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生物统计 任课班级:农学03民班 任课教师:龚江 农学院教研室:生物统计教研室 二00五年一一二00六年第一学期
石 河 子 大 学 教 案 课 程 名 称:生物统计 任 课 班 级:农学 03 民班 任 课 教 师:龚 江 农学院教研室:生物统计教研室 二 00 五年——二 00 六年第一学期
姓名 龚江 职称讲师总学时46 使用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试验统计方法》盖钧镒主编 通过《生物统计》教学,使植保专业的学生了解“田间试验和统计 方法”的原理,初步掌握田间试验的基本概念,控制试验误差的方法 和制定各种试验设计的原则,并对试验所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整理、 教学目 归纳,并学习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也可对多个处理进行方差分析, 了解哪些处理间差异显著,哪些不显著。通过上机操作,学生能把掌握 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生物统计分析原理和方法用Ex©l得出试验结 果,作出科学可靠推断。 章次 名 学时 绪论和田间试验概述 6 资料的初步整理 3 理论分布和抽样分布 5 四 统计假设测验 6 五 方差分析 9 六 卡平方测验 3 七 直线回归和相关 4 实验课 10 总计 46
1 姓 名 龚江 职 称 讲师 总 学 时 46 使 用 教 材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试验统计方法》盖钧镒主编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通过《生物统计》教学,使植保专业的学生了解“田间试验和统计 方法”的原理,初步掌握田间试验的基本概念,控制试验误差的方法 和制定各种试验设计的原则,并对试验所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整理、 归纳,并学习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也可对多个处理进行方差分析, 了解哪些处理间差异显著,哪些不显著。通过上机操作,学生能把掌握 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生物统计分析原理和方法用 Excel 得出试验结 果,作出科学可靠推断。 章 次 章 名 学 时 一 绪论和田间试验概述 6 二 资料的初步整理 3 三 理论分布和抽样分布 5 四 统计假设测验 6 五 方差分析 9 六 卡平方测验 3 七 直线回归和相关 4 实验课 10 总计 46
200年月日 教学 使学生学会制定试验方案,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以及试验误差 目的 的来源与控制。 一、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举 二、试验因素与水平 三、试验指标与效应 的 四、制定试验方案的要点 五、试验误差的来源与控制 六、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选题、文献、假说、假说的检验、试验的规划 教 与设计。 重 (二)确定试验方案的一般程序是: 点 明确研究目的→确定试验指标→分析影响试验指标的因素选取试验因素 一确定因素的水平→构造试验方案一专家论证一修改后实施。 难 (三)制定试验方案的要点:1.明确试验目的:2.确定供试因素及其水平: 及 3.试验方案中包括对照:4.试验方案中应注意比较间的唯一差异原则:5.正 确处理试验因素与试验条件间的关系:6.注意多因素试验提供了比单因素试 验更多的效应估计,但处理组合多,应用受限。 (四)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1.试验目的要明确:2.试验条件要有代表性: 3.试验结果要可靠:4.试验结果要能够重演。 作业、思 1. 农业和生物学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简述科学研究的基本 考题(讨 过程和方法? 论题)、 2.利用你手头的资料试着制定出试验方案。 阅读材 料 课 法: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 20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学会制定试验方案,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以及试验误差 的来源与控制。 教 学 内 容 一、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二、试验因素与水平 三、试验指标与效应 四、制定试验方案的要点 五、试验误差的来源与控制 六、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及 教 学 方 法 (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选题、文献、假说、假说的检验、试验的规划 与设计。 (二)确定试验方案的一般程序是: 明确研究目的 →确定试验指标 →分析影响试验指标的因素选取试验因素 →确定因素的水平 →构造试验方案 →专家论证→修改后实施。 (三)制定试验方案的要点:1.明确试验目的;2.确定供试因素及其水平; 3.试验方案中包括对照;4.试验方案中应注意比较间的唯一差异原则;5.正 确处理试验因素与试验条件间的关系;6.注意多因素试验提供了比单因素试 验更多的效应估计,但处理组合多,应用受限。 (四)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1.试验目的要明确;2.试验条件要有代表性; 3.试验结果要可靠;4.试验结果要能够重演。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1. 农业和生物学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简述科学研究的基本 过程和方法? 2. 利用你手头的资料试着制定出试验方案。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0年月日 教学 使学生了解田间试验误差的来源,控制误差的途径,田间试验设计的三大原则 目的 以及掌握控制土壤差异的小区技术。 田间试验误差的来源、 二、控制田间试验误差的途径 三、试验地的土壤差异 四、试验地的选择和培养、 的 五、土壤差异及其控制 六、田间试验设计的三个原则 七、控制土壤差异的小区技术 (一)田间试验中控制误差的途径有:1.选择纯合一致的试验材料。 2.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正确执行各项农事操作,使管理技术标准化。 3.控制产生误差的主要外界因素 重 (二)试验地的选择和培养: 1.试验地的肥力要比较均匀一致。2.选择的田块要有土地利用上的记录。 华 3.试验地最好选平地。4.试验地的位置要适当。5.对拟选作试验用的田块 特别是在建立固定的试验地时,除掌握整个试验地的土壤一般情况及土地利 教 用历史外,如有可能,最好还要进行空白试验。6.试验地采取轮换制。 (三)田间试验设计的三个原则:1、重复2、随机排列3、局部控制。 法 (四)控制土壤差异的小区技术:1、试验小区的面积2、小区的形状 3、重复次数 4、对照区的设置 5、保护行的设置 6、重复区(或区组)和小区的排列。 1、试分析田间试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如何控制田间试验的系统偏差?如何降 作业、思 低田间试验的随机误差? 考题(讨 2、试述试验地土壤差异的特点,如何通过小区技术和试验设计控制土壤差异? 论题)、阅 读材料 3、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课 后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3 20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了解田间试验误差的来源,控制误差的途径,田间试验设计的三大原则 以及掌握控制土壤差异的小区技术。 教 学 内 容 一、田间试验误差的来源、 二、控制田间试验误差的途径 三、试验地的土壤差异 四、试验地的选择和培养、 五、土壤差异及其控制 六、田间试验设计的三个原则 七、控制土壤差异的小区技术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及 教 学 方 法 (一)田间试验中控制误差的途径有: 1.选择纯合一致的试验材料。 2.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正确执行各项农事操作,使管理技术标准化。 3.控制产生误差的主要外界因素。 (二)试验地的选择和培养: 1. 试验地的肥力要比较均匀一致。2. 选择的田块要有土地利用上的记录。 3. 试验地最好选平地。4. 试验地的位置要适当。5. 对拟选作试验用的田块, 特别是在建立固定的试验地时,除掌握整个试验地的土壤一般情况及土地利 用历史外,如有可能,最好还要进行空白试验。6. 试验地采取轮换制。 (三)田间试验设计的三个原则:1、重复 2、随机排列 3、局部控制 。 (四)控制土壤差异的小区技术:1、试验小区的面积 2、小区的形状 3、重复次数 4、对照区的设置 5、保护行的设置 6、重复区(或区组)和小区的排列。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1、试分析田间试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如何控制田间试验的系统偏差?如何降 低田间试验的随机误差? 2、试述试验地土壤差异的特点,如何通过小区技术和试验设计控制土壤差异? 3、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0年月日 教学 使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了解田间试验实施过程中 目的 的注意事项。 一、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 1、对比法设计2、间比法设计 教 二、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 内 1、完全随机设计2、随机区组设计亦称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3、拉丁方设计4、裂区设计5、再裂区设计6、条区设计 三、田间试验的实施:1、田间试验计划的制订2、编制种植计划书 3、田间试验的观察记载和测定 (一)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特点 教 设计特点是根据“局部控制”的原则,将试验地按肥力程度划分为等于重复 次数的区组,一区组安排一重复,区组内各处理都独立地随机排列。 的 (二)裂区设计的特点 主处理分设在主区,副处理则分设于一主区内的副区,副区之间比主区之间 难 更为接近,因而副区处理间的比较比主处理间的比较更为精确。 (三)在三种情况下应用裂区设计 1在一个因素的各种处理比另一因素的处理可能需要更大面积时。 学 2试验中某一因素的主效比另一因素的主效更为重要,而要求更精确的比较。 方 法 3将可能表现较大差异的因素作为主处理。 作业、思1、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裂区设计各有何特点? 考题(讨 各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论题)、 2、田间试验要编制种植计划书、绘制田间种植图、进行观察记载和数据收集, 阅读材 料 试以育种试验为例说明其内容和方法。 课 后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祝及教学体会等
4 20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了解田间试验实施过程中 的注意事项。 教 学 内 容 一、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 1、对比法设计 2、间比法设计 二、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 1、完全随机设计 2、随机区组设计亦称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3、拉丁方设计 4、裂区设计 5、再裂区设计 6、条区设计 三、田间试验的实施:1、田间试验计划的制订 2、编制种植计划书 3、田间试验的观察记载和测定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及 教 学 方 法 (一)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特点 设计特点是根据“局部控制”的原则,将试验地按肥力程度划分为等于重复 次数的区组,一区组安排一重复,区组内各处理都独立地随机排列。 (二)裂区设计的特点 主处理分设在主区,副处理则分设于一主区内的副区,副区之间比主区之间 更为接近,因而副区处理间的比较比主处理间的比较更为精确。 (三)在三种情况下应用裂区设计 1.在一个因素的各种处理比另一因素的处理可能需要更大面积时。 2.试验中某一因素的主效比另一因素的主效更为重要,而要求更精确的比较。 3.将可能表现较大差异的因素作为主处理。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1、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裂区设计各有何特点? 各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2、田间试验要编制种植计划书、绘制田间种植图、进行观察记载和数据收集, 试以育种试验为例说明其内容和方法。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0年月日 教学 使学生掌握资料初步整理的方法一制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了解反映数 目的 据集中程度的平均数及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特性。 掌握几个基本概念、 二、试验资料的性质与分类 教 三、制作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 四、平均数的意义、种类、计算方法 五、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特性 (一)对连续性变数资料制作次数分布表的步骤: 教 L.数据排序;2.求极差R=最大值一最小值;3.确定组数和组距: 4.选定组限和组中点值: 5.把原始资料的各个观察值按分组数列的各组组限归组 (二)确定组数和组距时应考虑: 难 1.观察值个数的多少:2.极差的大小 3.便于计算:4.能反映出资料的真实面貌等方面 (三)算术平均数的重要特性:1.离均差的总和等于0: 学 2.离均差平方的总和最小。 法 作业、思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P47323.3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课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5 20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掌握资料初步整理的方法一制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了解反映数 据集中程度的平均数及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特性。 教 学 内 容 一、掌握几个基本概念、 二、试验资料的性质与分类 三、 制作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 四、平均数的意义、种类、计算方法 五、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特性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及 教 学 方 法 (一)对连续性变数资料制作次数分布表的步骤: 1.数据排序 ; 2.求极差 R=最大值—最小值 ; 3.确定组数和组距; 4.选定组限和组中点值 ; 5.把原始资料的各个观察值按分组数列的各组组限归组。 (二)确定组数和组距时应考虑: 1.观察值个数的多少;2.极差的大小; 3.便于计算;4.能反映出资料的真实面貌等方面。 (三)算术平均数的重要特性:1.离均差的总和等于 0 ; 2.离均差平方的总和最小。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 P47 3.2 3.3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0年月日 教学 掌握反映平均数代表好坏的变异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了解概率的基本 目的 概念和计算法则。 教 变异数意义、种类、计算方法 二、自由度的概念和统计意义。 三、事件、概率和随机变量:1.事件和事件发生的概率:2.事件间的关系: 杂 3.计算事件概率的法则:4.随机变量 (一)自由度的概念:样本内独立而能自由变动的离均差个数。 (二)标准差的意义与计算 样本w=20-32=32.②2 w=0-2=02.列2 重 点 标准差:总体。= ∑y-) 样本s=②0- n-1 难 矫正数法5= ∑y2-(∑y)2/m 点 n-1 教 加权法s= ∑0-)2 Σ2-∑m2血 ∑f-1 学 (三)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若事件A发生的概率较小,如小于0.05 方 或0.01,则认为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不太可能发生。 作业、思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P53.43.63.8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祝及教学体会等
6 20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掌握反映平均数代表好坏的变异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了解概率的基本 概念和计算法则。 教 学 内 容 一、变异数意义、种类、计算方法 二、自由度的概念和统计意义。 三、事件、概率和随机变量 :1.事件和事件发生的概率;2. 事件间的关系; 3.计算事件概率的法则;4.随机变量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及 教 学 方 法 (一)自由度的概念:样本内独立而能自由变动的离均差个数。 (二)标准差的意义与计算 样本 n y ss y y y 2 2 2 ( ) ( ) = − = − n fy ss f y y fy 2 2 2 ( ) ( ) = − = − 标准差:总体 N y − = 2 ( ) 样本 1 ( ) 2 − − = n y y s 矫正数法 1 ( ) 2 2 − − = n y y n s 加权法 1 2 ( ) 2 1 2 ( ) − − = − − = n f i yi n i yi f f y i y i f s (三)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若事件 A 发生的概率较小,如小于 0.05 或 0.01,则认为事件 A 在一次试验中不太可能发生。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 P 45 3.4 3.6 3.8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0年月日 教学 掌握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的概念及其概率计算方法,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目的 学会查附表2和附表3。 二项式分布: 1.二项总体及二项式分布:2.二项式分布的概率计算方法:3.二项式分布的 教 形状和参数:4.泊松分布-一一二项分布的一种极限分布。 学 二、正态分布: 1.二项分布的极限一一正态分布: 2.正态分布曲线的特性: 3.计算正态分布曲线区间面积或概率的方法。 (一)二项总体是由非此即彼的个体组成 教 (二)贝努里分布:Py)=C以P'g-y 重 (三)二项分布的参数1=p。2=pg 点 网建简针法o-宣方 难 (五)正态分布曲线的特性: 学 1.它是以y=μ为对称轴的对称曲线: 2.它是一个曲线簇: 3.正态分布资料的次数分布表现为多数次数均数集中于算术平附近: 法 4.正态曲线在y-4川=1σ处有“拐点”: 5.正态曲线与横轴之间的总面积等于1。 作业、思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Pn4.34.44.64.7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7 20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掌握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的概念及其概率计算方法,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会查附表 2 和附表 3。 教 学 内 容 一、二项式分布: 1.二项总体及二项式分布;2.二项式分布的概率计算方法;3.二项式分布的 形状和参数;4.泊松分布-二项分布的一种极限分布。 二、正态分布: 1.二项分布的极限——正态分布; 2.正态分布曲线的特性; 3.计算正态分布曲线区间面积或概率的方法。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及 教 学 方 法 (一)二项总体是由非此即彼的个体组成。 (二)贝努里分布: n y q y P y P y Cn − ( ) = (三)二项分布的参数 u = np = npq 2 (四)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方法: − − = b a y u P a y b e dy 2 2 1 2 1 ( ) 标准正态分布: ( 0, 1) 2 1 2 2 1 ( ) = = = − e u u u 正态离差: − = y u (五)正态分布曲线的特性: 1.它是以 y = 为对称轴的对称曲线; 2.它是一个曲线簇; 3.正态分布资料的次数分布表现为多数次数均数集中于算术平附近; 4.正态曲线在 y − = 1 处有“拐点”; 5.正态曲线与横轴之间的总面积等于 1。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 P 72 4.3 4.4 4.6 4.7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0年月日 教学 理解从总体中抽出的所有可能样本统计量的分布及其与原总体的关系,掌握 目的 抽样分布的参数与母总体参数的关系。 一、统计数的抽样及其分布参数 1.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及其分布参数:2.样本总和数的抽样及其分布参数: 3.两个独立随机样本平均数差数的抽样及其分布参数。 学 二、正态总体抽样的分布规律 1.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2.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差数的分布 三、二项总体的抽样分布 1.二项总体的分布参数:2.样本平均数(成数)的抽样分布: 3.样本总和数(次数)的抽样分布。 教 (一)抽样分布与无偏估计的概念 学 (二)单个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的公式:45=4 G=o/n 重 点 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差数抽样分布的公式气万=4-么,©。=牙+园 nn. 样本总和数抽样分布的公式:5,=“ 点 (三)二项总体的抽样分布的参数 1.二项总体的分布参数H=p。2=p四 学 2样本平均数(成数)的抽样分布片=p=四 3.样本总和数(次数)的抽样分布5,=p弓,=p9 法 作业、思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P4.84.94.10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祝及教学体会等
8 20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理解从总体中抽出的所有可能样本统计量的分布及其与原总体的关系,掌握 抽样分布的参数与母总体参数的关系。 教 学 内 容 一、统计数的抽样及其分布参数 1.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及其分布参数; 2.样本总和数的抽样及其分布参数; 3.两个独立随机样本平均数差数的抽样及其分布参数。 二、正态总体抽样的分布规律 1.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2.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差数的分布 三、二项总体的抽样分布 1.二项总体的分布参数; 2.样本平均数(成数)的抽样分布; 3.样本总和数(次数)的抽样分布。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及 教 学 方 法 (一)抽样分布与无偏估计的概念 (二)单个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的公式: = y y n 2 2 = 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差数抽样分布的公式: 1 2 1 2 = − y − y , 2 2 2 1 2 2 1 1 2 n n y y = + − 样本总和数抽样分布的公式: n y = 2 2 n y = (三)二项总体的抽样分布的参数 1.二项总体的分布参数 = p = pq 2 2.样本平均数(成数)的抽样分布 p y = n pq y = 2 3.样本总和数(次数)的抽样分布 np y = npq y = 2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 P 73 4.8 4.9 4.10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0年月 日 教学 掌握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原理,显著水平的概念和选取依据,以及理解降低 目的 犯两类错误的方法。 一、统计假设:1.单个平均数的假设H。:4=4。或H。:4=C: 2.两个平均数的假设H。:4=4或H。:4-42=0。 二、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步骤:1.对样本所属的总体提出统计假设,包括无 效假设和备择假设;2.规定显著水平α值:3.在H,为正确的假定下, 根据平均数(y)或其他统计数的抽样分布,计算平均数出现的概率值: 4.将α值与算得的u值的概率相比较,作出推断。 三、两尾测验与一尾测验 四、控制假设测验的两类错误 (一)统计假设含义及其目的 学 (二)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重 (三)显著水平是根据“小概率事件实际上不可能发生”原理来选定的 点 (四)两类错误的定义 难 (五)降低犯两类错误的方法:1.在样本容量固定的条件下,提高显著水 点 平;2.在和显著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真总体平均数和假设平均数的相差愈 及 大,则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愈小:3.为了降犯两类错误的概率,需采用一个 较低的显著水平,如6≤0.05,同时适当增加n,或减少G,两者兼有之: 4.如果显著水平已固定下来,则改进试验技术和增加样本容量可以有效地降 低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 作业、思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P5.15.25.35.4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常纪律、教学完成情祝及教学体会等
9 20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掌握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原理,显著水平的概念和选取依据,以及理解降低 犯两类错误的方法。 教 学 内 容 一、统计假设:1.单个平均数的假设 Ho: = o 或 Ho: = C ; 2.两个平均数的假设 Ho:1 = 2 或 Ho:1 − 2 = 0。 二、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步骤:1.对样本所属的总体提出统计假设,包括无 效假设和备择假设; 2.规定显著水平 值; 3.在 Ho 为正确的假定下, 根据平均数( y )或其他统计数的抽样分布,计算平均数出现的概率值; 4.将 值与算得的 u 值的概率相比较,作出推断。 三、两尾测验与一尾测验 四、控制假设测验的两类错误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及 教 学 方 法 (一)统计假设含义及其目的 (二)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显著水平是根据“小概率事件实际上不可能发生”原理来选定的 (四)两类错误的定义 (五)降低犯两类错误的方法:1.在样本容量 n 固定的条件下,提高显著水 平;2.在 n 和显著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真总体平均数和假设平均数的相差愈 大,则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愈小;3.为了降犯两类错误的概率,需采用一个 较低的显著水平,如 0.05 ,同时适当增加 n,或减少 y ,两者兼有之; 4.如果显著水平已固定下来,则改进试验技术和增加样本容量可以有效地降 低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 P 97 5.1 5.2 5.3 5.4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