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 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 师:今天先给大家说件新鲜事:2000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内5次进京奔走,甚至市长都 亲自出马了。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 说:“地方上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 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2003年春,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大家现在使用的这册教材中。可 河南省南阳市又发起举行了“万人签名活动”,他们认为这一课的一个注释出现了错误,并 要求“尊重史实,捍卫历史”,纠正这个注释。究竟是哪一篇课文让这两个地方“大动干戈” 呢?(生满腹疑惑,议论纷纷) 师:呵呵,新鲜事的谜底有点难猜吧。请大家把课文打开第23课。这篇课文下面有一个注 解。“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就是这一句话引发了南阳人的万人签名活动,因为 他们坚持认为隆中应该在他们的家乡;而那篇让市长奔走的课文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 《隆中对》 师:“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 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刘备三顾茅庐的请诸葛亮出山的事 师:你从这诗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刘备,“卧龙”谁不知道啊,诸葛亮呗 师: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事情和收 获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啊。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 生分鼎画图中”啊! 生:这几句诗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师:不错,正是写诸葛亮为刘备筹划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 “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后人 赞叹不已的会面吧。 二、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教学实录】 一、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 师:今天先给大家说件新鲜事:2000 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内 5 次进京奔走,甚至市长都 亲自出马了。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 说:“地方上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 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2003 年春,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大家现在使用的这册教材中。可 河南省南阳市又发起举行了“万人签名活动”,他们认为这一课的一个注释出现了错误,并 要求“尊重史实,捍卫历史”,纠正这个注释。究竟是哪一篇课文让这两个地方“大动干戈” 呢?(生满腹疑惑,议论纷纷) 师:呵呵,新鲜事的谜底有点难猜吧。请大家把课文打开第 23 课。这篇课文下面有一个注 解。“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就是这一句话引发了南阳人的万人签名活动,因为 他们坚持认为隆中应该在他们的家乡;而那篇让市长奔走的课文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 《隆中对》。 师:“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 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刘备三顾茅庐的请诸葛亮出山的事。 师:你从这诗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刘备,“卧龙”谁不知道啊,诸葛亮呗。 师: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事情和收 获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啊。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 生分鼎画图中”啊! 生:这几句诗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师:不错,正是写诸葛亮为刘备筹划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 “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后人 赞叹不已的会面吧。 二、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 (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长句如“将军 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 师:本文长句不多,朗读起来比较顺畅。那我们就重点来扫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碍。老师将课 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的含义,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如果 不太理解的词句,就标记下来,我们共同讨论。(师范读) 生: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这个诸葛亮的基本情况,第二段是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事,第 三、四段写三顾茅庐见面后的一番对话,第五、六段写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师:这位同学们已经把文章的大意逐层予以了准确的概括。文章中还有哪些词句你不太理解, 请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学生就“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语 句的理解提出质疑在同学中进行讨论和解答。) 师: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让我们回到阅读的主阵地上来,欣赏这为后人景仰的会面。 三、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师: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一番对话。这番对话是否确实让刘备有如获至宝之感 呢?如果让你通过阅读来判断这一点,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 生:我会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我会分析诸葛亮的筹划究竞有没有道理?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生:还可以观察刘备在隆中会面前后对诸葛亮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自己选择一个阅读任务和方向,根 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认真阅读课文,共同发现,一会儿,结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资料 把你们的收获谈出来让大家鉴别和分享。(生分组,自由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重 点参与从“诸葛亮的筹划是否有道理”的角度来思考的同学)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才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个角度来阅读的我们共同阅读了文章第四段, 感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 (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长句如“将军 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 师:本文长句不多,朗读起来比较顺畅。那我们就重点来扫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碍。老师将课 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的含义,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如果 不太理解的词句,就标记下来,我们共同讨论。(师范读) 生: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这个诸葛亮的基本情况,第二段是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事,第 三、四段写三顾茅庐见面后的一番对话,第五、六段写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师:这位同学们已经把文章的大意逐层予以了准确的概括。文章中还有哪些词句你不太理解, 请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学生就“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语 句的理解提出质疑在同学中进行讨论和解答。) 师: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让我们回到阅读的主阵地上来,欣赏这为后人景仰的会面。 三、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师: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一番对话。这番对话是否确实让刘备有如获至宝之感 呢?如果让你通过阅读来判断这一点,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 生:我会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我会分析诸葛亮的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生:还可以观察刘备在隆中会面前后对诸葛亮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自己选择一个阅读任务和方向,根 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认真阅读课文,共同发现,一会儿,结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资料 把你们的收获谈出来让大家鉴别和分享。(生分组,自由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重 点参与从“诸葛亮的筹划是否有道理”的角度来思考的同学)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才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个角度来阅读的。我们共同阅读了文章第四段, 感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
师:为什么说是“面对现实”的呢? 生:诸葛亮分析了刘备面临的现状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因为,背面的 曹操十分强大,“已拥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 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而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 “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适合刘备去发展 师: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分析是“讲求实际”的呢? 生:诸葛亮指给刘备的出路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地方。益州拥有有利的地形条件—“岩 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荆州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可以“向 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这样的政权所在地可谓攻守兼备。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看的。刘备在寻找诸葛 亮时已经是一败再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块稳定之所, 而自己有无计可施,就向诸葛亮求教。刘备的话指出了他的出路。 生:我们感到刘备在与诸葛亮会面前后的态度变化明显。先前,刘备对诸葛亮还有轻视之心, 在别人推荐时,根本请没有打算去请,只是说了句:“君与具来”:在徐庶的劝告下才发生 了变化。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情感“犹鱼之有水”,显得十分欣喜和满足 师:大家的发言都说明诸葛亮隆中一席话确实有充分的价值。除了象刚才同学们谈到的那样 解决了刘备安身之所外,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呢?我们在听听这段谋略,结合自己了解的历 史和课文,辨别出这番话中还有哪一条治国良策?(师朗读) 生:诸葛亮还向刘备提出了“与孙权联合”的思路——“可一为援而不可图也 师:这条谋略有什么价值呢?结合课文的分析谈以谈 生: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 量是难以应付的。 师:“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师:为什么说是“面对现实”的呢? 生:诸葛亮分析了刘备面临的现状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因为,背面的 曹操十分强大,“已拥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 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而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 “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适合刘备去发展。 师: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分析是“讲求实际”的呢? 生:诸葛亮指给刘备的出路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地方。益州拥有有利的地形条件──“岩 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荆州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可以“向 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这样的政权所在地可谓攻守兼备。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看的。刘备在寻找诸葛 亮时已经是一败再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块稳定之所, 而自己有无计可施,就向诸葛亮求教。刘备的话指出了他的出路。 生:我们感到刘备在与诸葛亮会面前后的态度变化明显。先前,刘备对诸葛亮还有轻视之心, 在别人推荐时,根本请没有打算去请,只是说了句:“君与具来”;在徐庶的劝告下才发生 了变化。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情感“犹鱼之有水”,显得十分欣喜和满足。 师:大家的发言都说明诸葛亮隆中一席话确实有充分的价值。除了象刚才同学们谈到的那样 解决了刘备安身之所外,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呢?我们在听听这段谋略,结合自己了解的历 史和课文,辨别出这番话中还有哪一条治国良策?(师朗读) 生:诸葛亮还向刘备提出了“与孙权联合”的思路──“可一为援而不可图也”。 师:这条谋略有什么价值呢?结合课文的分析谈以谈。 生: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 量是难以应付的。 师:“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