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学案 终兴中学初三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形象: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论事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理解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卓越政治才能 学习重点 1、对诸葛亮这一形象的分析 2、学习高度精炼的语言特点。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式的方式疏通文章,读议结合,通过引导进而达到鉴赏目的。 相关链接 1、《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是《左传》之后影响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一部 仿《左传》的编年体通史。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 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 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 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 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后汉纪》四卷、《后周 纪》五卷。《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 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司 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 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 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本书记载了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并以此为著名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 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 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 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横跨 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 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1.《周纪》,五卷。2.《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3.《汉纪》, 六十卷。4.《魏纪》,十卷。蜀汉及东吴无纪。5.《晋纪》,四十卷。6.《宋纪》, 十六卷。7《齐纪》,十卷。8.《梁纪》,二十二卷。9.《陈纪》,十卷。北朝的北 魏、北齐、北周无纪。10.《隋纪》,八卷。11.《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 《后梁纪》,六卷。13.《后唐纪》,八卷。14.《后晋纪》,六卷。15.《后汉纪》, 四卷。16.《后周纪》,五卷。五代有有纪,而十国无纪 2、相关背景
《隆中对》学案 终兴中学初三年级 语文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形象: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论事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理解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卓越政治才能。 学习重点: 1、对诸葛亮这一形象的分析。 2、学习高度精炼的语言特点。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式的方式疏通文章,读议结合,通过引导进而达到鉴赏目的。 相关链接 1、《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是《左传》之后影响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一部 仿《左传》的编年体通史。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 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 294 卷,约 300 多万字, 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 年),前后共 1362 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 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 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 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版《后汉纪》四卷、《后周 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 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司 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 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 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本书记载了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并以此为著名。 资治通鉴》全书共 294 卷,约 300 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 403 年,也就是周威烈 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 959 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 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 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 中国 16 个朝代,一共 1362 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 371 年,占全书 40%,史料 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1.《周纪》,五卷。 2.《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 3.《汉纪》, 六十卷。 4.《魏纪》,十卷。蜀汉及东吴无纪。 5.《晋纪》,四十卷。 6.《宋纪》, 十六卷。 7.《齐纪》,十卷。 8.《梁纪》,二十二卷。 9.《陈纪》,十卷。北朝的北 魏、北齐、北周无纪。 10.《隋纪》,八卷。 11.《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 12. 《后梁纪》,六卷。 13.《后唐纪》,八卷。 14.《后晋纪》,六卷。 15.《后汉纪》, 四卷。 16.《后周纪》,五卷。五代有有纪,而十国无纪。 2、相关背景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 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 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走进作者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 马池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 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走进文本 预习导航 1、积累文学常识。 司马光是 时期的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体通 史 它记录了从 时期到 的编年史巨著 2、《三国志》的作者是 3、你能读准下列字音吗? 琅琊乐毅 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诣猖獗挟天子而令诸侯 北据汉、沔存恤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倾颓 4、翻译下列句子 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读一读学习第一小节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寓 每 信然: 谓为 2、翻译下列句子 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小组内解决文章第一小节翻译 指明学生翻译 学习第二小节 1、指明读第二小节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公元 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 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 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走进作者 司马光(1019 年 11 月 17 日-1086 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 马池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 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走进文本 预习导航 1、积累文学常识。 司马光是 时期的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体通 史 。它记录了从 时期到 的编年史巨著。 2、《三国志》的作者是 。 3、你能读准下列字音吗? 琅琊.. 乐.毅 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诣. 猖獗.. 挟.天子而令诸侯 北据汉、沔. 存恤. 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 倾颓. 夷. 越 4、翻译下列句子 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读一读 学习第一小节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寓.: 每.: 许.: 信然..: 谓为..: 2、 翻译下列句子 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 小组内解决文章第一小节翻译 4、 指明学生翻译 学习第二小节 1、指明读第二小节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访士于襄阳司马徽 岂识时务 在乎 备问为谁 将军岂愿见之乎 君与之俱来 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3、翻译下列句子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徵 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前后位相互检查学生对本段的翻译 5、齐读第二小节 学习第三小节 自读第三小节 1、解释下列词语 由是 因倾犹 屏人 信 度德量力 安出 2、翻译下列句子: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3、齐读第三段 4、小组长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学生齐读全文加强记忆 教师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我们解决了文章的字词,同时,也疏通了这篇较长的文章 也见证的学生文言知识的进步,那么诸葛亮的才能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要想解决这个问 题,请在下一节,我们共同探究 第二学时 理一理
访士于.襄阳司马徽 岂识..时务 在乎.. 备问为.谁 将军岂.愿见之乎 君与之俱.来 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 ....之 3、翻译下列句子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 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前后位相互检查学生对本段的翻译 5、 齐读第二小节。 学习第三小节 自读第三小节 1、解释下列词语 由是.. 诣. 凡. 因. 屏人.. 信. 倾颓.. 度德量力 .... 犹. 已. 安出.. 2、翻译下列句子: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3、齐读第三段 4、小组长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学生齐读全文加强记忆 教师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我们解决了文章的字词,同时,也疏通了这篇较长的文章, 也见证的学生文言知识的进步,那么诸葛亮的才能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要想解决这个问 题,请在下一节,我们共同探究。 第二学时 理一理
二、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1、学生分成六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 方法: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2、翻译下列句子,解释重点字词 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④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 计将安出?” ⑤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也 ⑥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⑦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⑨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三、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 出来的?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 诸葛亮: 四、拓展延伸,写法探究 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五、课堂练习: 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 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有关诸葛亮或刘备的故事。 六、【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A.好《梁父吟》hao因屏人bing猖蹶jue B屯新野tun先主遂诣亮yi倾颓tui C亮躬耕陇亩10ng不可胜数 s heng乐毅yue D欲信大义shen北据汉沔mian帝室之胄zhou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⑥此人可就见()
二、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1、学生分成六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 方法: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2、翻译下列句子,解释重点字词。 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④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 计将安出?” ⑤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 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也。 ⑥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⑦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⑨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三、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 出来的?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 备: 诸葛亮: 四、拓展延伸,写法探究 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五、课堂练习: 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 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有关诸葛亮或刘备的故事。 六、【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 A.好《梁父吟》 hào 因屏人 bǐng 猖蹶jué B.屯新野 tún 先主遂诣亮 yì 倾颓tuí C.亮躬耕陇亩 lóng 不可胜数 shèng 乐毅yuè D.欲信大义 shēn 北据汉沔 miǎn 帝室之胄zhòu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⑤谓为信然 ( ) ⑥此人可就见 ( )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自董卓已来B欲信大义于天下 C.故患有所不辟也D.西和诸戎,南抚吴越 4下列“以”字用法和意义不同类的一项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 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 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 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 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 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②国险而民附(() ③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④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天子而令诸侯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 是什么? ①曹操: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④诸戎、夷越: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这首诗题为《蜀相》,指的是蜀国丞相。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文章《》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自董卓已来 B.欲信大义于天下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西和诸戎,南抚吴越 4.下列“以”字用法和意义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 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 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 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 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 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②国险而民附( )( ) ③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 ) ④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2.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天子而令诸侯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 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这首诗题为《蜀相》,指的是蜀国丞相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文章《 》
2.“锦官城”指的是,杜甫的《春夜喜雨》中“,”一句也曾提到“锦官城”。 3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 同时惋借他的壮志未酬。 B就内容来说,诗的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后描述祠中景象, 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 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倇惜之情。全诗以“长使英雄汨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 C这首诗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 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刘备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lC2①常常②器重、重视③大概④亲自⑤确实这样⑥接近、趋向 3.D4.A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1.尽地势归附不仅而且兴旺富裕2.A3.略 4“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5①不可与争锋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③取而代之④西和犬戎,南抚夷越。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而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1.诸葛亮出师表2成者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D 附:《隆中对》教案设计 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 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 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明确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三、预习交流后,再借助下列材料详细了解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 《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
2.“锦官城”指的是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 , ”一句也曾提到“锦官城”。 3.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 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B.就内容来说,诗的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后描述祠中景象, 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 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 C.这首诗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 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刘备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C 2.①常常 ②器重、重视 ③大概 ④亲自 ⑤确实这样 ⑥接近、趋向 3.D 4.A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1.尽 地势 归附 不仅 而且 兴旺富裕 2.A 3.略 4.“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5.①不可与争锋 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③取而代之 ④西和犬戎,南抚夷越。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而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1.诸葛亮 出师表 2.成者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D 附:《隆中对》教案设计 一、 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 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 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 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三、预习交流后,再借助下列材料详细了解。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 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 《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
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 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 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四、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为课文正音、正字 陇亩乐毅 欲信大义于天下 猖獗挟天子而令诸侯 北据汉、沔 存恤 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倾颓 夷越 2、学生自由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 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3、翻译下列句子,解释重点字词。 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④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 计将安出?” ⑤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也 ⑥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⑦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⑨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二)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1、学生分成六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 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2、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3、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课下注释上重点字词) (三)、理清结构 第一段(1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大抱负。 第二段(2段)徐庶举荐的过程。 第三段(3--5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段(6段)刘备“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五、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 公元 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 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 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四、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为课文正音、正字。 陇 亩 乐毅 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猖獗 挟天子而令诸侯 北据汉、沔 存恤 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 倾 颓 夷 越 2、学生自由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 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3、翻译下列句子,解释重点字词。 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④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 计将安出?” ⑤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 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也。 ⑥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⑦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⑨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二)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1、学生分成六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 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2、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3、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课下注释上重点字词) (三)、理清结构 第一段(1 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大抱负。 第二段(2 段)徐庶举荐的过程。 第三段(3——5 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段(6 段)刘备“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五、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 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 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六、拓展延伸,写法探究 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 徐庶举荐(侧面描写)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关张不悦(侧面描写) 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 凊晰,结枃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 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 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八、作业练习: 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 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有关诸葛亮或刘备的故事。 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六、板书设计 隆中对 诸葛亮 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张鲁:在益州之北。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 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 人物形象。 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六、拓展延伸,写法探究 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 徐庶举荐(侧面描写)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关张不悦(侧面描写) 七、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 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 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 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八、作业练习: 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 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有关诸葛亮或刘备的故事。 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六、板书设计: 隆中对 诸葛亮 天下形势: 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 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