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目的: 明确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状况以及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自觉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 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而贡献力量。 主要内容: 1.了解邓小平提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著名论断的涵义和意义。 2.弄清什么是政治文明,了解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4、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内容和原则。 5、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认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国体一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依法治国的涵义及意义。 4.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 教学时间:4学时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正确把握民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从民主的起源及历史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民主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对 其加以正确把握: 第一,民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历史的发展 而不断演变。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它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与我国国体相 适应的基本政体 第三,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 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与资本主义民主试图否认民主的阶级实质不同,社会主义民主公开宣称,它在对最大多数 的人民大众实行广泛民主的同时,还对少数敌对者实行专政 第四,民主作为国家制度,要使它臻于完善,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和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得到了清楚地阐 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因此,民主始终是社会主义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二,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客观需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目的: 明确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状况以及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自觉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 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而贡献力量。 主要内容: 1.了解邓小平提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著名论断的涵义和意义。 2.弄清什么是政治文明,了解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4、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内容和原则。 5、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认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依法治国的涵义及意义。 4.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 教学时间:4学时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正确把握民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从民主的起源及历史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民主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对 其加以正确把握: 第一,民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历史的发展 而不断演变。 第二, 社会主义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它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与我国国体相 适应的基本政体。 第三,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 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与资本主义民主试图否认民主的阶级实质不同,社会主义民主公开宣称,它在对最大多数 的人民大众实行广泛民主的同时,还对少数敌对者实行专政。 第四,民主作为国家制度,要使它臻于完善,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和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得到了清楚地阐 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因此,民主始终是社会主义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二,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客观需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 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使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和需 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客观规律,从而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第二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政权的科学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政权建设过程中, 总结自身实践和外国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经历了探索和升华的过程,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它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它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享有 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的政权;它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 义建设的任务。 (三)人民民主专政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第一,它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担负着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任务。 第二,它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第三,从政权组织形式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四、从概念的表述上看,人民民主 专政符合我国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它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它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全部国家 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一、人民代表选举制度。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组织运行制度。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第四、人大代表的监督和罢免制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是最合理、最便利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所贯 穿的基本原则上,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这一制度是在共产党执政的前提下,各民主党派通过参加国家政权与国家事务管理的途径,与共产党实行政治合 作、民主协商、互相监督的政党制度。 (二)人民政协制度 这一制度是各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以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形式,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各族人民生活 中的重大问题,以及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制度。 历史表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存在着本质区别。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 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使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和需 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客观规律,从而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政权的科学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政权建设过程中, 总结自身实践和外国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经历了探索和升华的过程。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它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它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享有 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的政权;它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 义建设的任务。 (三)人民民主专政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第一,它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担负着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任务。 第二,它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第三,从政权组织形式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四、从概念的表述上看,人民民主 专政符合我国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它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它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全部国家 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一、人民代表选举制度。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组织运行制度。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第四、人大代表的监督和罢免制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是最合理、最便利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所贯 穿的基本原则上,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这一制度是在共产党执政的前提下,各民主党派通过参加国家政权与国家事务管理的途径,与共产党实行政治合 作、民主协商、互相监督的政党制度。 (二)人民政协制度 这一制度是各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以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形式,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各族人民生活 中的重大问题,以及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制度。 历史表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存在着本质区别。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 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我国多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制度 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是完全适 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我们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第三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 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 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其深刻的内涵是: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 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决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二)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与民主建设一样,法治建设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等 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在不断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一,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二,继续全面深入地进行普法教育, 广泛开展依法治理。第三,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到有法必依”。第四,继续完善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确保严 格、公正执法。第五,合理借鉴别国法制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三)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四,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五,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依法治国是一个长期过程 它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发展,也需要人的思想认识的主观条件的发展。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建立起完备的法制并实行法治有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依法治国是我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但是,法律不可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而且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也要 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前提;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必然要 求。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政治体制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 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我国多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制度 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是完全适 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我们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 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 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其深刻的内涵是: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 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决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二)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与民主建设一样,法治建设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等 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在不断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一,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继续全面深入地进行普法教育, 广泛开展依法治理。第三,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到“有法必依”。第四,继续完善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确保严 格、公正执法。第五,合理借鉴别国法制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三)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四,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五,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依法治国是一个长期过程 它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发展,也需要人的思想认识的主观条件的发展。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建立起完备的法制并实行法治有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依法治国是我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但是,法律不可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而且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也要 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前提;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必然要 求。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政治体制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其民主政治建设和一切政治活动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积极成果的总和,从 静态角度来看,是指社会主义应该具有文明的社会政治形态,包括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以及社会主义的其他各项 政治制度(如司法制度等);从动态的操作层面看,它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政治活动,比如我们的决策过程 司法过程、监督过程等等,都必须按照文明的要求和方式去实现、去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在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一定要搞好社会主义的 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大正式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党的意志和奋斗目标,不仅写入了十六大报告,而 且庄严地写入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 文明的本质特征。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 第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的一般概念是指各种具体的政治制度,或是指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我国的政治体制,是指与国家根 本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目前,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需要。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 求。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 第五,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推动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第三,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 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第一,坚持和完善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三,推进机构改革,建设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四,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第五,维护社会稳定 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文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3.依法治国的含义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其民主政治建设和一切政治活动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积极成果的总和,从 静态角度来看,是指社会主义应该具有文明的社会政治形态,包括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以及社会主义的其他各项 政治制度(如司法制度等);从动态的操作层面看,它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政治活动,比如我们的决策过程、 司法过程、监督过程等等,都必须按照文明的要求和方式去实现、去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在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一定要搞好社会主义的 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大正式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党的意志和奋斗目标,不仅写入了十六大报告,而 且庄严地写入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 文明的本质特征。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 第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的一般概念是指各种具体的政治制度,或是指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我国的政治体制,是指与国家根 本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目前,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需要。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 求。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 第五,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推动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第三,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 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第一,坚持和完善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三,推进机构改革,建设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四,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第五,维护社会稳定。 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文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3.依法治国的含义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1991年版第1468-1482页! 2.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76-180页。 3.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94-197页。 4.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13、14部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98-337 页。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提纲》(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56 63页 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有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议论的一组材料: 材料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 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其中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便是这 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共识这几年已在世界出现,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 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 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最值得注意的发展是,在拉丁美洲和东欧、苏联、中东 与亚洲,强固的政府都在这二十年间动摇了。自由民主目前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惟一一贯的政治憧 憬对像。 材料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 优先发展生产力。(邓小平) 材料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 小康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位居世界第六 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上升到第5位,2002年中国吸收外资超过美国,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 作为衡量一国总体经济实力主要指标的GDP的变化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近五年来的变化。 材料4 “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这也是国情。必须把社会主义 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 确选择。想让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回头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完全错误,根本行不通的。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点,要做到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想问 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江泽民)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评析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的观点? 2谈谈你对福山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观点的看法。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长期性、复杂性与曲折性的看法? 4.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1991年版 第1468-1482页。 2.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 第176-180页。 3.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 第194-197页。 4.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13、14部分)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 第298-337 页。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提纲》(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学习出版社 2003年版 第56- 63页 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有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议论的一组材料: 材料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 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其中美国学者弗朗西斯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便是这 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共识这几年已在世界出现,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 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 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最值得注意的发展是,在拉丁美洲和东欧、苏联、中东 与亚洲,强固的政府都在这二十年间动摇了。自由民主目前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惟一一贯的政治憧 憬对象。 材料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 优先发展生产力。(邓小平) 材料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 小康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位居世界第六 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上升到第5位,2002年中国吸收外资超过美国,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 作为衡量一国总体经济实力主要指标的GDP的变化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近五年来的变化。 材料4 “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这也是国情。必须把社会主义 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 确选择。想让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回头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完全错误,根本行不通的。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点,要做到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想问 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江泽民)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评析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的观点? 2.谈谈你对福山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观点的看法。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长期性、复杂性与曲折性的看法? 4.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