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ecology) 适用专业: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草业科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植保专业 课程学时,32学封 课程学分:2学分 果程代码:0100B002,0100X015 先修课程,植物学、气象学、作物裁培学、土填学等 调思的件质与任名 学科基 本课君 ,程的内容与基本要 本膏论(2学时 生物与环学) 老生光晒纳空养炎盛四盟瞿杂霍米宁漫 、生志因千、生境等感念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类型: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物附受限制的调整:生物对 额不高离喜种帮及其基本特征(3学时) 的授含费匹、种种的的种的木种数量的实际动态:、种数量动的调竹机制 木要 买路经牌限愁 一器鞋a小心mae型 精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学时) 落及其本特任 生物群落的概多 子生物落的木特征 本要 生系统 的其本性质 生态 生态系的念及其特点 和生 盖镜生系中的能流动学计 泰续中的视生产上初纸生产的杰概:子初级生产的生效:3、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ecology) 适用专业: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草业科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植保专业 课程学时:32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代码:0100B002、0100X015 先修课程:植物学、气象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 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生态学是生 物科学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本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着重介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全球环境变化、生物多 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应用生态学的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树立良好 的整体观、系统观、层次观和协同进化观。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基本内容: 一、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1、生态学的概念;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二、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1、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2、生态学的发展趋势;3、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三、生态学的方法论及研究方法 1、生态学的方法论;2、生态学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生态学的方法论 掌握:生态学的学科体系;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理解:生态学的产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6学时) 基本内容: 一、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1、环境及其类型;2、生态因子及其类型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 1、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3、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途径 三、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 应;4、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环境、生态因子、生境等概念;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类型;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物耐受限制的调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途径;生物对主 要生态因子的适应类型 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3学时) 基本内容: 一、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基本特征 二、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 1、种群数量增长的理论模型;2、种群数量的实际动态;3、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机制 三、生态对策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入侵;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机制 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理论模型;种群数量的实际动态;生态对策 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的理论增长及实际动态;生态对策 第四章 种内和种间关系(3学时) 基本内容: 一、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2、群聚与阿利氏原则;3、隔离和领域性;4、等级制 二、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2、捕食作用;3、寄生作用;4、偏害作用;5、原始合作;6、偏利共生;7、互利共生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最终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阿利氏原则;生态位理论;种间竞争的理论模型;捕食作用;寄生作用;偏害作用;偏利作用;互利共生 掌握:群集的生态学意义;等级制的生态学意义; 理解:各种种内和种间关系及其生态学意义 第五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4学时) 基本内容: 一、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 1、生物群落的概念;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二、群落的种类组成 1、群落的成员型;2、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结构要素;2、群落的外貌与季相;3、群落的水平结构;4、群落的垂直结构 四、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1、生物因素;2、干扰;3、空间异质性;4、岛屿效应与MacArthur平衡说 五、生物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及其类型;2、群落演替过程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趋势;3、群落演替的顶极学说;四、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群落的季相;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演替的概念及其类型;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掌握:群落的结构要素;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群落演替过程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趋势 理解:群落的结构要素;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群落演替的顶极学说 第六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2学时) 基本内容: 一、系统观与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2、生态系统的结构 三、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 1、食物链和食物网;2、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四、生态效率 1、常用的能量参数;2、营养级内的生态效率;3、营养级间的生态效率 五、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1、反馈机制与控制系统;2、生态平衡;3、生态平衡失调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生态平衡的状态和表现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常用的能量参数;营养级内和营养级间的生态效率;反馈机制;生态平衡失调及其对策 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生态平衡 第七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3学时) 基本内容: 一、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1、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2、初级生产的生态效率;3、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二、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1、次级生产的生产过程;2、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规律;2、生态系统中的能源和能流途径;3、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型
垫系货钠公风好作用备全作四型去茶生杏系统中你皂装动的过程和环:生结系线中片息的天 型及其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学时) 拉能品 现 :4、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马及其机制:5、生物多样性的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可持发展的属性:3、可特续发展的基本恩想:4,可特续发展的本原则:5、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商碳园柔丰内生的的安及内生物程特的钢。可共性税好的井居的大积品,可林 :器资搜线星希装精程的检:生势老释的价生装著空展益略厦解决的主受问愿 三、学时分配 木课程授课总学时为2学时,分配如下: 的假念及其型:生因子的作用分所:生方因子的生方作用及生物的 6 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钻:影响肝落组成和绍 五 六 2 级生态系中的能量流动 全球变化,牛物多科性很护,诗牢发辰意述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 五、考核方式和要求 果收作费模经赞案鞋酒季务是界第茶格餐追学紧程度。占总成摄的。二是平时成线。色括误宝提门、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节日 、教材 李博.生态学.北京:高等数育出版社。2000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四、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1、分解作用的意义;2、分解作用的过程;3、影响分解作用的因素 五、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其传递 1、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特点;3、生态系统中信息流动的过程和环节;4、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 型及其传递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初级生产及次级生产的有关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源和能流途径;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过程;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掌握:初级生产过程及其限制因素;次级生产过程;分解作用的影响因素;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生态系统中信息流动的过程和环节 理解:初级生产的生态效率;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能量流动规律;分解作用的意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特点;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 第八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学时) 基本内容: 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物质循环的库和流;3、周转率和周转期 二、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和类型 1、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2、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 三、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1、水循环;2、碳循环;3、氮循环;4、磷循环;5、硫循环;6、养分循环 四、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 1、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特点;2、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对环境的影响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和类型;养分循环的特点;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特点 掌握:物质循环的库和流;周转率和周转期;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对环境的影响 理解:生态系统中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过程和特点 第九章 景观生态系统(3学时) 基本内容: 一、景观生态系统 1、对景观的理解;2、景观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3、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之间的差异 二、景观生态学中的一般概念和理论 1、尺度及其有关概念;2、格局和过程;3、异质性与缀块性;4、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5、缀块-廊道-基底模 式;6、边缘效应;7、异质种群理论;8、景观连接度、渗透理论和中性模型;9、等级理论;10、缀块动态理论;11、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三、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1、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景观生态学中的一般概念和理论 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之间的差异 理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第十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学时) 基本内容: 一、全球环境变化 1、全球变化概述;2、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3、减缓全球变化的途径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测度;4、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机制;5、生物多样性的 现状;6、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可持续发展概述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可持续发展的属性;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5、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全球变化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内涵;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可持续发 展的基本原则 掌握: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减缓全球变化的途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理解:全球变化及其生态后果;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测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授课总学时为32学时,分配如下: 章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作业题量 一 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生态学的方法论及研究 方法 2 1 二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 适应 6 3 三 种群的概念及其特征;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生态对策 3 2 四 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3 1 五 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影响群落组成和结 构的因素;群落演替 4 2 六 系统观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生态效 率;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2 1 七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其传递 3 1 八 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和类型;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 3 2 九 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中的一般概念和理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 应用 3 1 十 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概述 3 1 32 15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程包括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课外作业、辅导答疑、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方法,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生 物学实例,图文并茂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 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以及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五、考核方式和要求 采用结构考核形式进行,成绩包括两部分:一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考察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70%;二是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 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等,考察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3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 李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参考书目 [1]曲仲湘.植物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戈峰.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曹凑贵.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方精云.全球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李振基等.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