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 八个故事。 2.引导学生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选文解读 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一般的故事。寓言的作者会赋 予故事一个明确的道理,而一般故事的作者或记录搜集者并不给出这样一个明确 的道理。所以,我们理解故事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一些。 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 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请问 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答的:“吾已见孔子,则 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 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太宰的话很妙 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恐孔子贵于君 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贵 于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弗复见”,指不再荐举孔子。子圉的反应也很妙 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 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 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 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 第二个故事:“子胥出走,边候得之。”伍子胥出逃,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捕 获,情势危急,看他如何应付。“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 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伍子胥假托因为自己有美丽的宝珠,所以国君搜 捕自己,现在宝珠已经丢了,如果守护边界的官吏把自己遣送到国君那里去的话 自己就会告诉国君是守护在边界上的官吏把宝珠吞到肚子里面去了。“候因释 之。”守护边界的官吏害怕被开膛破腹、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放走了他。故 事中伍子胥的机智,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故事:“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庆封”字子家,是春秋时候齐 国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而拥立景公,自己做了右相,庆封做了左相。后来庆封 趁崔氏内乱,灭掉了崔氏,把持了国家政权,旋即遭到栾、高、鲍氏的合攻,奔 鲁,后又奔吴。楚灵王伐吴,他被擒,灭族。这故事是说他打算逃往越国的一段 事情。“为乱”就是作乱。“走越”指逃跑到越国去。“其族人曰:‘晋近,奚 不之晋?’”庆封同族的人感到奇怪,晋国距离齐国更近,为什么不到晋国去呢? 看庆封怎么回答。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原来选择远一点的越国自有道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 1 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 八个故事。 2.引导学生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选文解读 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一般的故事。寓言的作者会赋 予故事一个明确的道理,而一般故事的作者或记录搜集者并不给出这样一个明确 的道理。所以,我们理解故事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一些。 选文 1 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 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请问 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答的:“吾已见孔子,则 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 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太宰的话很妙, 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恐孔子贵于君 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贵 于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弗复见”,指不再荐举孔子。子圉的反应也很妙。 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 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 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 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 第二个故事:“子胥出走,边候得之。”伍子胥出逃,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捕 获,情势危急,看他如何应付。“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 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伍子胥假托因为自己有美丽的宝珠,所以国君搜 捕自己,现在宝珠已经丢了,如果守护边界的官吏把自己遣送到国君那里去的话, 自己就会告诉国君是守护在边界上的官吏把宝珠吞到肚子里面去了。“候因释 之。”守护边界的官吏害怕被开膛破腹、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放走了他。故 事中伍子胥的机智,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故事:“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庆封”字子家,是春秋时候齐 国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而拥立景公,自己做了右相,庆封做了左相。后来庆封 趁崔氏内乱,灭掉了崔氏,把持了国家政权,旋即遭到栾、高、鲍氏的合攻,奔 鲁,后又奔吴。楚灵王伐吴,他被擒,灭族。这故事是说他打算逃往越国的一段 事情。“为乱”就是作乱。“走越”指逃跑到越国去。“其族人曰:‘晋近,奚 不之晋?’”庆封同族的人感到奇怪,晋国距离齐国更近,为什么不到晋国去呢? 看庆封怎么回答。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原来选择远一点的越国自有道
理,这就是利于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 其可以安乎?’”看来还是庆封的同族人见识更高,更能看到问题的根本。他认 为,只要改变了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 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也不可能安宁。“是心”指作乱的心思。族人的反问真 是一针见血,而叛乱者庆封的那一种盘算倒也十分有趣。 第四个故事:“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昭绩昧醉酒睡着,把自己的皮衣丢 了。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喝醉了酒丢三落四的事情不奇怪,可是昭绩昧 连自己的皮衣都丢了,宋君感到奇怪,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且看昭绩昧的回答 “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 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昭绩昧真是善于辞令,他的回答妙极了:夏桀因为醉 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 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昭绩昧一下子就把一个寻常 的吃喝问题,变成了对治理天下者的警示。由于有这一方面的切身经历,他这样 回答宋君,又颇有现身说法的味道 第五个故事:“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鲁穆公要跟晋国 楚国搞好关系,以便患难之中可以得到它们的援手,所以使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 去做官,有的到楚国去做官。孔子曾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 灵公》)看起来,鲁穆公倒是颇有远虑的人。然而犁锄(其事迹不详)却说:“假 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 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他的 意思是,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 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 定是救不灭了,——原因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 可是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经犁锄这 么一说,才可以看出,鲁穆公根本就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功夫完全下错了 第六个故事:“曾从子,善相剑者也。”“相剑”就是通过观察剑的外形 文理、颜色、光泽、铭文、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的真伪;先秦时候 有一类术士专精此道,看来曾从子就是干这个行当的。“卫君怨吴王。”这句话 的背景是: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卫出公跟吴王夫差相会。吴王对卫侯无礼, 派人围住了他的馆舍。后来子贡出面劝说吴太宰齬,才使他得到释放。所以卫出 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 而示之,因为君刺之。’”曾从子建言假托为喜欢宝剑的吴王夫差鉴别宝剑,把 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卫出公刺杀他。看来这个主意不错。古代的刺客找一个 类似的由头行刺,或可成功。就看卫出公怎么说:“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 利也。”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 强而富,卫弱而贫。”这是第二层意思。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 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又贫穷。“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这是 第三层意思。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 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卫出公不仅拒
理,这就是利于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 其可以安乎?’”看来还是庆封的同族人见识更高,更能看到问题的根本。他认 为,只要改变了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 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也不可能安宁。“是心”指作乱的心思。族人的反问真 是一针见血,而叛乱者庆封的那一种盘算倒也十分有趣。 第四个故事:“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昭绩昧醉酒睡着,把自己的皮衣丢 了。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喝醉了酒丢三落四的事情不奇怪,可是昭绩昧 连自己的皮衣都丢了,宋君感到奇怪,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且看昭绩昧的回答: “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 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昭绩昧真是善于辞令,他的回答妙极了:夏桀因为醉 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 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昭绩昧一下子就把一个寻常 的吃喝问题,变成了对治理天下者的警示。由于有这一方面的切身经历,他这样 回答宋君,又颇有现身说法的味道。 第五个故事:“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鲁穆公要跟晋国、 楚国搞好关系,以便患难之中可以得到它们的援手,所以使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 去做官,有的到楚国去做官。孔子曾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 灵公》)看起来,鲁穆公倒是颇有远虑的人。然而犁锄(其事迹不详)却说:“假 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 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他的 意思是,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 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 定是救不灭了,──原因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 可是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经犁锄这 么一说,才可以看出,鲁穆公根本就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功夫完全下错了。 第六个故事:“曾从子,善相剑者也。”“相剑”就是通过观察剑的外形、 文理、颜色、光泽、铭文、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的真伪;先秦时候 有一类术士专精此道,看来曾从子就是干这个行当的。“卫君怨吴王。”这句话 的背景是:鲁哀公十二年(前 483),卫出公跟吴王夫差相会。吴王对卫侯无礼, 派人围住了他的馆舍。后来子贡出面劝说吴太宰嚭,才使他得到释放。所以卫出 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 而示之,因为君刺之。’”曾从子建言假托为喜欢宝剑的吴王夫差鉴别宝剑,把 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卫出公刺杀他。看来这个主意不错。古代的刺客找一个 类似的由头行刺,或可成功。就看卫出公怎么说:“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 利也。”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 强而富,卫弱而贫。”这是第二层意思。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 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又贫穷。“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这是 第三层意思。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 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卫出公不仅拒
绝了曾从子的建言,而且采取了行动:“乃逐之。”把曾从子给驱逐了。卫出公 的头脑真是清醒,行动也很决绝。 第八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这是说鲁国一对 夫妇双方都有特长,想要迁往越国去谋求发展。“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这人断言他们夫妇一定会穷困。那鲁国人自然不解,就问道:“何也?”看他怎 么说:“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 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他的话意思是,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 踩在脚下的,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用不着鞋子);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 头上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用不着帽子)。凭你们夫妇俩的特长,到用不 着这些特长的国家去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人要想发挥自 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鲁国那对夫妇竟然想去一个毫无发展空间 的地方,岂不是十分盲目? 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故事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故事常常取材于现 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蕴含着对社会人生深刻、冷峻的认识,妙趣横生,耐人寻 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独特的财富 问题探究 《庄子·列御寇》当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 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把这则小故事,跟本节“鲁人身善织屦”的 故事联系起来考虑,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可以见仁见智。 参考意见:应该发展那些有用武之地的特长,应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等。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短 文略) 提示:人的认识常常受到蒙蔽,其关键在于人有所喜爱、有所憎恶。鲁国那 个人的儿子本来很丑,可他却说比公认美极了的商咄漂亮。因此,人对自己的喜 爱和憎恶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偏心常会蒙蔽自己的认识。所以一般人若有怀 疑,往往是指向别人,很少指向自己。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丢了斧子的人没 有从自己这一方面找原因,而怀疑邻居的儿子。 在人遭受的种种蒙蔽中,由自身原因导致的蒙蔽最难于清醒地认识,也最难 根除。人应该努力祛除这种自我蒙蔽。 二、有条件的班级组织一场辩论赛,参考辩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弘扬 传统文化”。也可结合本课程的学习,以“珍惜传统文化”为主题展开一次讨论
绝了曾从子的建言,而且采取了行动:“乃逐之。”把曾从子给驱逐了。卫出公 的头脑真是清醒,行动也很决绝。 第八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这是说鲁国一对 夫妇双方都有特长,想要迁往越国去谋求发展。“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这人断言他们夫妇一定会穷困。那鲁国人自然不解,就问道:“何也?”看他怎 么说:“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 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他的话意思是,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 踩在脚下的,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用不着鞋子);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 头上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用不着帽子)。凭你们夫妇俩的特长,到用不 着这些特长的国家去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人要想发挥自 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鲁国那对夫妇竟然想去一个毫无发展空间 的地方,岂不是十分盲目? 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故事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故事常常取材于现 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蕴含着对社会人生深刻、冷峻的认识,妙趣横生,耐人寻 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独特的财富。 问题探究 《庄子·列御寇》当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 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把这则小故事,跟本节“鲁人身善织屦”的 故事联系起来考虑,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可以见仁见智。 参考意见:应该发展那些有用武之地的特长,应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等。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短 文略) 提示:人的认识常常受到蒙蔽,其关键在于人有所喜爱、有所憎恶。鲁国那 个人的儿子本来很丑,可他却说比公认美极了的商咄漂亮。因此,人对自己的喜 爱和憎恶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偏心常会蒙蔽自己的认识。所以一般人若有怀 疑,往往是指向别人,很少指向自己。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丢了斧子的人没 有从自己这一方面找原因,而怀疑邻居的儿子。 在人遭受的种种蒙蔽中,由自身原因导致的蒙蔽最难于清醒地认识,也最难 根除。人应该努力祛除这种自我蒙蔽。 二、有条件的班级组织一场辩论赛,参考辩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弘扬 传统文化”。也可结合本课程的学习,以“珍惜传统文化”为主题展开一次讨论
提示:由任课教师根据情况安排。 进行辩论赛的班级,可以参考王沪宁、俞吾金主编的《狮城舌战:首届国际 大专辩论会纪实与评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参考答案: 1.走,逃跑,逃往。 2.身,自己。 3.树,栽植 .工,擅长,善于。 有关资料 1.评“子胥出走”一段 谐语。 2.评“庆封为乱于齐”一段 端语。 3.评“绍绩味醉寐而亡其裘”一段 讽语。 4.评“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一段 忠语。 5.评“曾从子”一段 潘文在曰:深明义利,奸人不能遁其所烛。 (中华书局《韩非子精华》) 6.评“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一段 杨升菴曰:先秦典丽如此! (中华书局《韩非子精华》)
提示:由任课教师根据情况安排。 进行辩论赛的班级,可以参考王沪宁、俞吾金主编的《狮城舌战:首届国际 大专辩论会纪实与评析》,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参考答案: 1.走,逃跑,逃往。 2.身,自己。 3.树,栽植。 4.工,擅长,善于。 有关资料 1.评“子胥出走”一段 谐语。 2.评“庆封为乱于齐”一段 端语。 3.评“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一段 讽语。 4.评“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一段 忠语。 5.评“曾从子”一段 潘文在曰:深明义利,奸人不能遁其所烛。 (中华书局《韩非子精华》) 6.评“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一段 杨升菴曰:先秦典丽如此! (中华书局《韩非子精华》)
箕子见微知著。当是妙品。 (明·陈深辑《诸子品节》) 7.评“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一段 道语。 (中华书局《韩非子精华》) 参考译文 1子圉把孔子荐举引见给末国的太宰(相国)。孔子出来后,子圉进去,请 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说:“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 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子圉恐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贵,于是 对太宰说:“国君己经见了孔子之后,再看你也会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 太宰于是不再荐举孔子。 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 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 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吞了。”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 放了。 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近,何不到晋 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 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 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 昭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问:“醉酒竟然能丢掉 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 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 失自己的性命。” 鲁穆公使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犁锄说:“跟 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 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 了 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 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
箕子见微知著。当是妙品。 (明·陈深辑《诸子品节》) 7.评“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一段 道语。 (中华书局《韩非子精华》) 参考译文 1 子圉把孔子荐举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国)。孔子出来后,子圉进去,请 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说:“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 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子圉恐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贵,于是 对太宰说:“国君已经见了孔子之后,再看你也会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 太宰于是不再荐举孔子。 …… 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 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 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吞了。”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 放了。 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近,何不到晋 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 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 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 …… 昭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问:“醉酒竟然能丢掉 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 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 失自己的性命。” …… 鲁穆公使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犁锄说:“跟 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 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 了,──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 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
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装饰等,来鉴别 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真伪的人。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宝剑。 臣是一个鉴别宝剑的人。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 为您刺杀他。”卫出公说:“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国强大而 富有,卫国弱小而贫穷。你一定要去的话,我恐怕你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 上。”于是就把他驱逐了。 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一定不 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 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不 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 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 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 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达到最高境 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 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而惊恐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 个鲁国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麻鞋,妻子善于编织细白的生绢,他们想要迁 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一定要穷困了。”这个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 那人回答说:“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 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们夫妇的特长,到 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 陈轸得到魏王的尊贵。惠子说:“一定要好好侍奉王身边的人。那杨树,横 着栽它它就活了,倒过来栽它它就活了,折断了栽它它又活了。然而假如十个人 栽杨树,一个人拔杨树,那么就没有活的杨树了。至于凭着十个人之多,来栽很 容易成活的东西,却不能超过一个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栽杨树很困难, 而除掉杨树却很容易啊。您虽然善于在王那里树立自己,可是如果要除去您的人 很多,您就一定要危险了。” 杨子(杨朱)经过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长得丑的受 器重,长得漂亮的反而被轻视。杨子询问其中的原因。旅店的主人回答说:“漂 亮的自以为漂亮,可是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以为丑,可是我不觉得她丑。 杨子对他的弟子说:“品行方面有才有德,却去掉了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 哪里能不美呢(即无往而不美)
…… 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装饰等,来鉴别 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真伪的人。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宝剑。 臣是一个鉴别宝剑的人。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 为您刺杀他。”卫出公说:“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国强大而 富有,卫国弱小而贫穷。你一定要去的话,我恐怕你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 上。”于是就把他驱逐了。 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一定不 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 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不 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 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 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 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达到最高境 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 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而惊恐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 …… 一个鲁国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麻鞋,妻子善于编织细白的生绢,他们想要迁 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一定要穷困了。”这个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 那人回答说:“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 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们夫妇的特长,到 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 陈轸得到魏王的尊贵。惠子说:“一定要好好侍奉王身边的人。那杨树,横 着栽它它就活了,倒过来栽它它就活了,折断了栽它它又活了。然而假如十个人 栽杨树,一个人拔杨树,那么就没有活的杨树了。至于凭着十个人之多,来栽很 容易成活的东西,却不能超过一个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栽杨树很困难, 而除掉杨树却很容易啊。您虽然善于在王那里树立自己,可是如果要除去您的人 很多,您就一定要危险了。” …… 杨子(杨朱)经过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长得丑的受 器重,长得漂亮的反而被轻视。杨子询问其中的原因。旅店的主人回答说:“漂 亮的自以为漂亮,可是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以为丑,可是我不觉得她丑。” 杨子对他的弟子说:“品行方面有才有德,却去掉了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 哪里能不美呢(即无往而不美)
2黄鳝像蛇,蚕像毛虫。人们见到蛇就恐慌恐惧,见到毛虫就会寒毛竖起。 可是打渔的人手握黄鳝,养蚕的妇女用手拾蚕,只要有利可图,人们都成了勇敢 的孟贲和专诸(二人是战国和春秋时候的勇士)。 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了雨,就脱下白色的衣服,穿 着黑色的衣服而回来。他家的狗不认识他了,就对他吠叫。杨布很生气,要打它 杨朱说:“你不要打。你也会像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色的,回 来的时候却是黑色的,你难道能不奇怪吗!” 齐桓公问管仲:“富裕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用来做边际的,是没 了水的地方;富裕用来做边际的,是人感到满足的地方。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 而贪财至死,那么死亡大概就是富裕的边际了(也有人解释为,富裕的尽头是知 足,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求富无厌,那就是忘记了富裕的边际了)。” 三只虱子吃猪身上的肉,在一起喧嚷。另一只虱子经过它们,问道:“你们 喧嚷不休,为什么?”那三只虱子回答说:“从猪身上争一块肥沃的地盘(争 块肥腴的地方)。”经过的这一只虱子说:“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 猪的燥热,你们还担忧什么!”于是这些虱子就聚在一起叮咬它们寄生的母体(即 猪),吃它的血。猪消瘦下来,人们就不来杀它了
2 黄鳝像蛇,蚕像毛虫。人们见到蛇就恐慌恐惧,见到毛虫就会寒毛竖起。 可是打渔的人手握黄鳝,养蚕的妇女用手拾蚕,只要有利可图,人们都成了勇敢 的孟贲和专诸(二人是战国和春秋时候的勇士)。 …… 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了雨,就脱下白色的衣服,穿 着黑色的衣服而回来。他家的狗不认识他了,就对他吠叫。杨布很生气,要打它。 杨朱说:“你不要打。你也会像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色的,回 来的时候却是黑色的,你难道能不奇怪吗!” …… 齐桓公问管仲:“富裕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用来做边际的,是没 了水的地方;富裕用来做边际的,是人感到满足的地方。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 而贪财至死,那么死亡大概就是富裕的边际了(也有人解释为,富裕的尽头是知 足,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求富无厌,那就是忘记了富裕的边际了)。” …… 三只虱子吃猪身上的肉,在一起喧嚷。另一只虱子经过它们,问道:“你们 喧嚷不休,为什么?”那三只虱子回答说:“从猪身上争一块肥沃的地盘(争一 块肥腴的地方)。”经过的这一只虱子说:“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 猪的燥热,你们还担忧什么!”于是这些虱子就聚在一起叮咬它们寄生的母体(即 猪),吃它的血。猪消瘦下来,人们就不来杀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