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 011.5 第一部分(共27分)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水蒸气 拾人牙惠 昵(ni)称弄巧成拙(zhuo) B.发详地 一脉相承 麻痹(bi) 曲(q)意逢迎 C.快捷键 情有独衷阴霾(mai)虚以委蛇(she) D.元宵节 形迹可疑滂(pang)沱蓦(mo)然回首 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句子和词语,语意和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针对众多作家指责百度文库侵权的问题,百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将百度文库中文学作品 附带的大部分 回报给版权方 ②对学生的教育,如果在生活上“怀里抱着走”,在课业上“鞭子赶着走”,那么将 无穷,很难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③每次会议,闫书记都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他常说:人民的事业需要我们讲真话,而 不负责任的 是事业的绊脚石。 A.效益祸害附和B.收益祸害附会 C.收益贻害附和D.效益贻害附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一些商业电视广告“打造优等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蛊惑之词不 绝于耳,对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 B.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加了给予老年人生活关照和精神慰藉的内容,这对那些 虐待老人的不肖子孙起到了震慑作用 C.中华文理学院中文系孔立远教授博览群书、学养深厚、才气横溢,他的诗文犹如天马行空, 令他的学生十分佩服。 D.肖仁福的小说《权规则》是一本表现权利背景下各色人等心态的作品,对官场上尔虞我 诈现象的讽刺批判入木三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戏剧美学理想,它是 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 B.畜牧局下发通知,要排查并打击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有害物质及在畜禽饲养、贩运过 程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 C.甲状腺减低症简称“甲减”,发病率高达5%,但在人群中知晓率却很低,多数人不但没听 说过这种病,甚至还很不了解这种病 D.以色列军方一位发言人说,以色列军队几天前就开始占领了靠近以色列北部边境的两个黎 巴嫩村庄中的阵地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辑 的《楚辞》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B.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等
1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 文 2011.5 第一部分(共 27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水蒸气 拾人牙惠 昵.(ní)称 弄巧成拙.(zhuō) B.发详地 一脉相承 麻痹.(bì) 曲.(qǔ)意逢迎 C.快捷键 情有独衷 阴霾.(mái) 虚以委蛇.(shé) D.元宵节 形迹可疑 滂.(pāng)沱 蓦.(mò)然回首 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句子和词语,语意和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针对众多作家指责百度文库侵权的问题,百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将百度文库中文学作品 附带的大部分 回报给版权方。 ②对学生的教育,如果在生活上“怀里抱着走”,在课业上“鞭子赶着走”,那么将 无穷,很难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③每次会议,闫书记都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他常说:人民的事业需要我们讲真话,而 不负责任的 是事业的绊脚石。 A.效益 祸害 附和 B.收益 祸害 附会 C.收益 贻害 附和 D.效益 贻害 附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 A.长期以来,一些商业电视广告“打造优等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蛊惑之词不. 绝于耳 ...,对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 B.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加了给予老年人生活关照和精神慰藉的内容,这对那些 虐待老人的不肖子孙 ....起到了震慑作用。 C.中华文理学院中文系孔立远教授博览群书、学养深厚、才气横溢,他的诗文犹如天马行空 ...., 令他的学生十分佩服。 D.肖仁福的小说《权规则》是一本表现权利背景下各色人等心态的作品,对官场上尔虞我 诈现象的讽刺批判入木三分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戏剧美学理想,它是 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 B.畜牧局下发通知,要排查并打击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有害物质及在畜禽饲养、贩运过 程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 C.甲状腺减低症简称“甲减”,发病率高达 5%,但在人群中知晓率却很低,多数人不但没听 说过这种病,甚至还很不了解这种病。 D.以色列军方一位发言人说,以色列军队几天前就开始占领了靠近以色列北部边境的两个黎 巴嫩村庄中的阵地。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辑 的《楚辞》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B.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等
C.《氓》是一首叙事诗,她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爱情悲剧,多用比兴手 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主人公別里科夫是一个因循守旧、害怕新 事物、抗拒新思想的“套中人”形象。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9题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 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 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虛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 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 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 间也。 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阏,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虛褛,遣舍人 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 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 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 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高祖遣舍人笭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 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威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音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 谍谟。自音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綜,有过旧威。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 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 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 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威得其心。清身妤施,简绝声色, 终始廉约,家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 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 (取材于《魏书·王肃传》)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韵雅畅,深会帝旨会:符合 B.不觉坐之疲淹也 淹:时间长 C.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引:推荐 D.蒸民未阙一餐 阙:同“缺”,缺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言萧氏危灭之兆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卿何为而来 徐公何能及君也 C.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C.《氓》是一首叙事诗,她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爱情悲剧,多用比兴手 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主人公別里科夫是一个因循守旧、害怕新 事物、抗拒新思想的“套中人”形象。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 — 9 题。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 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 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 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 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 间也。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 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 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 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 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 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 谋谟。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 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 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 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咸得其心。清身好施,简绝声色, 终始廉约,家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 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 (取材于《魏书˙王肃传》)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音韵雅畅,深会.帝旨 会:符合 B.不觉坐之疲淹.也 淹:时间长 C.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 引:推荐 D.蒸民未阙.一餐 阙:同“缺” ,缺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言萧氏危灭之兆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卿何.为而来 徐公何.能及君也 C.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然性微轻佻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 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高祖很同情他。 B.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 昨天郊野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没有下一点儿雨 C.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 沿途有关丧葬的事情,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 D.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不久王肃被任城王上书弹劾,说王肃阴谋反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肃少年时聪明善辩,博览经史,在父亲兄弟被萧赜杀害之后,从建业投奔了魏高祖。 B.王肃深受高祖器重,在他劝高祖大干一番事业之后,高祖图谋南方的心思变得急切了。 C.高祖因为久旱不雨而停了三天的膳食,王肃等惊惶不安,也决定陪皇帝停食三天。 D.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以诚相待,深得民心。他一生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第二部分(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我国史传文学秉承“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强调对历史人物应客观如实地记录,请你结 合本文内容和你读过的史传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等),谈 谈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诏近臣议。于是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 阳修等八人合奏曰:“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 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 谨 (取材于《续资治通鉴》)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②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本图宦达 (李密《陈情表》) ,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 ⑥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7分) 江月晃重山 初到嵩山时作
3 D.然.性微轻佻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 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高祖很同情他。 B.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 昨天郊野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没有下一点儿雨。 C.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 沿途有关丧葬的事情,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 D.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不久王肃被任城王上书弹劾,说王肃阴谋反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王肃少年时聪明善辩,博览经史,在父亲兄弟被萧赜杀害之后,从建业投奔了魏高祖。 B.王肃深受高祖器重,在他劝高祖大干一番事业之后,高祖图谋南方的心思变得急切了。 C.高祖因为久旱不雨而停了三天的膳食,王肃等惊惶不安,也决定陪皇帝停食三天。 D.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以诚相待,深得民心。他一生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第二部分(共 123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0 分。 10.我国史传文学秉承“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强调对历史人物应客观如实地记录,请你结 合本文内容和你读过的史传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等),谈 谈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 200 字)(10 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 分) 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诏近臣议。于是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 阳修等八人合奏曰:“教 不 本 于 学 校 士 不 察 于 乡 里 则 不 能 核 名 实 有 司 束 以 声 病 学 者 专 于 记 诵 则 不 足 尽 人 材 谨 参 考 众 说 择 其 便 于 今 者 莫 若 使 士 皆 土 著 而 教 之 于 学 校 然 后 州 县 察 其 履 行 学 者 自 皆 修 饬 矣。” (取材于《续资治通鉴》)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 分) ①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②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本图宦达, 。(李密《陈情表》) ④ ,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 ⑥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⑦ ,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⑧ ,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1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7 分) 江月晃重山 初到嵩山时作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犹及:还赶得上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 塞景象的壮美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 堪称这首词的词眼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 的悲慨之情 ②“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请结合前后诗句具体分析。(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我们平时所熟悉的污染物,多是“物质流污染物”,如粉尘、废水、毒物、固体废弃物等,它 们可见可闻,容易被人感知。而“能量流污染物”就不冋了,如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次声等, 其特点是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不占空间,也不留痕迹,更不易被人感知。 “能量流污染物”中的电磁辐射,是一种从电磁源向外发岀电磁能量的现象。换句话说,电 磁辐射借辐射现象传递能量。太阳发岀光和热,就是如此。电磁辐射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最为 密切。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我们身边的任何电 子、电器设备在运行时,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可见,不论在何处,我们都会受到许多 不同频率的电场和磁场的复合照射,它们都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污染。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磁场中,可能増加癌症发病的概率,也有可能引起人体染 色体的畸变。这是因为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 敏感,当人体接受电磁辐射时,体内分子会随着电磁场的转换快速运动,使体温升高,进而引起 中枢神经和植物精神系统的功能障碍。即使吸收辐射不足以引起体温增高,也会对脑细胞产生影 响,使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如果机体过多或过久地暴露于 电磁辐射的环境中,就会“受激”而产生不利的生物效应,出现急性损害或幔性损害。平时电磁 辐射的慢性损害比较多见,且是以功能性危害的表现为主,器质性损害的表现较少。受到电磁辐 射污染,一般会出现头疼、失眠、记忆衰退、心律不齐等中枢神经的问题,也会出现皮肤病以及 视力下降等现象。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发育组织的生理 活动十分活跃,所以更容易受到电磁辐射的伤害。 为了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我防护。远离辐射源,尽量缩短使用电 器的时间,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G和蛋白质的食物。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被人感知的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次声等都属于“能量流污染物”。 B.太阳发出光发热,也是一种电磁辐射现象,不仅产生电磁能量,也产生电磁污染 C.电磁辐射污染带来的头疼、失眠、皮肤病等问题,都是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器质性损害 D.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与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15.在生活中,为什么对“电磁污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4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犹及:还赶得上。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 塞景象的壮美。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 堪称这首词的词眼。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 的悲慨之情。 ②“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请结合前后诗句具体分析。(4 分) 四、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5 题。 我们平时所熟悉的污染物,多是“物质流污染物”,如粉尘、废水、毒物、固体废弃物等,它 们可见可闻,容易被人感知。而“能量流污染物”就不同了,如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次声等, 其特点是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不占空间,也不留痕迹,更不易被人感知。 “能量流污染物”中的电磁辐射,是一种从电磁源向外发出电磁能量的现象。换句话说,电 磁辐射借辐射现象传递能量。太阳发出光和热,就是如此。电磁辐射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最为 密切。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我们身边的任何电 子、电器设备在运行时,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可见,不论在何处,我们都会受到许多 不同频率的电场和磁场的复合照射,它们都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污染。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磁场中,可能增加癌症发病的概率,也有可能引起人体染 色体的畸变。这是因为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 敏感,当人体接受电磁辐射时,体内分子会随着电磁场的转换快速运动,使体温升高,进而引起 中枢神经和植物精神系统的功能障碍。即使吸收辐射不足以引起体温增高,也会对脑细胞产生影 响,使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如果机体过多或过久地暴露于 电磁辐射的环境中,就会“受激”而产生不利的生物效应,出现急性损害或慢性损害。平时电磁 辐射的慢性损害比较多见,且是以功能性危害的表现为主,器质性损害的表现较少。受到电磁辐 射污染,一般会出现头疼、失眠、记忆衰退、心律不齐等中枢神经的问题,也会出现皮肤病以及 视力下降等现象。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发育组织的生理 活动十分活跃,所以更容易受到电磁辐射的伤害。 为了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我防护。远离辐射源,尽量缩短使用电 器的时间,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 A、C 和蛋白质的食物。 14.下列说法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被人感知的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次声等都属于“能量流污染物”。 B.太阳发出光发热,也是一种电磁辐射现象,不仅产生电磁能量,也产生电磁污染。 C.电磁辐射污染带来的头疼、失眠、皮肤病等问题,都是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器质性损害。 D.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与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15.在生活中,为什么对“电磁污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5 分)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园 缘
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 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 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上书“置足 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 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 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 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 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日前溘然长逝了。 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 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 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令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 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 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 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草,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 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 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个自己的园林。为豪门大户造园,受 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遇机緣,能置办一座园林也难说。 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札,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 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自己仍是孑然一身。 多年过去了。“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令行一 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 “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怡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桥,皆顺 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 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 皆细细描绘。 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园林,该花多少银钱?他决意去令行家乡一走。 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 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丛庠边飖到洲上。湖的彼庠 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 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隶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 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是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 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 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 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 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 “令行不是有一座‘适园’吗?” “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 即是赏心乐事。 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 味十足 B.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 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 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 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 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上书“置足园”。 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 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 一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 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 这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日前溘然长逝了。 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 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 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令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 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 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 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草,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 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 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个自己的园林。为豪门大户造园,受 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遇机缘,能置办一座园林也难说。” 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札,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 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自己仍是孑然一身。 十多年过去了。“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令行一 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 “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怡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桥,皆顺 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 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 皆细细描绘。 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园林,该花多少银钱?他决意去令行家乡一走。 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 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 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 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隶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 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是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 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 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 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 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 “令行不是有一座‘适园’吗?” “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 即是赏心乐事。” 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 ...的两项是(4 分) A.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 味十足。 B.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 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通过他的心理及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悬念迭生,波 澜起伏,回环跌宕 E.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炼,隽永而富有诗意,与小说中所记之人、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相得 益彰。 17.(1)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2)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4分) 8.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的含义。 (4分) 19.小说中的胡令行是怎样一个人?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不少于200字)(10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湾苗栗县的魏女士摆了一个蔬莱自助摊。摊上摆满了各种时令蔬莱,任人自取,随意投钱。 不久,魏女士发现,大部分人取莱后,能自觉地往钱箱里投钱,可是,也有一些人取莱之后不投 钱,悄悄溜走。后来魏女士请人画了一幅题字的漫画,挂在莱摊旁。漫画上写着两行字:这里没 有监视器,只有上帝的望远镜。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参考答案 2011.5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D2.C3.B4.A5.C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C(引:被领到) 7.D(转折连词,然而)(A第一个“因”,理解为“于是”或“趁机”均可:第二个“因” 介词,凭借:B第一个“何”为疑问代词,什么:第二个“何”为疑问代词,“怎么”。C 第一个“焉”为语气助词:第二个“焉”,代词。) 8.B(京城内下的雨小些)9.C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10分)能结合文中内容谈理解,3分:能结合作品谈理解并有所认识,4分:语言通顺, 分 11.(5分) 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 则不足尽人材/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 后州县察其履行/学者自皆修饬矣。(“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可 断可不断) 12.(8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②时矫首而遐观 ③不矜名节 ④浮光跃金 ⑤千载谁堪伯仲间 ⑥小乔初嫁了 ⑦三杯两盏淡酒 ⑧青山遮不住 (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13.①C(3分) ②(4分)“归期犹及柳依依”是说胜利归来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犹及”一句与
6 D.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通过他的心理及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悬念迭生,波 澜起伏,回环跌宕。 E.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炼,隽永而富有诗意,与小说中所记之人、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相得 益彰。 17.(1)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3 分) (2)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4 分) 18.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的含义。 (4 分) 19.小说中的胡令行是怎样一个人?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不少于 200 字)(10 分) 六、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20.作文(60 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湾苗栗县的魏女士摆了一个蔬菜自助摊。摊上摆满了各种时令蔬菜,任人自取,随意投钱。 不久,魏女士发现,大部分人取菜后,能自觉地往钱箱里投钱,可是,也有一些人取菜之后不投 钱,悄悄溜走。后来魏女士请人画了一幅题字的漫画,挂在菜摊旁。漫画上写着两行字:这里没 有监视器,只有上帝的望远镜。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参考答案 2011.5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D 2.C 3.B 4.A 5.C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6.C(引:被领到) 7.D(转折连词,然而) (A 第一个“因”,理解为“于是”或“趁机”均可;第二个“因” 介词,凭借;B 第一个“何”为疑问代词,什么;第二个“何”为疑问代词,“怎么”。C 第一个“焉”为语气助词;第二个“焉”,代词。) 8.B(京城内下的雨小些) 9.C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0 分。 10.(10 分)能结合文中内容谈理解,3 分;能结合作品谈理解并有所认识,4 分;语言通顺, 3 分。 11.(5 分) 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 则不足尽人材/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 后州县察其履行/学者自皆修饬矣。(“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可 断可不断) 12.(8 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②时矫首而遐观 ③不矜名节 ④浮光跃金 ⑤千载谁堪伯仲间 ⑥小乔初嫁了 ⑦三杯两盏淡酒 ⑧青山遮不住 (每句 1 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13.① C(3 分) ②(4 分)“归期犹及柳依依”是说胜利归来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犹及”一句与
上文的“才通”“已动”意脉相贯,表现此前行军作战的迅捷顺利,强调归期在即,同 时又与后文的“不须啼”呼应,暗示胜利指日可待,表现出喜悦乐观的情怀、豪迈慷 慨的胸襟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5.(5分) ①电磁污染不易被人感知;②电磁污染无处不在:③电磁污染容易引起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 (答对3点得5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1点得2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6.(4分)BD 17.(1)(3分)要点: 照应前文《适园小记》中的相关内容,写出了胡令行工作生活的环境,推动情节的 发展,用环境的优美衬托胡令行品行的美好 (答对3点即可得3分,意思对即可) (2)(4分)要点: 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胡令行(1分),突出了胡令行的才能(1分),表现了他高雅脱 俗的志趣(1分),用“置足园”来衬托“适园”,为表现他更高的人生追求做铺 垫(1分)。(言之成理即可) 18.(4分)要点: 适园是怡人性情,适人意趣的山水佳胜之处(2分),是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 美好之地(2分) 9.(10分) 第一个问题(3分)胡令行是一个有才能、志趣高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学生、具有 奉献精神的人。(意思对即可) 第二个问题(4分)对胡令行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语言通顺(3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作文(60分)(略)依据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附:文言译文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明善辩,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事奉 萧赜,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等。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他的专长,但 也没能通解它们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国。 高祖到了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虛心接待他,召见他询问归顺的原因。王肃言辞敏锐,语义 确当,善辩而有礼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说到治国的策略,王肃陈说安定的办法,谈 吐文雅说理透彻,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赞叹且采纳了他的意见。促膝谈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 坐的疲劳和时间的长久。于是又趁机说到萧氏有灭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劝高祖大举南 征。高祖谋取南方的心思于是变得更加急切。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每日都在增长,亲王贵戚与旧 臣都不能离间这种关系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虛楼, 派舍人问道:“我听说你们到来,但不能见你们,你们为什么而来?”王肃回答说:“臣见陛下停食 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安。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 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救济世人,却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灾害。因此国家储备了九年的用粮, 用来防备九年的灾变。臣又听说如果到了八月老天还不下雨,这之后君主才不进膳食。昨天郊野
7 上文的“才通”“已动”意脉相贯,表现此前行军作战的迅捷顺利,强调归期在即,同 时又与后文的“不须啼”呼应,暗示胜利指日可待,表现出喜悦乐观的情怀、豪迈慷 慨的胸襟。 四、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 14.C (3 分) 15. (5 分) ①电磁污染不易被人感知;②电磁污染无处不在;③电磁污染容易引起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 (答对 3 点得 5 分;答对 2 点得 3 分;答对 1 点得 2 分)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5 分。 16.(4 分)B D 17.(1)(3 分)要点: 照应前文《适园小记》中的相关内容,写出了胡令行工作生活的环境,推动情节的 发展,用环境的优美衬托胡令行品行的美好。 (答对 3 点即可得 3 分,意思对即可) (2)(4 分)要点: 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胡令行(1 分),突出了胡令行的才能(1 分),表现了他高雅脱 俗的志趣(1 分),用“置足园”来衬托“适园”,为表现他更高的人生追求做铺 垫(1 分)。(言之成理即可) 18.(4 分)要点: 适园是怡人性情,适人意趣的山水佳胜之处(2 分),是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 美好之地(2 分)。 19.(10 分) 第一个问题(3 分)胡令行是一个有才能、志趣高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学生、具有 奉献精神的人。(意思对即可) 第二个问题(4 分)对胡令行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语言通顺(3 分) 六、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21.作文(60 分)(略)依据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附:文言译文 (一)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明善辩,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事奉 萧赜,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等。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他的专长,但 也没能通解它们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国。 高祖到了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虚心接待他,召见他询问归顺的原因。王肃言辞敏锐,语义 确当,善辩而有礼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说到治国的策略,王肃陈说安定的办法,谈 吐文雅说理透彻,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赞叹且采纳了他的意见。促膝谈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 坐的疲劳和时间的长久。于是又趁机说到萧氏有灭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劝高祖大举南 征。高祖谋取南方的心思于是变得更加急切。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每日都在增长,亲王贵戚与旧 臣都不能离间这种关系。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 派舍人问道:“我听说你们到来,但不能见你们,你们为什么而来?”王肃回答说:“臣见陛下停食 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安。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 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救济世人,却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灾害。因此国家储备了九年的用粮, 用来防备九年的灾变。臣又听说如果到了八月老天还不下雨,这之后君主才不进膳食。昨天郊野
之外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下的雨稍微小些。百姓不缺一餐,陛下停食三日,臣民惶恐不安 无地自容。”高祖派舍人回答说:“过去尧遇水灾,汤遇旱灾,依赖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虽位居 万民之上,治国不及先王,今日的旱灾,无法补救抚恤,等待立秋以后,反思自责。”当晚降下了 大雨 高祖去世,临终下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一起任辅政大臣,征召王肃至鲁阳 去处理事务。王肃到鲁阳后,就与元禧等一起参与谋划。由鲁阳至洛阳,沿途丧葬等事,交付王 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元禧兄弟都敬重而亲近他,上下 堪称和睦。只有任城王元澄认为王肃是由偏远之地提拔上来的,一时之间在自己之上,认为是憾 事。常对别人说:“朝廷把王肃安置在我上面还可以,而堂叔广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历任内 外要职,为何突然令王肃位居他的上面?”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 任城王元澄奏章弹劾,说王肃谋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远近民众归顺,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样。王肃诚 恳地安置接纳,很受归附者的信任。王肃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爱好声色,始终廉洁简朴,家中 没有多余的财物。但王肃的性情稍显轻佻,颇以功名自负,护着自己的缺点而自夸,很少推举别 人,高祖常常提到他的这些缺点 景明二年王肃在寿春去世,时年三十八岁 (二) 当时范仲淹等人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上言兴建学校,重视实际行为。皇帝下诏令近 商议,于是宋祁等八人上奏曰:“教育(如果)不以学校为基础,读书人(如果)不在乡里进 行考察,就不能核查名实。有司(如果)一味以诗文声律上的毛病作为限制,学生(如果)专心 于记诵,就不能选拔出人才。参考各种建议,选择适用于当今情况的,没有比得上使读书人都生 活在本乡本土而在学校进行教育(为好),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品行,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能得 到提高了
8 之外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下的雨稍微小些。百姓不缺一餐,陛下停食三日,臣民惶恐不安, 无地自容。”高祖派舍人回答说:“过去尧遇水灾,汤遇旱灾,依赖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虽位居 万民之上,治国不及先王,今日的旱灾,无法补救抚恤,等待立秋以后,反思自责。”当晚降下了 大雨。 高祖去世,临终下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一起任辅政大臣,征召王肃至鲁阳 去处理事务。王肃到鲁阳后,就与元禧等一起参与谋划。由鲁阳至洛阳,沿途丧葬等事,交付王 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元禧兄弟都敬重而亲近他,上下 堪称和睦。只有任城王元澄认为王肃是由偏远之地提拔上来的,一时之间在自己之上,认为是憾 事。常对别人说:“朝廷把王肃安置在我上面还可以,而堂叔广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历任内 外要职,为何突然令王肃位居他的上面?”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 任城王元澄奏章弹劾,说王肃谋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远近民众归顺,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样。王肃诚 恳地安置接纳,很受归附者的信任。王肃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爱好声色,始终廉洁简朴,家中 没有多余的财物。但王肃的性情稍显轻佻,颇以功名自负,护着自己的缺点而自夸,很少推举别 人,高祖常常提到他的这些缺点。 景明二年王肃在寿春去世,时年三十八岁。 (二) 当时范仲淹等人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上言兴建学校,重视实际行为。皇帝下诏令近 臣商议,于是宋祁等八人上奏曰:“教育(如果)不以学校为基础,读书人(如果)不在乡里进 行考察,就不能核查名实。有司(如果)一味以诗文声律上的毛病作为限制,学生(如果)专心 于记诵,就不能选拔出人才。参考各种建议,选择适用于当今情况的,没有比得上使读书人都生 活在本乡本土而在学校进行教育(为好),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品行,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能得 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