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考纲及命题趋势探析 新课标教育中心·教研组 变化分析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考试手册主要在“考试内容”和“考试细则”上有细微调整,体现 “稳中求变”的特色。 (一)考试内容的变化 1、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作用 “表达作用”的理解,是今年考试说明新增的要求,这表明,对于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 识的考查将进一步与文本相结合,考查其在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语法知识包括词类、短语和句子等方面的知识。如: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分类的 目的在于指明各类词的用法,说明语言的结构规律。在过去的考查中,我们比较注重词类本 身的用法,或者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其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本次考纲对这一要 求的明确化,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2、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在之前的考纲中,这一条的表述为“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用“表达 效果”代替“表达作用”,表述更科学,考查范围也更广泛。 “表达作用”往往是围绕作者写作目的展开,只能围绕文章中心来命题、答题,且容易 受课内修辞知识的局限;而“表达效果”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读者中所产生的影响, 它可以是关乎全局的,也可以只是局部内容的强化,甚至可以是主观、开放的理解,这就使 “修辞题”逐渐脱离死记硬背的“形式作用”,向理解、分析的能力层级进化,凸显语言环 境的重要性。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删去“理解”的要求。文言句子翻译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个字一一信、达、雅,内容忠 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删去“理解”而保留“解释”,可见这一知识 点强调“信”,要求在翻译中能做到“字字落实”,不遗漏,不赘余:特别是关键字词、重 要句式的解释,尤为重要 (二)考试细则的变化 1、试卷测量目标比例明晰化
2011 年高考语文考纲及命题趋势探析 新课标教育中心·教研组 一、变化分析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考试手册主要在“考试内容”和“考试细则”上有细微调整,体现 “稳中求变”的特色。 (一)考试内容的变化 1、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作用 “表达作用”的理解,是今年考试说明新增的要求,这表明,对于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 识的考查将进一步与文本相结合,考查其在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语法知识包括词类、短语和句子等方面的知识。如: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分类的 目的在于指明各类词的用法,说明语言的结构规律。在过去的考查中,我们比较注重词类本 身的用法,或者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其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本次考纲对这一要 求的明确化,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2、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在之前的考纲中,这一条的表述为“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用“表达 效果”代替“表达作用”,表述更科学,考查范围也更广泛。 “表达作用”往往是围绕作者写作目的展开,只能围绕文章中心来命题、答题,且容易 受课内修辞知识的局限;而“表达效果”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读者中所产生的影响, 它可以是关乎全局的,也可以只是局部内容的强化,甚至可以是主观、开放的理解,这就使 “修辞题”逐渐脱离死记硬背的“形式作用”,向理解、分析的能力层级进化,凸显语言环 境的重要性。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删去“理解”的要求。文言句子翻译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个字——信、达、雅,内容忠 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删去“理解”而保留“解释”,可见这一知识 点强调“信”,要求在翻译中能做到“字字落实”, 不遗漏,不赘余;特别是关键字词、重 要句式的解释,尤为重要。 (二)考试细则的变化 1、试卷测量目标比例明晰化
在2011年考纲中,对阅读部分能力54%的比例作了具体分布:识记与理解约16%、分 析与综合约28%、鉴赏与评价约10%,相当于3:5:2的比例分布。 重点在“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查。即,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词、句、段在 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 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根据作品内容,通过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根据历年样卷,这 部分主要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应特别注意“全面、准确”。 2、试题难易的比例明晰化 试题难易比例由“3:7”具体化到“1:2:7”,对“难题”和“较难题”的比例作了明确, 这样的表述一方面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也透露今年的语文高考题更具区分度,更利于高校的 人才选拔。 命趣趋势 根据考纲中呈现的小幅度变化,我认为2011年上海语文高考在题型、难度、分值等各 方面总体与2010年相同,但也会有部分调整: (一)考试内容的变化 1、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作用 过去对现代汉基本语法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于内容的理解,如2010年高考第5题: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D) A.因为B.何况C.可见D.虽然 预计在接下来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中,会把侧重点放到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上,如 2009年春考第1题 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 简述理由。 答1:认为使用不妥的,可从语法角度分析,也可从词义辨析的角度判别(近义词 词义的辨析或词语的搭配),指出其主谓搭配不当的语病。 答2:认为用词恰当的,可从“聪明”一词不仅体现人类双手的灵巧和神奇,而且 说明它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的角度分析
在 2011 年考纲中,对阅读部分能力 54%的比例作了具体分布:识记与理解约 16%、分 析与综合约 28%、鉴赏与评价约 10%,相当于 3:5:2 的比例分布。 重点在“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查。即,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词、句、段在 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 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根据作品内容,通过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根据历年样卷,这 部分主要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应特别注意“全面、准确”。 2、试题难易的比例明晰化 试题难易比例由“3:7”具体化到“1:2:7”,对“难题”和“较难题”的比例作了明确, 这样的表述一方面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也透露今年的语文高考题更具区分度,更利于高校的 人才选拔。 二、命题趋势 根据考纲中呈现的小幅度变化,我认为 2011 年上海语文高考在题型、难度、分值等各 方面总体与 2010 年相同,但也会有部分调整: (一)考试内容的变化 1、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作用 过去对现代汉基本语法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于内容的理解,如 2010 年高考第 5 题: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D )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预计在接下来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中,会把侧重点放到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上,如 2009 年春考第 1 题: 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 简述理由。 答 1:认为使用不妥的,可从语法角度分析,也可从词义辨析的角度判别(近义词 词义的辨析或词语的搭配),指出其主谓搭配不当的语病。 答 2:认为用词恰当的,可从“聪明”一词不仅体现人类双手的灵巧和神奇,而且 说明它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的角度分析
2、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事实上,在2010年修辞题的考查中,命题老师已经采用了“表达效果”的表述,如2010 年高考第7题: 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 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在今年相关内容的考查上,预计仍将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设题,强调对文本阅读理 解能力的考査,进一步把“修辞”从“识记”中脱离出来,加强运用。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随着“理解”二字的剔去,预计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将集中于简答题(即句子翻译),而 选择题的方式可能不再出现,如2010年高考24题: 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二)题型比例的变化 随着测量目标和难易度的明晰化,题目设置上将更加科学,避免出现难度偏差和能力 考查不全面的情况 预计10%的难题将集中于“鉴赏和评价”这一能力点上,即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 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这一考点往往会设置开放性试题 综合考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鉴赏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在考 前有针对性地练习,以保证答题的全面、流畅。20%的较难题当以主旨的把握、内容的拓展 等较为客观的简答题为主,也可涉及客观题 70%的容易题则主要从课内牵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 句式等,要求学生“以本为本,以死求活”,把高中课本中基础知识作比较全面的梳理,注 意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适当涉及课外阅读,如近十年上海市语文高考试题
2、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事实上,在 2010 年修辞题的考查中,命题老师已经采用了“表达效果”的表述,如 2010 年高考第 7 题: 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 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在今年相关内容的考查上,预计仍将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设题,强调对文本阅读理 解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把“修辞”从“识记”中脱离出来,加强运用。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随着“理解”二字的剔去,预计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将集中于简答题(即句子翻译),而 选择题的方式可能不再出现,如 2010 年高考 24 题: 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二)题型比例的变化 随着测量目标和难易度的明晰化,题目设置上将更加科学,避免出现难度偏差和能力 考查不全面的情况。 预计 10%的难题将集中于“鉴赏和评价”这一能力点上,即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 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这一考点往往会设置开放性试题, 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鉴赏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在考 前有针对性地练习,以保证答题的全面、流畅。20%的较难题当以主旨的把握、内容的拓展 等较为客观的简答题为主,也可涉及客观题。 70%的容易题则主要从课内牵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 句式等,要求学生“以本为本,以死求活”, 把高中课本中基础知识作比较全面的梳理,注 意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适当涉及课外阅读,如近十年上海市语文高考试题
和全国、外省市高考试题,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检测并巩固所学、所得。 以上为个人研读《201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后的拙见,纰漏与不当之处 望不吝赐教
和全国、外省市高考试题,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检测并巩固所学、所得。 以上为个人研读《2011 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后的拙见,纰漏与不当之处, 还望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