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蔡宏伟 教与学的目标 1以一个中国公民的眼光审读1945年日本签字投降仪式中的若干细节; 2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解读日本签字投降的意义 教与学的时间 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过程实录 组织教学 教师导语:我们先来看一面某个国家的国旗(多媒体展示)。对!这是面下 垂的日本国旗。旁边纸张泛黄的那份文件,就是1945年它战败后签署的投降书。 中间“落日”两字,是当年亲历其事的一位中国记者发回的一篇新闻特写的标题。 可惜,60多年过去了,“落日”不落呀!下面请允许我提请诸位以一种百倍于以 往的肃穆态度将教科书翻至78页。我们一起重温6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 学生翻看教科书。 二、实施教学 (一)了解背景 教师:大家要注意文章的标题《落日》。(学生插嘴:一语双关)对!这位 同学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看屏幕,先了解一下日本与太阳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多媒体展示:日本与太阳的关系——《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旸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扶桑即指日本。这一观点以中国权威性辞书《辞海》(**年版)为代表,此书 “扶桑”条释文第二义说:“按其方位,约相当于日本,故后相沿用为日本的代 称。”主要根据是;一,《隋书·东夷传》记载说,日本曾在一份致隋炀帝的国 书中,自称“日出处天子”,而称炀帝为“日没处天子”,这样日出其间的东方 大树扶桑,一定是指日本。二,唐代诗人王维曾为日本友人作过一首诗,叫做《送 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有“乡树(国)扶桑外,主人孤岛中”之句,既然唐代改 倭国称日本,那么诗句中的扶桑,也就应该是指日本。三,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 鲁迅和郭沫若在诗文中,曾一再用扶桑代称日本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蔡宏伟 教与学的目标 1.以一个中国公民的眼光审读 1945 年日本签字投降仪式中的若干细节; 2.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解读日本签字投降的意义。 教与学的时间 一课时(40 分钟) 教与学的过程实录 一、组织教学 教师导语:我们先来看一面某个国家的国旗(多媒体展示)。对!这是面下 垂的日本国旗。旁边纸张泛黄的那份文件,就是 1945 年它战败后签署的投降书。 中间“落日”两字,是当年亲历其事的一位中国记者发回的一篇新闻特写的标题。 可惜,60 多年过去了,“落日”不落呀!下面请允许我提请诸位以一种百倍于以 往的肃穆态度将教科书翻至 78 页。我们一起重温 60 多年前的这段历史。 学生翻看教科书。 二、实施教学 (一)了解背景 教师:大家要注意文章的标题《落日》。(学生插嘴:一语双关)对!这位 同学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看屏幕,先了解一下日本与太阳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多媒体展示:日本与太阳的关系——《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旸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扶桑即指日本。这一观点以中国权威性辞书《辞海》(***年版)为代表,此书 “扶桑”条释文第二义说:“按其方位,约相当于日本,故后相沿用为日本的代 称。”主要根据是;一,《隋书·东夷传》记载说,日本曾在一份致隋炀帝的国 书中,自称“日出处天子”,而称炀帝为“日没处天子”,这样日出其间的东方 大树扶桑,一定是指日本。二,唐代诗人王维曾为日本友人作过一首诗,叫做《送 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有“乡树(国)扶桑外,主人孤岛中”之句,既然唐代改 倭国称日本,那么诗句中的扶桑,也就应该是指日本。三,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 鲁迅和郭沫若在诗文中,曾一再用扶桑代称日本
教师:这段资料告诉我们日本与太阳的密切关系。他们以日出之国自居,看 我们中国为日落之国。他们和我们中国之间的关系,套用李煜的一句词,真是“剪 不断,理还乱,……(学生齐跟: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下面让我们简要回 顾一下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先说和平相处方面的,大家知道,日本与我们中国 衣带水,有着师承关系。中日交往,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时候? 学生一:唐朝。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 学生二:还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教师:比唐朝还要早!什么时候? 学生三:秦朝! 教师:对!秦始皇让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渡海求不死之药,去的就是日本! 徐福渡海的始发地据说就在我们宁波慈溪的达蓬山。中日有友好相处的漫长历 史,也有战火燃烧的血腥往事。同学们,你们知道日本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对中国 进行侵略的? 学生一:大概在一八七几年的时候。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齐):作者说:‘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教师:看书挺仔细的。不错,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实行脱亚入欧政策,迅速 成为世界强国。他在1874年正式派兵侵略中国台湾。不过,他与我们中国为敌 的历史比这还要早。那么,是什么时候呢? 学生(齐):明朝。戚继光抗击的就是倭寇。 教师:差不多。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在明朝出兵攻打朝鲜,迫使明王朝抗日援 朝,可看作是中日大规模交战的开始。大家再想想,日本对我们中国造成最大伤 害的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齐):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师(表情严肃):请大家看屏幕。这是这8年来日本战争罪行的数据统计 (多媒体展示)。……这是几幅我同胞被日本军人残杀的照片(多媒体展示)。 学生安静地观着屏幕。 教师:残酷的战争在1945年的8月宣告结束。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 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几位参与其事的
教师:这段资料告诉我们日本与太阳的密切关系。他们以日出之国自居,看 我们中国为日落之国。他们和我们中国之间的关系,套用李煜的一句词,真是“剪 不断,理还乱,……(学生齐跟: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下面让我们简要回 顾一下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先说和平相处方面的,大家知道,日本与我们中国 一衣带水,有着师承关系。中日交往,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时候? 学生一:唐朝。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 学生二:还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教师:比唐朝还要早!什么时候? 学生三:秦朝! 教师:对!秦始皇让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渡海求不死之药,去的就是日本! 徐福渡海的始发地据说就在我们宁波慈溪的达蓬山。中日有友好相处的漫长历 史,也有战火燃烧的血腥往事。同学们,你们知道日本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对中国 进行侵略的? 学生一:大概在一八七几年的时候。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齐):作者说:‘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 70 年来的奇耻大辱。’ 教师:看书挺仔细的。不错,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实行脱亚入欧政策,迅速 成为世界强国。他在 1874 年正式派兵侵略中国台湾。不过,他与我们中国为敌 的历史比这还要早。那么,是什么时候呢? 学生(齐):明朝。戚继光抗击的就是倭寇。 教师:差不多。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在明朝出兵攻打朝鲜,迫使明王朝抗日援 朝,可看作是中日大规模交战的开始。大家再想想,日本对我们中国造成最大伤 害的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齐):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师(表情严肃):请大家看屏幕。这是这 8 年来日本战争罪行的数据统计 (多媒体展示)。……这是几幅我同胞被日本军人残杀的照片(多媒体展示)。 学生安静地观着屏幕。 教师:残酷的战争在 1945 年的 8 月宣告结束。9 月 2 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 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几位参与其事的
历史人物:这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多媒体展示),请大家留心照片旁边他的 “签字感言”(学生齐读: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 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一下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 承认过错而忏悔!);这是盟军代表麦克阿瑟将军,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老乡 (多媒体展示其照片);这是美国代表尼米兹将军,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老乡 (多媒体展示其照片);接下来的,便是日本代表重光葵,他的一条腿是假肢, 旁边矮壮的军人就是梅津美治郎(多媒体展示他们的照片)。 学生笑。 (二)研习文本 教师导语:这是一个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签字仪式,能够亲临现场进行报道, 对一个记者来说,真是三生有幸!请大家看屏幕,当时为向世界报道日本签降这 件大事,联合国方面组织了一个人数受到严格控制的记者团,中国记者能够入选 登舰的只有《大公报》记者朱启平和黎秀石及一位中央社记者。在场各国记者高 手云集,这次采访被看作是一场世界规模的记者们的作文比赛。朱启平独树一帜 脱颖而出,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许多记 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 闻教材。朱启平晚年病重时和老友陆铿谈及当年写作情况时说:“在密苏里号军 舰上,有各国记者参加受降仪式。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 情来写好这篇报道。”朱启平先生的这个体会,给了我们一把研读这篇新闻特写 的“钥匙”。我们先来开启第一扇门:请大家在文本中圈画中能体现“中国人的 立场”、“中国人的感情”的语句或文段。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圈画相关语句或文段 学生回答 第78页: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第80页: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 胸上两行勋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级登梯走到上层甲板上 第81页:重光一条腿…梅津是 第82页:我猛然一震,“九一八”!…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
历史人物:这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多媒体展示),请大家留心照片旁边他的 “签字感言”(学生齐读: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 ...........!.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 .......... 的国家 ....,也可同样回想一下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 .........................,他就应当勇敢地 ....... 承认过错而忏悔 .......!.);这是盟军代表麦克阿瑟将军,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老乡 (多媒体展示其照片);这是美国代表尼米兹将军,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老乡 (多媒体展示其照片);接下来的,便是日本代表重光葵,他的一条腿是假肢, 旁边矮壮的军人就是梅津美治郎(多媒体展示他们的照片)。 学生笑。 (二)研习文本 教师导语:这是一个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签字仪式,能够亲临现场进行报道, 对一个记者来说,真是三生有幸!请大家看屏幕,当时为向世界报道日本签降这 件大事,联合国方面组织了一个人数受到严格控制的记者团,中国记者能够入选 登舰的只有《大公报》记者朱启平和黎秀石及一位中央社记者。在场各国记者高 手云集,这次采访被看作是一场世界规模的记者们的作文比赛。朱启平独树一帜, 脱颖而出,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许多记 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 闻教材。朱启平晚年病重时和老友陆铿谈及当年写作情况时说:“在密苏里号军 舰上,有各国记者参加受降仪式。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 情来写好这篇报道。”朱启平先生的这个体会,给了我们一把研读这篇新闻特写 的“钥匙”。我们先来开启第一扇门:请大家在文本中圈画中能体现“中国人的 立场”、“中国人的感情”的语句或文段。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圈画相关语句或文段。 学生回答: 第 78 页: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 70 年来的奇耻大辱。…… 第 80 页: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 胸上两行勋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级登梯走到上层甲板上。 第 81 页:重光一条腿……梅津是…… 第 82 页:我猛然一震,“九一八”!……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 欤!
第83页: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回答 (2)引入对文本具体细节的研读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筛选的语句或文段确实能体现作者的“中国人的立场” 中国人的感情”,但是不是全部呢?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愈隐蔽愈高明,诸位 应深入一步考察,设法开启第二扇门,方能找到朱先生深入骨髓的“中国人的立 场”和“中国人的感情” 学生陷入沉思。 教师引导:下面的一段描写摘自美国记者荷马·比格特与本文写于同期的 篇通讯。读后,请同学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那段细节描写,说说两者有什么不 多媒体展示: 重光葵外相代表天皇裕仁首先为日方签字。他脱下大礼帽,拿好笔,然后在 份约12×18的投降文件上用力地签上他的名字。他先小心地签完美国文本, 然后签日本保存的一个副本。接着他签字的是日本帝国大本营的梅津美治郎将 军。他重重地坐下,草草地签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样。这位将军签字的时候, 在场的一位日军上校在擦眼泪。日本人都紧绷着脸,显得疲乏。梅津签字的时候, 重光葵焦急地在旁边瞧着 同学一找到文本中的相应描写 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 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 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 是9时10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 中一个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 很快也不出声了。 教师:下面先请男学生齐读比格特的文字,然后女学生齐读朱启平的文字 思考后回答两段细节描写有什么不同
第 83 页: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回答。 (2)引入对文本具体细节的研读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筛选的语句或文段确实能体现作者的“中国人的立场”、 “中国人的感情”,但是不是全部呢?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愈隐蔽愈高明,诸位 应深入一步考察,设法开启第二扇门,方能找到朱先生深入骨髓的“中国人的立 场”和“中国人的感情”。 学生陷入沉思。 教师引导:下面的一段描写摘自美国记者荷马·比格特与本文写于同期的一 篇通讯。读后,请同学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那段细节描写,说说两者有什么不 同。 多媒体展示: 重光葵外相代表天皇裕仁首先为日方签字。他脱下大礼帽,拿好笔,然后在 一份约 12×18 的投降文件上用力地签上他的名字。他先小心地签完美国文本, 然后签日本保存的一个副本。接着他签字的是日本帝国大本营的梅津美治郎将 军。他重重地坐下,草草地签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样。这位将军签字的时候, 在场的一位日军上校在擦眼泪。日本人都紧绷着脸,显得疲乏。梅津签字的时候, 重光葵焦急地在旁边瞧着。 同学一找到文本中的相应描写: 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 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 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 是 9 时 10 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 中一个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 很快也不出声了。 教师:下面先请男学生齐读比格特的文字,然后女学生齐读朱启平的文字。 思考后回答两段细节描写有什么不同
学生一回答:朱启平先生的这段细节描写,看起来很客观,但字里行间透露 出对日本代表的仇恨和蔑视。重光葵签字时的故作镇静,梅津的失态,都写出了 他们的丑态。 教师:揣摩得不错。写重光葵、梅津的手法有区别吗? 同学二补充:前者是正面描写,后者是侧面烘托。 教师:很好!那么比格特的描写呢? 同学三: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写进去了。像说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是“急不 可耐”、“草草地签上名字”。还有,还有,这位记者好像视力有问题,他居然 说梅津是坐着签字的。… 教师:你读书堪称“心细如发”!比格特名叫荷马,眼睛当然不瞎(学生齐 笑),但观察不够朱先生仔细。因为査阅史料,梅津站着签字是事实。比格特的 误判,可能与日本人的身材有关(学生大笑)。 多媒体展示教师的总结: 朱文着力刻画签字者的丑态。写重光葵,主要是正面描写;写梅津,用水兵 的笑声作侧面烘托。 比格特描写中有主观色彩很浓的评论,如“小心”、“草草”、“急不可耐”, 在新闻稿的客观性上有欠缺。说梅津坐着签字,违背史实 (3)阅读延伸 教师导语:朱先生的这篇特写被誉为“状元之作”,关键就在于能在客观冷 静的叙述中渗透入一位中国公民的立场和感情。下面我请同学们在文本中再找 处别国记者可能不会特别关注而作为“中国人”的作者特别关注的细节。 学生一:签字仪式结束后,他看表是9点18分。 教师:这个细节称得上有“隐蔽性”吗?(学生微笑) 学生二:日文的投降书是脏的。作者评论说:“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 也不是干干净净的。”这个细节能隐蔽地表现出朱启平先生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对他们可耻失败的嘲笑。 (三)超越文本 教师导语:你的发现既解决了我上面提出的问题,又给在座的同胞带来了自 豪和快意。(同学笑)不过,同胞们,如果你是一位日本公民,你又会如何解读
学生一回答:朱启平先生的这段细节描写,看起来很客观,但字里行间透露 出对日本代表的仇恨和蔑视。重光葵签字时的故作镇静,梅津的失态,都写出了 他们的丑态。 教师:揣摩得不错。写重光葵、梅津的手法有区别吗? 同学二补充:前者是正面描写,后者是侧面烘托。 教师:很好!那么比格特的描写呢? 同学三: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写进去了。像说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是“急不 可耐”、“草草地签上名字”。还有,还有,这位记者好像视力有问题,他居然 说梅津是坐着签字的。…… 教师:你读书堪称“心细如发”!比格特名叫荷马,眼睛当然不瞎(学生齐 笑),但观察不够朱先生仔细。因为查阅史料,梅津站着签字是事实。比格特的 误判,可能与日本人的身材有关(学生大笑)。 多媒体展示教师的总结: 朱文着力刻画签字者的丑态。写重光葵,主要是正面描写;写梅津,用水兵 的笑声作侧面烘托。 比格特描写中有主观色彩很浓的评论,如“小心”、“草草”、“急不可耐”, 在新闻稿的客观性上有欠缺。说梅津坐着签字,违背史实。 (3)阅读延伸 教师导语:朱先生的这篇特写被誉为“状元之作”,关键就在于能在客观冷 静的叙述中渗透入一位中国公民的立场和感情。下面我请同学们在文本中再找一 处别国记者可能不会特别关注而作为“中国人”的作者特别关注的细节。 学生一:签字仪式结束后,他看表是 9 点 18 分。 教师:这个细节称得上有“隐蔽性”吗?(学生微笑) 学生二:日文的投降书是脏的。作者评论说:“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 也不是干干净净的。”这个细节能隐蔽地表现出朱启平先生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对他们可耻失败的嘲笑。 (三)超越文本 教师导语:你的发现既解决了我上面提出的问题,又给在座的同胞带来了自 豪和快意。(同学笑)不过,同胞们,如果你是一位日本公民,你又会如何解读
“投降书脏了”这个细节呢?朱先生在结尾写道:“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对日本而言,这一天是不是添了“新耻”?当时有位美联社记者用笔记下了朱启 平先生因为站立角度的关系而没看到的一幕:重光葵在签字桌前坐下后,想把手 杖靠在椅子扶手上,但没有靠住,手杖哗啦一声倒在甲板上,当他弯腰捡起手杖 抬起头时,这位记者注意到,他的眼里露出了一种凶狠的、完全不服输的目光。 怨怨相报何时了!相互记仇,肯定不会是此次签降仪式举行的意义。荷马·比格 特在细节描绘上显得草率,但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比朱启平先生思考得深广。他 的那篇通讯的结尾,援引麦克阿瑟将军的话,阐述日本投降的意义:“我和全人 类都真诚地希望,从这个庄严的场合开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将从往日的血泊 和残杀中诞生。”大家请看大屏幕,把麦克阿瑟将军的话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教师:再请看大屏幕。这位是……? 学生(齐):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 教师:“他在签字后,也有一段感言。前面我们已读过一遍,请大家再读 遍!” 学生齐读: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 同样回想一下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 忏悔! 教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这两位将军的话,以这样的胸怀,用一两句话概括这 次日本签字投降仪式举行的意义。请写在文本后面的空白部分。 多媒体展示:如何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来解读日本投降的意义? 学生低头沉思、书写。 教师巡查,步履轻缓。 约三四分钟后,已有学生放下笔 教师:差不多了吧!…我们请每一列推选一位代表发表他(她)的“签字 感言”。大家请注意听。没有写完的同学,也请放下笔,注意听,感言待会儿再 8位学生依次发言 林喜乐:
“投降书脏了”这个细节呢?朱先生在结尾写道:“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对日本而言,这一天是不是添了“新耻”?当时有位美联社记者用笔记下了朱启 平先生因为站立角度的关系而没看到的一幕:重光葵在签字桌前坐下后,想把手 杖靠在椅子扶手上,但没有靠住,手杖哗啦一声倒在甲板上,当他弯腰捡起手杖 抬起头时,这位记者注意到,他的眼里露出了一种凶狠的、完全不服输的目光。 怨怨相报何时了!相互记仇,肯定不会是此次签降仪式举行的意义。荷马·比格 特在细节描绘上显得草率,但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比朱启平先生思考得深广。他 的那篇通讯的结尾,援引麦克阿瑟将军的话,阐述日本投降的意义:“我和全人 .... 类都真诚地希望,从这个庄严的场合开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将从往日的血泊 ................................... 和残杀中诞生 ......。”大家请看大屏幕,把麦克阿瑟将军的话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教师:再请看大屏幕。这位是……? 学生(齐):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 教师:“他在签字后,也有一段感言。前面我们已读过一遍,请大家再读一 遍!” 学生齐读: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 ...........!.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 ...............,也可.. 同样回想一下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 .......................,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 ............ 忏悔..!. 教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这两位将军的话,以这样的胸怀,用一两句话概括这 次日本签字投降仪式举行的意义。请写在文本后面的空白部分。 多媒体展示:如何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来解读日本投降的意义 ? 学生低头沉思、书写。 教师巡查,步履轻缓。 约三四分钟后,已有学生放下笔。 教师:差不多了吧!……我们请每一列推选一位代表发表他(她)的“签字 感言”。大家请注意听。没有写完的同学,也请放下笔,注意听,感言待会儿再 写! 8 位学生依次发言。 林喜乐:
那是一段痛苦的经历,那是一段悲惨的往事,那是一次血腥的战争。是鲜血 换来了世界的和平!在通往和平的天路历程中,竟流淌着血的河流!1945年9 月2日9点18分,和平的大门自此开启,全人类携起手来,共赴和平的征途 应珊珊: 回顾历史,和平总建立在血泊中;但血泊中生长出的和平,总不免有仇恨的 因子,这仇恨需要靠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来化解 夏艳: 这是场为结束流血而举行的光荣的仪式!让我们为这圣洁的典礼祝福!从这 一刻起,让我们高举橄榄枝,结束曾经的一切。旧恨已结束,世界应新生! 张挺: “九一八”,这是全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数字。但1945年9月2日上午9 时18分,这个“九一八”也是不能忘记的。世界将从这一刻开始走进一个新的 时代。让宽容冲淡前世的恩怨,让理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世界焕发出新的 活力 楼赛玲: 从拿起手中的笔的那一刻起,我们身上背负的就已不再是过去的耻辱与过 错,而是创造一个更安定更幸福更和平的世界的义务。我们手中的笔会因此而被 载入史册! 毛珏珺 有再大的过错如果承认且忏悔,那是可敬的;有再小的过错如果掩盖且拒绝 悔改,那是可耻的。在和平的后面有着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错误。是真诚的忏悔铸 就了和平,是顽固的掩盖毁弃了和平。让我们勇敢地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忏悔吧! 和平的鸽子终将飞翔于蓝天。 邱峰: 随着本次签降仪式的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要谨记战争带来的 教训,各国应摒弃前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徐莺: 投降书上的一笔一画,都代表着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我们坚信:只有和 平,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那是一段痛苦的经历,那是一段悲惨的往事,那是一次血腥的战争。是鲜血 换来了世界的和平!在通往和平的天路历程中,竟流淌着血的河流!1945 年 9 月 2 日 9 点 18 分,和平的大门自此开启,全人类携起手来,共赴和平的征途! 应珊珊: 回顾历史,和平总建立在血泊中;但血泊中生长出的和平,总不免有仇恨的 因子,这仇恨需要靠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来化解。 夏 艳: 这是场为结束流血而举行的光荣的仪式!让我们为这圣洁的典礼祝福!从这 一刻起,让我们高举橄榄枝,结束曾经的一切。旧恨已结束,世界应新生! 张 挺: “九一八”,这是全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数字。但 1945 年 9 月 2 日上午 9 时 18 分,这个“九一八”也是不能忘记的。世界将从这一刻开始走进一个新的 时代。让宽容冲淡前世的恩怨,让理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世界焕发出新的 活力。 楼赛玲: 从拿起手中的笔的那一刻起,我们身上背负的就已不再是过去的耻辱与过 错,而是创造一个更安定更幸福更和平的世界的义务。我们手中的笔会因此而被 载入史册! 毛珏珺: 有再大的过错如果承认且忏悔,那是可敬的;有再小的过错如果掩盖且拒绝 悔改,那是可耻的。在和平的后面有着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错误。是真诚的忏悔铸 就了和平,是顽固的掩盖毁弃了和平。让我们勇敢地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忏悔吧! 和平的鸽子终将飞翔于蓝天。 邱 峰: 随着本次签降仪式的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要谨记战争带来的 教训,各国应摒弃前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徐 莺: 投降书上的一笔一画,都代表着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我们坚信:只有和 平,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三、总结 发言结束后,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中国本国旗和日本国旗。然后总结 教师:很感谢同学们的发言。大家能在朱启平先生真挚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 础上,超越民族界限,跨越种族恩怨,由战争想到了和平。了不起呀!诸位上升 到国际主义的水平了!(学生笑)的确,在展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今天,我们 确实需要这样的胸怀和气度。下面是我写的一则感言,与大家共勉!让我们永远 牢记军国主义的罪行,同时期盼着每一位拥有美好心灵的中国同胞以及世界友人 一一包括那些生活在曾经是我们的敌国中的仍存善良之心的百姓一一共同构建 个真正没有硝烟,永世和平的新的世界。 学生静静听读。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再次朗读麦克阿瑟将军、徐永昌将军的签字感言。 学生齐读 教师:二战的硝烟已散去60多年了,但这段历史是不能遗忘的。所以请大 家在课外阅读一到两本有关二战史实的书籍。今天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 课 板书设计 (略) 附: 【课前预判】 设计《落日》的课堂教学,我在“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方面做了如下 的预判。 “教什么”方面我确定让学生生成一种理性的、大气的评判日本签字投降 事的“眼光”和胸怀是本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而新闻特写对细节的捕捉以及作 者倾向的隐蔽性这些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体会一个人如果太执著于一己 的感情和立场,有时会让他对某个事件的评判具有狭隘性。为此,我把文本研习 的重点放在作者如何描写日本代表签字细节上。通过与美国记者相同细节描写不 同的比较,让学生一方面能叹服作者朱启平先生在新闻写作中善于巧妙隐藏倾向 性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去思考他隐藏的那些倾向性的“狭隘”。为了强化学生 对第二方面的认识,我还决定让他们去寻找“投降书脏了”这一细节的隐含意义
三、总结 发言结束后,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中国本国旗和日本国旗。然后总结。 教师:很感谢同学们的发言。大家能在朱启平先生真挚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 础上,超越民族界限,跨越种族恩怨,由战争想到了和平。了不起呀!诸位上升 到国际主义的水平了!(学生笑)的确,在展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今天,我们 确实需要这样的胸怀和气度。下面是我写的一则感言,与大家共勉!让我们永远 牢记军国主义的罪行,同时期盼着每一位拥有美好心灵的中国同胞以及世界友人 ——包括那些生活在曾经是我们的敌国中的仍存善良之心的百姓——共同构建 一个真正没有硝烟,永世和平的新的世界。 学生静静听读。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再次朗读麦克阿瑟将军、徐永昌将军的签字感言。 学生齐读。 教师:二战的硝烟已散去 60 多年了,但这段历史是不能遗忘的。所以请大 家在课外阅读一到两本有关二战史实的书籍。今天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 课。 板书设计 (略) 附: 【课前预判】 设计《落日》的课堂教学,我在“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方面做了如下 的预判。 “教什么”方面我确定让学生生成一种理性的、大气的评判日本签字投降一 事的“眼光”和胸怀是本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而新闻特写对细节的捕捉以及作 者倾向的隐蔽性这些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体会一个人如果太执著于一己 的感情和立场,有时会让他对某个事件的评判具有狭隘性。为此,我把文本研习 的重点放在作者如何描写日本代表签字细节上。通过与美国记者相同细节描写不 同的比较,让学生一方面能叹服作者朱启平先生在新闻写作中善于巧妙隐藏倾向 性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去思考他隐藏的那些倾向性的“狭隘”。为了强化学生 对第二方面的认识,我还决定让他们去寻找“投降书脏了”这一细节的隐含意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咀嚼麦克阿瑟、徐永昌的“签字感言”,激生属于他们 自己的较为大气的评判意见。最后以课堂练习书写、交流“我的签字感言”的形 式,固化他们的这种评判意见。鉴于高一学生历史知识储备方面的不足,我将以 多媒体的形式介绍较多的背景材料,如日本与太阳的关系(与文本标题关系密 切)、中日间源远流长的关系(为后面理性看待仇恨作铺垫)、参与签降仪式的 重要人物等。 “怎么教”方面我力求简约。整堂课分为三个环节:了解背景、研习文本 超越文本。前面两个环节是最后一个环节的铺垫,但又各具独立性。学生活动由 消极地接收,逐渐过渡到主动地研读,直至最后的发表、交流。教师的讲授力求 简洁,更可能多地把时间留给学生。我预计学生理解的障碍是不忍心把作者朱启 平先生的一腔爱国、报国之心看作是“狭隘”。为此,我预设了一个突破口,即 让学生据朱先生的结束句“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为例,以日本公民的立场 做仿句练习,让学生明白“新耻已添加,日本要努力”这样的心态会有多么可怕 【课后反思】 课堂实际教学的流程和我预设的大体一致。从学生发表、交流的“签字感言” 来看,本堂课在“教什么”方面的预判是基本合理的。事实也证明,文本的倾向 性问题学生是有评判能力,我预计学生的不忍心批评朱先生的“狭隘”并未出现。 说明现在的高中学生对权威的认同并不盲目,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老师(如前段 时间王旭烽来校给他们做报告,学生在随笔里多有批评之词,有些相当有道理)。 这就启发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准确拿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重要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咀嚼麦克阿瑟、徐永昌的“签字感言”,激生属于他们 自己的较为大气的评判意见。最后以课堂练习书写、交流“我的签字感言”的形 式,固化他们的这种评判意见。鉴于高一学生历史知识储备方面的不足,我将以 多媒体的形式介绍较多的背景材料,如日本与太阳的关系(与文本标题关系密 切)、中日间源远流长的关系(为后面理性看待仇恨作铺垫)、参与签降仪式的 重要人物等。 “怎么教”方面我力求简约。整堂课分为三个环节:了解背景、研习文本、 超越文本。前面两个环节是最后一个环节的铺垫,但又各具独立性。学生活动由 消极地接收,逐渐过渡到主动地研读,直至最后的发表、交流。教师的讲授力求 简洁,更可能多地把时间留给学生。我预计学生理解的障碍是不忍心把作者朱启 平先生的一腔爱国、报国之心看作是“狭隘”。为此,我预设了一个突破口,即 让学生据朱先生的结束句“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为例,以日本公民的立场 做仿句练习,让学生明白“新耻已添加,日本要努力”这样的心态会有多么可怕! 【课后反思】 课堂实际教学的流程和我预设的大体一致。从学生发表、交流的“签字感言” 来看,本堂课在“教什么”方面的预判是基本合理的。事实也证明,文本的倾向 性问题学生是有评判能力,我预计学生的不忍心批评朱先生的“狭隘”并未出现。 说明现在的高中学生对权威的认同并不盲目,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老师(如前段 时间王旭烽来校给他们做报告,学生在随笔里多有批评之词,有些相当有道理)。 这就启发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准确拿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