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大纲 目录 1《连续与离散控制系统》教学大纲 3 2《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 l1l 3《智能仪器》教学大纲 19 4《传感器实验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5《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33 6《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 39 7《电路与电工实验》教学大级 48 8《电子测量原理》教学大纲 9《结密仪器设计》教学大纲 59 10《控制系统实验》教学大纲. .65 1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细 69 12《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75 13《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78 14《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83 15《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大纲 86 16《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大纲 .91 17《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A》教学大纲 18《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B》教学大纲. .108 19《微机接口实验》教学大纲 115 20《工程光学基础》教学大纲 .118 21《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125 22《信号分析与处理实践》教学大纲 .130 23《可编程器件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大织 134 24《测控技术与仪器课题》教学大纲 140 25《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大纲 144 26《测控技术与仪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147 27《华业设计》教学大纲 l150 28《调研报告》教学大纲 154 29《课程计划外实验项目》教学大纲… 30《创新实验项目/科研项目》教学大纲 .160 3引《中文学术论文》教学大纲 164 32《英文学术论文》教学大纲 166 33《学科竞赛》教学大纲 168
吉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大纲 目 录 1《连续与离散控制系统》教学大纲.............................................................................................. 3 2《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11 3《智能仪器》教学大纲.................................................................................................................19 4《传感器实验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8 5《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33 6《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39 7《电路与电工实验》教学大纲.................................................................................................... 48 8《电子测量原理》教学大纲.........................................................................................................53 9《精密仪器设计》教学大纲.........................................................................................................59 10《控制系统实验》教学大纲.......................................................................................................65 1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69 12《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75 13《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78 14《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83 15《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大纲.......................................................................................................86 16《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大纲.......................................................................................... 91 17《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A》教学大纲...................................................................................... 99 18《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B》教学大纲.....................................................................................108 19《微机接口实验》教学大纲.....................................................................................................115 20《工程光学基础》教学大纲.....................................................................................................118 21《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125 22《信号分析与处理实践》教学大纲........................................................................................ 130 23《可编程器件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134 24《测控技术与仪器课题》教学大纲........................................................................................ 140 25《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大纲........................................................................................ 144 26《测控技术与仪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147 27《毕业设计》教学大纲.............................................................................................................150 28《调研报告》教学大纲.............................................................................................................154 29《课程计划外实验项目》教学大纲........................................................................................ 157 30《创新实验项目/科研项目》教学大纲................................................................................... 160 31《中文学术论文》教学大纲.................................................................................................... 164 32《英文学术论文》教学大纲.................................................................................................... 166 33《学科竞赛》教学大纲.............................................................................................................168
34《工程电磁场》教学大纲 171 35《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177 36《数字图像处理》敷学大纲 184 37《计量学》教学大纲」 100 38《地学仪器》教学大纲 39《医学仪器》教学大纲 .200 40《工业测控系统》教学大纲, 20s 41《计算机网络编程》教学大纲 210 42《现代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217 43《DSP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223 44《电磁兼容技术》教学大纲. .229 45《虚拟仪器技术》教学大纲 234 46《分析仪器》教学大纲 .240 47《光电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245 2
2 34《工程电磁场》教学大纲.........................................................................................................171 35《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177 36《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大纲.................................................................................................... 184 37《计量学》教学大纲.................................................................................................................190 38《地学仪器》教学大纲.............................................................................................................195 39《医学仪器》教学大纲.............................................................................................................200 40《工业测控系统》教学大纲.................................................................................................... 205 41《计算机网络编程》教学大纲................................................................................................ 210 42《现代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217 43《DSP 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223 44《电磁兼容技术》教学大纲.................................................................................................... 229 45《虚拟仪器技术》教学大纲.................................................................................................... 234 46《分析仪器》教学大纲.............................................................................................................240 47《光电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245
1《连续与离散控制系统》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教学单位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连续与离散控制系统 英文名称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Control System 课程学时 64 课程学分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课内实验 学时 6 适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 王春民。栾卉,随阳轶,刘兴明,刘长英编著。《连续与离散控制工程》.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I、[美]John Dorsey著《Continuous and Discrete Control Systems》,电 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2、梅晓榕主编:《自动控制原理》,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3、蒋大明、戴胜华主编:《自动控制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主要参考书 4、,I美]Benjamin C.Kuo Farid Golnaraghi著:《Automatic Control Systems》 Eighth Edition,汪小帆李翔译:《自动控制系统》第八版翻译版, 高等教有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5、姜学军编著:《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 一版 6、席爱民编著:《计算机控制技术》,高等教有出版社2004年7月第 版 制定人 栾卉、随阳轶、刘长 制定时间 2016.01.30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1.《连续与离散控制工程》课程涵盖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是电气工程及其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连续与离散控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典型控制系统的设 计方法。通过本课所设的实验初步掌握连续与离散控制方面的工程实践技能和方法,为控制 理论的实际应用以及在控制理论方面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3
3 1《连续与离散控制系统》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教学单位 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连续与离散控制系统 英文名称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Control Systems 课程学时 64 课程学分 4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课内实验 学时 6 适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 王春民, 栾卉,随阳轶,刘兴明,刘长英编著.《连续与离散控制工程》.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美] John Dorsey 著《Continuous and Discrete Control Systems》,电 子工业出版社 2002 年 7 月出版 2、梅晓榕主编:《自动控制原理》,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9 月出版 3、蒋大明、戴胜华主编:《自动控制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 大学出版社 2003 年出版 4、[美]Benjamin C. Kuo Farid Golnaraghi 著:《Automatic Control Systems》 Eighth Edition, 汪小帆 李翔 译:《自动控制系统》第八版 翻译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第一版 5、姜学军 编著:《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8 月第 一版 6、席爱民 编著:《计算机控制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第 一版 制定人 栾卉、随阳轶、刘长 英 制定时间 2016.01.30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1. 《连续与离散控制工程》课程涵盖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是电气工程及其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连续与离散控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典型控制系统的设 计方法。通过本课所设的实验初步掌握连续与离散控制方面的工程实践技能和方法,为控制 理论的实际应用以及在控制理论方面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1.能够阐释控制系统方面的专业术语及其物理意义: 2.能够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并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 3.能够判定系统的稳定性,掌握改善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4.能够对系统进行特性分析,掌握改善系统稳态误差的方法,掌握对系统进行校正的 方法: 5.能够综合利用连续与离散控制系统的相关知识处理复杂工程中的相关技术问题。 四、教师信息 栾卉,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博士,副教授 随阳轶,主讲教师,博士,副教授 刘长英,主讲救师,博士,副教授 五、基本要求 1,本课程要求的先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积分、复变函数、数字电路技术、模拟 电路技术及电路分析技术等课程,学生应事先掌握矩阵变换、积分变换、微分方程求解、复 变函数理论、级数理论等数学知识,并要掌握模拟电路原理、数字电路电路原理及电路建模 求解和分析等专业知识。 2.学生需要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缺课不得超过4次,且缺席课程后需 要提交相应内容的自学报告,否则不能获得课程学分。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概述。 2.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 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方法。 第二章连续系统建模(10学时) 1.连续控制系统建模方法。 2.连续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建模方法描述。 3.连续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建模方法。 4.连续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求取方法。 5.连续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描述方法, 6.连续控制系统的各种模型间的转换,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10学时)
4 三、 课程目标 1.能够阐释控制系统方面的专业术语及其物理意义; 2.能够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并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 3.能够判定系统的稳定性,掌握改善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4.能够对系统进行特性分析,掌握改善系统稳态误差的方法,掌握对系统进行校正的 方法; 5.能够综合利用连续与离散控制系统的相关知识处理复杂工程中的相关技术问题。 四、教师信息 栾卉,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博士,副教授 随阳轶,主讲教师,博士,副教授 刘长英,主讲教师,博士,副教授 五、基本要求 1.本课程要求的先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积分、复变函数、数字电路技术、模拟 电路技术及电路分析技术等课程,学生应事先掌握矩阵变换、积分变换、微分方程求解、复 变函数理论、级数理论等数学知识,并要掌握模拟电路原理、数字电路电路原理及电路建模 求解和分析等专业知识。 2.学生需要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缺课不得超过 4 次,且缺席课程后需 要提交相应内容的自学报告,否则不能获得课程学分。 六、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1.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概述。 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 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方法。 第二章 连续系统建模(10 学时) 1. 连续控制系统建模方法。 2. 连续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建模方法描述。 3. 连续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建模方法。 4. 连续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求取方法。 5. 连续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描述方法。 6. 连续控制系统的各种模型间的转换。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10 学时)
1.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及定理。 2.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劳斯判据判定方法。 3.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奈奎斯特判据判定方法, 第四章连续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0学时) 1.控制系统的典型输入信号和动态性能指标 2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单位阶跃响应、单位脉冲响应及单位斜坡响应。 3.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单位阶跃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分析。 4.高阶系统的二阶近似方法、单位阶跃响应及二阶近似分析方法 5.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定义、传递函数及计算方法。 第五章频率特性法(10学时) 1.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基本概念及频率特性分析法。 2.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及二阶振荡环节的频率特性。 3.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伯德图绘制。 4.开环频率特性指标和闭环频率特性指标, 5.开环频率特性和闭环频率特性间的关系。 6.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间的关系。 7.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法校正方法。 第六章根轨迹法(6学时) 1.根轨迹相关的基本概念。 2.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图绘制规则 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图绘制, 4.开环零极点对控制系统根轨迹的影响。 5.利用根轨迹法进行控制系统系统性能分析。 6.利用根轨迹法对控制系统进行校正。 第七章连续域现代控制理论基础(2学时) 1.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方法 2.控制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判定。 3.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4.控制系统的状态反债的极点配置设计方法。 第九章线性离散控制系统数学描述与分析(4学时) 5
5 1. 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及定理。 2. 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劳斯判据判定方法。 3. 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奈奎斯特判据判定方法。 第四章 连续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0 学时) 1. 控制系统的典型输入信号和动态性能指标。 2. 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单位阶跃响应、单位脉冲响应及单位斜坡响应。 3. 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单位阶跃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分析。 4. 高阶系统的二阶近似方法、单位阶跃响应及二阶近似分析方法。 5.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定义、传递函数及计算方法。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10 学时) 1. 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基本概念及频率特性分析法。 2. 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及二阶振荡环节的频率特性。 3. 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伯德图绘制。 4. 开环频率特性指标和闭环频率特性指标。 5. 开环频率特性和闭环频率特性间的关系。 6. 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间的关系。 7.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法校正方法。 第六章 根轨迹法(6 学时) 1. 根轨迹相关的基本概念。 2.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图绘制规则。 3.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图绘制。 4. 开环零极点对控制系统根轨迹的影响。 5. 利用根轨迹法进行控制系统系统性能分析。 6. 利用根轨迹法对控制系统进行校正。 第七章 连续域现代控制理论基础(2 学时) 1. 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方法。 2. 控制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判定。 3.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4. 控制系统的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设计方法。 第九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数学描述与分析(4 学时)
1.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求取方法。 2.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描述 3.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离散化。 4.线性定常系统稳定性分析」 5.离散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第十章离散控制系统的经典法设计(4学时) 1.控制系统的离散化方法。 2.PD控制器及其算式。 3.数字P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第十二章状态空间分析和设计(4学时) 1离散控制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 2.离散控制系统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设计。 第十三章离散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2学时) 1.离散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2.离散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步骤。 3.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过程 七、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1.课程以课堂授课为主,理论授课64学时,教师启发式讲授与课堂讨论互动与答疑等 相结合。 2.授课过程始终把握主线,注重数学推导和建立物理概念相结合,注重前后内容的逻 辑关联性,帮助学生建立脉络清晰、概念统一的认识。 3.通过多个环节的训练、考核和互动调节,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1)习题作业 (2)随堂测试 (3)小组讨论 (4)课程报告 (5)期中考试(以课程前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作为考核内容) (6)期末考试(以课程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为主) 4.成绩评定 平时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10y% 40% 50% 八、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6 1.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求取方法。 2.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描述。 3. 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离散化。 4. 线性定常系统稳定性分析。 5. 离散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第十章 离散控制系统的经典法设计(4 学时) 1. 控制系统的离散化方法。 2. PID 控制器及其算式。 3. 数字 PID 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第十二章 状态空间分析和设计(4 学时) 1. 离散控制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 2. 离散控制系统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设计。 第十三章 离散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2 学时) 1. 离散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2. 离散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步骤。 3. 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过程。 七、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1. 课程以课堂授课为主,理论授课 64 学时,教师启发式讲授与课堂讨论互动与答疑等 相结合。 2. 授课过程始终把握主线,注重数学推导和建立物理概念相结合,注重前后内容的逻 辑关联性,帮助学生建立脉络清晰、概念统一的认识。 3. 通过多个环节的训练、考核和互动调节,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1)习题作业 (2)随堂测试 (3)小组讨论 (4)课程报告 (5)期中考试(以课程前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作为考核内容) (6)期末考试(以课程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为主) 4.成绩评定 平时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10% 40% 50% 八、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2345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指标点1.3:能够利用传感器、电路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测量 理论与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实现复杂测控系统中的功能模 块设计 4 H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 指标点21: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复杂工 程问题中的测量控制和仪器系统问题进行识别和原理分析: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 H H 指标点2.2: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理论 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准确描述,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分析: 九、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达成目标值分配 课程目标 平时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1 0.5 0.5 2 0.2 04 0.4 06 04 4 0.5 0.5 0.6 0.4 毕业要求 达成目标值分配 设计作业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指标点13 04 0.3 0.3 指标点2.1 0.2 0.4 0.4 指标点2.2 0.2 0.5 0.3 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效果计算方式如下,达成值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7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2 3 4 5 L H H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 指标点 1.3:能够利用传感器、电路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测量 理论与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实现复杂测控系统中的功能模 块设计; M L H H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 指标点 2.1: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复杂工 程问题中的测量控制和仪器系统问题进行识别和原理分析; L H L H H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 指标点 2.2: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理论, 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准确描述,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分析; 九、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课程目标 达成目标值分配 平时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1 0.5 0.5 2 0.2 0.4 0.4 3 0.6 0.4 4 0.5 0.5 5 0.6 0.4 毕业要求 达成目标值分配 设计作业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指标点 1.3 0.4 0.3 0.3 指标点 2.1 0.2 0.4 0.4 指标点 2.2 0.2 0.5 0.3 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效果计算方式如下,达成值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十、教学进程 课堂讲授 作A 周 其它 题目名称和内容 学 题目名称学题目名称 次 题目名称 时和内容时和内容 时和内容 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连续控制系统的机 理建模(10学时) 2.1概述 22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 述 2 23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和传 递函数 2.3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和传 递函数 32.4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 4 述 25各种模型间的转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8学时) 4 3.1稳定性的概念 32系统格定性的倒定 53.2系统稳定性的判定 第四章连续控制系统的时 域分析(8学时) 641典型输入信号及动态性 能指标 阶系统的动态分析 7 4.4高阶系统及二阶近似 45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第五意师率特性法10学 时 5.1频率特性和频率特性法 4 52基本环节的频率特性 53频率特性指标 5.4开环频率特性的系统的 分析方法 5.5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法 校正 5.5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法 校正 10第六章根轨迹法(4学时) 6.1基本概念 6.2绘制根轨迹图的基本规
8 十、教学进程 周 次 课堂讲授 实践实验 作业测验 其它 题目名称和内容 学 时 题目名称 和内容 学 时 题目名称 和内容 学 时 题目名称 和内容 学 时 1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第二章 连续控制系统的机 理建模(10 学时) 2.1 概述 2.2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 述 4 2 2.3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和传 递函数 4 3 2.3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和传 递函数 2.4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 述 2.5 各种模型间的转换 4 4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8 学时) 3.1 稳定性的概念 3.2 系统稳定性的判定 4 5 3.2 系统稳定性的判定 4 6 第四章 连续控制系统的时 域分析(8 学时) 4.1 典型输入信号及动态性 能指标 4.3 二阶系统的动态分析 4 7 4.4 高阶系统及二阶近似 4.5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4 8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10 学 时) 5.1 频率特性和频率特性法 5.2 基本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频率特性指标 4 9 5.4 开环频率特性的系统的 分析方法 5.5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法 校正 4 10 5.5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法 校正 第六章 根轨迹法(4 学时) 6.1 基本概念 6.2 绘制根轨迹图的基本规 4
则 63根轨迹图的制作 65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的 6.6利用根轨迹法进行系统 性能分析 67利用根轨济法校正 11 第七章连续域现代控制理 4 论基础(2学时) 7.1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 的解 72控制系统的可控性与可 观性 章线性离散控制系 统数学描述与分析(4学时) 111概述 112线性差分方程 113脉冲响应与线性卷积 12 114脉冲传递函数 4 115离散状态空间描述 116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 离散化 117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 性分析 第十二章离散控制系统的 经典法设计(4学时) 12.1概述 12.2控制系统的离散化方 13123PD控制器及其算式 12.4具有史密斯纯滞后补 偿的PID控制器 12.5大林算法 12.6数字PD控制器的参 数整定 第十四章状态空间分析和 设计 141离散控制系统的可控 14性和可观性 142离散控制系统状态反馈 极点配置设计 14.3观测器的设计 第十五章离散最优控制系 15 统(2学时)
9 则 6.3 根轨迹图的制作 11 6.5 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的 影响 6.6 利用根轨迹法进行系统 性能分析 6.7 利用根轨迹法校正 第七章 连续域现代控制理 论基础(2 学时) 7.1 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 的解 7.2 控制系统的可控性与可 观性 4 12 第十一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 统数学描述与分析(4 学时) 11.1 概述 11.2 线性差分方程 11.3 脉冲响应与线性卷积 11.4 脉冲传递函数 11.5 离散状态空间描述 11.6 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 离散化 11.7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 性分析 4 13 第十二章 离散控制系统的 经典法设计(4 学时) 12.1 概述 12.2 控制系统的离散化方 法 12.3 PID 控制器及其算式 12.4 具有史密斯纯滞后补 偿的 PID 控制器 12.5 大林算法 12.6 数字 PID 控制器的参 数整定 4 14 第十四章 状态空间分析和 设计 14.1 离散控制系统的可控 性和可观性 14.2 离散控制系统状态反馈 极点配置设计 14.3 观测器的设计 4 15 第十五章 离散最优控制系 统(2 学时) 4
15.1概述 15.2离散二次型最优控制 的性能指标 15.3离散二次型最优控制 的设计 第十六章系统辨识(2学 时) 16.1被控对象的建模 16.2最小二乘法参数估计 第十七章离散控制系统采 样周期的选择(2学时) 16 171概述 172影响采样的主要因素 4 17.3采样周期的选取方法 复习 17考试 10
10 15.1 概述 15.2 离散二次型最优控制 的性能指标 15.3 离散二次型最优控制 的设计 第十六章 系统辨识(2 学 时) 16.1 被控对象的建模 16.2 最小二乘法参数估计 16 第十七章 离散控制系统采 样周期的选择(2 学时) 17.1 概述 17.2 影响采样的主要因素 17.3 采样周期的选取方法 复习 4 17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