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 设计者:二十一中学赵霞 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3、掌握本 文的词语。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4、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 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对新 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点:积累词汇,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理解并掌握“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教学方法: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2、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3 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 二、指导预习: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 的原因。3、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 关系。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 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5、正音:啮(nie)腊(x)挛 (luon)豌(wan)瘘(1ou)疠(li)当(dang)其租入嗣(si)几(j) 死者数(shuo)矣莅(l)蹙(cⅱ)殚(dan)踣(b6)死者相藉(jie) 曩( nang)隳(hui)恂(xtn)缶(fωu)谨食(si)之熙(x1)以俟(si) 夫(ft) 三、研析新课: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 “而”表示承接关系。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 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 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 死:以啮人,无御之者。)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 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明确:因为“太医以王 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 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一一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 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 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四、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2-5段。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2题 第二课时 明确学习重点:1、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2、体会“蒋氏大戚……则久 已病矣”这段话的思想感情。3、了解怎样运用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 之毒的写法。4、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5 思考研讨课后“辨析·比较”题三、四。6、体会第5段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研析新课。 l、概括第2—4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捕蛇者说 设计者:二十一中学 赵霞 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 文的词语。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4、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 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对新 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点:积累词汇,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理解并掌握“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教学方法: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 2、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3、 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 二、指导预习: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 的原因。 3、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 关系。 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 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5、正音:啮(niè) 腊(xī) 挛 (1uón) 踠(wǎn) 瘘(1òu)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 死者数 (shuò)矣 莅(lì) 蹙(cǜ) 殚(dān) 踣(b6) 死者相藉(jiè) 曩(nǎng) 隳(huī) 恂(xǘn) 缶(fǒu) 谨食(sì)之熙(xī) 以俟(sì) 夫(fǘ) 三、研析新课:指导学生朗读第 1 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 “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 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 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 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 死;以啮人,无御之者。)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 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 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 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 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 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四、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 2—5 段。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 2 题。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重点:1、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2、体会“蒋氏大戚……则久 已病矣”这段话的思想感情。 3、了解怎样运用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 之毒的写法。4、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5、 思考研讨课后“辨析·比较”题三、四。6、体会第 5 段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研析新课。 1、概括第 2—4 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 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 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 换来的 第3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 以才问蒋氏“若毒之乎” 第4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 上,是全文的主体。 2、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蒋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确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处境,更不了解地方上 的情形,所以用揣测的语气问作者:“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接着就用十 分坚决的陈述语气和极为沉痛的语调自述:“我干这个差役的不幸,还不像恢复 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哪”,“假如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这 是蒋氏几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话的纲。这段话表达了蒋氏“哀而 不伤”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提问: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 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回顾过去,则以乡邻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 蛇独存”作对比;谈到现在,则以悍吏来乡索租跟自己“弛然而卧”作对比。 4、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复习已学过的“互文”的句子)“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 5、完成“辨析·比较”题三、四 第三题有些常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特定的含义。试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各组句 中的加点字。 第四题辨析“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1)下面四句话中,“乎”的用法有什么异同?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语气助词“呢”)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乎(语气助词“吧”) ③吾尝疑乎是(介词“对”)④等死,列国可乎(语气助词“吗”) (2)“而”在两个词语中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 系。试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种关系 ①黑质而白章(并列)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 ③吾恂恂而起(修饰)④人不知而不愠(转折)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修饰)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③为了。“故为之说”。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 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赋:①征收。“岁赋其 ②租赋。“孰知赋敛之 毒……”疠: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①缴纳。“当其租人”。②收入。“竭其庐之人”。岁:①每年。“岁赋其 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 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若:①好像。 “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
第 2 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 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 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 换来的。 第 3 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 以才问蒋氏“若毒之乎”。 第 4 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 上,是全文的主体。 2、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蒋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确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处境,更不了解地方上 的情形,所以用揣测的语气问作者:“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接着就用十 分坚决的陈述语气和极为沉痛的语调自述:“我干这个差役的不幸,还不像恢复 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哪”,“假如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这 是蒋氏几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话的纲。这段话表达了蒋氏“哀而 不伤”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提问: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 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回顾过去,则以乡邻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 蛇独存”作对比;谈到现在,则以悍吏来乡索租跟自己“弛然而卧”作对比。 4、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复习已学过的“互文”的句子) “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 5、完成“辨析·比较”题三、四。 第三题有些常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特定的含义。试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各组句 中的加点字。 第四题辨析“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1)下面四句话中,“乎”的用法有什么异同?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语气助词“呢”)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乎(语气助词“吧”) ③吾尝疑乎是(介词“对”) ④等死,列国可乎(语气助词“吗”) (2)“而”在两个词语中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 系。试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种关系。 ①黑质而白章(并列)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 ③吾恂恂而起(修饰) ④人不知而不愠(转折)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修饰)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③为了。“故为之说”。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 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 毒……”疠: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①缴纳。“当其租人”。②收入。“竭其庐之人”。岁:①每年。“岁赋其 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 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若:①好像。 “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
“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 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i, 饲。“谨食之”。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焉 虚词总结:之:①的。“永州之野产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 乡”。③代词。“问之,则日”(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 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 者”(代话语) 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 “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 “号呼而转徙” 以: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 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 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 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 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 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6、总结:第4段通过蒋氏申述不愿换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统台者横征暴敛 的罪恶。在层层衬托,反复对比中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为下 文议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根据。 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体会其中的感情 7、提问:第5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 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 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 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 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 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 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一一访查一一询问一一感情”的顺序来写 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 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
“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 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 饲。“谨食之”。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焉”。 虚词总结:之:①的。“永州之野产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 乡”。③代词。“问之,则日”(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 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 者”(代话语) 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 “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 “号呼而转徙”。 以: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 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 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 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 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 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6、总结:第 4 段通过蒋氏申述不愿换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统台者横征暴敛 的罪恶。在层层衬托,反复对比中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为下 文议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根据。 指导学生朗读第 4 段,体会其中的感情。 7、提问:第 5 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 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 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 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 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 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 1 段为第 1 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 2~4 段, 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 5 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 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 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
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 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 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 “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 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非 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 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 出赋敛之毒的。 写作特点: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通过对比揭露“赋敛之毒有 甚是蛇”这一主题 对比角度:乡邻赋敛之苦蒋氏捕蛇之“乐” 生存情况:因赋税而号呼转徒,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以捕蛇独存 二、生活状况: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骗,鸡狗不宁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危险次数:旦旦有是 岁之犯死者二 四、死亡先后:先后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 邻之生日蹙”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 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 文具体分析 教学后记: 附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柳宗元) 写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一一“当其租入”。 对比{二、叙述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作者对上述事实发表感慨,点明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 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 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 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 “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 “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非 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 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 出赋敛之毒的。 写作特点: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对比揭露“赋敛之毒有 甚是蛇”这一主题 对比角度:乡邻赋敛之苦 蒋氏捕蛇之“乐” 一、生存情况:因赋税而号呼转徒,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 以捕蛇独存 二、生活状况: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骗,鸡狗不宁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三、危险次数:旦旦有是 一岁之犯死者二 四、死亡先后:先 后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 邻之生日蹙”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 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 文具体分析。 教学后记: 附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一、写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当其租入”。 对比 二、叙述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三、作者对上述事实发表感慨,点明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 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