营收入。指公有制企业由于生产、销售等经营状况较好而取得的收入。 (四)资产收益。凭借资金所有权所获得的收入,如股息、红利、利息。 (五)按资本取得的收入。主要指外资经济中外国和港澳台资本家取得的利润,我国私营业主取得的收入等。 这些收入的存在,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且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三、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
所有制形式,所以称为国有经济。 [例] 《参考消息》文章对中国国有企业评价 3.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4.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得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或经营方式。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 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例]广东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 (二)个体经济。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经济。 (三)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四)外资经济。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独资的企业,简称“三资企业” 四、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按劳分配的内容 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食。 (二)按劳分配的特点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 分配原则,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分配方式。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3.就全社会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 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概括起来说,按劳分配原则所体现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必须通过市场实现,要受等价交换原则的制约。按劳分配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还只能近似地实现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个体劳动收入。依靠劳动者从事个体工商业、个体服务业,以及农副业生产等经济活动所获取的收入。 (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指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或 价格的表现形式。 (三)经营收入。指公有制企业由于生产、销售等经营状况较好而取得的收入。 (四)资产收益。凭借资金所有权所获得的收入,如股息、红利、利息。 (五)按资本取得的收入。主要指外资经济中外国和港澳台资本家取得的利润,我国私营业主取得的收入等。 这些收入的存在,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且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三、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
(一)效率与公平原则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例公平和效率 2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国家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为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国家有必要采取各种手段,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避免个人收入差 距过分悬殊以至可能产生的两极分化,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1制定并实施价格政策 2加强税收政策调节 3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对再分配的一种合理调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实行社会救济,以促进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例深圳外来工退保潮 摘录:我国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思考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2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其实现方式的多样化? 3.怎样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政府在理顺两者的关系中能发挥哪些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 4.《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1976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材料分析题一: 材料1 我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80年为21.4%,1985年为28.5%,1990年为31.3%,1995年为31.1%。 资料来源吕安妮,王旭光结构调整(一)经济日报.1997-03-05 材料2 主要发达国家1998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美国为71%,法国为72%,部分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在国内 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98年,印度为45%,泰国为49%,巴西为56%。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248一249 材料3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资料来源: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凉:人民出版社,2002.21
(一)效率与公平原则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例] 公平和效率 2.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国家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为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国家有必要采取各种手段,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避免个人收入差 距过分悬殊以至可能产生的两极分化,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1.制定并实施价格政策 2.加强税收政策调节 3.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对再分配的一种合理调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实行社会救济,以促进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例]深圳外来工退保潮 摘录: 我国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思考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2.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其实现方式的多样化? 3.怎样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政府在理顺两者的关系中能发挥哪些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 4.《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1976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材料分析题一: 材料1 我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80年为21.4%,1985年为28.5%,1990年为31.3%,1995年为31.1%。 资料来源:吕安妮,王旭光.结构调整(一).经济日报.1997-03-05 材料2 主要发达国家1998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美国为71%,法国为72%,部分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在国内 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98年,印度为45%,泰国为49%,巴西为56%。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248—249 材料3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资料来源: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
问题根据材料1、2、3,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什么不足?如何调整?新型工业化有何特征?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 材料分析题二: 材料: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由于粮食价格上张,2004年1到2月,平均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的食品开支增加了33元。种种 迹象显示,物价的上张还将继续,当前3%的通胀率还不是峰顶。在粮食价格持续飞涨的推动下,生活资料平均出厂 价格指数已由负转正,生产资料价格则上张加速。一季度,工业企业原料购进价格在去年上张4.8%的基础上又上 张了8.3%;而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已由去年8.1%的涨幅蹿升至14.8%。摩根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郑杏娟预 计,CPI将在2004年的第三季度达到顶峰5%~6%。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 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 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 短期。 资料来源:BUSINESS.SOHO.com2004年4月22日 http:/finance.sina.com.cn2004年10月28日 问题:通货膨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经济有什么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决定对通货膨张会有什么影响?
问题:根据材料1、2、3,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什么不足?如何调整?新型工业化有何特征?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 材料分析题二: 材料: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由于粮食价格上涨,2004年1到2月,平均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的食品开支增加了33元。种种 迹象显示,物价的上涨还将继续,当前3%的通胀率还不是峰顶。在粮食价格持续飞涨的推动下,生活资料平均出厂 价格指数已由负转正,生产资料价格则上涨加速。一季度,工业企业原料购进价格在去年上涨4.8%的基础上又上 涨了8.3%;而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已由去年8.1%的涨幅蹿升至14.8%。摩根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郑杏娟预 计,CPI将在2004年的第三季度达到顶峰5%-6%。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 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 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 短期。 资料来源:BUSINESS.SOHO.com 2004年4月22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 问题:通货膨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经济有什么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决定对通货膨胀会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