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8,文件大小:118KB,团购合买
1.掌握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 2.理解教育本质属性。 3.了解教育起源说。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一章教育基本规 第一章教育基本规律 【内容提要】教育基本规律是适用于所有教育领域的规律,是只要从事教育工作就务必遵循的规 律。教育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反映的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 展的规律。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是,社会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另 条反映的是人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 与教育的关系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 规律。本章着重论述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辩 证关系,人生阶段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 因素等几个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 2.理解教育本质属性 3.了解教育起源说 教学重点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 教学难点 教育本质属性、教育起源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法、辩论法 授课时间: 4课时 教学进程 教育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 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奷邪并岀,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 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有良好的教育。 蔡元培 给我打健康的儿童,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 其中一个婴儿,而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 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 (美)华生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2课时) 引言: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我们应该把教育放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去纵向 考察和对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进行横向剖析,从宏观视角加深对教育本质和教育基本规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1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内容提要】 教育基本规律是适用于所有教育领域的规律,是只要从事教育工作就务必遵循的规 律。教育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反映的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 展的规律。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是,社会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另一 条反映的是人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 与教育的关系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 规律。本章着重论述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辩 证关系,人生阶段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 因素等几个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 2.理解教育本质属性。 3.了解教育起源说。 教学重点: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 教学难点: 教育本质属性、教育起源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法、辩论法 授课时间: 4 课时 教学进程: 教育名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 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 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董仲舒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有良好的教育。 ——蔡元培 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 其中一个婴儿,而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 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 ——(美)华生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2 课时) 引言: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我们应该把教育放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去纵向 考察和对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进行横向剖析,从宏观视角加深对教育本质和教育基本规

第一章教育基本规 律的认识 问7:以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生产工具来分,社会分哪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石器、天然工具)、古代社会(手工工具)、近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和现代社会 (信息社会)。相应的教育也分为这四个阶段 、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 (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的起源 问7:教育和(类的产生是同一过程吗?(是的) 广义上的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在原始人群中以面对面的方式模仿、传承取食方法、自卫手 段和群居生活,这就是原初的教育。教育起源的三种观点:(略讲) 生物本能起源说—一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基础) 观点:动物世界也存在教育,并把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起源和存在的基础。教 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乌反哺”“羊跪乳”就是证明。评价:忽视教育的社会性 地把人类和动物界所共有的本能与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混为一谈 心理模仿起源说一一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机制) 观点:原始社会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原始的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故儿童对成 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评价:比生物本能起源说确实有一定进步,但主张教育的产生 是无意识的行为又让人费解 劳动起源说一—苏联的观点(外部条件哲学和政治经济学 观点:教育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劳动。评价:认识到教育是人 类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行为,最科学的观点 我国今近年来有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有 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育的形态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前一种称作“劳 动起源深化说”,后一种作者自称为“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 2.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 整体的原始性。水平低下,目的直接,内容简单,方法粗糙 (2)形态的融合性。不独立,融合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有明显的社会性 (3)内容的同一性。原始教育还不是一种特权。同一氏族中每个人所受教育基本相同。 (二)古代社会与古代学校教育 课堂讨论: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有专门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有预先确定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了学 校就意味着培养人的活动已经被专门化 1.学校的出现(详讲) (1)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 当语言发展到文字的出现后,学校便出现了。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 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非学校教育。 (2)学校的出现条件:(详讲)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是奴隶社会里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 展的综合产物。即阶级社会出现、文化丰富、独立教育者的出现。 济提供着教育专门化的物质条件(铜铁生产工具的使用、剩余产品大增、体脑分工的出现), 政治需要是设立学校的最主要原因(阶级的产生),而文字和相应文化工具,则为文化的保存、发 展提供了脱离经验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媒体,促进了教育的专门化。 各国介绍(略讲) 2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2 律的认识。 [问]:以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生产工具来分,社会分哪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石器、天然工具)、古代社会(手工工具)、近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和现代社会 (信息社会)。相应的教育也分为这四个阶段。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 (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的起源 [问]:教育和人类的产生是同一过程吗?(是的) 广义上的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在原始人群中以面对面的方式模仿、传承取食方法、自卫手 段和群居生活,这就是原初的教育。教育起源的三种观点:(略讲) 生物本能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基础) 观点:动物世界也存在教育,并把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起源和存在的基础。教 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乌反哺”“羊跪乳”就是证明。评价:忽视教育的社会性, 地把人类和动物界所共有的本能与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混为一谈。 心理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机制) 观点:原始社会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原始的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故儿童对成 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评价:比生物本能起源说确实有一定进步,但主张教育的产生 是无意识的行为又让人费解。 劳动起源说——苏联的观点(外部条件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 观点:教育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劳动。评价:认识到教育是人 类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行为,最科学的观点。 我国今近年来有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有 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育的形态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前一种称作“劳 动起源深化说”,后一种作者自称为“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 2.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整体的原始性。水平低下,目的直接,内容简单,方法粗糙。 (2)形态的融合性。不独立,融合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有明显的社会性。 (3)内容的同一性 。原始教育还不是一种特权。同一氏族中每个人所受教育基本相同。 (二)古代社会与古代学校教育 课堂讨论: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有专门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有预先确定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了学 校就意味着培养人的活动已经被专门化。 1.学校的出现(详讲) (1)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 当语言发展到文字的出现后,学校便出现了。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 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非学校教育。 (2)学校的出现条件:(详讲)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是奴隶社会里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 展的综合产物。即阶级社会出现、文化丰富、独立教育者的出现。 经济提供着教育专门化的物质条件(铜铁生产工具的使用、剩余产品大增、体脑分工的出现), 政治需要是设立学校的最主要原因(阶级的产生),而文字和相应文化工具,则为文化的保存、发 展提供了脱离经验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媒体,促进了教育的专门化。 2. 各国介绍(略讲)

第一章教育基本规 (1)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 学校以教之。”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 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物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果时期私学的发展是 我国的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隋唐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光绪31年(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 (2)古代印度 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最高等级是僧侣祭司,其次是刹帝利,再次是吠舍种姓,婆罗 门的经曲《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3)古代埃及 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后开设了职宣学校。设置最多的文土学校。农民子弟与学 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4)古代希腊、罗马 7~12岁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 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七艺,设立了教区学校,其次是骑土教 3、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略讲) (1)阶级性、等级性 阶级性在这里表现为统治阶级子弟才有入学资格,等级性表现为在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 子弟的入学资格又有区别。以唐代为例,中央官学分为二馆六学。皇亲国戚、宰相大臣的子孙可 入崇文馆和弘文馆,三品以上文武馆员的子孙进国子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太学,七品以上 官员的子孙入四门学,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和庶族地主子弟只能入律学、算学和书学。在 西欧,宫廷学校为皇室子弟专设,贵族子弟接受骑士教育,僧侣及其子弟接受教会教育,劳动人 民子弟基本学习生产和生活技能,接受家长和师傅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阶级性是古代社会阶 级性的反映,古代学校教育的等级性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产 生于统治阶级的特权,“唯官有学,唯官有器”“礼不下庶人”。且一直服务于古代阶级社会里的特 权阶层。 (2)非生产性 古代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生产过程,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因而不具有生产性。不论是中国的“六 艺”、“六经”,还是外国的“七艺”“七技”,都与生产劳动基本无关。古代学校教育不仅与生产劳 动相脱离,不传授生产劳动知识,而且还向学生灌输轻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万般皆下 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君子忧道不 忧贫”。古代社会的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的小生产,小生产者用不着在学校专门培养,这是古代学 校教育不具有生产性的根本原因。目的和受教育者都为统治阶级,也没有必要学习生产知识 (3)专门化,但形式简单 学校教育就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专职的教师,集中固定的学生和专门的教材,使教育成为 一种专门的活动。专门的活动,完备的条件,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虽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 但古代学校教育仍然主要以个别教学的形式进行着 (4)内容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学校教育与文化发展有密切联系,这反映在古代学校教育内容的分化和知识化上。古代学校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3 (1)中国早在 4000 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 学校以教之。”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 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物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果时期私学的发展是 我国的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隋唐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光绪 31 年(1905 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 堂。 (2)古代印度 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最高等级是僧侣祭司,其次是刹帝利,再次是吠舍种姓,婆罗 门的经曲《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3)古代埃及 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后开设了职官学校。设置最多的文士学校。农民子弟与学 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4)古代希腊、罗马 7~12 岁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 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七艺,设立了教区学校,其次是骑士教 育。 3、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略讲) (1)阶级性、等级性; 阶级性在这里表现为统治阶级子弟才有入学资格,等级性表现为在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 子弟的入学资格又有区别。以唐代为例,中央官学分为二馆六学。皇亲国戚、宰相大臣的子孙可 入崇文馆和弘文馆,三品以上文武馆员的子孙进国子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太学,七品以上 官员的子孙入四门学,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和庶族地主子弟只能入律学、算学和书学。在 西欧,宫廷学校为皇室子弟专设,贵族子弟接受骑士教育,僧侣及其子弟接受教会教育,劳动人 民子弟基本学习生产和生活技能,接受家长和师傅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阶级性是古代社会阶 级性的反映,古代学校教育的等级性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产 生于统治阶级的特权,“唯官有学,唯官有器”“礼不下庶人”。且一直服务于古代阶级社会里的特 权阶层。 (2)非生产性; 古代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生产过程,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因而不具有生产性。不论是中国的“六 艺”、“六经”,还是外国的“七艺”“七技”,都与生产劳动基本无关。古代学校教育不仅与生产劳 动相脱离,不传授生产劳动知识,而且还向学生灌输轻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万般皆下 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君子忧道不 忧贫”。古代社会的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的小生产,小生产者用不着在学校专门培养,这是古代学 校教育不具有生产性的根本原因。目的和受教育者都为统治阶级,也没有必要学习生产知识。 (3)专门化,但形式简单; 学校教育就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专职的教师,集中固定的学生和专门的教材,使教育成为 一种专门的活动。专门的活动,完备的条件,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虽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 但古代学校教育仍然主要以个别教学的形式进行着。 (4)内容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学校教育与文化发展有密切联系,这反映在古代学校教育内容的分化和知识化上。古代学校

第一章教育基本规 教育内容的分化趋向从“六艺”、“六经”、“七艺”“七技”等对教育内容的简称中可得到印证 而知识化特征可从古代学者的著作中看个分明 (三)近代社会与近代学校教育 近代以欧洲产业革命为起点,近代学校教育也大致从那时开始。近代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工业 社会基础上的教育 1.义务教育的普及(详讲) (1)义务教育的含义: 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具有免费性 和平等性。 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对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意味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自身趋于成熟, 能对社会、对人类诸方面产生广泛、深刻、持久影响的崭新阶段。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年限 的长短,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而且是一个国家文眀程度和社会 (2)义务教育产生的原因 初等义务教育首先在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义务教育反映了机器大工业生 产对教育的普遍要求。让工人具有一定文化,有利于学技术,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提高 管理成效,还有利于提高消费需求、扩大消费市场。初等义务教育的实现也是工人阶级政治斗争 的结果。工人阶级要为自己的子弟争取受教育权利,资产阶级内部斗争又需要争取工人,资产阶 级在教育上做出一定让步则双方受益。最后,义务教育的实施还有科技进步、经济实力增强和教 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等原因。印刷业、造纸业的发展能提供大量教学用书,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提供着大规模开办学校的物质基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高效率办学能够成为事实 (3)简要介绍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详讲) 历史回顾:清末-民国-新中国 老问题:学费太高、书包太沉、安全没保障、好学校难进。措施 新问题:师资成农村义务教育新问题。措施 2.近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略讲) (1)生产性 学制中相应设有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实科中学、工科大学等。“知识就是力量”使自然科学 教育内容有增无减。改变以往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内容。它标志着学校教育由纯粹的统治阶级的工 具开始转变为发展、解放人类自身的一种工具。 (2)普及性 最早的义务教育法于1763年普鲁士颁布的“强迫教育法令”,规定3-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 务教育。至二十世纪初,英、美、德、日、法等国都相继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系统性: 近代学制逐步形成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逐步系统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衔接紧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相互促进。尤其是职教系统。 (4)双轨制。 资产阶级在法律上宣称民主、平等、自由、博爱,实际上则用双轨制、借金钱的限制保障着 资产阶级子弟接受更好教育的特权。双轨制使资本主义社会里学校教育的阶级性处于隐蔽化境地 我们借双轨制来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教育隐蔽的阶级性,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双轨制的历史进步性。 思考:近代教育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与近代的大机器生产方式相适应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4 教育内容的分化趋向从“六艺”、“六经”、“七艺”、“七技”等对教育内容的简称中可得到印证, 而知识化特征可从古代学者的著作中看个分明。 (三)近代社会与近代学校教育 近代以欧洲产业革命为起点,近代学校教育也大致从那时开始。近代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工业 社会基础上的教育。 1.义务教育的普及(详讲) (1)义务教育的含义: 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具有免费性 和平等性。 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对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意味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自身趋于成熟, 能对社会、对人类诸方面产生广泛、深刻、持久影响的崭新阶段。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年限 的长短,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而且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 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2)义务教育产生的原因 初等义务教育首先在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义务教育反映了机器大工业生 产对教育的普遍要求。让工人具有一定文化,有利于学技术,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提高 管理成效,还有利于提高消费需求、扩大消费市场。初等义务教育的实现也是工人阶级政治斗争 的结果。工人阶级要为自己的子弟争取受教育权利,资产阶级内部斗争又需要争取工人,资产阶 级在教育上做出一定让步则双方受益。最后,义务教育的实施还有科技进步、经济实力增强和教 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等原因。印刷业、造纸业的发展能提供大量教学用书,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提供着大规模开办学校的物质基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高效率办学能够成为事实。 (3)简要介绍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详讲) 历史回顾:清末-民国-新中国 老问题:学费太高、书包太沉、安全没保障、好学校难进。措施: 新问题:师资成农村义务教育新问题。措施: 2.近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略讲) (1)生产性; 学制中相应设有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实科中学、工科大学等。“知识就是力量”使自然科学 教育内容有增无减。改变以往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内容。它标志着学校教育由纯粹的统治阶级的工 具开始转变为发展、解放人类自身的一种工具。 (2)普及性; 最早的义务教育法于 1763 年普鲁士颁布的“强迫教育法令”,规定 3-13 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 务教育。至二十世纪初,英、美、德、日、法等国都相继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系统性; 近代学制逐步形成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逐步系统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衔接紧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相互促进。尤其是职教系统。 (4)双轨制。 资产阶级在法律上宣称民主、平等、自由、博爱,实际上则用双轨制、借金钱的限制保障着 资产阶级子弟接受更好教育的特权。双轨制使资本主义社会里学校教育的阶级性处于隐蔽化境地。 我们借双轨制来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教育隐蔽的阶级性,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双轨制的历史进步性。 思考:近代教育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与近代的大机器生产方式相适应

第一章教育基本规 (四)现代社会与现代学校教育(详讲) 现代社会以二战结束为起点,现代学校教育也可看作大致始于二战结束。现代学校教育是建 立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教育。现代社会有以下现代特征:市场经济社会;科学化社 会;法制化社会;民主化社会;变革的社会;信息化社会。在现代社会里,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 生产、与现代科技的联系日益加强、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现代生产已经由 近代的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开始转向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以知识密集型为 主。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创造,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设备更新和产品更 新。人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是最为可贵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创造才能的人,才可能是现代 化最急需的人才。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现代化的人,这是一个 与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休戚相关的大问题。如果说近代义务教育的普及、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不 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到了现代,加强教育、重视教育则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因为国际竞争 的需要,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提高很大,义务教育年限普遍延长,各国教育经费都有不同 幅度的较大的增长。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迅猛,在教育上表现为由主要为继承已有文化遗产服务 逐步转向主要为未来社会服务,即由继承型模式转向发展型模式。许多教育改革都可看作在最终 促进这种转变。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 1、教育社会化和终身化 思考:留守孩子的教育和民工潮的关系 例:“我们现在培训的汽车修理工,很多还只是停留在手动挡'的程度,有些课程已经远远跟 不上如今的时代了。另外,还有一些新兴职业,还缺少专门的职业教育”。 在近代教育的基础上,现代教育与社会联系更加普遍性和直接,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紧密纠 缠。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的水平几乎影响到了社会的各种行业、各个部门,绝大多数的社会 职业都要求由接受过专门教育、专门训练的人员承担。教育的社会功能扩大了。除了秉承以前的 职能,学校教育还必须为社会其它行业部门培养人才;除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还有文化功能、 社会分层功能、对身心发展的协调功能等。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不仅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普通 教育,在进入社会职业领域之前还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专业训练,之后仍需进一步的培训、提高。 现代学校教育不再只是按一个模式去培养人才然后由社会去挑选,而是要首先根据社会需求来考 虑学校教育的结构和具体育人要求,因而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外,根据社会及其变化,广泛进行着 教育规划、决策和预测。 现代教育不仅是学校等专职机构的事业,而且成了全社会的事业:不仅可能与每个人的童年 少年、青年时期相关,而且可能与人的终身相关;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 更好地发展自身。教育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人才,每个人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继续教育、终身 教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的常态。整个社会就是学习化的社会。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的一生。 2、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例: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大学城各高校将互认学分 现代社会里,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中等教育趋向普及,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 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形式多样(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官办、自考、函授、全日制、 电大、网络等),此外还有校外文化教育机构和设施。层次增多,原有金字塔型的封闭的学制结构 中间加宽加粗,塔尖不再那么尖锐,而早期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学制的开放性、 梯形化特征日益明显。学制中,基础教育的加强、学校类型和办学途径的增多、不同级类之间联 系的加强,学制富有灵活性、伸缩性,呈现出弹性化特征(2年、3年、4年,修学分,比如自考, 时间灵活)。学制的这些变化,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出数量更多、类型更多,应变 能力更强的人才。 教育的民主化:一一引导学生认识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 思考:高校扩招、今年我区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高校助学贷款的实施、我国于今年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5 (四)现代社会与现代学校教育(详讲) 现代社会以二战结束为起点,现代学校教育也可看作大致始于二战结束。现代学校教育是建 立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教育。现代社会有以下现代特征:市场经济社会;科学化社 会;法制化社会;民主化社会;变革的社会;信息化社会 。在现代社会里,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 生产、与现代科技的联系日益加强、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现代生产已经由 近代的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开始转向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以知识密集型为 主。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创造,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设备更新和产品更 新。人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是最为可贵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创造才能的人,才可能是现代 化最急需的人才。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现代化的人,这是一个 与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休戚相关的大问题。如果说近代义务教育的普及、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不 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到了现代,加强教育、重视教育则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因为国际竞争 的需要,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提高很大,义务教育年限普遍延长,各国教育经费都有不同 幅度的较大的增长。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迅猛,在教育上表现为由主要为继承已有文化遗产服务 逐步转向主要为未来社会服务,即由继承型模式转向发展型模式。许多教育改革都可看作在最终 促进这种转变。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 1、教育社会化和终身化; 思考:留守孩子的教育和民工潮的关系; 例:“我们现在培训的汽车修理工,很多还只是停留在‘手动挡’的程度,有些课程已经远远跟 不上如今的时代了。另外,还有一些新兴职业,还缺少专门的职业教育”。 在近代教育的基础上,现代教育与社会联系更加普遍性和直接,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紧密纠 缠。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的水平几乎影响到了社会的各种行业、各个部门,绝大多数的社会 职业都要求由接受过专门教育、专门训练的人员承担。教育的社会功能扩大了。除了秉承以前的 职能,学校教育还必须为社会其它行业部门培养人才;除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还有文化功能、 社会分层功能、对身心发展的协调功能等。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不仅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普通 教育,在进入社会职业领域之前还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专业训练,之后仍需进一步的培训、提高。 现代学校教育不再只是按一个模式去培养人才然后由社会去挑选,而是要首先根据社会需求来考 虑学校教育的结构和具体育人要求,因而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外,根据社会及其变化,广泛进行着 教育规划、决策和预测。 现代教育不仅是学校等专职机构的事业,而且成了全社会的事业;不仅可能与每个人的童年、 少年、青年时期相关,而且可能与人的终身相关;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 更好地发展自身。教育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人才,每个人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继续教育、终身 教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的常态。整个社会就是学习化的社会。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的一生。 2、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例: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大学城各高校将互认学分 现代社会里,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中等教育趋向普及,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 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形式多样(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官办、自考、函授、全日制、 电大、网络等),此外还有校外文化教育机构和设施。层次增多,原有金字塔型的封闭的学制结构, 中间加宽加粗,塔尖不再那么尖锐,而早期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学制的开放性、 梯形化特征日益明显。学制中,基础教育的加强、学校类型和办学途径的增多、不同级类之间联 系的加强,学制富有灵活性、伸缩性,呈现出弹性化特征(2 年、3 年、4 年,修学分,比如自考, 时间灵活)。学制的这些变化,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出数量更多、类型更多,应变 能力更强的人才。 3、教育的民主化;——引导学生认识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 思考:高校扩招、今年我区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高校助学贷款的实施、我国于今年

第一章教育基本规 取消西部地区的学杂费政策有何教育学依据。 例:教育部长周济28日说,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已超过 2300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已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例:南京:民工子女上学享受同城待遇:哈佛校长为什么一定要辞职 与教育的现代化同步,统治阶级对学校教育的主宰、专制、垄断已经被打破,教育民主化正 向纵深发展。教育民主化的推进表现在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发达国家已经普及12年,高等教育 也已经大众化-30%)上,表现在教育法制化(依法治教)上,还表现在对教育机会均等在认识上 的逐步加深和由外部民主向教育内部民主(教育管理由集中“管”转化为自主式的“养成”、师生 关系民主化,教育评价由重选拔转向发展)的发展上;表现在更多的个体和社会组织能够“参与 教育”,如私人办学、参与教育决策等。 教育的商品化 思考:“北大”“清华”为什么沦为“二流学校”?外国大学为什么到中国招生?人才市场和 集贸市场有何不同? 例:重庆541名农村家庭学生因学费放弃高考: 现代社会是商品社会,现代教育也多少带有商品属性。集中体现在教育的产品-劳动力的竞争 力上。人才的竞争和市场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现实。国家投资教育,回报是高素质的国民, 同时是经济的高发展和国家的强盛;放开收费的学校办学,人才质量高(就业率、社会评价、薪 金多少等),教育水平高,就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国家和私人,如211工程学校和哈佛大学)和优 质学生、优秀教师,学校就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投资者就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利润更高,学校就越办越兴旺。对家庭和个人来说,教育投资是最大的,也是比较划算的。我国 一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实际也是希望教育带来丰厚 的回报的。到现在,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无法就业,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教育的商品性作怪。“物 以稀为贵”,它的反面就是“以多为贱”。以前大学生少,所以称为“天之骄子”,国家包分配:现 在到处都是大学生,国家不包分配,社会也不稀奇了,首薪一降再降,甚至工作都没有。 但是,虽然教育有一定的商品性,但并不等于一切都商品化。首先必须满足教育的民主性, 政府必须尽最大努力使国民享受更多的教育机会,特别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方面,不能商品化, 否则会造成社会不公。如果国力许可,高中或高等教育都应该弱化其商品性,使大多数人能接受 更高年限的教育。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所应该做的 5、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指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表现为思想的自由、行动的权利。主体性是创造性的基础 现代化的人,固然应该要求掌握现代科技,而个人知识结构也要有较大的应变性且具有终身学习 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人一定要有开放意识、主体精神、创造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传统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忽视其主体性的全面发挥,忽视创造性的发展,限制了 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有主体性的人。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重视学 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学做学习的主人 6、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科学教育要求用科学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具有 科学精神的人。当“科学主义”的片面性令人关注让人担忧的时候,“人本主义”便一度又大行其 道了。两种偏向,各执一端,似乎都很在理。而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从普及教育、继 续教育到终身教育,则正用发展事实在消弭偏执消除对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正在走向统一。 这种统一早在七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今天人们对此的呼声更高,要求更迫切且统一性 特征也更明显、突出而已。 7、教育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思考:“孟母堂”的遭遇:“学穿汉服”运动;新东方英语学校的兴盛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6 取消西部地区的学杂费政策有何教育学依据。 例:教育部长周济28日说,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已超过 2300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已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例:南京:民工子女上学享受同城待遇;哈佛校长为什么一定要辞职 与教育的现代化同步,统治阶级对学校教育的主宰、专制、垄断已经被打破,教育民主化正 向纵深发展。教育民主化的推进表现在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发达国家已经普及 12 年,高等教育 也已经大众化-30%)上,表现在教育法制化(依法治教)上,还表现在对教育机会均等在认识上 的逐步加深和由外部民主向教育内部民主(教育管理由集中“管”转化为自主式的“养成”、师生 关系民主化,教育评价由重选拔转向发展)的发展上;表现在更多的个体和社会组织能够“参与 教育”,如私人办学、参与教育决策等。 4、教育的商品化 思考:“北大”、“清华”为什么沦为“二流学校”?外国大学为什么到中国招生?人才市场和 集贸市场有何不同? 例:重庆 541 名农村家庭学生因学费放弃高考; 现代社会是商品社会,现代教育也多少带有商品属性。集中体现在教育的产品-劳动力的竞争 力上。人才的竞争和市场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现实。国家投资教育,回报是高素质的国民, 同时是经济的高发展和国家的强盛;放开收费的学校办学,人才质量高(就业率、社会评价、薪 金多少等),教育水平高,就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国家和私人,如 211 工程学校和哈佛大学)和优 质学生、优秀教师,学校就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投资者就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利润更高,学校就越办越兴旺。对家庭和个人来说,教育投资是最大的,也是比较划算的。我国 一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实际也是希望教育带来丰厚 的回报的。到现在,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无法就业,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教育的商品性作怪。“物 以稀为贵”,它的反面就是“以多为贱”。以前大学生少,所以称为“天之骄子”,国家包分配;现 在到处都是大学生,国家不包分配,社会也不稀奇了,首薪一降再降,甚至工作都没有。 但是,虽然教育有一定的商品性,但并不等于一切都商品化。首先必须满足教育的民主性, 政府必须尽最大努力使国民享受更多的教育机会,特别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方面,不能商品化, 否则会造成社会不公。如果国力许可,高中或高等教育都应该弱化其商品性,使大多数人能接受 更高年限的教育。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所应该做的。 5、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指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表现为思想的自由、行动的权利。主体性是创造性的基础。 现代化的人,固然应该要求掌握现代科技,而个人知识结构也要有较大的应变性且具有终身学习 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人一定要有开放意识、主体精神、创造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传统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忽视其主体性的全面发挥,忽视创造性的发展,限制了 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有主体性的人。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重视学 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学做学习的主人。 6、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科学教育要求用科学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具有 科学精神的人。当“科学主义”的片面性令人关注让人担忧的时候,“人本主义”便一度又大行其 道了。两种偏向,各执一端,似乎都很在理。而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从普及教育、继 续教育到终身教育,则正用发展事实在消弭偏执消除对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正在走向统一。 这种统一早在七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今天人们对此的呼声更高,要求更迫切且统一性 特征也更明显、突出而已。 7、教育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思考:“孟母堂”的遭遇;“学穿汉服”运动;新东方英语学校的兴盛

第一章教育基本规 例:哈佛与四川高校合作成都可读哈佛MBA:德国约有150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教育部 将安排小学书法绘画课比例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教育已经走向民族性和国际性的融合。越有民族,越有世界性。民 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必须保持和发扬,但糟粕应该放弃。同时也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 力的人才。教育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但民族性是教育国际交流的基础 二、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 思考: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发展常识分析社会可以分成哪些相对独立的系统?他们之间的联系 是什么? )经济与教育 1.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三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生 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形态会不一样,且社会越往后发展,教育的种类越完整、内部结构也 越复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纵向考察会明白办教育总离不开一定物质条件,横向比较又会发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远 不及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以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为例。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这主要是就纳入自然科学知识和培养科技人才而言的 学校教育的内容日益的丰富,21世纪的三大生存要素:外语、电脑、汽车 (4)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 仅就目前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已可看出,教育方法、手段、工具、形式等正孕育着一场变革 而且这场变革的影响可能是极其深远的。 思考: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对于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从一般劳动力、专门劳动力,到管理人才、科技人才 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训练 (2)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 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需要人去创造和利用。要把已经创造出的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社会化,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率效益,始 终离不开人,离不开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现代生产者 (3)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例:重庆邮电学院成功研发3G手机核心芯片:重庆大学发明无需编程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教育不仅促使科学知识由物质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转移能使年轻 代在前人所创造、积累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产生出新的科 学知识,掌握新的生产技术。高等学校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不仅要传递和传播 科学技术,而且要从事科学与技术的生产,是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创造的重要基地。特别是研 究型的高等学校,聚集了大批多学科的科学家、学者,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手段,而且有源源 不断的朝气蓬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年轻一代科技队伍—一大学生和研究生。事实上,大量 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就是由著名的大学完成的。许多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大 学教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公司也都出巨资委托大学完成其所需要的科学技术项目,甚至资助大 学进行基础性研究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7 例:哈佛与四川高校合作 成都可读哈佛 MBA;德国约有 150 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教育部 将安排小学书法绘画课比例;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教育已经走向民族性和国际性的融合。越有民族,越有世界性。民 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必须保持和发扬,但糟粕应该放弃。同时也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 力的人才。教育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但民族性是教育国际交流的基础。 二、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 思考: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发展常识分析社会可以分成哪些相对独立的系统?他们之间的联系 是什么? (一)经济与教育 1.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生 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形态会不一样,且社会越往后发展,教育的种类越完整、内部结构也 越复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纵向考察会明白办教育总离不开一定物质条件,横向比较又会发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远 不及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以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为例。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这主要是就纳入自然科学知识和培养科技人才而言的。 学校教育的内容日益的丰富,21 世纪的三大生存要素:外语、电脑、汽车。 (4)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 仅就目前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已可看出,教育方法、手段、工具、形式等正孕育着一场变革, 而且这场变革的影响可能是极其深远的。 思考: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对于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从一般劳动力、专门劳动力,到管理人才、科技人才 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训练。 (2)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 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需要人去创造和利用。要把已经创造出的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社会化,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率效益,始 终离不开人,离不开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现代生产者。 (3)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例:重庆邮电学院成功研发 3G 手机核心芯片;重庆大学发明无需编程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教育不仅促使科学知识由物质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转移能使年轻 一代在前人所创造、积累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产生出新的科 学知识,掌握新的生产技术。高等学校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不仅要传递和传播 科学技术,而且要从事科学与技术的生产,是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创造的重要基地。特别是研 究型的高等学校,聚集了大批多学科的科学家、学者,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手段,而且有源源 不断的朝气蓬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年轻一代科技队伍——大学生和研究生。事实上,大量 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就是由著名的大学完成的。许多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大 学教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公司也都出巨资委托大学完成其所需要的科学技术项目,甚至资助大 学进行基础性研究

第一章教育基本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详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与市场经济联系直接而又紧密的那些学校 上,其影响具体表现为 (1)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必须进入人才市场,受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的制约:这些学校的专业 结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不得不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做出调整。 (2)学校自身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办学实体,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学校在培养人才 时,一方面要考虑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另一方面学校自身还要算个帐,就多筹经费、用好经费多 动脑筋。 (3)市场观念冲击着原有办学模式,影响着师生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学校身处 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人们的教育观念、原有的办学模式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按需 培养的观念正在强化,学校的经济功能正在加强,经济效益正待提高,经济利益正被重视。 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到学校系统与社会大 系统的关系,影响到学校活动层的经济和非经济行为,还影响到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不得不在 各个层面上适应这种新变化、新挑战,找准切入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好与市场经 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的各类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问题。 思考:教育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教育为何成为“暴利行业”? 3、人力资本理论(详讲) 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 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 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増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 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Theodore W· Schultz)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 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牛产性工作的能力, 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 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经济活动中是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是更 具关键性的因素。 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 献。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 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所以,要探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从测定教育资 本储量入手。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 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前苏联学者斯特米林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现,一个受了初等教育的一般劳动力可提高生 产效率44%,受了中等教育可提高108%,受高等教育的则可提高300% 4、教育优先发展 讨论:根据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理解“教育优先发”的基本固策。(详讲) 例: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的决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増长幅度眀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増 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国际为7%)强化政府对义务教 育的保障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教育公平, 公共教育资源要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倾斜。 各级政府要增加职业教育投入,重点支持面向农村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支持设立资助贫困家 学生就学的民间慈善基金组织,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继续实行助学贷款,健全面向各阶段学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8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详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与市场经济联系直接而又紧密的那些学校 上,其影响具体表现为: (1)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必须进入人才市场,受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的制约;这些学校的专业 结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不得不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做出调整。 (2)学校自身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办学实体,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学校在培养人才 时,一方面要考虑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另一方面学校自身还要算个帐,就多筹经费、用好经费多 动脑筋。 (3)市场观念冲击着原有办学模式,影响着师生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学校身处 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人们的教育观念、原有的办学模式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按需 培养的观念正在强化,学校的经济功能正在加强,经济效益正待提高,经济利益正被重视。 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到学校系统与社会大 系统的关系,影响到学校活动层的经济和非经济行为,还影响到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不得不在 各个层面上适应这种新变化、新挑战,找准切入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好与市场经 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的各类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问题。 思考:教育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教育为何成为“暴利行业”? 3、人力资本理论(详讲)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 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 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 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1960 年 12 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在美国经济学第 73 届年会所 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 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经济活动中是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是更 具关键性的因素。 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 献。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 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所以,要探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从测定教育资 本储量入手。通过计算美国 1957 年比 1929 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 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33%。 前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发现,一个受了初等教育的一般劳动力可提高生 产效率 44%,受了中等教育可提高 108%,受高等教育的则可提高 300%。 4、教育优先发展 讨论:根据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理解“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国策。(详讲) 例: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3 月 14 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的决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 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国际为 7%)强化政府对义务教 育的保障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教育公平, 公共教育资源要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倾斜。 各级政府要增加职业教育投入,重点支持面向农村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支持设立资助贫困家庭 学生就学的民间慈善基金组织,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继续实行助学贷款,健全面向各阶段学

第一章教育基本规 生的资助制度,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扩大彩票公益金收益用于特殊教育的份额。义务教 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 相互补充。 (二)政治与教育(略讲) 思考:政治的哪些方面影响教育?(政治体制、制度、法制水平、政策等)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阐述为什么要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制定教育目的是社会实现对教育进行控制的中心环 节。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为哪个集团或阶级服务的问题。统治阶级还会利用其政治资源优势从各 个方面去控制、影响教育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以确保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 (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 例:解放前学美国学制:解放后学苏联。 教育制度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能否顺利实现。主要的教育政策往往都是由教育系统以外的决 策机构制定的,这就是政治对教育制度变革的定向、驱动和支持的最好证明。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后,其教育制度会随之发生变革。 (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 介绍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和投资现状。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经费的筹措、 教育经费份额的增减和对教育经费使用的影响上 (4)影响受教育权利。 社会阶层分化对教育权利的影响,如希望工程、贫困生问题 2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影响社会政治延续。首先,教育能通过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热情和参政所需的各种行 为能力,来促进政治目标的实现。其次,教育能通过培养、补充各种政治人才来维持和发展社会 政治关系。 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一定社会的政治路线、原则、目标确定之后,政治管理水平对政治生活 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因为能提高统治阶级成员的文化素质而有利于其政治管理趋于科学化 如果政治管理的科学化程度高,政治管理就会有法可依、依法而行,符合民意、体现民主。社会 政治生活的主体是全体公民,公民的政治素养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教育能提高公民的 政治素养,有利于政治参与的大众化。俄国卡萨林女皇就曾说过,如果农民到了受教育的时候, 就是她的统治垮台的时候。列宁更明确地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 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三)文化与教育(略讲) 讨论:小学生该不该读经书?如何看待中小学生“西化”的现象?孟母堂”的遭遇:“学穿汉 服”运动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这里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即社会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 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复合体。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与文化之 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被吸纳进学校教育领域的文化,叫学校亚文化,其余的称为文化背景。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学校亚文化和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上。文化通过学校亚文化 对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1)文化的发展影响到教育内容的选择 社会文化不断丰富、发展,学校课程随之更新,课程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儒家文化传 统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西方宗教文化对西方教育的影响。教会办教育的传统,不仅影响着整个西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9 生的资助制度,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扩大彩票公益金收益用于特殊教育的份额。义务教 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 相互补充。 (二)政治与教育(略讲) 思考:政治的哪些方面影响教育?(政治体制、制度、法制水平、政策等)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阐述为什么要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制定教育目的是社会实现对教育进行控制的中心环 节。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为哪个集团或阶级服务的问题。统治阶级还会利用其政治资源优势从各 个方面去控制、影响教育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以确保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 (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 例:解放前学美国学制;解放后学苏联。 教育制度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能否顺利实现。主要的教育政策往往都是由教育系统以外的决 策机构制定的,这就是政治对教育制度变革的定向、驱动和支持的最好证明。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后,其教育制度会随之发生变革。 (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 介绍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和投资现状。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经费的筹措、 教育经费份额的增减和对教育经费使用的影响上。 (4)影响受教育权利。 社会阶层分化对教育权利的影响,如希望工程、贫困生问题。 2.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影响社会政治延续。首先,教育能通过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热情和参政所需的各种行 为能力,来促进政治目标的实现。其次,教育能通过培养、补充各种政治人才来维持和发展社会 政治关系。 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一定社会的政治路线、原则、目标确定之后,政治管理水平对政治生活 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因为能提高统治阶级成员的文化素质而有利于其政治管理趋于科学化。 如果政治管理的科学化程度高,政治管理就会有法可依、依法而行,符合民意、体现民主。社会 政治生活的主体是全体公民,公民的政治素养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教育能提高公民的 政治素养,有利于政治参与的大众化。俄国卡萨林女皇就曾说过,如果农民到了受教育的时候, 就是她的统治垮台的时候。列宁更明确地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 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三)文化与教育(略讲) 讨论:小学生该不该读经书?如何看待中小学生“西化”的现象?孟母堂”的遭遇;“学穿汉 服”运动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这里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即社会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 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复合体。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与文化之 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被吸纳进学校教育领域的文化,叫学校亚文化,其余的称为文化背景。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学校亚文化和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上。文化通过学校亚文化 对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1)文化的发展影响到教育内容的选择; 社会文化不断丰富、发展,学校课程随之更新,课程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儒家文化传 统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西方宗教文化对西方教育的影响。教会办教育的传统,不仅影响着整个西

第一章教育基本规 方社会的教育,也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西方的宗教文化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内容 (2)文化的发展影响到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确定 人类认识手段的发展,尤其是文化传递手段的发展,对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有很大影 响。现代传播手段的大众化,使得个人独立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学习的时空限制大为降 低。现代教师如果还是仅仅满足于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那是不够的。由于科学文化迅速而又广 泛的传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那种信息中心。但教师知识传播优势的削弱或丧失,并不意 味着学校优势和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主导作用的消失。相反,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好学生从多种渠道 获得的知识,在知识的系统化和整体优化上,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在对学生人格形成的积 极影响上,比以前做得更好。如我国古代社会,家长和教师普遍使用体罚的方法,不尊重儿童的 个性。认为老师打学生是好事,是“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并认为“师徒如父子”,绝对不 允许学生反抗教师。而西方社会到了近代,儿童的个性和人格尊严一般倍受重视。所以,有的学 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杀子的文化”,而西方的传统文化是“杀父的文化”。 例说明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冲击。 (3)学校亚文化对教育的深层次影响反昳在教育目的及其变化上。 文化背景指的是那些未被吸纳到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文化因素。文化背景具有很强的渗透 力。如父母文化程度高对子女接受更高教育的期望值也高。在校外,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民族特性等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大众传播媒介也用大量的信息充斥 着人们的头脑。 2.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具体表现为教育具有延续文化(教育一贯的、基本的功能) 更新文化(如我国自汉代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成为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这 种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就使儒学大大兴盛起来,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儒学传统,改变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普及文化(教育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和整合 文化(整合不同类型的文化,增强不同地域间、不同国家间和不同民族间各种文化的包容能力) 的功能 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不同于经济、政治与教育之间的那种决定与被 约与受制约的 关系。文化与教育之间部分包容,相互作用,互为目的手段。现代文化与现代教育各自相对独立 地处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同一层次上,相互之间的关系直接而又紧密,是一种共生关系、交融关系。 (四)人口与教育(略讲) 1.人口对教育的影嘩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一般说来,新增人口多, 发展教育就不得不看重量:如果人口实现了零增长或负增长,发展教育就可能看重质。 (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低龄人口比重大,初、中级教育 比重就不得不增大;低龄人口比重小,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就会相对增大。影响 教育横向结构的,主要是人口的职业构成。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从事技术性工作的人口所占 重大,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占整个教育的比例就会较大:如果生产欠发达,从事纯体力劳动的 人口所占比重大,该比例就小 例:农村有的学校垮了,因为没有生源,办不下去了,关停并转,只有如此。 (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甩。为了使每个学龄儿童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和条件,教育规模、教育经费、教师数量、校舍设施等都应该据学龄人口数量的多少和增减的快 慢相应做一定调整 2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甩;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因为就业机会多,容易接受计划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10 方社会的教育,也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西方的宗教文化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内容。 (2)文化的发展影响到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确定; 人类认识手段的发展,尤其是文化传递手段的发展,对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有很大影 响。现代传播手段的大众化,使得个人独立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学习的时空限制大为降 低。现代教师如果还是仅仅满足于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那是不够的。由于科学文化迅速而又广 泛的传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那种信息中心。但教师知识传播优势的削弱或丧失,并不意 味着学校优势和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主导作用的消失。相反,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好学生从多种渠道 获得的知识,在知识的系统化和整体优化上,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在对学生人格形成的积 极影响上,比以前做得更好。如我国古代社会,家长和教师普遍使用体罚的方法,不尊重儿童的 个性。认为老师打学生是好事,是“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并认为“师徒如父子”,绝对不 允许学生反抗教师。而西方社会到了近代,儿童的个性和人格尊严一般倍受重视。所以,有的学 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杀子的文化”,而西方的传统文化是“杀父的文化”。 举例说明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冲击。 (3)学校亚文化对教育的深层次影响反映在教育目的及其变化上。 文化背景指的是那些未被吸纳到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文化因素。文化背景具有很强的渗透 力。如父母文化程度高对子女接受更高教育的期望值也高。在校外,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民族特性等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大众传播媒介也用大量的信息充斥 着人们的头脑。 2.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具体表现为教育具有延续文化(教育一贯的、基本的功能)、 更新文化(如我国自汉代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成为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这 种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就使儒学大大兴盛起来,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儒学传统,改变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普及文化(教育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和整合 文化(整合不同类型的文化,增强不同地域间、不同国家间和不同民族间各种文化的包容能力) 的功能。 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不同于经济、政治与教育之间的那种决定与被决定、制约与受制约的 关系。文化与教育之间部分包容,相互作用,互为目的手段。现代文化与现代教育各自相对独立 地处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同一层次上,相互之间的关系直接而又紧密,是一种共生关系、交融关系。 (四)人口与教育 (略讲)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一般说来,新增人口多, 发展教育就不得不看重量;如果人口实现了零增长或负增长,发展教育就可能看重质。 (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低龄人口比重大,初、中级教育 比重就不得不增大;低龄人口比重小,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就会相对增大。影响 教育横向结构的,主要是人口的职业构成。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从事技术性工作的人口所占 比重大,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占整个教育的比例就会较大;如果生产欠发达,从事纯体力劳动的 人口所占比重大,该比例就小。 例:农村有的学校垮了,因为没有生源,办不下去了,关停并转,只有如此。 (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为了使每个学龄儿童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和条件,教育规模、教育经费、教师数量、校舍设施等都应该据学龄人口数量的多少和增减的快 慢相应做一定调整。 2.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因为就业机会多,容易接受计划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