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隆中对》导学案 主备人:谢立群 班级 小组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 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4.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利用这段训练逻辑思 维和说理能力。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学习难点】 利用第4段训练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学习时间】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作者、作品介绍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 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 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 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 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2、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 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 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 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 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 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 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 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 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
23《隆中对》导学案 主备人: 谢立群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 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4.文章第 4 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利用这段训练逻辑思 维和说理能力。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学习难点】 利用第 4 段训练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学习时间】3 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 作者、作品介绍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 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 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 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 26 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 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2、当时的政治形势 ⑴.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 最大的为公元 184 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 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 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 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 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 200 年 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 206 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 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 元 201 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 207 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 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
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自主学习 1、自己诵读课文。 2、同座互相听朗读,相互纠正字音、重音、语调 3、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4、默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文中疏通文意 、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会解释的字词 四、交流。 五、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解决翻译课文时遇到的问题 、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一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一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一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一一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 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积累文言词句。(先自己做,再分组展示) 1、解释加点的字词 亮躬耕于陇亩亲自 好为《梁父吟》喜欢 身长八尺身体 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 惟博陵崔州平只有 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 屯新野驻扎 先主器之器重 谓先主曰对……说,告诉 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不可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宜枉驾顾之屈尊;拜访 先主遂诣亮于是;拜访 凡三往总共 因屏人曰于是:命人退避 汉室倾颓崩溃、衰败 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计 欲信大义通“伸”,伸张 遂用猖獗因此:失败 然志犹未已仍、还;止 君谓计将安出计策;怎样:产生 自董卓已来通“以” 非惟天时只是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 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凭借;谋 取 利尽南海物资:全部取得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 给予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爱借 帝室之胄后代 总揽英雄广泛地罗致 外结好孙权友好 命一上将将荆州将领:率领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
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1、自己诵读课文。 2、同座互相听朗读,相互纠正字音、重音、语调。 3、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4、默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文中疏通文意。 三、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会解释的字词。 四、交流。 五、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二、解决翻译课文时遇到的问题。 A、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B、、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 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积累文言词句。(先自己做,再分组展示) 1、解释加点的字词。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好为《梁父吟》 喜欢 身长八尺 身体 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惟博陵崔州平 只有 谓为信然 说;确实这样 屯新野 驻扎 先主器之 器重 谓先主曰 对……说,告诉 此人可就见 接近、趋向 不可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宜枉驾顾之 屈尊;拜访 先主遂诣亮 于是;拜访 凡三往 总共 因屏人曰 于是;命人退避 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孤不度德量力 衡量;估计 欲信大义 通“伸”,伸张 遂用猖獗 因此;失败 然志犹未已 仍、还;止 君谓计将安出 计策;怎样;产生 自董卓已来 通“以” 非惟天时 只是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经 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可以凭借;谋 取 利尽南海 物资;全部取得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资助、 给予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帝室之胄 后代 总揽英雄 广泛地罗致 外结好孙权 友好 命一上将将荆州 将领;率领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亲自
百姓孰敢箪食壶浆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以迎将军来 诚如是果真:这样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岂有意乎有(这种)打算 岂愿见之乎是否(可) 每自比于管仲常常 君与俱来一起 抑亦人谋而且 挟天子挟持、控制 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依靠 若跨有荆益占据 愿君勿复言希望;再 所以资将军用来……的 2、翻译 (1)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4)孤不度德量力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 (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第三课时 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二、精读课文第三部分(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 明确: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 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 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 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 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 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百姓孰敢箪食壶浆 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以迎将军 来 诚如是 果真;这样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 岂有意乎 有(这种)打算 岂愿见之乎 是否(可) 每自比于管仲 常常 君与俱来 一起 抑亦人谋 而且 挟天子 挟持、控制 因之以成帝业 凭借、依靠 若跨有荆益 占据 愿君勿复言 希望;再 所以资将军 用来……的 2、 翻译 (1) 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4) 孤不度德量力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6)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7)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 (8)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第三课时 一、 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 2 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 3、4、5 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 6 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二、精读课文第三部分(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 思? 明确: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 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 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 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 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 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 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 及对策。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3.小结这一部分。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26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 后将会出现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 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 三、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 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 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 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 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 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 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 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 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 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 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四、分析人物形象。(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1、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 和才能 2、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布置作业 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 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布置作业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 及对策。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3.小结这一部分。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 26 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 后将会出现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 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 三、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 1 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 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 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 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 2 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 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 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 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 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 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 6 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 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 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四、分析人物形象。(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2、 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1、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 和才能 2、 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布置作业 2、 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 能 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