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名著译丛 世界政台中的 世界政治中的 战争与变革 战单万变信 〔美)罗伯特·吉尔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世界政治变革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号在前面的话 宋新宁 罗伯特·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世界 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家。他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长期担任 “美中国际关系研究委员会”(现在的美国“亚洲国际问题研究促 进会”)委员。吉尔平教授先府写了三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学术 专著,即《美国的权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 (U.S.Power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The Political E. conom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l975)、《世界政治中的战争 与变革》(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l981)、《国际关系的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987), 并且在《世界政治》、《国际组织》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大量 有关国际问题,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论文。《世界政治中 的战争与变革》是他自认为最得意之作,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领 域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在西方被列为国际关系研究和国际政 治经济学的必读书。 (…) l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是国际关系 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吉尔平教授可以说是这一新领域的开创 者之一。国际政治经济学既然被称为是“国际”的“政治经济 1
学”,那么它就与政治经济学和可际关系学有着不解之缘。该研究 领域白70年代开始兴起绝非偶然,既有70年代初期始出现的西 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和经济领域竞争加剧的客观历史条件,也 有国际关系学和政治经济学之新发展作为其动力。 政治经济学将16、1?世纪出欧洲的重商义者提出,经过亚 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完善或修正,成为西方自由主义的经 典学说,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但 是到了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在西方受到冷漠,或者按照-些西 方学者的观点,被现代经济学所取代,为人们遗忘了半个多世纪。 即便是凯恩斯主义也没有能够使其恢复活力。50年代末以后,西 方出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重新复兴。现代政治经济学与传统政治经 济学及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研究的重点既非经济、 也非政治,而是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里,国家与市场、 政府与市场、政治与市场、权力与金钱、权力与财富等等的相互 关系构成为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根据吉尔平教授的观点,“现代世界国家’与‘市场’的共 存及其相互作用产生了政治经济学,没有国家与市场,就不可能 有政治经济学。没有国家,经济活动的结果将完全由价格机制和 市场力量来决定,这是纯经济学家研究的领域。没有市场,经济 资源将由国家或类似的权力机构来分配,这是纯政治学家研究的 领域”。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国家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它“涉 及的是国家及其政治功能如何彬响生产和财富的分配,尤其是政 治决策和政治利益如问影响经济活动的分布,以及经济活动的成 本和利润的分配”;同时,它还涉及“市场和经济力量如何影响国 家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权力和福利的分配,尤其是经济力 量如何改变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国际分布”。但是,政治经济学又不 是研究国家和市场本身,是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 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周而复始的发展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学,可
以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具体减用利发 展。 传统的国际关系学往往与国际政治学是同义词、即把国家间 的政治关系或权力关系置于首要地位。按照汉斯·摩根索的观点, “国际政治学的任务就是把歧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到国际关系领 域,并根据国际政治的独特性质对这些原则重新扣以表述、修正 和规定”。而政治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持征就是“强调政治领域的 独立性,强调权力的政治作用”。因此,早期的国际关系学主要研 究的是以丰权国家为主的政治行为主体的对外政治行为及其相互 之间的政治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国际政治权力的控制、国家安全、 战争与和平等问题。尽管早期的国际关系学也涉及国家间的经济 关系,但是经济问题往往被枧为“低层政治”,而没有受到应有的 重视。 6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交 往越来越密切,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明显,并且深入到了国际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这些变化使得作为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之核心概念 的“国家权力”、“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都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了,甚至连汉斯·摩根索也承认,?0年代以后,政治、军和经 济力镇之间存在的功能关系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断裂。一些军 事弱国“垄断或半垄断地控制了对经济发达国家的运行至关重要 的原料”。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在她于1970年发表的一篇文 章中也指出,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 西方的国际关系教学利研究却未能跟上飞速发展的形势,没有致 力于发展一门当代的国际政治纶济学,反而继续容忍国际政治学 与国际经济学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长此下去,“势必使整个国际 关系研究走入死胡同”。因此,国际关系研究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重 要任务就是确立-一种综合的理论,将时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结合起 3
来。这种新的用以修正原有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新的理论和方 法就是新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与传统现实主义相对照,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以下 四个基本特征:(1)它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单纯以政治权力为中 心的分析方法,在研究国际政治权力的同时,注重从国际社会存 在的相互依赖关系中,探寻各种限制和制约国际政治的因素,特 别是经济及其他杜会因素,强调国际社会的总体结构功能对国际 行为主体对外行为的作用和影响。(2)它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单 纯以主权国家及其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政治分析,强调整个世界作 为一个整体,非国家行为主体和跨国行为者之作用不断加强的必 然趋势;在分析国家利益的同时,注重对地区性和全球性共同利 益的研究。(3)它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片面强调政治行为独立性 的倾向、在研究国际政怡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国际经济、国际 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 际关系伦理学等国际关系学的分枝领域。(4)在基本的研究方法 上,它综合了传统现实主义和科学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既注重 理论,义不忽视应用,既进行定量分析,又进行定性研究:既注 意宏观问题,又关心微观理论。总之,新现实主义者力图使国际 关系学成为“一门把绝大多数杜会科学,并适当包括自然和物理 学科在内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兼收并蓄的独立学科或边缘学科”。 罗伯特·吉尔平教授被认为是西方新政治经济学和新现实主 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1970年,他发表了《跨国 经济关系的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Transnational Economic Rela- tions)一文。在1975年出版的《美国的权力与多国公司》“-书中, 他阐述了自己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看法,并将政治经济学定义为 “追求财富与追求权力的交互能动作用”,并系统地论述了跨国公 同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作用。《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一书是 他首次“把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结合起来”对国际关系理论进 4
行系统探索的尝试。笔者曾经向多位英美国际关系学者征询过他 们对主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看法,许多人都首推这本书为 该领域的佳作。 (二) 国际政治的稳定与变革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 题,也是吉尔平教授《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一书所要探讨 的核心问题。正如他在书中所指出的,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往往 注重于研究稳定而忽视了对变革的研究,即使有一些对变革的研 究,也主要停留在政治权力关系的变化问题上,在分析变革之根 源时,并没有对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政治体系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 相对稳定时期,但是自70年代起,世界就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不 确定性的政治变革时期”。所谓国际政治的变革,是指某…特定国 际体系之结构性变化。在吉尔平看来,国际体系本身是由三部分组 成,即多种多样的行为主体:行为主体间有规则的互动:某种调整 行为的国际控制机制。国际体系的变革也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 “体系的变更”(systems change),即国际体系本身的特征发生重大 变化,如行为主体类型的变化。二是“系统性变革”(systemic change),即对国际体系之统治的变化,或体系内部的变化。三是 “互动的变化”(interaction change),即行为主体之间政治,经济以 及其他方面的互动形式的变化。国际体系的变革还有“渐进性变 革"(incremental change)和“革命性变革”(revolutionary change)之 分,前者是自由主义者的理想变革模式,后者为激进主义者所推 崇。吉尔平对变革的这些看法并没有什么独创性,前人在这方面早 已有诸多论述。吉尔平的重要创见在于他对变革的动力及根源之 分析。 5
吉尔平首先假定:如果没有哪一个国家认为力求变革国际体 系是有利可图的,这种体系就是稳定的,即处在一种平衡状态;如 果可望得到的利益大于所需付出的成本,一个国家就将力图变革 这一体系。因此、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变革是由国家或其他行为主 体之行为所决定的。那么,决定国际行为主体行为的又是什么呢? 传统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认为,国家总是力图不断扩大自己的 政治权力,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保持和增强权力,它们往往不 顾收益和成本之间是否保持对自身有利之平衡,在吉尔平看来,一 个国家是否要变革或稳定某种国际体系,并不仅仅出于追求政治 权力的需要,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 作用。首先是经济体系,即商品与劳务之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方 法和组织形式。在这一点上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生产 资料以及生产资料中的变革是政治行为极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其 次是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化。第三是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第四是军 事技能和技术。吉尔平认为,“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 变革进程的一个基本特征。一方面,力图在经济上获益的愿望是 寻求变革国际体系的强大动力,因而群体间和国家间的权力分配, 是经济活动类型,尤其是行为者能从国内或国际分工中获得最大 收益的那种经济活动的类型的重要决定因素。另一方面,权力分 配本身最终取决于经济基础。如果由于经济效率、丁业场所或者 贸易趋势的变化,财富的源泉基础也发生变化的话,必定会相应 发生群体间和国家间权力的重新分配。为了获得权力而进行斗争 与力图经济上获益的愿望最终会纠缠在一起”。 国际政治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国家之对外行为的结果,也不是 某个国家力图改变就能够子以改变的。国际政治的变革归根到底 是一种结构的变化,即国际政治体系本身的变化,例如国际政治 格局由两极变为多极或一超多元。吉尔平在书中对国际体系的结 构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这里,他接受了美国学者肯尼思·沃 6
尔兹的结构理论,即认为“结构是指构成一个国际体系的国家之 相互关系的形式”。在他看来,“国际体系结构之所以意义重大, 在于它对行使权力以及由此而来的国际体系变革所要付出的成本 有着深刻的彩响。·个国际体系中国家的数量以及它」之间的权 力分配,影响着组成能够取胜的联盟或形成权力的抗衡的难易程 度。这些结构因素决定了个国际体系的稳定或动荡,从而促进 戏抑制国际政治的变革”。 现代国际体系的特征是什么?它与前现代时期有什么区别?吉 尔平分析了历史上的三种国际体系的结构棋式,即原始杜会和奴 隶制时代的地方化结构,其特征是社会无力产生足够的经济盈余 投入政治或经济的扩张;帝国制结构,其特征是以农业作为产生 盈余的主要形式,而这些经济盈余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武士、 宗教或官僚阶层所占有;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政怡经济结构。吉尔 平重点分析了现代结构,并将其与帝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 国际体系结构由帝国制向现代结构的转化,是与农业结构向 工业结构的转化联系在一起的。在帝国时期,主要的决定因素是 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杜会化的财离和国家的力量取决 于对农民和农奴的剥削,经济盈余的来源主要取决于帝国版图的 大小。因而、扩展领土并以此扩大政治控制的范围就成为这个时 期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三种相互关联的重要发展导致了帝国体 系的终结:在国际关系中作为主角的民族国家的胜利;建立于现 代科学技术之上的持续经济增长的出现;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 在17世纪以前,国家的财富与权力经常处于分离状态,“现 代民族国家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创造了一一个相对有效率的经济 组织。…创造和捍卫人类整套财产权和人类自由的概念,从而 缩小了个入和社会成果率之间的差距”。对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 确立作用最大的是世界市场经济的出现。不论在一国范围内还是 在国际范围内,市场经济都造成了不同于传统政治经济方式的重
姕变革。从理论上讲,一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是不从属于任何国 家或集团的,它可以通过其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最大限度地提 高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活动的直接目标并不是增强国 家的权力和安全,而是最终有利于消费者,但是它在实践中又对 国家权力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 图之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重商主义理论的主要不同点之一。吉尔平 显然是站在古典自由主义一边的,但是他又没有拘泥于自由派的 传统。他认为,世界市场经济的出现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但同 时义依赖于政治体系的多元化结构,即单一帝国政治统治结构的 崩溃、民族国家的出现。在这里,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是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的。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新权周期理论”是为人们所熟知的。 这种理论认为,全球政治体系经历了~种明显的、可辨别的历史 循环或周期性行为模式,在每-·个周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大 国支配着世界。例如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 至19世纪初再至.1945年的英国、1945年后的美国。每·个周期 的结束和新周期的开始,都是以战争为标志的。导致这种周期的 条件是什么呢?根据吉尔平的观点,这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 一 是正处在上升地位的大国要求建立一种新的全球秩序;二是全球 体系中财富与权力间分配结构的变化。导致财富与权力分配结构 变化的国内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1)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2) 军事技术成本增加的趋势;(3)私人和公共消费的增长快于国民 生产总值增长的总趋势;(4)经济性质的结构转换;(5)富足所导 致的滴败。就国际因素而言,不断增加的政治统治成本是导致霸 权国家衰落的最重要原因。占支配地位的大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 位,必须不断地扩充其财源以支付越来越庞大的军事开支。在前 现代时期,帝国增加岁入的主要途径是从农民身上榨取财富和不 断扩展自己的版图。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其无法从农民身上 8
获得足够的资源、版图的扩人又进·步增大了统治的成本,最终 导致了帝国体系的崩溃。在现代社会,情况虽有不同,但是,无 论是英国还是美国,最终都面临着无法以足够的财富来维持其世 界领导地位的困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由于英国在经济和 科学技术上的长期优势地位,以及自由贸易体制的确立,使其得 以长期稳定地获取高额岁入,因而“大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维 持了两个多世纪。面美国的霸权地位仅仅二十几年就面临着巨大 的挑战。这是与第个国际因素,即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联系在 一起的。 在)论国际政治变革问题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战争问 题。吉尔平在书中用了两章多的篇幅讨论战争与国际变革的关系。 在他看来,国际政治的变革在听史上主要表现为居支配地位之大 国的衰落和新兴统治大国的出现。任何一个霸权国家要维持其霸 权地位,或应付统治成本的增长和防止衰退,可以有三种选择:一 是消除增加统治成本的原因,如削弱或摧毁可能的挑战者;二是 扩大较多安全却较少耗费的防卫圈:三是减少国际义务。而对于 一个正处于衰落的国家来说,最有吸引力的方法是发动战争来削 弱或摧毁对其霸权地位构成威胁的国家。因此,解决国际体系结 构与权力再分配之间不平衡的最主要手段就是“霸权战争”(即世 界战争)。一次翻权战争后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它改变了国际体 系,使之适应新的权力分配。 当然,除了战争以外,和平的变革始终是人类所向往的,并 且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例。“大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被“美国统治 下的和平”所取代,并不是通过英美之间的战争,尽管第:次世 界大战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英美两国在战争中是站在同-一条战线 上的。英国从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通过“绥靖”政策而逐步解决 了同其一个个对手的分歧。例如19世纪末对美国在美洲之游权地 位的承认,确立了英美特殊关系的基础:1902年的英日联盟、使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