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 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践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关键词: 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 教学时间:4学时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及其发展。这是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 社会主义的过渡。 具体的说来: 在经济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新 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 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 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新民主主 义经济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 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 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共同纲领》规定,建国 初期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既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考虑到其过渡性 特点而允许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殖民地奴化思想以外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合法存在。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两三年,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 化。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到1952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的经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 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2.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践 3.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关 键 词: 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 教学时间:4学时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及其发展。这是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 社会主义的过渡。 具体的说来: 在经济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新 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 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 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新民主主 义经济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 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 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共同纲领》规定,建国 初期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既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考虑到其过渡性 特点而允许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殖民地奴化思想以外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合法存在。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两三年,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 化。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到1952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的经
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 的矛盾已经上升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外部,则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 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 召开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援助,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 国际环境。毛泽东访苏,又好看又好吃的中苏条约。建国初的中苏关系。 第二节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用10年至15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 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总路线的基本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是目 的,即是说,要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放在优先和首要的地位,这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只有大力发展生 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稳步提高: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是“两翼”,是手段,两翼丰满,主体才能腾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出于抽象的社会主义信 念,而基于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实际需要,是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是为实现社会主 义工业化扫清道路和创造条件的。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构想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这 就是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与变革同行,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促进社会 生产力发展。 1954年1月1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指出:“在发展国民经济中,我们必须努力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工业,把现 有的社会主义工业扩大起来,办得更好:我们必须努力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这两方 面的任务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 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没有主体当然不行,没有翅膀也不行”。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摆脱贫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 烈愿望,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反映了中 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发展是硬道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 的矛盾已经上升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外部,则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 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 召开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援助,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 国际环境。毛泽东访苏,又好看又好吃的中苏条约。建国初的中苏关系。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用10年至15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 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总路线的基本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是目 的,即是说,要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放在优先和首要的地位,这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只有大力发展生 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稳步提高;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是“两翼”,是手段,两翼丰满,主体才能腾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出于抽象的社会主义信 念,而基于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实际需要,是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是为实现社会主 义工业化扫清道路和创造条件的。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构想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这 就是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与变革同行,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促进社会 生产力发展。 1954年1月1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指出:“在发展国民经济中,我们必须努力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工业,把现 有的社会主义工业扩大起来,办得更好;我们必须努力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这两方 面的任务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 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没有主体当然不行,没有翅膀也不行”。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摆脱贫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 烈愿望,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反映了中 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发展是硬道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恢复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已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成就 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0世纪中叶,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 革命的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形成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他们在实践中探 索和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主要经验,是构成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三大改造都是以和平的方法完成的: 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个体农业是小农经济,不适应社会主 义建设的需要,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但是,农民是劳动人民的一部份,因此,在改造的方式 上,决不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而必须采取和平的方式、自愿的方式。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较好的贯彻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因而使得农业合作 化运动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完成。 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是剥夺的方式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提出过和平赎买的设 想。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以和平的、赎买的方法来完成,也就是说,资本主 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赎买”政策的成功实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 的一个伟大创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邓小平指出: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 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之一。” (二)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指导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形式上则采取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 步过渡。 毛泽东强调:这种渐进的方式可以使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因 而可以使他们较少地感觉到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是突如其来的。这些步骤,可以基本上避免在一个时间内(例 如一年到两年内)农作物的减产。”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指导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 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过渡:第一步是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步再 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在转变中采取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逐步过渡:在步骤上则是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由主要行业到一般行业逐步推开。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是恰当的,有效的。这种逐步过渡的渐进方式,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 不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间内可能发生 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仅没有对性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在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由小生产者改造成为社 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 者
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恢复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已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成就 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0世纪中叶,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 革命的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形成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他们在实践中探 索和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主要经验,是构成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三大改造都是以和平的方法完成的: 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个体农业是小农经济,不适应社会主 义建设的需要,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但是,农民是劳动人民的一部份,因此,在改造的方式 上,决不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而必须采取和平的方式、自愿的方式。 在我国农业合 作化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较好的贯彻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的原则。因而使得农业合作 化运动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完成。 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是剥夺的方式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提出过“和平赎买”的设 想。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以和平的、赎买的方法来完成,也就是说,资本主 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赎买”政策的成功实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 的一个伟大创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邓小平指出:“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 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之一。” (二)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指导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形式上则采取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 步过渡。 毛泽东强调:这种渐进的方式“可以使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因 而可以使他们较少地感觉到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是突如其来的。这些步骤,可以基本上避免在一个时间内(例 如一年到两年内)农作物的减产。”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指导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 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过渡:第一步是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步再 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在转变中采取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逐步过渡;在步骤上则是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由主要行业到一般行业逐步推开。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是恰当的,有效的。这种逐步过渡的渐进方式,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 不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间内可能发生 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在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由小生产者改造成为社 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 者
《新民晚报》记者曾经就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采访过荣毅仁。记者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 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荣毅仁答:“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 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 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可见,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一政策是成功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对所有制的改造是成功的,对人的改造也是成功的。我们不仅在合作化过程中,把几亿 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我们还把过去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也改造成为了拥护社会主义 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四)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并确定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 的思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而不允许对性产力造成 破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目正在进行技术 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一五”计划规定1953年至1957年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 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建设 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如此巨大的投资,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一五计划期间,实际施工的建设项目达1万个以 上,其中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921个,比原计划增加了327个。经过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 (五)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 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 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在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的进程中,我们采取了逐步过渡的形 式,是为了保护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逐渐新适应生产关系的 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 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得到 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 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变革 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一 条经验。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56年底,全国参加农业生 产合作社的农户达1.1亿多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全国手 工业者的91.7%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改造走得还更快一点,1956年1月,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至56年底,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各 地均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新民晚报》记者曾经就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采访过荣毅仁。记者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 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答:“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 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 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可见,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一政策是成功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对所有制的改造是成功的,对人的改造也是成功的。我们不仅在合作化过程中,把几亿 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我们还把过去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也改造成为了拥护社会主义 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四)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并确定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 的思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 破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 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一五”计划规定1953年至1957年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 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建设 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如此巨大的投资,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一五计划期间,实际施工的建设项目达1万个以 上,其中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921个,比原计划增加了327个。经过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 (五)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 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 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在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的进程中,我们采取了逐步过渡的形 式,是为了保护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 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 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得到 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 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变革 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一 条经验。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56年底,全国参加农业生 产合作社的农户达1.1亿多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全国手 工业者的91.7%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改造走得还更快一点,1956年1月,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至56年底,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各 地均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历 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中国,尽管其间,我们经受过较多的曲折,但总体说 来,其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旧中国所不可比拟的。这充分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成功的,从总体上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江泽民高度评价社会主义改 造说: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 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毕竟社会主义是20世纪出现的新事物,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不仅我们缺乏经验,而且国际 上也很少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这项工作也难免会有缺点和偏差。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 以及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所有制形式也过于简 单划一的问题,以致在长期间内遗留了一些问题。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认识 的偏颇,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缺乏认识,认为只有纯粹的公有制,单一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对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存在缺乏认识。二是党内普遍急于过渡的思想,急于在 较短的时间内就建成社会主义,一急就容易出问题。这些方面的教训,是需要认真加以总结的。实际上,解决这些 遗留问题,正是当前社会主义改革所要实现的任务的一个方面。这些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有 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可以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都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思考题: 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2.如何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有怎样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2.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见《毛泽东文集》第5卷。 3.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 4.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一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理国内矛盾问题的材料。 材料1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 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摘自毛泽东:《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材料2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 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历 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中国,尽管其间,我们经受过较多的曲折,但总体说 来,其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旧中国所不可比拟的。这充分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成功的,从总体上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江泽民高度评价社会主义改 造说: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 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毕竟社会主义是20世纪出现的新事物,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不仅我们缺乏经验,而且国际 上也很少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这项工作也难免会有缺点和偏差。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 以及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所有制形式也过于简 单划一的问题,以致在长期间内遗留了一些问题。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认识 的偏颇,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缺乏认识,认为只有纯粹的公有制,单一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对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存在缺乏认识。二是党内普遍急于过渡的思想,急于在 较短的时间内就建成社会主义,一急就容易出问题。这些方面的教训,是需要认真加以总结的。实际上,解决这些 遗留问题,正是当前社会主义改革所要实现的任务的一个方面。这些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有 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可以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都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思考题: 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2.如何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有怎样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2.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见《毛泽东文集》第5卷。 3.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 4.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一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理国内矛盾问题的材料。 材料1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 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摘自毛泽东:《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材料2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 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3 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除了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外,私营工商业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也在1956年完成 了。这件事所以做得这样迅速和顺利,是跟我们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 密切相关的。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当时提出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为什么? 2.在此之前,为什么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3.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是谁作的?材料2中所规定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 4.参照材料3说明党是如何“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 什么?
材料3 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除了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外,私营工商业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也在1956年完成 了。这件事所以做得这样迅速和顺利,是跟我们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 密切相关的。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当时提出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为什么? 2.在此之前,为什么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3.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是谁作的?材料2中所规定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 4.参照材料3说明党是如何“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