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导学案 主备人:乔惠中 【学习目标】 1.主要是讲授第1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个 故事。 2.引导学生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案】 阅读文本,结合注释相关资料疏通选文1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圉()寐()簋()菽() 藿()屦()跣()旄() 箸()缟()轸() 三.解释古今异义词 (1)子胥出走,边侯得之(古义:今义:) (2)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古义:今义:) (3)必善事左右(古义:今义:) 【探究案】 文言知识归纳。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1)曾从之,善相剑者也() (2)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3)因为君刺之() (4)鲁人身善织屦() (5)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2.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1)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2)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3)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4)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 (5)行贤而去自贤之心() (6)横树之即生() 3.文言句式归纳。 (1)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2)子虽工自树于王() (3)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4)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5)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二.简要概括选文1中十则故事蕴含的道理或主旨。 【训练案】 翻译下列句子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导学案 主备人:乔惠中 【学习目标】 1.主要是讲授第 1 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个 故事。 2.引导学生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阅读文本,结合注释相关资料疏通选文 1。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圉( ) 寐( ) 簋( ) 菽( ) 藿( ) 屦( ) 跣( ) 旄( ) 箸( ) 缟( ) 轸( ) 三.解释古今异义词 。 (1)子胥出走,边侯得之(古义: 今义: ) (2)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古义: 今义: ) (3)必善事左右(古义: 今义: ) 【探究案】 一.文言知识归纳。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1)曾从之,善相剑者也( ) (2)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 (3)因为君刺之( ) (4)鲁人身善织屦( ) (5)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 2.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1)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 (2)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 (3)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 (4)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 ) (5)行贤而去自贤之心( ) (6)横树之即生( ) 3.文言句式归纳。 (1)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 (2)子虽工自树于王( ) (3)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 (4)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 (5)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 二.简要概括选文 1 中十则故事蕴含的道理或主旨。 【训练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2)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 (4)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第二课时 【预习案】 阅读文本,结合注释相关资料疏通选文2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蠼()贲()吠() 曩()彘()讼() 三.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1)鹽似蛇() (2)而亡其富之涯乎() (3)衣缁衣而反() (4)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探究案】 文言知识归纳。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1)见则毛起() (2)天雨,解素衣( (3)其狗不知而吠之() (4)富有涯乎() (5)三虱食彘,相与讼() (6)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 2.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1)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 3.文言句式归纳。 (1)讼者奚说() (2)若又奚患() (3)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二.简要概括选文2中十则故事蕴含的道理或主旨。 【训练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过:拜访 B.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涯:水边 C.比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衣:穿 D.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胜: sheng,尽,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晋近,奚不之可 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B.虽越远,其可以安乎 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1)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2)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 (4)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第二课时 【预习案】 一.阅读文本,结合注释相关资料疏通选文 2。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蠋( ) 贲( ) 吠( ) 曩( ) 彘( ) 讼( ) 三.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1)鱣似蛇( ) (2)而亡其富之涯乎( ) (3)衣缁衣而反( ) (4)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 【探究案】 一.文言知识归纳。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1)见蠋则毛起( ) (2)天雨,解素衣( ) (3)其狗不知而吠之( ) (4)富有涯乎( ) (5)三虱食彘,相与讼( ) (6)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 ) 2.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1)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 ) 3.文言句式归纳。 (1)讼者奚说( ) (2)若又奚患( ) (3)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 二.简要概括选文 2 中十则故事蕴含的道理或主旨。 【训练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 过:拜访 B.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 涯:水边 C.比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衣:穿 D.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 胜:shēng,尽,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晋近,奚不之可 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B.虽越远,其可以安乎 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C.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 桀以醉亡天下 D.其狗不知而吠之 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人性恶的句子是()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②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 ③越远,利以避难 ④鲁穆公使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⑤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⑥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A.①②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太宰后来问孔子这人怎么样,太宰给孔子很 高的评价,希望把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怕孔子得到国君的重用而忽视了自己的 地位,就劝告太宰别把孔子引见给国君。这则故事说明为国家选材是来不得半点 私心杂念的。 B.狗认不认识杨布是凭着杨布出门穿过的衣服,这暗示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以 貌取人,仅靠容貌判断会闹出许多笑话,判断一件事情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不能 犯形式主义错误;跟狗生气是不值得的。 C.鲁穆公为了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在患难的时候能找到盟军,不惜派 儿子们去他国掌管兵权。犁锄一席话击中了要害,这样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 做的对鲁国潜在的危急于事无补 D.三只虱子为了在猪身上争夺最佳地盘吵吵嚷嚷,最后这些虱子不在争吵一起 叮咬猪,猪不胜其纷扰,消瘦了下去。这则寓言表明了人们常常为眼前利益而忙 乎,不能为长远利益而筹划。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2)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C.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 桀以醉亡天下 D.其狗不知而吠之 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人性恶的句子是 ( )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②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 ③越远,利以避难 ④鲁穆公使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⑤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⑥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太宰后来问孔子这人怎么样,太宰给孔子很 高的评价,希望把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怕孔子得到国君的重用而忽视了自己的 地位,就劝告太宰别把孔子引见给国君。这则故事说明为国家选材是来不得半点 私心杂念的。 B.狗认不认识杨布是凭着杨布出门穿过的衣服,这暗示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以 貌取人,仅靠容貌判断会闹出许多笑话,判断一件事情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不能 犯形式主义错误;跟狗生气是不值得的。 C.鲁穆公为了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在患难的时候能找到盟军,不惜派 儿子们去他国掌管兵权。犁锄一席话击中了要害,这样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 做的对鲁国潜在的危急于事无补。 D.三只虱子为了在猪身上争夺最佳地盘吵吵嚷嚷,最后这些虱子不在争吵一起 叮咬猪,猪不胜其纷扰,消瘦了下去。这则寓言表明了人们常常为眼前利益而忙 乎,不能为长远利益而筹划。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2)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