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隆中对》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能够疏通文意并翻译重点语句。 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及谋略,认识诸葛亮的远见卓 识 学习重点、难点 1.积累重点实、虚词,翻译重点语句。 2.认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三、导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资料助读 陈寿所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 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 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2.给加点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遂诣亮 屏人() 倾颓( )度德量力()信大义 猖( )蹶( )吴会()殆()存恤() 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 乐 汉沔( )箪食( )()壶浆 3、解释下列加点字 隆中对( )莫之许()( )谓为信然 器之( )谓先主曰( )就见( )屈致 宜枉驾()顾之( )诣亮 )凡三往( 因屏( )人倾颓( 德量()力
初三语文《隆中对》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能够疏通文意并翻译重点语句。 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及谋略,认识诸葛亮的远见卓 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积累重点实、虚词,翻译重点语句。 2.认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三、导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资料助读 陈寿所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 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 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2.给加点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 ) 遂诣.亮( ) 屏.人( ) 倾颓..( )( ) 度.德 量 力( ) 信.大 义( ) 猖.( )蹶.( ) 吴 会.( ) 殆.( ) 存恤.( ) 民殷.国富( )帝室之胄.( )诸 戎.( ) 乐.( )毅 汉沔.( ) 箪食..( )( )壶浆 3、解释下列加点字 隆中对.( ) 莫.之许.( )( ) 谓.为信然.( )( ) 器.之( ) 谓.先主曰( ) 就.见( )屈致..( ) 宜枉驾..( ) 顾.之( ) 诣.亮( ) 凡.三往( ) 因屏..( )( ) 人 倾颓..( ) 度.( ) 德量.( ) 力
信大义()遂用()猖蹶()然志犹 未已 计将安出( ()非惟( 抑亦人谋( 挟天子而令诸侯()()不可图()利尽南海()()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民殷国富( )存恤( 汉室之胄()箪食壶浆( 日密( (二)学习研讨 1.一词多义 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 然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 因因屏人曰(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为贤能为之用()谓为信然()好为《梁父吟》()此可以为援() 之时人莫之许也( )此用武之国()孤之有孔明() 而则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 )而智术浅短(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③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⑤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⑥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⑦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探究研讨: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2)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信.大义( ) 遂用.( ) 猖.蹶.( ) 然志犹.( ) 未已 计.将安出.( )( ) 非惟.( ) 抑.亦人谋( ) 挟.天子而令.诸侯( )( )不可图.( ) 利.尽.南海( )(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民殷.国富( ) 存恤..( ) 汉室之胄.( ) 箪.食壶.浆( )( ) 日.密( ) (二)学习研讨 1.一词多义: 已 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然 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 ) 因 因屏人曰(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为 贤能为之用( )谓为信然( )好为《梁父吟》( )此可以为援( ) 之 时人莫之许也( )此用武之国( )孤之有孔明( ) 而 则名微而众寡( )挟天子而令诸侯( )而智术浅短(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③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⑤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⑥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⑦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探究研讨: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2)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