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2015/1028 《捕蛇者说》【问谷题】【段意】【重点语句赏析】 1.本文中心句是哪句话?本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答: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后者为主。写赋敛之毒 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2.蛇“异”在哪些方面?指出第一段列举的矛盾现象,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形异(黑质而白 毒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药效异(可以已大风,挛豌、瘘疠,去 死肌,杀三虫) 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与“永之人争奔走焉”矛盾,作者所以这样写,就是用 衬托的方法,暗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 3.你是怎样理解文段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答:所谓的“利”是用蒋氏祖父和父亲的生命以及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其实是更大的不幸,进一步说明了当 时封建统治的残暴。以“利”写悲,以“利”衬悲。 4.本文自始至终采用对比手法,请具体分析“对比”的体现,说明其作用 答:体现:①乡邻“十室九空”“非死即徙”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对比:②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弛 然而卧”“熙熙而乐”对比:③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对比。作用:①强调捕蛇的不幸 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深刻揭示苛税对百姓的毒害,衬托赋敛之毒之 深。④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6.文章最后一段中“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这几句是否可以删除? 答:不能。因从行文上看,如删去,全文结构虽完整,但从内容上看这几句却相当重要:一是可以突出蒋氏遭遇 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压迫人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带有普遍性;二是作者由“疑”到“信”, 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在不断加深的过程:三是作者把变革黑暗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 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这在当时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体现了作者阶级思想的局限性ε 7.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答: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通过作者与蒋氏的对话(语言描写),说 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作者是封建时代的官吏,为何他能写出《捕蛇者说》这样的揭露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文章? 答:首先是因为唐代中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朝廷巧立名目,无限制搜刮人民,使人民不堪重负。其次作者因 主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生活近十年,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即徙”的悲惨景象,同情劳动人民,感到有 责任用笔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推行善政,轻徭薄赋。 9.如果本文不写毒蛇的剧毒和捕蛇的危险,而只写赋敛的残酷,文章主旨的表现还会如此鲜明充分吗?主旨又是 怎样充分表达的? 答:不会。本文多次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赋敛之毒与毒蛇之毒及捕蛇之险形成强烈的发差,从而充分鲜明地 表达文章主旨 10.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苛政猛于虎也(或:赋敛之毒甚于蛇)。 11.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作者的两次“悲”又是为了什么? 答:蒋氏的第一次“戚”是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是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 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是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是为广大人民 受到的赋敛之毒而悲伤(为社会) 12.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他的愿望在当时能实现吗? 答:“以俟夫人风者得焉”,作者希望唐王朝最高统治者能了解老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体察民情,能采取推行 善政,轻徭薄赋等相应措施,从而减轻人民痛苦。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统治者只知道贪图安逸,根本不会真正为 百姓着想,也不会采取措施,人民的生活仍将悲惨 【第一节段意:写异蛇的外形、毒性、药效和永州人争捕它的原因。】 【第一节重点语句赏析】【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 饵,可以已大风、挛琬、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从外形、毒性、药效三方面写蛇的“异”,由此引起下文。设 置的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
编写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2015/10/28 1 《捕蛇者说》【问答题】【段意】【重点语句赏析】 1. 本文中心句是哪句话?本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答: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后者为主。写赋敛之毒, 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2.蛇“异”在哪些方面?指出第一段列举的矛盾现象,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形异(黑质而白章)、毒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药效异(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 死肌,杀三虫)。“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与“永之人争奔走焉 ”矛盾,作者所以这样写,就是用 衬托的方法,暗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 3.你是怎样理解文段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答:所谓的“利”是用蒋氏祖父和父亲的生命以及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其实是更大的不幸,进一步说明了当 时封建统治的残暴。以“利”写悲,以“利”衬悲。 4.本文自始至终采用对比手法,请具体分析“对比”的体现,说明其作用。 答:体现:①乡邻“十室九空”“非死即徙”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对比;②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弛 然而卧”“熙熙而乐”对比;③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对比。作用:①强调捕蛇的不幸 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深刻揭示苛税对百姓的毒害,衬托赋敛之毒之 深。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6.文章最后一段中“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这几句是否可以删除? 答:不能。因从行文上看,如删去,全文结构虽完整,但从内容上看这几句却相当重要:一是可以突出蒋氏遭遇 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压迫人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带有普遍性;二是作者由“疑”到“信”, 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在不断加深的过程;三是作者把变革黑暗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 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这在当时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体现了作者阶级思想的局限性。 7.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答: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通过作者与蒋氏的对话(语言描写),说 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8.作者是封建时代的官吏,为何他能写出《捕蛇者说》这样的揭露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文章? 答:首先是因为唐代中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朝廷巧立名目,无限制搜刮人民,使人民不堪重负。其次作者因 主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生活近十年,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即徙”的悲惨景象,同情劳动人民,感到有 责任用笔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推行善政,轻徭薄赋。 9.如果本文不写毒蛇的剧毒和捕蛇的危险,而只写赋敛的残酷,文章主旨的表现还会如此鲜明充分吗?主旨又是 怎样充分表达的? 答:不会。本文多次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赋敛之毒与毒蛇之毒及捕蛇之险形成强烈的发差,从而充分鲜明地 表达文章主旨。 10.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苛政猛于虎也(或:赋敛之毒甚于蛇)。 11.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作者的两次“悲”又是为了什么? 答:蒋氏的第一次“戚”是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是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 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是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是为广大人民 受到的赋敛之毒而悲伤(为社会)。 12.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他的愿望在当时能实现吗? 答:“以俟夫人风者得焉”,作者希望唐王朝最高统治者能了解老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体察民情,能采取推行 善政,轻徭薄赋等相应措施,从而减轻人民痛苦。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统治者只知道贪图安逸,根本不会真正为 百姓着想,也不会采取措施,人民的生活仍将悲惨。 【第一节段意:写异蛇的外形、毒性、药效和永州人争捕它的原因。】 【第一节重点语句赏析】【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 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从外形、毒性、药效三方面写蛇的“异”,由此引起下文。设 置的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
编写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2015/128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写永州人争捕蛇的原因:当 其租入。“争”字,反映当时赋敛之毒比毒蛇还要厉害的社会现实。“永之人争奔走焉”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引出后文写蒋氏捕蛇的内容,;在内容上交代永州人对毒蛇的态度,暗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 【第二节段意: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遣遇。】 【第二节重点语句赏析】【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先说蒋氏三代人的“专其利”,设置悬念,以“利”写悲 以“乐”衬悲,强调赋税的毒害更大,含强烈的讽刺意味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三个“死”字,揭示事情的本 质,以“命”换“存”,为下文作铺垫 【言之,貌若甚戚者。】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蒋氏内心极度悲伤和痛苦,令人同情。 【第三节段意:写作者听了蒋氏诉说三代人遭遇后的感情和态度,反映他对下层贫苦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 情;承上启下。】 【第三节重点语句赏析】【余悲之】反映作者对下层贫苦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既反映作者对下层贫苦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在结构上又引出下文蒋氏催 人泪下的哭诉 【第四节段意:作者借蒋氏的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 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手法。】 【第四节重点语句赏析】【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 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写蒋氏的极度悲伤,把“役”和“赋”进行对比,得出“复吾赋不幸之甚” 的结论 【自吾氏……而吾以捕蛇独存。】写蒋氏的回顾,以自家三代与同住一地的乡邻对比,衬托了“赋”带来的不幸 甚于“役”,是封建社会农民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悍吏之来吾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写捕蛇者叙述现状,以悍吏来乡征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与捕 蛇者“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对比,反衬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表“乐”实苦,以“乐” 【今虽死乎此……又安敢毒耶?”】写蒋氏以乡邻因赋敛而先死,自己靠捕蛇而偷生作对比,反问,强调赋敛之 毒害的深重。 【第五节段意:交代写作目的,点明全篇主旨。】 【第五节重点语句赏析】【余闻而愈悲】“愈悲”照应前文“悲之”,蒋氏以为恢复赋税带来的灾难比捕蛇的危害 更可怕。“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对百姓的关心和同情更为深切。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引用,内容上,概括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 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提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毒者”的主旨:情感上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苛酷的赋敛不 满,表达了作者对苛酷的政治无比愤慨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形式上引出了作者由疑到信的思想认识过 程,使结论的提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有力证明了“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的观点,说明“苛政”害民不是 时一地的现象,带有普遍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交代写作动机,真实而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的 关心和同情与希望当政者能促成“苛政”的改革。但他把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 民情,革除弊端,体现了作者阶级思想的局限性 【课文主题】课文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交苛税的记述,反映了中唐时期下层人民的悲惨生 活及所遭受的苦难,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疾苦的 深切同情 【写作技巧】(1)对比手法(乡邻十室九空“非死即徙”与蒋氏捕蛇独存对比;乡邻鸡狗不宁与蒋氏“驰然而卧” “熙熙而乐”对比;乡邻危险“且旦有是”与蒋氏“一岁”犯死“二焉”;乡邻先死,蒋氏后)。(2)衬托手法(以 毒蛇之害衬托赋敛苛政之害)。(3)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详略得当
编写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2015/10/28 2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写永州人争捕蛇的原因:当 其租入。“争”字,反映当时赋敛之毒比毒蛇还要厉害的社会现实。“永之人争奔走焉”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引出后文写蒋氏捕蛇的内容,;在内容上交代永州人对毒蛇的态度,暗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 【第二节段意: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 【第二节重点语句赏析】【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先说蒋氏三代人的“专其利”,设置悬念,以“利”写悲, 以“乐”衬悲,强调赋税的毒害更大,含强烈的讽刺意味。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三个“死”字,揭示事情的本 质,以“命”换“存”,为下文作铺垫。 【言之,貌若甚戚者。】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蒋氏内心极度悲伤和痛苦,令人同情。 【第三节段意:写作者听了蒋氏诉说三代人遭遇后的感情和态度,反映他对下层贫苦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 情;承上启下。】 【第三节重点语句赏析】【余悲之】反映作者对下层贫苦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既反映作者对下层贫苦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在结构上又引出下文蒋氏催 人泪下的哭诉。 【第四节段意:作者借蒋氏的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 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手法。】 【第四节重点语句赏析】【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 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写蒋氏的极度悲伤,把“役”和“赋”进行对比,得出“复吾赋不幸之甚” 的结论。 【自吾氏……而吾以捕蛇独存。】写蒋氏的回顾,以自家三代与同住一地的乡邻对比,衬托了“赋”带来的不幸 甚于“役”,是封建社会农民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悍吏之来吾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写捕蛇者叙述现状,以悍吏来乡征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与捕 蛇者“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对比,反衬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表“乐”实苦,以“乐” 写悲。 【今虽死乎此……又安敢毒耶?”】写蒋氏以乡邻因赋敛而先死,自己靠捕蛇而偷生作对比,反问,强调赋敛之 毒害的深重。 【第五节段意:交代写作目的,点明全篇主旨。】 【第五节重点语句赏析】【余闻而愈悲】“愈悲”照应前文“悲之”, 蒋氏以为恢复赋税带来的灾难比捕蛇的危害 更可怕。“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对百姓的关心和同情更为深切。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引用,内容上,概括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 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提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毒者”的主旨;情感上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苛酷的赋敛不 满,表达了作者对苛酷的政治无比愤慨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形式上引出了作者由疑到信的思想认识过 程,使结论的提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有力证明了“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的观点,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 时一地的现象,带有普遍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交代写作动机,真实而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的 关心和同情与希望当政者能促成“苛政”的改革。但他把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 民情,革除弊端,体现了作者阶级思想的局限性。 【课文主题】课文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交苛税的记述,反映了中唐时期下层人民的悲惨生 活及所遭受的苦难,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疾苦的 深切同情。 【写作技巧】⑴对比手法(乡邻十室九空“非死即徙”与蒋氏捕蛇独存对比;乡邻鸡狗不宁与蒋氏“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对比;乡邻危险“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犯死“二焉”;乡邻先死,蒋氏后)。⑵衬托手法(以 毒蛇之害衬托赋敛苛政之害)。⑶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