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学案 单县第二中学语文组赵倩 2009年12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通讯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技能目标: 了解通讯的写作方法,尝试写新闻通讯 三、情感目标 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捕捉文章要点,并体会作者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2、在精妙的细节描写中国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晨读积累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 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年从军,官至河南、北诸路 招讨使,枢密副使。他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因坚持抗敌,反对议和,为奸相秦桧以“莫 须有”的罪名谋害。他的诗词留传甚少,词仅存三首,内容皆表达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 酬的深沉慨叹。风格悲壮,意气豪迈。有《岳武穆集》。 注释: (1)凭:倚靠。(2)处:时候。(3)三十:指年龄。(4)尘与土:谓征战中奔波劳累 (5)八千:言征途之漫长。(6)云和月:披星戴月,谓夜以断日地行军战斗。 (7)靖康耻:靖康是宋钦宗年号。靖康元年(116),金后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 (8)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9)缺:山口。(10)朝天阕:朝见皇帝,天阕,皇帝的宫殿 赏析: 此词感情慷慨悲凉,音调激越高亢,充满爱国激情。词中表现出作者对恢复中原的坚 定信心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陈廷焯盛赞此词曰:“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 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白雨斋词话》) 二、走近作者 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1915年11月生于上海,1933年南京金陵中学毕 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正当他准备升入协和医学院就读之际,一二.九运动爆发, 朱启平改读了新闻。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被派往昆明,采访滇缅路通车新闻。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自荐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在这期间他写下了《硫磺地狱》、 《冲绳激战》、《塞班行》、《琉球新面目》、《鹰扬大海》。获悉日本政府签署投降书的准备工 作由麦克阿瑟司令部负责准备时,朱启平马上乘美国军舰到达东京湾1945年9月2日,在 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朱启平是在场目睹这一历史性 时刻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他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
《落日》学案 单县第二中学语文组 赵倩 2009 年 12 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通讯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技能目标: 了解通讯的写作方法,尝试写新闻通讯 三、情感目标 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捕捉文章要点,并体会作者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2、在精妙的细节描写中国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一、晨读积累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 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年从军,官至河南、北诸路 招讨使,枢密副使。他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因坚持抗敌,反对议和,为奸相秦桧以“莫 须有”的罪名谋害。他的诗词留传甚少,词仅存三首,内容皆表达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 酬的深沉慨叹。风格悲壮,意气豪迈。有《岳武穆集》。 注释: (1)凭:倚靠。(2)处:时候。 (3)三十:指年龄。 (4)尘与土:谓征战中奔波劳累。 (5)八千:言征途之漫长。 (6)云和月:披星戴月,谓夜以断日地行军战斗。 (7)靖康耻:靖康是宋钦宗年号。靖康元年(1126),金后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 (8)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9)缺:山口。(10)朝天阕:朝见皇帝,天阕,皇帝的宫殿。 赏析: 此词感情慷慨悲凉,音调激越高亢,充满爱国激情。词中表现出作者对恢复中原的坚 定信心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陈廷焯盛赞此词曰:“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 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白雨斋词话》) 二、走近作者 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1915 年 11 月生于上海,1933 年南京金陵中学毕 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正当他准备升入协和医学院就读之际,一二.九运动爆发, 朱启平改读了新闻。1940 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被派往昆明,采访滇缅路通车新闻。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自荐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在这期间他写下了《硫磺地狱》、 《冲绳激战》、《塞班行》、《琉球新面目》、《鹰扬大海》。获悉日本政府签署投降书的准备工 作由麦克阿瑟司令部负责准备时,朱启平马上乘美国军舰到达东京湾 1945 年 9 月 2 日,在 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朱启平是在场目睹这一历史性 时刻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他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
许多记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教 材。他后来在谈这篇通讯的写作时说,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 好这篇报道 三、文体介绍 通讯,较为详细的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 具体形象的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它是常见的新闻体裁之一,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 征。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 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 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的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 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 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四、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 目睹()签()字顷()刻勋绶()应()酬拾()级 舷()梯 翘()首日不暇()接昭()彰)天网恢恢()() 湔()雪咔()叽()哔()叽()绿呢()气氛( 簇簇 那()动 半晌()桅()杆投掷( 厥()功甚伟 倾()注欤() 2、形近字辨析 赎()罪碑()帖 瑟()缩欢愉() 牛犊()裨()益琴()键忠贞不渝()诏()书 琵琶()瑕不掩瑜() 3、成语辨析 永志不忘:永远记住,不遗忘。 矢志不渝:表示永远不变心。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 繁多 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应接不暇: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天网恢恢: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宽广的样子。指天道如大网,坏人是逃不过这个网的, 作恶必受到惩罚。 天理昭彰:昭彰: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五、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解题: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2、速读全文,概括每部分内容? 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
许多记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教 材。他后来在谈这篇通讯的写作时说,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 好这篇报道。 三、文体介绍 通讯,较为详细的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 具体形象的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它是常见的新闻体裁之一,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 征。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 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 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的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 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 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四、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 目睹( ) 签( )字 顷( )刻 勋绶( ) 应( )酬 拾( )级 舷( )梯 翘( )首 目不暇( )接 昭( )彰( )天网恢恢( )( ) 湔( )雪 咔( )叽( ) 哔( )叽( ) 绿呢( ) 气氛( ) 簇簇 ( ) 挪( )动 半晌( ) 桅( )杆 投掷( ) 厥( )功甚伟 倾( )注 欤( ) 2、形近字辨析 赎( )罪 碑( )帖 瑟( )缩 欢愉( ) 昭( )彰 牛犊( ) 裨( )益 琴( )键 忠贞不渝( ) 诏( )书 渎( )职 稗( )子 琵琶( ) 瑕不掩瑜( ) 沼( )泽 3、成语辨析 永志不忘:永远记住,不遗忘。 矢志不渝:表示永远不变心。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 繁多。 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应接不暇: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天网恢恢: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宽广的样子。指天道如大网,坏人是逃不过这个网的, 作恶必受到惩罚。 天理昭彰:昭彰: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五、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解题: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2、速读全文,概括每部分内容? 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
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5、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 么作用? (二)、精读精研 第一部分 1、文本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一自然段中交代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其中“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指的是什么? 4、第三自然段交代事件的开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些受降仪式举行之前会场的情 景对全文来说有何作用? 第二部分“签字场所 这一部分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后面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在描写上的变化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第三部分:代表到来 这一部分在如果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5、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 么作用? (二)、精读精研 第一部分: 1、文本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一自然段中交代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其中“中华民族 70 年来的奇耻大辱”指的是什么? 4、第三自然段交代事件的开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些受降仪式举行之前会场的情 景对全文来说有何作用? 第二部分“签字场所” 这一部分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后面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在描写上的变化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第三部分:代表到来 这一部分在如果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来时和日本代表团到来时的气氛有何不同,说明什么? 在这部分中,对中国代表的到来描述的比较突出和具体,找出具体描述的词句,思考为 什么突出中国代表? 在日本代表团中种点写了哪两个人?对他们的描述和后面的文字叙述有什么作用? 第四部分:仪式开始 这段话是围绕文中的哪个词来写的? 作者在描写重光葵的时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试着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写盟国代表签字时有什么特点?突出了哪个国家代表?作者在此为什么特意看了日本代 表? 第五部分“投降书脏了” 第五部分是这则通讯的尾声。一共写了几个小插曲?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文章最后用诗作结:“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什么用意? 六、小组活动: 根据文章写作顺序梳理全文结构: 时间 主要内容 事件发展中的作用 1945年9月2日新闻来源、交代写作角度 总起 仪式特点、意义 上午7时多 会场外一主甲板 8点多 签字场所、会场布置 静态
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来时和日本代表团到来时的气氛有何不同,说明什么? 在这部分中,对中国代表的到来描述的比较突出和具体,找出具体描述的词句,思考为 什么突出中国代表? 在日本代表团中种点写了哪两个人?对他们的描述和后面的文字叙述有什么作用? 第四部分:仪式开始 这段话是围绕文中的哪个词来写的? 作者在描写重光葵的时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试着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写盟国代表签字时有什么特点?突出了哪个国家代表?作者在此为什么特意看了日本代 表? 第五部分“投降书脏了” 第五部分是这则通讯的尾声。一共写了几个小插曲?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文章最后用诗作结:“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什么用意? 六、小组活动: 根据文章写作顺序梳理全文结构: 时间 主要内容 事件发展中的作用 1945 年 9 月 2 日 新闻来源、交代写作角度, 总起 仪式特点、意义 上午 7 时多 会场外—主甲板 8 点多 签字场所、会场布置 静态
记者活动和其他与会者活动动态 8时半 代表到来 对比 9时整 仪式开始 高潮 9时18分 代表离场 引发感想 稍后 投降书脏了 嘲笑、抒怀 军机参加仪式 空军的作用 水兵的话 依法感想 永志不忘 回应,点出主题 七、艺术鉴赏: 《落日》这则通讯在写作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点面结合。在材料的组合方面,既注意到面上,又能突出要着重表现的那一点:既抓住了中 心,又能网罗有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 细节的捕捉与刻画。 现代新闻通讯的写法与史传散文写法的统一。新闻写作,国外新闻界一直不主张直接发议论。 而中国史传散文常常是记叙、议论、抒情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此文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真因为此这篇通讯显得酣畅淋漓,不仅使人有所知、有所感,还是人有所领悟,吧自己的思 想触角延伸到历史的深处。 八、问题探究 (一)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找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其妙处。 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报告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仅 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 公正? 九、情感升华: 当历史的数据在我们面前… 1、通过下列图表中数据的比较,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中国八年抗日战争的损失与战果比较简表: 损失战果 中国人民伤亡1800余万人日本被歼灭人数133余万 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向中国投降的日军数128.3万人 财产损失1000多亿元歼灭伪军数1186万人 2、当历史的事实被恶意篡改 1958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大陆 1969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删除了所有关于反省战争责任的内容。 1978年,日本将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死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排位移进靖国神社, 当作“为国捐躯的英灵”供奉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华北”和“全面侵略中国”等词句中的“侵 略”全部改成“进入”,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占领南京”。 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成为日本战后四十年来第一位以公职身
记者活动和其他与会者活动 动态 8 时半 代表到来 对比 9 时整 仪式开始 高潮 9 时 18 分 代表离场 引发感想 稍后 投降书脏了 嘲笑、抒怀 军机参加仪式 空军的作用 水兵的话 依法感想 永志不忘 回应,点出主题 七、艺术鉴赏: 《落日》这则通讯在写作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点面结合。在材料的组合方面,既注意到面上,又能突出要着重表现的那一点;既抓住了中 心,又能网罗有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 细节的捕捉与刻画。 现代新闻通讯的写法与史传散文写法的统一。新闻写作,国外新闻界一直不主张直接发议论。 而中国史传散文常常是记叙、议论、抒情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此文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真因为此这篇通讯显得酣畅淋漓,不仅使人有所知、有所感,还是人有所领悟,吧自己的思 想触角延伸到历史的深处。 八、问题探究: (一)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找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其妙处。 、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报告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仅 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 公正? 九、情感升华: 当历史的数据在我们面前…… 1、.通过下列图表中数据的比较,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中国八年抗日战争的损失与战果比较简表: 损失 战果 中国人民伤亡 1800 余万人 日本被歼灭人数 133 余万 中国军队伤亡 380 余万人 向中国投降的日军数 128.3 万人 财产损失 1000 多亿元 歼灭伪军数 118.6 万人 2、当历史的事实被恶意篡改…… 1958 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大陆”。 1969 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删除了所有关于反省战争责任的内容。 1978 年,日本将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死的东条英机等 14 名甲级战犯的排位移进靖国神社, 当作“为国捐躯的英灵”供奉。 1982 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华北”和“全面侵略中国”等词句中的“侵 略”全部改成“进入”,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占领南京”。 1985 年 8 月 15 日,中曾根康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成为日本战后四十年来第一位以公职身
份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 1986年,日本文教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从欧美列强统治下 解放”亚洲的战争。 199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公开承认,日本过去走了战争道路,其殖民统治和殖 民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对此,他表示深刻反省 和由衷的歉意。 1996年7月29日,桥本龙太郎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 2001-2004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都公开参拜靖国神社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在读到这些事实时,你有哪些的想法?试着把他们列出来和同学交流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十、素材积累: 1、靖国神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靖国神社的教义,源于日本民间的“御灵信仰”,即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 灾难。但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靖国神社的性质已由安魂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靖国神 社既是国家宗教设施,也是军事设施,它从一开始就与军队和军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 关系。虽然在神道教中有人死了以后皆为神的传统,但靖国神社里的祭神,是有严格限制的 即只限于为天皇效忠的阵亡者。由此可见,靖国神社与其他神社有着极大差别,是一种军队 的宗教设施。表彰效忠天皇的所谓“忠节”。 靖国神社中有一座被称为灵玺簿奉安殿的大殿。它建于昭和47年,供奉有明治维新以来 50万军人的灵位,包括日本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军人的灵位。其中,有戊辰战争中 阵亡的将士,有为创建新政权而死于“佐贺之乱”、“西南战争”等日本国内动乱的人士,但 更多的是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侵略战争中阵亡的军人 靖国神社供奉有日本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桥本左内、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等人 的灵位,同时也供奉了一些不仅在日本历史上,而且在人类历史上也可算作恶贯满盈、臭名 昭著的人物。那些被供奉的所谓“英灵”中有被判处死刑的甲级战犯7人,他们是侵苏战争、 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东条英机:窃取同盟国各国军事和经济情报的间谍 头目,策划伪满洲国的首要分子土肥原贤二;南京大屠杀首恶罪犯松井石根;太平洋战争的 主要策划者之一木村兵太郎;以及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武藤章。 另外,还有被押期间因病死去的甲级战犯松冈洋右、永野修身:有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白鸟敏 夫、平沼骐一郎、小矶国昭、梅津美治郎:还有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的东乡茂德。他们均 犯有破坏和平罪、违反战争法规惯例及违反人道罪,是双手沾满了亚洲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另外,在甲午战争后侵略台湾战争中死的北白川亲王和侵华战争中死于内蒙的北白川宫永久 的灵位也于1959年10月被安放了进去。这些人以及原先就祭祀在靖国神社的乙级、丙级战 犯,合计1000余人。 正是由于靖国神社的军国主义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占领军总司令部在1945 年12月15日发出“神道指令”,切断了靖国神社与国家的特殊关系。进而,根据宪法的政 教分离的原则,1952年9月,靖国神社改为独立的宗教法人,渐次失去昔日的显赫地位。 实际上,试图将靖国神社由宗教法人变为特殊法人以实现国家守护靖国神社,这一动作的本 身已构成靖国神社问题的发端 根据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政府首脑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是违宪的,但长期以来保守势力处心 积虑要冲破禁区。1951年10月,在旧金山条约签字后,在举行大祭当天,首相吉田茂率阁 僚及众参两院议长正式参拜了靖国神社。自那以后,几乎每届首相都到靖国神社参拜,尽管 明目张胆地在8月15日(战败日)以首相身份参拜的为数极少
份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 1986 年,日本文教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从欧美列强统治下 “解放”亚洲的战争。 1995 年 8 月 15 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公开承认,日本过去走了战争道路,其殖民统治和殖 民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对此,他表示深刻反省 和由衷的歉意。 1996 年 7 月 29 日,桥本龙太郎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 2001-2004 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都公开参拜靖国神社。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在读到这些事实时,你有哪些的想法?试着把他们列出来和同学交流。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十、素材积累: 1、靖国神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靖国神社的教义,源于日本民间的“御灵信仰”,即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 灾难。但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靖国神社的性质已由安魂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靖国神 社既是国家宗教设施,也是军事设施,它从一开始就与军队和军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 关系。虽然在神道教中有人死了以后皆为神的传统,但靖国神社里的祭神,是有严格限制的, 即只限于为天皇效忠的阵亡者。由此可见,靖国神社与其他神社有着极大差别,是一种军队 的宗教设施。 表彰效忠天皇的所谓“忠节”。 靖国神社中有一座被称为灵玺簿奉安殿的大殿。它建于昭和 47 年,供奉有明治维新以来 250 万军人的灵位,包括日本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军人的灵位。其中,有戊辰战争中 阵亡的将士,有为创建新政权而死于“佐贺之乱”、“西南战争”等日本国内动乱的人士,但 更多的是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侵略战争中阵亡的军人。 靖国神社供奉有日本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桥本左内、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等人 的灵位,同时也供奉了一些不仅在日本历史上,而且在人类历史上也可算作恶贯满盈、臭名 昭著的人物。那些被供奉的所谓“英灵”中有被判处死刑的甲级战犯 7 人,他们是侵苏战争、 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东条英机;窃取同盟国各国军事和经济情报的间谍 头目,策划伪满洲国的首要分子土肥原贤二;南京大屠杀首恶罪犯松井石根;太平洋战争的 主要策划者之一木村兵太郎;以及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武藤章。 另外,还有被押期间因病死去的甲级战犯松冈洋右、永野修身;有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白鸟敏 夫、平沼骐一郎、小矶国昭、梅津美治郎;还有被判处有期徒刑 20 年的东乡茂德。他们均 犯有破坏和平罪、违反战争法规惯例及违反人道罪,是双手沾满了亚洲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另外,在甲午战争后侵略台湾战争中死的北白川亲王和侵华战争中死于内蒙的北白川宫永久 的灵位也于 1959 年 10 月被安放了进去。这些人以及原先就祭祀在靖国神社的乙级、丙级战 犯,合计 1000 余人。 正是由于靖国神社的军国主义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占领军总司令部在 1945 年 12 月 15 日发出“神道指令”,切断了靖国神社与国家的特殊关系。进而,根据宪法的政 教分离的原则,1952 年 9 月,靖国神社改为独立的宗教法人,渐次失去昔日的显赫地位。 实际上,试图将靖国神社由宗教法人变为特殊法人以实现国家守护靖国神社,这一动作的本 身已构成靖国神社问题的发端。 根据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政府首脑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是违宪的,但长期以来保守势力处心 积虑要冲破禁区。1951 年 10 月,在旧金山条约签字后,在举行大祭当天,首相吉田茂率阁 僚及众参两院议长正式参拜了靖国神社。自那以后,几乎每届首相都到靖国神社参拜,尽管 明目张胆地在 8 月 15 日 (战败日)以首相身份参拜的为数极少
战后,在靖国神社里不仅依然保存着以往战争亡灵的灵牌,而且军国主义势力一直伺机将甲 级战犯的亡灵“魂归靖国”。趁1978年举行秋祭的机会,终于把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 的亡灵,以“昭和殉难者”的名义偷偷弄进靖国神社。这表明,靖国神社完全继承了战前的 性质。即便这样,日本的一些政要仍置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 情和日本本国国民的抗议之不顾,公然前去参拜,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靖国神社问题的严重性 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和对待过去的侵略历史。这既关系到曾经遭受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日本这个国家的今后走 向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肃穆永志不忘咔叽密密簇簇B旋梯目不暇接应酬天网灰灰 C湔雪厥功甚伟警戒天理昭彰D吹拂流血成仁堡垒无与伦比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永志不忘:永远都不会忘记。B天网恢恢: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C天理昭彰: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D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没有空去 看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昨夜下了一场春雨,空气清新而湿润,马路_还积着雨水 ②这伙人_了通往内河的航道,成为当地的一霸。 ③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 A边沿扼制震颤 B边缘扼制震颤 C边缘遏制震撼 D边沿遏制震撼 4、下列句中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忍受一切。 B女主人给人在盘子里倒了菜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 C它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的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恐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 的跳动。 D抬担架的人面容疲倦,步履蹒跚地抬着他朝门口走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摩托罗拉研发中心成立以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取得了骄人的成 B因涉嫌逃税1000多万人民币而逮捕中国最著名的女电影明星之一刘哓庆的行动标志着 中国将大张旗鼓地展开一场迫使富人和名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战役。 C北京今天对台北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中国军队警告说,如果陈水扁就台湾未来地位进行 公民投票,台湾将有遭到进攻的危险。 D德国总理施罗德3号对美国所声称的要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必要性表示担忧,并指 出对伊采取行动要考虑后果。 6、用一句话概括下文的主要内容 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 家。瑞典皇家科学院说,美国科学家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之所以获奖,是 因为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名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因为“对光 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奖。“尽管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开授予了三位科学家的
战后,在靖国神社里不仅依然保存着以往战争亡灵的灵牌,而且军国主义势力一直伺机将甲 级战犯的亡灵“魂归靖国”。趁 1978 年举行秋祭的机会,终于把东条英机等 14 名甲级战犯 的亡灵,以“昭和殉难者”的名义偷偷弄进靖国神社。这表明,靖国神社完全继承了战前的 性质。即便这样,日本的一些政要仍置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 情和日本本国国民的抗议之不顾,公然前去参拜,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靖国神社问题的严重性 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和对待过去的侵略历史。这既关系到曾经遭受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日本这个国家的今后走 向。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肃穆 永志不忘 咔叽 密密簇簇 B 旋梯 目不暇接 应酬 天网灰灰 C 湔雪 厥功甚伟 警戒 天理昭彰 D 吹拂 流血成仁 堡垒 无与伦比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永志不忘:永远都不会忘记。 B 天网恢恢: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C 天理昭彰: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D 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没有空去 看。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昨夜下了一场春雨,空气清新而湿润,马路__还积着雨水。 ②这伙人__了通往内河的航道,成为当地的一霸。 ③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__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 A 边沿 扼制 震颤 B 边缘 扼制 震颤 C 边缘 遏制 震撼 D 边沿 遏制 震撼 4、下列句中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忍受一切。 B 女主人给人在盘子里倒了菜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 C 它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的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恐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 的跳动。 D 抬担架的人面容疲倦,步履蹒跚地抬着他朝门口走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摩托罗拉研发中心成立以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取得了骄人的成 绩。 B 因涉嫌逃税 1000 多万人民币而逮捕中国最著名的女电影明星之一刘哓庆的行动标志着 中国将大张旗鼓 地展开一场迫使富人和名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战役。 C 北京今天对台北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中国军队警告说,如果陈水扁就台湾未来地位进行 公民投票,台湾将有遭到进攻的危险。 D 德国总理施罗德 3 号对美国所声称的要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必要性表示担忧,并指 出对伊采取行动要考虑后果。 6、用一句话概括下文的主要内容 瑞典皇家科学院 4 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 家。瑞典皇家科学院说,美国科学家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之所以获奖,是 因为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名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因为“对光 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奖。“尽管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开授予了三位科学家的
两项科研成果,但实际上这两项成果结合得非常紧密,他们描述了自然界光的本性。”中国 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孙昌璞研究员点评时说。“霍尔与亨施的研究,则主要结合了原子物理和 量子光学,在精确测量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孙昌璞具体解释说对时间的精确测量主要 依靠原子跃迁的频率,但在原子运动的状态下,测量不太精确。而利用激光技术将原 子冷却后使之速度降低,就可以作出精确测量,“他们主要在精确测量的技术上取得了较好 的成果。”这三位科学家以及其同事们的研究尽管“生涩难懂”,但却己经在诸多领域获得了 广泛应用,在一些方面己经惠及普通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精确激光技术、日渐普 及的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9时整,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麦克阿瑟走到扩音机前,尼米兹 则站到徐永昌将军的右面,立于第一名代表的位置。海尔赛列入海军将领组,站在首位。麦 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 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 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然后又折回入队。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 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 里取出一枝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 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是9时10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 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但是 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髙统帅现在代表和日本作战各国签字。”接着回身邀请魏锐德将 军和潘西藩将军陪同签字。魏是菲律宾失守前最后抗拒日军的美军将领,潘是新加坡沦陷时 英军的指挥官。两人步出行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立在他身后。麦克阿瑟坐在椅子上,掏出 笔签字,才写一点,便转身把笔送给魏锐德。魏锐德掏出第二枝笔给他,写了一点又送给潘 西藩。他一共用了6枝笔签字。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 这时,尼米兹步出行列,他请海尔赛将军和西门将军陪同签字。这两人是他的左右手。海 西两人出列后,尼米兹入座签字,签完字,就各归原位。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中华民国 代表现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 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之后,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 先后出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请人陪同签字。陪同的人澳大利业最多,有4个,荷兰、新西 兰最少,各一人。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 最威武。荷兰代表在签字前,曾和麦克阿瑟商量过。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 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 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 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竞然又在这个时刻 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a、作者为什么从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的讲话中直接引述“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 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这句话? b、重光葵“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枝自来水笔”签字,梅津美治郎随 即也签了字,但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两个人为什么会
两项科研成果,但实际上这两项成果结合得非常紧密,他们描述了自然界光的本性。”中国 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孙昌璞研究员点评时说。“霍尔与亨施的研究,则主要结合了原子物理和 量子光学,在精确测量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昌璞具体解释说对时间的精确测量主要 依靠原子跃迁的频率,但在原子运动的状态下,测量不太精确。而利用激光技术将原 子冷却后使之速度降低,就可以作出精确测量,“他们主要在精确测量的技术上取得了较好 的成果。”这三位科学家以及其同事们的研究尽管“生涩难懂”,但却已经在诸多领域获得了 广泛应用,在一些方面已经惠及普通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精确激光技术、日渐普 及的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 9 时整,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麦克阿瑟走到扩音机前,尼米兹 则站到徐永昌将军的右面,立于第一名代表的位置。海尔赛列入海军将领组,站在首位。麦 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 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 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然后又折回入队。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 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 里取出一枝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 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是 9 时 10 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 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但是, 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和日本作战各国签字。”接着回身邀请魏锐德将 军和潘西藩将军陪同签字。魏是菲律宾失守前最后抗拒日军的美军将领,潘是新加坡沦陷时 英军的指挥官。两人步出行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立在他身后。麦克阿瑟坐在椅子上,掏出 笔签字,才写一点,便转身把笔送给魏锐德。魏锐德掏出第二枝笔给他,写了一点又送给潘 西藩。他一共用了 6 枝笔签字。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 这时,尼米兹步出行列,他请海尔赛将军和西门将军陪同签字。这两人是他的左右手。海、 西两人出列后,尼米兹入座签字,签完字,就各归原位。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中华民国 代表现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 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之后,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 先后出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请人陪同签字。陪同的人澳大利业最多,有 4 个,荷兰、新西 兰最少,各一人。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 最威武。荷兰代表在签字前,曾和麦克阿瑟商量过。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 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 9 点 18 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 年 9 月 18 日日 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 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 到站时间也正好是 9 点 18 分。现在 14 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 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a、作者为什么从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的讲话中直接引述“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 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这句话? b、重光葵“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枝自来水笔”签字,梅津美治郎随 即也签了字,但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两个人为什么会
有如此不同的表现?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态? c、描写这样一个十分重大而又十分严肃的仪式,为什么要写“毛头小伙子水兵”的轻笑? d、为什么反复强调签字仪式结束的时间是“9点18分”?“九一八”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 郁孤台之魂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 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 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 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 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 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 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 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 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 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 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 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有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 衰的 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 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起面对这无限 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 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 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 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人民屡屡修 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有如此不同的表现?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态? c、描写这样一个十分重大而又十分严肃的仪式,为什么要写“毛头小伙子水兵”的轻笑? d、为什么反复强调签字仪式结束的时间是“9 点 18 分”?“九一八”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 义? (二) 郁孤台之魂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 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 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 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 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 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 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 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 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 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 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 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 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有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 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 15 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 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起面对这无限 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 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 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 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人民屡屡修 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8、作者第一次看到郁孤台时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9、最后第二小节中的“辛词中的一片丹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0、请分析第三四两段对古城新貌的描写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l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贯穿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 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 B.第四段写“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形 象地写出了八百年前的那一段民族屈辱史已经成为过去。 C.作者用“披红点翠,焕然一新”来形容今日的郁孤台,和过去“灰冷、凋敝”“败落 不堪”的郁孤台相对比,突出了国盛则台兴的道理 D.倒数第二段写“历代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前加“也许”,有 推测的语气,这比不用“也许”的肯定语气更恰当些 E.本文选取的角度十分新颖,把八百年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与之对话,更能表达作 者因仰慕辛弃疾而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 《落日》学案参考答案 四、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 目睹(du 签(qian)字顷(qing)刻勋绶(shou)应(ying)酬拾 (she)级舷(xin)梯翘(qio)首目不暇(xi迫)接昭(zho)彰(zhng)天网恢恢 (hui)湔jin)雪咔(ka)叽(ji)哔(bi叽ji)绿呢(n)气氛(fen) 簇簇(cu) 挪(nu动半响 shang)桅(wei)杆投掷(zhi)厥jue)功甚伟 倾 (qing)注 欤(yu) 2、形近字辨析 赎(shu)罪碑(bei)帖瑟(se)缩愉(yu) 昭(zhao)彰 牛犊(du) 裨(bi)益琴(q1n)键忠贞不渝(yu) 诏(zho)书 渎(du)职 稗(bai)子 琵琶(pa)瑕不掩瑜(yu) 沼(zhdo)泽 五、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解题: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日”就是指日本,“落日”就是指日本战败投降。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 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 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 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2、速读全文,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签字场所”,转入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在受降仪式举行之前,着重写会场布置 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8、作者第一次看到郁孤台时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9、最后第二小节中的“辛词中的一片丹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0、请分析第三四两段对古城新貌的描写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贯穿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 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 B.第四段写“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形 象地写出了八百年前的那一段民族屈辱史已经成为过去。 C.作者用“披红点翠,焕然一新”来形容今日的郁孤台,和过去“灰冷、凋敝”“败落 不堪”的郁孤台相对比,突出了国盛则台兴的道理。 D.倒数第二段写“历代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前加“也许”,有 推测的语气,这比不用“也许”的肯定语气更恰当些。 E.本文选取的角度十分新颖,把八百年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与之对话,更能表达作 者因仰慕辛弃疾而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 《落日》学案参考答案 四、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 目睹(dǔ) 签(qiān)字 顷(qǐng)刻 勋绶(shõu) 应(yìng)酬 拾 (shè)级 舷(xián)梯 翘(qiáo)首 目不暇(xiá)接 昭(zhāo)彰(zhāng)天网恢恢 (huī) 湔(jiān)雪 咔(kǎ)叽(jī) 哔(bì)叽(jī) 绿呢(ní) 气氛(fēn) 簇簇(cù) 挪(nuó)动 半晌(shǎng) 桅(wéi)杆 投掷(zhì) 厥(jué)功甚伟 倾 (qǐng)注 欤(yú) 2、形近字辨析 赎(shú)罪 碑(bēi)帖 瑟(sè)缩 欢愉(yú ) 昭(zhāo)彰 牛犊(dú) 裨(bì)益 琴(qín)键 忠贞不渝(yú) 诏(zhào)书 渎(dú)职 稗(bài)子 琵琶(pá ) 瑕不掩瑜(yù) 沼(zhǎo)泽 五、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解题: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日”就是指日本,“落日”就是指日本战败投降。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 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 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 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2、速读全文,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签字场所”,转入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在受降仪式举行之前,着重写会场布置 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