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一师一团中学高中课改年级教师备课教案1 教师张霞霞年级高一班级3科目语文学年学200010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 备课语文周次|第十一周 星期四 组 学科孙玉红成员孙玉红刘科芳高群张霞霞王静 牵头 人 缺席无 情况 集体|2000年1)月12日星期四 首席发言人|张霞霞 备课 时间 科目语文 课题诗三首《洪江采芙蓉》 大文教学模式 敦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2把握三首诗中的基本意象,正确理解诗歌中的主题意义3掌 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感情。2描摹诗歌所反应的内容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親: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对古诗思想感情理解的方式方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导语: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1回答问题 教师创设情境,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 微活学生思 谓一字值千金”大家知道这句 话评价的是什么嘛?他指的 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以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 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洪江 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2学生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 个标题,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他真实的记录和反 2、学生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做好标应了十一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更 教师点拨指导记,记住《古诗十九首》的相颓废情绪 关内容。根据老师的补充,整(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的长子 理资料 谥昭明,世称照明太子。文选事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 作品的选集,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3、教师指导,学生教师范读,提出听读要求1.3听读,划出断句 朗诵 注意字音2注意断句 洪江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遗谁,所思在远道 朗诵方法点拨:五言诗在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幔漫浩浩 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同心离居,忧伤以终老 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了4自由朗读 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5个人朗读 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延长第三 个字的发音 4教师点拨,学生归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来说说这|6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纳总结 首诗的大概意思 5朗读赏析,把握诗歌 7解读第一二句: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时节,可 感情 能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已经很盛行了,游子采芙蓉送给家 乡的妻子,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 歌中多有表现。湖岸上还有芳草,幽香袭人,难道不令人 提问:这两句作为正事诗歌的8思考讨论:这两句作为正事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 起首,有何特色? 明确: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表现 出了主人公的形象的雅沽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纯沽美好
农一师一团中学高中课改年级教师备课教案 1 教师 姓名 张霞霞 年级 高一 班级 3 科目 语文 学 年 学 期 2009-2010 学年第一学期 备课 组 语文 周次 第十一周 星期 四 学科 牵头 人 孙玉红 成员 孙玉红 刘科芳 高群 张霞霞 王静 缺席 情况 记录 无 集体 备课 时间 2009 年 11 月 12 日星期四 首席发言人 张霞霞 科目 语文 必修二 共三课时 课题 诗三首《渋江采芙蓉》 大文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 把握三首诗中的基本意象,正确理解诗歌中的主题意义 3 掌 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感情。2 描摹诗歌所反应的内容 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对古诗思想感情理解的方式方法 2 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 教师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2、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点拨指导 3、 教师指导,学生 朗诵 4 教师点拨,学生归 纳总结 5 朗读赏析,把握诗歌 感情 教师活动 导语: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 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 谓一字值千金”大家知道这句 话评价的是什么嘛?他指的 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以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 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渋江 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 这一字千金的魅力!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做好标 记,记住《古诗十九首》的相 关内容。根据老师的补充,整 理资料 教师范读,提出听读要求 1. 注意字音 2.注意断句 朗诵方法点拨:五言诗在断句 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 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了 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 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延长第三 个字的发音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来说说这 首诗的大概意思 解读第一二句 提问:这两句作为正事诗歌的 起首,有何特色? 学生活动 1 回答问题 2.学生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 个标题,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他真实的记录和反 应了十一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更 颓废情绪。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的长子, 谥昭明,世称照明太子。文选事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 作品的选集,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3.听读,划出断句 渋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自由朗读 5.个人朗读 6.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7.解读第一二句: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时节,可 能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已经很盛行了,游子采芙蓉送给家 乡的妻子,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 歌中多有表现。湖岸上还有芳草,幽香袭人,难道不令人 心醉吗? 8 思考讨论:这两句作为正事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 明确: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表现 出了主人公的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纯洁美好
中的芙蓉默默无语,这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送给谁呢 是送不到远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起10师生共同探讨交流:这两句的语气如何?起到了什么样 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的表达效果? 明确:自问自答,语气缓和,不过“远道”一词表现出了 些情绪,将人物置身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 解读五六 怀远的忧伤,以乐衬哀,效果强烈 解读五六句:空间突然转换,主人公正带着无限的忧愁, 回望着爱人所在的故乡,他可以看见吗?没有!他看见的 提问:还顾,漫浩,这两个12小组讨论:还顾,漫浩浩,这两个词的妙处。得出结论 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小组代表发言 解读最后两句 13解读最后两句 提问:最后两句有什么特色?14小组讨论:结尾两句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是那样的 委婉曲折。在哀伤中老去 5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探究: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15学生自由讨论: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引导补充 明确:(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2)分析意象,把握情 感(3)寻找诗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1教师创设情境,激活|同学们上课前,大家先翻译一|1.学生翻译,回答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学生思维 句话“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说曹操,曹操到 appears”devi是恶魔的意 2.补充曹操的一些基本知识,做好整理 谁能给曹操一个评价呢?今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孙子略解》 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曹操的诗,作为文学家:精通音律,风格苍劲悲凉,有《观沧海》 看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龟虽寿》《蒿里行》等,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解读题目《短歌行》,短歌是 种文体,乐府有长歌短歌之 分,一般都认为是只歌声的长 2教师指导,学生朗注意节奏和字音 3个人朗读,正字音 点拨字音:譬如子矜谈護4自由朗读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大家自己结合注释疏通文意,5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点拨指导 教师点出重点字词:去日6注解并整理重点字词 嘉宾契阔谈諶(教师视情 况而定,稍作调整) 4感知作者情感,把握读懂一首诗,除了要了解他的7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全诗流露的感情 诗歌结构 写作背景之外,还要反复的朗明确:忧 读,只有多读才能真切的了解 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请大 家读一读全诗,体会一下诗中 流露的感情,并简短的概括。 根据刚才对诗中感情的把握,8学生依据感情的变化,划分诗的结构 我们可以将本诗分为几层?明确:本诗分成四个层次,每八句为一层。 并简要概括每层意思 第一层人生短暂,借酒消愁,忧——功业未就 第二层思慕贤才,饮宴嘉宾思一一求贤若渴 第三层忧思不绝,仰慕贤才 第四层贤才择主,搜揽人才盼—一天下归心 5阅读分析每一层,理前八句为一层,想象一下曹操 清作者情感 吟诗的画面,找出这层中写心9学生自主思考:这层中写心情的字?明确:苦忧 情的字 探讨:第二层中,曹操是如何10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曹操是如何自比的
5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 引导补充: 第二课时 1 教师创设情境,激活 学生思维。 2 教师指导,学生朗 诵 3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 点拨指导 4 感知作者情感,把握 诗歌结构 5 阅读分析每一层,理 清作者情感 解读三四句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起 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解读五六句 提问:还顾,漫浩浩,这两个 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解读最后两句 提问:最后两句有什么特色? 探究: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 情? 同学们上课前,大家先翻译一 句话“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devil 是恶魔的意 思? 谁能给曹操一个评价呢?今 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曹操的诗, 看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解读题目《短歌行》,短歌是 一种文体,乐府有长歌短歌之 分,一般都认为是只歌声的长 短而言。 注意节奏和字音 点拨字音:譬如 子矜 谈讌 吐哺 大家自己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点出重 点字词 :去日 嘉宾 契阔 谈讌 (教师视情 况而定,稍作调整) 读懂一首诗,除了要了解他的 写作背景之外,还要反复的朗 读,只有多读才能真切的了解 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请大 家读一读全诗,体会一下诗中 流露的感情,并简短的概括。 根据刚才对诗中感情的把握, 我们可以将本诗分为几层? 并简要概括每层意思 前八句为一层,想象一下曹操 吟诗的画面,找出这层中写心 情的字。 探讨:第二层中,曹操是如何 9 解读三四句:幽香的情景被叹息声改变了,主人公看着手 中的芙蓉默默无语,这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送给谁呢? 是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的呀! 10.师生共同探讨交流:这两句的语气如何?起到了什么样 的表达效果? 明确:自问自答,语气缓和,不过“远道”一词表现出了一 些情绪,将人物置身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 怀远的忧伤,以乐衬哀,效果强烈。 11 解读五六句:空间突然转换,主人公正带着无限的忧愁, 回望着爱人所在的故乡,他可以看见吗?没有!他看见的 无非是慢慢地长路 12.小组讨论:还顾,漫浩浩,这两个词的妙处。得出结论, 小组代表发言 13 解读最后两句 14.小组讨论:结尾两句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是那样的 委婉曲折。在哀伤中老去! 15 学生自由讨论: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2)分析意象,把握情 感(3)寻找诗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1. 学生翻译,回答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说曹操,曹操到 2.补充曹操的一些基本知识,做好整理 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孙子略解》 作为文学家:精通音律,风格苍劲悲凉,有《观沧海》 《龟虽寿》《蒿里行》等,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3 个人朗读,正字音 4 自由朗读 5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6 注解并整理重点字词, 7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全诗流露的感情。 明确:忧 8 学生依据感情的变化,划分诗的结构。 明确:本诗分成四个层次,每八句为一层。 第一层 人生短暂,借酒消愁,忧——功业未就 第二层 思慕贤才,饮宴嘉宾 思——求贤若渴 第三层 忧思不绝,仰慕贤才 第四层 贤才择主,搜揽人才 盼——天下归心 9 学生自主思考:这层中写心情的字? 明确:苦 忧 10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曹操是如何自比的?
自比的? 第三层中,表现出了曹操忧思1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这一层中的八句是如何安排的内容 不绝,仰慕贤才,思考: 层中的八句是如何安排的内明确:前四句是写忧,后四句写喜。忧的是贤士不来, 容的? 喜的是嘉宾投奔 最后一层曹操盼着天下归心 谈谈你对这一层的理解。 13同桌交流,自己整理成书面材料 6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读完全诗,概括一下,曹操对|1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恰当的点评。 引导补充 待人才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第三课时 1教师创设情境,激活|回顾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1回顾诗歌《饮酒》 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作者陶渊明 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 2学生回顾陶渊明的一些基本知识,教师予以启发。 请同学介绍你所知道的陶渊|3学生知识积累: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后称为“靖 明,教师作补充 节先生”自称为“五柳先生”他只做过几人小官,东晋末 年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黑暗的现实 里随波逐流,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开始隐居生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就发生在任彭泽县令期间 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到唐代 就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代表作《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词》 2教师指导,学生朗教师范读 掌握诗歌停顿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教师引导 4学生初读,感受诗的风格 点拨指导 初读—一学停顿,读风格学生要求广泛的参与 再读一抓住景,体味情|5学生再读,找出诗中的景 读—一展联想,还形象|思考:这样的景,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交流, 得出结论,小组发言人发表本组的结果 6学生三读,展开联想,由诗中的景,你想到了什么?自由 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7学生三读,还原诗人陶渊明的形象,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画,总之能符合你心目中的形象即 第一执教人课后反思 签名年月日 第二执教人课后反思 名年月日
6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 引导补充: 第三课时 1 教师创设情境,激活 学生思维。 2 教师指导,学生朗 诵 3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 点拨指导 自比的? 第三层中,表现出了曹操忧思 不绝,仰慕贤才,思考:这一 层中的八句是如何安排的内 容的? 最后一层曹操盼着天下归心。 谈谈你对这一层的理解。 读完全诗,概括一下,曹操对 待人才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回顾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 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 首诗的作者是? 请同学介绍你所知道的陶渊 明,教师作补充 教师范读 教师引导: 初读——学停顿,读风格 再读——抓住景,体味情 三读——展联想,还形象 1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这一层中的八句是如何安排的内容 的? 明确:前四句是写忧,后四句写喜。忧的是贤士不来, 喜的是嘉宾投奔 13 同桌交流,自己整理成书面材料。 14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恰当的点评。 1 回顾诗歌《饮酒》 作者陶渊明 2 学生回顾陶渊明的一些基本知识,教师予以启发。 3 学生知识积累: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后称为“靖 节先生”自称为“五柳先生”他只做过几人小官,东晋末 年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黑暗的现实 里随波逐流,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开始隐居生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就发生在任彭泽县令期间。 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到唐代 就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代表作《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词》 掌握诗歌停顿 4 学生初读,感受诗的风格 学生要求广泛的参与 5 学生再读,找出诗中的景 思考:这样的景,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交流, 得出结论,小组发言人发表本组的结果。 6 学生三读,展开联想,由诗中的景,你想到了什么?自由 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7 学生三读,还原诗人陶渊明的形象,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画,总之能符合你心目中的形象即 可。 第一执教人课后反思 签名 年 月 日 第二执教人课后反思 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