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两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佛教在中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 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 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 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 做佛法。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 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一般说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 (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另一说源于“白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 年间(58年一75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 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 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表示欢迎, 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总之,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 佛教的发展。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流传的地区也有限,佛教信徒较少,多为社会上 层人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这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佛经大量被翻译,由于佛经的翻译使得佛教传播越来越广;二是众多寺庙的兴建和 石窟的开凿。作为佛教标志性建筑的寺庙的大量兴建是对佛教的一种有力的宣传,而大同云石窟、洛阳龙 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则是对佛教又一种巧妙的宣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 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佛教的鼎盛。在唐朝,儒、佛、道三者一方面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又在统治者的有意协调下表现得和 谐一致。这一时期佛教繁荣的最主要标志就是众多佛教宗派的形成。它们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八宗 佛教的转折。晚唐、五代至宋,由于历次法难,更直接的原因是由于会昌法难,又加上社会的动荡不 安,佛教走向了转折。在这过程中禅宗逐渐取代其他各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 泛的宗派。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灭南宋而统一天下。虽然元代以藏传佛教一一喇嘛教为国 教,但汉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耶稣教、摩尼教等也允许存在。元代佛教诸派中,禅宗最为繁荣。 佛教的衰落。明清以后,佛教愈趋衰落。太平天国时期,对佛教和道教都采取排斥的态度。清末民国 以后,新思想、新文化的兴起以及科学、民主的提倡,启发了民众的觉悟,加之国民革命的爆发,致使佛 教日逐衰落。 二、禅宗的诞生与六祖意能的故事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 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 弘忍立东山法门,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 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晩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 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 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1 《坛经》两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佛教在中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 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 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 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 做佛法。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 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一般说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 (前 2 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另一说源于“白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 年间(58 年—75 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 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 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 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表示欢迎, 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总之,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 1 世纪前后。 佛教的发展。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流传的地区也有限,佛教信徒较少,多为社会上 层人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这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佛经大量被翻译,由于佛经的翻译使得佛教传播越来越广;二是众多寺庙的兴建和 石窟的开凿。作为佛教标志性建筑的寺庙的大量兴建是对佛教的一种有力的宣传,而大同云石窟、洛阳龙 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则是对佛教又一种巧妙的宣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 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佛教的鼎盛。在唐朝,儒、佛、道三者一方面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又在统治者的有意协调下表现得和 谐一致。这一时期佛教繁荣的最主要标志就是众多佛教宗派的形成。它们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八宗。 佛教的转折。晚唐、五代至宋,由于历次法难,更直接的原因是由于会昌法难,又加上社会的动荡不 安,佛教走向了转折。在这过程中禅宗逐渐取代其他各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 泛的宗派。公元 1260 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灭南宋而统一天下。虽然元代以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国 教,但汉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耶稣教、摩尼教等也允许存在。元代佛教诸派中,禅宗最为繁荣。 佛教的衰落。明清以后,佛教愈趋衰落。太平天国时期,对佛教和道教都采取排斥的态度。清末民国 以后,新思想、新文化的兴起以及科学、民主的提倡,启发了民众的觉悟,加之国民革命的爆发,致使佛 教日逐衰落。 二、禅宗的诞生与六祖慧能的故事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 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 弘忍立东山法门,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 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 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 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达磨初来中国,谒梁武帝,然不契机,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称壁观婆罗门,神光(慧可)立 雪断臂,志求佛法,终得达磨所传心印,为中国禅宗第二祖。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本宗渐盛。道信 之下有弘忍、法融二杰。法融之下有智俨、慧方、法持等,此法系以住于金陵牛头山之故,世称牛头禅 以“欲得心净,无心用功”为其要旨。五祖弘忍住蕲州(湖北)黄梅山,阐扬金刚般若经奥旨,门下俊秀 辈出,有玉泉神秀、大鉴慧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资州智侁等。 五祖之门人中,以神秀为第一上首,称“秀上座”。五祖示寂后,神秀于北方振锡,故亦称“北秀” 门下俊秀辈出,被尊为北宗禅之祖。北宗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法运昌隆约一百年,主张以笃践实履之精 神修行禅法。神秀之下有嵩山普寂、京兆义福等,传四、五世即告断绝。此外,嵩山慧安开出“老安禅”, 资州智侁开出“南侁禅”。大鉴慧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传衣钵,继为第六祖。其后避难南方,住韶阳(广 东)曹溪,大振禅风,是为南宗禅之祖。以南、北二宗宗风之异,遂有“南顿北渐”之说。慧能之嗣法弟 子有四十余人,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南阳慧忠、永嘉玄觉、荷泽神会为著名。其中,荷泽神会开出“荷 泽宗”,极力提倡顿悟法门,而以“一念不起”为“坐”,“了见本性”为“禅”。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岀家。 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那里人?来这里求 取什么?”慧能回答:“弟子世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了仍随口说:“你世 岭南人,哪里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才使弘忍微微吃惊。 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绝,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当时弘忍的徒 众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 但慧能没资格参加,因为他只是做杂事的。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 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 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给叫去,为慧能讲 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 非要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慧能来到岭南,渡 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676年),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为他剃发,授戒。至此 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 慧能得到祖传衣钵后返回广东。为躲藏“物色之者”加害,他在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 直到唐高宗仪风元年(公元676年)才公开露面。这年的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 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 动,仁者心动耳。”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 能剃了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次年春,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到南华寺开 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年。其间,韶州刺史韦璩也 常他到城里的开元寺(后更名为大梵寺)讲经。慧能的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 宗经的《六祖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行为记录能被称做“经”,而一个宗派祖言 行录也被称做“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圆寂于家乡新兴县的国恩寺,享年76岁。次年六祖真身迁回曹 溪,供奉在灵照塔中。慧能在生前就深得朝廷的恩宠,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6年),女皇武则天曾为 “表朕之精诚”,特地遣中书舍人给慧能赐送水皛钵盂,磨衲袈裟、白毡等礼物,其诏书对慧能表达了十 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赵陪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慧能去世后,更是名位加身。 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宋太宗又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仁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最后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文学大家都先后为慧能撰写过长 篇碑文,以记述他的事迹 三、禅宗思想的影响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而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 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明理学受禅宗的影响就很深,陆九渊和王
2 达磨初来中国,谒梁武帝,然不契机,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称壁观婆罗门,神光(慧可)立 雪断臂,志求佛法,终得达磨所传心印,为中国禅宗第二祖。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本宗渐盛。道信 之下有弘忍、法融二杰。法融之下有智俨、慧方、法持等,此法系以住于金陵牛头山之故,世称牛头禅; 以“欲得心净,无心用功”为其要旨。五祖弘忍住蕲州(湖北)黄梅山,阐扬金刚般若经奥旨,门下俊秀 辈出,有玉泉神秀、大鉴慧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资州智侁等。 五祖之门人中,以神秀为第一上首,称“秀上座”。五祖示寂后,神秀于北方振锡,故亦称“北秀”, 门下俊秀辈出,被尊为北宗禅之祖。北宗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法运昌隆约一百年,主张以笃践实履之精 神修行禅法。神秀之下有嵩山普寂、京兆义福等,传四、五世即告断绝。此外,嵩山慧安开出“老安禅”, 资州智侁开出“南侁禅”。大鉴慧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传衣钵,继为第六祖。其后避难南方,住韶阳(广 东)曹溪,大振禅风,是为南宗禅之祖。以南、北二宗宗风之异,遂有“南顿北渐”之说。慧能之嗣法弟 子有四十余人,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南阳慧忠、永嘉玄觉、荷泽神会为著名。其中,荷泽神会开出“荷 泽宗”,极力提倡顿悟法门,而以“一念不起”为“坐”,“了见本性”为“禅”。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 慧能于公元 672 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那里人?来这里求 取什么?”慧能回答﹕“弟子世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了仍随口说﹕“你世 岭南人,哪里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才使弘忍微微吃惊。 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绝,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当时弘忍的徒 众有 700 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 但慧能没资格参加,因为他只是做杂事的。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 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 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给叫去,为慧能讲 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 非要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慧能来到岭南,渡 过了 15 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676 年),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为他剃发,授戒。至此, 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 慧能得到祖传衣钵后返回广东。为躲藏“物色之者”加害,他在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 15 年, 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 676 年)才公开露面。这年的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 一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 动,仁者心动耳。”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 能剃了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次年春,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到南华寺开 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 37 年之年。其间,韶州刺史韦璩也 常他到城里的开元寺(后更名为大梵寺)讲经。慧能的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 宗经的《六祖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行为记录能被称做“经”,而一个宗派祖言 行录也被称做“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 713 年),慧能圆寂于家乡新兴县的国恩寺,享年 76 岁。次年六祖真身迁回曹 溪,供奉在灵照塔中。慧能在生前就深得朝廷的恩宠,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 696 年),女皇武则天曾为 “表朕之精诚”,特地遣中书舍人给慧能赐送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白毡等礼物,其诏书对慧能表达了十 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赵陪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慧能去世后,更是名位加身。 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宋太宗又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仁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最后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文学大家都先后为慧能撰写过长 篇碑文,以记述他的事迹。 三、禅宗思想的影响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而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 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明理学受禅宗的影响就很深,陆九渊和王
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明心见理”正是禅宗“自心是佛”、“本心生万法”、“明心见性” 的翻版。又如绘画,从唐宗到明的画坛,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创作思想,都可以看到受禅熏陶的痕迹,作 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深远宁静、超凡脱俗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原来的佛家用语,也了人们的惯用 本世纪以来,带着东方恬静达观精神的佛禅也走向了西方世界。二次大战以后,禅更在英、德、法、 美、等国得到特别的发展。西方接受禅的人,除了宗教团体外,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希望用禅引 导人们顺归人性和自然:也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把禅作为调节心理和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之一。在 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 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 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禅宗,特重禅观,不重教理,自称教外别传。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 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强调渐修,南宗主顿悟。弘忍圆寂后,北宗神秀大阐宗风于长 安、洛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形成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家。但宋朝以后则 仅存曹洞、临济二脉。或称为佛心宗。 四、佛理小故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很多佛理故事,都是用简单的生活细节来点醒世人 1、求人不如求己 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 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 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騙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4、悟性如光: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送一轮明月:
3 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明心见理”正是禅宗“自心是佛”、“本心生万法”、“明心见性” 的翻版。又如绘画,从唐宗到明的画坛,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创作思想,都可以看到受禅熏陶的痕迹,作 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深远宁静、超凡脱俗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原来的佛家用语,也了人们的惯用 语。 本世纪以来,带着东方恬静达观精神的佛禅也走向了西方世界。二次大战以后,禅更在英、德、法、 美、等国得到特别的发展。西方接受禅的人,除了宗教团体外,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希望用禅引 导人们顺归人性和自然;也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把禅作为调节心理和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之一。在 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 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 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禅宗,特重禅观,不重教理,自称教外别传。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 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强调渐修,南宗主顿悟。弘忍圆寂后,北宗神秀大阐宗风于长 安、洛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形成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家。但宋朝以后则 仅存曹洞、临济二脉。或称为佛心宗。 四、佛理小故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很多佛理故事,都是用简单的生活细节来点醒世人。 1、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 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2、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 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4、悟性如光: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5、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 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 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晩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 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6、修佛: 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7、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 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8、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4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 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 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 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6、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7、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 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8、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