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重点、难点 主要是讲授第1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 第四、第五、第六、第八个故事。 2.引导学生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重点、难点 ◼ 1.主要是讲授第1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 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个故事。 ◼ 2.引导学生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选文解读 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 般的故事。寓言的作者会赋予故事一个明确 的道理,而一般故事的作者或记录搜集者并不 给出这样一个明确的道理。所以,我们理解故 事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一些
选文解读 ◼ 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 一般的故事。寓言的作者会赋予故事一个明确 的道理,而一般故事的作者或记录搜集者并不 给出这样一个明确的道理。所以,我们理解故 事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一些
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 宰。”“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宋国为商人 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 入,请问客。”“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 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答的:“吾已 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 君。”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 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
◼ 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 宰。”“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宋国为商人 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 入,请问客。”“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 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答的:“吾已 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 君。”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 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
■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 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 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贵于 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弗复见”,指不再荐举 孔子。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 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 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 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 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 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
◼ 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 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 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贵于 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弗复见”,指不再荐举 孔子。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 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 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 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 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 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
■第二个故事:“子胥出走,边候得之。”伍子胥出逃 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捕获,情势危急,看他如何应付 “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 矣。我且曰子取吞之。’”伍子胥假托因为自己有美 丽的宝珠,所以国君搜捕自己,现在宝珠已经丢了, 如果守护边界的官吏把自己遣送到国君那里去的话, 自己就会告诉国君是守护在边界上的官吏把宝珠吞到 肚子里面去了。“候因释之。”守护边界的官吏害怕 被开膛破腹、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放走了他。故 事中伍子胥的机智,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第二个故事:“子胥出走,边候得之。”伍子胥出逃, 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捕获,情势危急,看他如何应付。 “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 矣。我且曰子取吞之。’”伍子胥假托因为自己有美 丽的宝珠,所以国君搜捕自己,现在宝珠已经丢了, 如果守护边界的官吏把自己遣送到国君那里去的话, 自己就会告诉国君是守护在边界上的官吏把宝珠吞到 肚子里面去了。“候因释之。”守护边界的官吏害怕 被开膛破腹、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放走了他。故 事中伍子胥的机智,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故事:“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庆封”字子家,是 春秋时候齐国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而拥立景公,自己做了右相, 庆封做了左相。后来庆封趁崔氏内乱,灭掉了崔氏,把持了国家 政权,旋即遭到栾、高、鲍氏的合攻,奔鲁,后又奔吴。楚灵王 伐吴,他被擒,灭族。这故事是说他打算逃往越国的一段事情。 “为乱”就是作乱。“走越”指逃跑到越国去。“其族人曰 晋近,奚不之晋?’”庆封同族的人感到奇怪,晋国距离齐国 更近,为什么不到晋国去呢?看庆封怎么回答。庆封曰:“越远 利以避难。”原来选择远一点的越国自有道理,这就是利于避难 “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 以安乎?’”看来还是庆封的同族人见识更高,更能看到问题的 根本。他认为,只要改变了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也不可能安 。“是心”指作乱的心思。族人的反问真是一针见血,而叛乱 者庆封的那一种盘算倒也十分有趣
◼ 第三个故事:“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庆封”字子家,是 春秋时候齐国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而拥立景公,自己做了右相, 庆封做了左相。后来庆封趁崔氏内乱,灭掉了崔氏,把持了国家 政权,旋即遭到栾、高、鲍氏的合攻,奔鲁,后又奔吴。楚灵王 伐吴,他被擒,灭族。这故事是说他打算逃往越国的一段事情。 “为乱”就是作乱。“走越”指逃跑到越国去。“其族人曰: ‘晋近,奚不之晋?’”庆封同族的人感到奇怪,晋国距离齐国 更近,为什么不到晋国去呢?看庆封怎么回答。庆封曰:“越远, 利以避难。”原来选择远一点的越国自有道理,这就是利于避难。 “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 以安乎?’”看来还是庆封的同族人见识更高,更能看到问题的 根本。他认为,只要改变了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也不可能安 宁。“是心”指作乱的心思。族人的反问真是一针见血,而叛乱 者庆封的那一种盘算倒也十分有趣
第四个故事:“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昭绩昧醉酒 睡着,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目:“醉是以裘 乎?”喝 酒去三落四的事情不奇怪,可是昭绩昧连 自己的皮衣都丢了,宋君感到奇怪,所以有这样的疑 问。且看昭绩昧的回答:“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 毋彝酒 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 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昭绩昧真是善于辞令,他的 回答妙极了:夏桀因为醉酒丟了天 《康诰》说 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 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昭绩昧一下子就把 寻常的吃喝问题,变成了对治 天下煮的警示。电于有这一方重的切身经历,他这
◼ 第四个故事:“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昭绩昧醉酒 睡着,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曰:“醉足以亡裘 乎?”喝醉了酒丢三落四的事情不奇怪,可是昭绩昧连 自己的皮衣都丢了,宋君感到奇怪,所以有这样的疑 问。且看昭绩昧的回答:“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 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 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昭绩昧真是善于辞令,他的 回答妙极了: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 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 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昭绩昧一下子就把一个寻常的吃喝问题,变成了对治 理天下者的警示。由于有这一方面的切身经历,他这 样回答宋君,又颇有现身说法的味道
第五个故事:“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鲁穆公 要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患难之中可以得到它们的援手, 所以使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去做官,有的到楚国去做官。孔子曾 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看起来, 鲁穆公倒是颇有远虑的人。然而犁锄(其事迹不详)却说:“假 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 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一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 齐近,鲁患其不救乎!他的意思是,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 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 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 不灭了,一—原因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现在晋国、楚国虽 然强大,可是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 恐怕救不了了。经犁锄这么一说,才可以看出,鲁穆公根本就不 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功夫完全下错了
◼ 第五个故事:“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鲁穆公 要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患难之中可以得到它们的援手, 所以使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去做官,有的到楚国去做官。孔子曾 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看起来, 鲁穆公倒是颇有远虑的人。然而犁锄(其事迹不详)却说:“假 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 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 齐近,鲁患其不救乎!”他的意思是,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 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 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 不灭了,──原因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现在晋国、楚国虽 然强大,可是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 恐怕救不了了。经犁锄这么一说,才可以看出,鲁穆公根本就不 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功夫完全下错了
第六个故事:“曾从子,善相剑者也。”“相剑”就是通过观察 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铭文、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 以及名剑的真伪;先秦时候有一类术士专精此道,看来曾从子就 是干这个行当的。 君怨昊王”这句话的背景是:鲁哀公士 年(前483),卫出公踉吴王夫差相会。昊王对卫侯无礼,派人 围住了他的馆舍。后来子贡出面劝说吴太宰蕾,才使他得到释放 所以 公怨恨昊王夫差。“曾从 昊王好剑。臣相剑者 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曾从子建言 假托为喜欢宝剑的吴王夫差鉴别宝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 为卫出公刺杀他。看来这个主意不错。古代的刺客找一个类似的 由头行刺,或可成功。就看卫出公怎么说:“子之为是也,非缘 义也,为利也。”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 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强而富,卫弱而贫。”这是第二层意 弱小贫。“区在,暑恐子为昊全用之导我也六这是第 既 层意思。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 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 男逐之。”把曾众子给驱送了。爷出公的吴脑真是活醒,行动 也很决绝
◼ 第六个故事:“曾从子,善相剑者也。”“相剑”就是通过观察 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铭文、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 以及名剑的真伪;先秦时候有一类术士专精此道,看来曾从子就 是干这个行当的。“卫君怨吴王。”这句话的背景是:鲁哀公十 二年(前483),卫出公跟吴王夫差相会。吴王对卫侯无礼,派人 围住了他的馆舍。后来子贡出面劝说吴太宰嚭,才使他得到释放。 所以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 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曾从子建言 假托为喜欢宝剑的吴王夫差鉴别宝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 为卫出公刺杀他。看来这个主意不错。古代的刺客找一个类似的 由头行刺,或可成功。就看卫出公怎么说:“子之为是也,非缘 义也,为利也。”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 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强而富,卫弱而贫。”这是第二层意 思。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言卫国跟吴国比,既 弱小又贫穷。“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这是第三 层意思。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 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 用在我身上。卫出公不仅拒绝了曾从子的建言,而且采取了行动: “乃逐之。”把曾从子给驱逐了。卫出公的头脑真是清醒,行动 也很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