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代码4140222 二、课程名称 1、中文名:统计学 2、英文名:Statistics 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统计与统计学院统计系 四、关于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1、适用专业(层次):大学本科 2、总学时与总学分:5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 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 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 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己经成为 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为经济管理统计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专门知识,莫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3)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4)学生能运用有关软件对理论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部分方法进行实现,同时完 成上机实验愿目。 4、先行、后续课程: (1)入、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 (2)、后续课程:第一类: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包括企业经济统计、国民 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学等。 第二类:是统计方法的深化提高课,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 列分析、统计方法专题等。 5、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比例: (1入、考试方式:理论部分通过教考分离进行闭卷考试(120分钟),实验部分通 过上机考试或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2)、成绩构成比例:平时成绩:卷面成绩=30:70
22-1 一、课程代码 4140222 二、课程名称 1、中文名:统计学 2、英文名:Statistics 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 统计与统计学院 统计系 四、关于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1、适用专业(层次):大学本科 2、总学时与总学分:56 学时,其中理论 40 学时,实验 16 学时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 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 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 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已经成为 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为经济管理统计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专门知识,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3)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4) 学生能运用有关软件对理论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部分方法进行实现,同时完 成上机实验题目。 4、先行、后续课程: (1)、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 (2)、后续课程:第一类: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包括企业经济统计、国民 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学等。 第二类:是统计方法的深化提高课,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 列分析、统计方法专题等。 5、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比例: (1)、考试方式:理论部分通过教考分离进行闭卷考试(120 分钟),实验部分通 过上机考试或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2)、成绩构成比例:平时成绩︰卷面成绩=30︰70
22-2 五、纲目(理论部分)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1、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意义、研究对象、方法、特点。 2、了解统计发展的简史及主要学派。 3、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2、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算术学派”的简介 二、“国势学派”的简介 三、两派之争的结束 四、“数理统计学派”的简介: 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简介 2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二、统计的功能 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的特点 四、统计工作的过程 五、统计学的性质 §3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 一、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二、统计工作过程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范畴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的概念 (二)、总体单位的概念 二、标志与指标 (一)标志的概念
22-2 五、纲目(理论部分)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的]:1、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意义、研究对象、方法、特点。 2、了解统计发展的简史及主要学派。 3、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2、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教学时数]:3 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 “政治算术学派”的简介 二、 “国势学派”的简介 三、两派之争的结束 四、“数理统计学派”的简介: 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简介 §2 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二、统计的功能 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的特点 四、统计工作的过程 五、统计学的性质 §3 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 一、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二、统计工作过程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范畴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的概念 (二)、总体单位的概念 二、标志与指标 (一)标志的概念
222 (二)标志的分类 (三)指标的概念 (四)指标的分类 1.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2.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五)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关系。 (六)指标体系的概念与种类 三、变量与数据 (一)变量 变量的概念,变量的分类 (二)数据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 [教学目的:1、学会制定调查方案 2、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统计调查方案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与要求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2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一、统计调查方式 二、我国统计调查体系 第三章数据整理与显示 [教学目的]1、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 2、准确应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显示统计数据的数量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 [教学时数:3课时
22-3 (二)标志的分类 (三)指标的概念 (四)指标的分类 1.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2.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五)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关系。 (六)指标体系的概念与种类 三、变量与数据 (一)变量 变量的概念,变量的分类 (二)数据 第二章 统计资料的搜集 [教学目的]:1、学会制定调查方案 2、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教学时数]:3 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统计调查方案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与要求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2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一、统计调查方式 二、我国统计调查体系 第三章 数据整理与显示 [教学目的] 1、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 2、准确应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显示统计数据的数量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 [教学时数]:3 课时
22-4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统计整理与分组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二)、数据整理的内容: (三)、数据整理的程序 二、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与种类: 1、概念 2、统计分组的原则 3、统计分组的种类 (1)、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2)、按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 (3)、按分组的作用和任务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 1、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 2、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 (1)、分组时各组数量界限的确定必须能反映事物质的差别。 (2)、根据被研究的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确定相应的组距、 组限。 ①分组的形式如下: 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 ②组距分组的组限确定:“上限不在内”原则 ③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全距、组距、组数、组限、组中值、开口组与闭口组 §2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的单位按某一标志进行归类排列。可分为:品质 数列和变量数列。 (二)、分布数列的两个要素:一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二是各组所出现的单位数,即
22-4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统计整理与分组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二)、数据整理的内容: (三)、数据整理的程序 二、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与种类: 1、概念 2、统计分组的原则 3、统计分组的种类 (1)、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2)、按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 (3)、按分组的作用和任务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 1、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 2、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 (1)、分组时各组数量界限的确定必须能反映事物质的差别。 (2)、根据被研究的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确定相应的组距、 组限。 ①分组的形式如下: 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 ②组距分组的组限确定:“上限不在内” 原则 ③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全距、组距、组数、组限、组中值、开口组与闭口组 §2 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的单位按某一标志进行归类排列。可分为:品质 数列和变量数列。 (二)、分布数列的两个要素:一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二是各组所出现的单位数,即
225 频数,亦称次数(一般用「来表示)。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三、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 (一)、向上累计:由标志值小的方向向标志值大的方向累计。 (二)、向下累计:由标志值大的方向向标志值小的方向累计。 四、频数分布的类型:钟型分布、U型分布、J型分布。 §3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作用 (一)、统计表的定义和结构 (二)、统计表的分类: (三)、统计表的设计要求: 1、统计表式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2、统计表内容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二、统计图 常用的图形有三种:直方图、折线图、茎叶图、曲线图 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分类与计量单位 2、熟练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 2、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意义和种类 (一)、意义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22-5 频数,亦称次数(一般用 f 来表示)。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三、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 (一)、向上累计:由标志值小的方向向标志值大的方向累计。 (二)、向下累计:由标志值大的方向向标志值小的方向累计。 四、频数分布的类型:钟型分布、U 型分布、J 型分布。 §3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作用 (一)、统计表的定义和结构 (二)、统计表的分类: (三)、统计表的设计要求: 1、统计表式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2、统计表内容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二、统计图 常用的图形有三种:直方图、折线图、茎叶图、曲线图。 第四章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分类与计量单位 2、熟练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 2、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3 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意义和种类 (一)、意义 (二) 、总量指标的种类: 1、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22-6 (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概念 (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一)、实物单位 (二)、价值单位 (三)、劳动单位 §2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一)、概念及意义 (二)、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 1、无名数 2、有名数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一)、结构相对指标: (二)、比例相对数 (三)、比较相对数 (四)、动态相对数 (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1、计划数为绝对数 2、计划数为相对数 3、对较长时期的计划进行检查分两种方法: (1)、水平法 (2)、累计法 4、计划执行进度的检查: (六)、强度相对指标: 1、强度相对指标的概念 2、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意义: 3、强度相对指标有正、逆指标之分: (1)、正指标 (2)、逆指标
22-6 (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概念 (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一)、实物单位 (二)、价值单位 (三)、劳动单位 §2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一)、概念及意义 (二)、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 1、无名数 2、有名数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一)、结构相对指标: (二)、比例相对数 (三)、比较相对数 (四)、动态相对数 (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1、计划数为绝对数 2、计划数为相对数 3、对较长时期的计划进行检查分两种方法: (1)、水平法 (2)、累计法 4、计划执行进度的检查: (六)、强度相对指标: 1、强度相对指标的概念 2、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意义: 3、强度相对指标有正、逆指标之分: (1)、正指标 (2)、逆指标
22-7 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二)、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应用的原则(增长1%的绝对值) (三)、相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结合应用 第五章分布的数值特征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2、理解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算术平均数的判断及计算 2、标准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平均指标(静态平均数)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及作用 (一)、概念 (二)、统计平均数的作用 (三)、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二、平均数的种类及计算: (一)、数值平均数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 (1)、单项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2)、组距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3)、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4)、权数的概念 (5)、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 ①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总和等于零。 ②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总和为最小值。 3、调和算术平均数: (1)、概念
22-7 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二) 、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应用的原则(增长1%的绝对值) (三)、相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结合应用 第五章 分布的数值特征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2、理解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算术平均数的判断及计算 2、标准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6 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平均指标(静态平均数)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及作用 (一)、概念 (二)、统计平均数的作用 (三)、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二、平均数的种类及计算: (一)、数值平均数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 (1)、单项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2)、组距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3)、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4)、权数的概念 (5)、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 ①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总和等于零。 ②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总和为最小值。 3、调和算术平均数: (1)、概念
22-8 (2)人计算公式 (3)、加权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应用的条件: ①加权算术平均数一般用在未知分子的情况下。即总体标志总量未知。 ②调和算术平均数一般用在未知分母的情祝下。即总体单位数未知 4、由平均指标或相对指标计算平均数 5、几何平均数 6、常用的数值平均数的一般数量关系 (二)位置平均数 1、概念 2、计算方法:位置平均数有两种:众数(M)、中位数(M)。 (1)、众数 ①由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 ②由组距式数列确定众数 (2)、中位数 ①未分组的原始资料 ②由己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三)、中位数、众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三、应用平均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应注意的两个原则 (一)、平均指标只能应用于同质总体。 (二)、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2标志变异指标 一、概念 二、作用 三、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算 (一)、全距 (二)、平均差 (三)、标准差: 四、属性总体的概念和特征值的计算: (一人、概念: (二)、属性总体特征值的计算
22-8 (2)、计算公式 (3)、加权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应用的条件: ①加权算术平均数一般用在未知分子的情况下。即总体标志总量未知。 ②调和算术平均数一般用在未知分母的情况下。即总体单位数未知。 4、由平均指标或相对指标计算平均数 5、几何平均数 6、常用的数值平均数的一般数量关系 (二)位置平均数: 1、概念 2、计算方法:位置平均数有两种:众数(Mo)、中位数(Me)。 (1)、众数 ①由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 ②由组距式数列确定众数 (2)、中位数 ①未分组的原始资料 ②由已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三)、中位数、众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三、应用平均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应注意的两个原则: (一)、平均指标只能应用于同质总体。 (二)、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2 标志变异指标 一、概念 二、作用 三、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算 (一)、全距 (二)、平均差 (三)、标准差: 四、属性总体的概念和特征值的计算: (一)、概念: (二)、属性总体特征值的计算
229 五、变异系数 (一)、概念 (二)、作用 (三)、计算公式 第六章时间数列 [教学目的:1、明确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 2、熟练掌握时间数列各种水平和速度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3、了解时间数列的因素分解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各种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2、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的测定方法。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时间序列的概念及编制原则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及种类 (一)、概念 (二)、时间序列的种类 二、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 §2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序时平均数 (一)概念 (二)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相同点 (三)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 (四)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绝对数时间数列: (1)时期数列 (2)时点数列 【、间断相等(首末折半法
22-9 五、变异系数 (一)、概念 (二)、作用 (三)、计算公式 第六章 时间数列 [教学目的]: 1、明确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 2、熟练掌握时间数列各种水平和速度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3、了解时间数列的因素分解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各种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2、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的测定方法。 [教学时数]:6 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时间序列的概念及编制原则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及种类 (一)、概念 (二)、时间序列的种类 二、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 §2 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序时平均数: (一)概念 (二)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相同点 (三)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 (四)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绝对数时间数列: (1)时期数列 (2)时点数列 Ⅰ、间断相等(首末折半法)
22-10 Ⅱ、间断不相等 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 三、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一)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 2、累计增长量 3、年距增长量 (二)平均增长量 1、概念 2、计算公式: §3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1)概念 (二)计算公式 (三)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 (四)年距发展速度 二、增长速度 (一)概念 (二)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 (三)应用速度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增长1%绝对值 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一)概念 (二)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两种方法: 1、水平法(几何平均法) 2、累计法(方程式法) 3、水平法与累计法的侧重点不同 §4时间数列的分解分析 一、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和分析模型 (一)、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
22-10 Ⅱ、间断不相等 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 三、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一)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 2、累计增长量 3、年距增长量 (二)平均增长量 1、概念 2、计算公式: §3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1)概念 (二)计算公式 (三)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 (四)年距发展速度 二、增长速度 (一)概念 (二)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 (三)应用速度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增长1%绝对值 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一)概念 (二)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两种方法: 1、水平法(几何平均法) 2、累计法(方程式法) 3、水平法与累计法的侧重点不同 §4 时间数列的分解分析 一、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和分析模型 (一)、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