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等填写清楚。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 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置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人类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文明,文学在其中的力量和功德是不言而喻的。难道文学 要中断这样的责任了吗?让生活向下还是向上,向善还是向恶,难道文学就完全没有必要 对这样最起码的问题进行拷问吗?“如果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两人生活的年代颠倒下 大江在川端时代写大江式的作品,川端在大江的时代写川端式的作品,这两个日本人还会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回答几乎是肯定的不会。因为川端时代的文学的标准还不只是“深 刻”一维。而大江时代,却将川端文学的命根子—美—彻底抛弃了。 ②这个时代,是一个横着心要将“美”搞成矫情字眼、一提及就自觉浅薄的时代。这个 时代是讲思想神话的时代,悠悠万事,唯有思想——思想宝贝。文学企图使人相信,在这 个世界上,唯值得人们尊重的就是思想:思想是高于一切的;谁在思想的峰巅,谁就是英 雄,谁就应当名利双收。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患上了“恋思癖”的毛病。对思想的变 态追求,已使我们脱离了常识。当我们穷凶极恶地在追求思想深度的时候,我们忘记一个常 识:获得石油必须钻井,因为石油蕴藏在具有一定深度的地下,但如果以为钻得越深就越有 石油那就错了,因为再无止境地钻下去,就是泥浆和岩浆了。思想崇拜,会导致思想迷信 而思想迷信则一定会导致思想的变态其结果就是我们放弃常识进入云山雾罩的思想幻觉。 其实,一旦背离真实,一个看上去再深刻的思想,也是无意义的 ),这世界上有 力量的并不只有思想。我还是愿意重复我的老话:美的力量丝毫也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 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卢湾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00 分钟)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等填写清楚。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 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置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①人类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文明,文学在其中的力量和功德是不言而喻的。难道文学 要中断这样的责任了吗?让生活向下还是向上,向善还是向恶,难道文学就完全没有必要 对这样最起码的问题进行拷问吗?“如果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两人生活的年代颠倒一下, 大江在川端时代写大江式的作品,川端在大江的时代写川端式的作品,这两个日本人还会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回答几乎是肯定的:不会。因为川端时代的文学的标准还不只是“深 刻”一维。而大江时代,却将川端文学的命根子——美——彻底抛弃了。 ②这个时代,是一个横着心要将“美”搞成矫情字眼、一提及就自觉浅薄的时代。这个 时代是讲思想神话的时代,悠悠万事,唯有思想——思想宝贝。文学企图使人相信,在这 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人们尊重的就是思想:思想是高于一切的;谁在思想的峰巅,谁就是英 雄,谁就应当名利双收。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患上了“恋思癖”的毛病。对思想的变 态追求,已使我们脱离了常识。当我们穷凶极恶地在追求思想深度的时候,我们忘记一个常 识:获得石油必须钻井,因为石油蕴藏在具有一定深度的地下,但如果以为钻得越深就越有 石油那就错了,因为再无止境地钻下去,就是泥浆和岩浆了。思想崇拜,会导致思想迷信, 而思想迷信则一定会导致思想的变态,其结果就是我们放弃常识,进入云山雾罩的思想幻觉。 其实,一旦背离真实,一个看上去再深刻的思想,也是无意义的。( ),这世界上有 力量的并不只有思想。我还是愿意重复我的老话:美的力量丝毫也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 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③“种牺牲民族甚至人类体面的文学境界,是值得我们赞美和崇尚的境界吗?”斯洛 文尼亚的齐泽克在谈到前南斯拉夫时代萨拉热窝被围困的情状时说那些闻风而来的西方记 者争先恐后寻找的只是:残缺不全的儿童尸体、被强奷的妇女、饥饿不堪的战俘。这些都是 可以满足饥饿的西方眼睛的绝好食粮。他发问道:那些媒体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些关于萨拉热 窝居民如何为维持正常生活而做岀拼命努力的中肯报道呢?他说萨拉热窝的悲剧体现在- 位老职员每天照常上班,但必须在某个十字路口加快步伐,因为一个塞尔维亚的狙击手就埋 伏在附近的山上体现在一个仍正常营业的迪斯科舞厅尽管人们可以听见背景中的爆炸声 体现在一位青年妇女在废墟中艰难地朝法院走去,为的是办理离婚手续,好让自己和心上人 开始正常生活;体现在一九九三年舂季在萨拉热窝岀版的《波斯尼亚影剧周刊》上关于斯科 塞斯和阿莫多瓦的文章中……齐泽克说的是∶哪怕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之下,萨拉热窝的人们 都在尽一切可能地、体面地生活着。 ④个民族的文学和艺术,哪怕是在极端强调所谓现实主义时,是不是还要为这个民族 保留住一份最起码的体面呢?如果连这最起码的体面都不顾及,尽情地、夸张地,甚至歪曲 地去展示同胞们的愚蠢、丑陋、阴鸷、卑鄙、肮脏、下流、猥琐,难道也是值得我们去赞颂 它的“深刻”之举吗?我对总是以一副“批判现实主义”的面孔昂然出现,以勇士、斗土和 英雄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大师”们颇不以为然。不遗余力毁掉这最起码的体面,算得了好汉 吗?可怕的不是展示我们的落后和贫穷状况下一望无际的猥琐与卑鄙,可怕的是我们一点也 不想保持体面——体面地站在世界面前 ⑤这种“深刻”怕是罪孽 ⑥我无意否定新兴的文学—恰恰相反,我是一个对新兴文学说了很多赞美之词并时 常加以论证的人,而我本人显然也是新兴文学中的一分子,我所怀疑和不悦的只是其中的那 部分—“那样”的部分
③“一种牺牲民族甚至人类体面的文学境界,是值得我们赞美和崇尚的境界吗?”斯洛 文尼亚的齐泽克在谈到前南斯拉夫时代萨拉热窝被围困的情状时说,那些闻风而来的西方记 者争先恐后寻找的只是:残缺不全的儿童尸体、被强奸的妇女、饥饿不堪的战俘。这些都是 可以满足饥饿的西方眼睛的绝好食粮。他发问道:那些媒体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些关于萨拉热 窝居民如何为维持正常生活而做出拼命努力的中肯报道呢?他说,萨拉热窝的悲剧体现..在一 位老职员每天照常上班,但必须在某个十字路口加快步伐,因为一个塞尔维亚的狙击手就埋 伏在附近的山上;体现..在一个仍正常营业的迪斯科舞厅,尽管人们可以听见背景中的爆炸声; 体现..在一位青年妇女在废墟中艰难地朝法院走去,为的是办理离婚手续,好让自己和心上人 开始正常生活;体现在一九九三年春季在萨拉热窝出版的《波斯尼亚影剧周刊》上关于斯科 塞斯和阿莫多瓦的文章中……齐泽克说的是:哪怕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之下,萨拉热窝的人们 都在尽一切可能地、体面地生活着。 ④一个民族的文学和艺术,哪怕是在极端强调所谓现实主义时,是不是还要为这个民族 保留住一份最起码的体面呢?如果连这最起码的体面都不顾及,尽情地、夸张地,甚至歪曲 地去展示同胞们的愚蠢、丑陋、阴鸷、卑鄙、肮脏、下流、猥琐,难道也是值得我们去赞颂 它的“深刻”之举吗?我对总是以一副“批判现实主义”的面孔昂然出现,以勇士、斗士和 英雄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大师”们颇不以为然。不遗余力毁掉这最起码的体面,算得了好汉 吗?可怕的不是展示我们的落后和贫穷状况下一望无际的猥琐与卑鄙,可怕的是我们一点也 不想保持体面——体面地站在世界面前。 ⑤这种“深刻”怕是罪孽。 ⑥我无意否定新兴的文学——恰恰相反,我是一个对新兴文学说了很多赞美之词并时 常加以论证的人,而我本人显然也是新兴文学中的一分子,我所怀疑和不悦的只是其中的那 一部分——“那样”的一部分
⑦若千年后,也许我忽然于一天早晨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忽然明白那在云端(或 是十八层地狱)的“深刻”才是唯一的,才是文学的大词,大道中的大道,我定会悔过的 悔过之后,也一定会往“深刻”上去的。我毕竟是一个与文学耳鬓厮磨打了这么多年 交道的人,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些“深刻”的路径和秘诀的,或许做起来也是很深刻、很深 1.第①段作者认为两位日本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共同原因是 (2分) 2.第②段中加点词“常识”在文中的意思是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B.何况C.所以D.虽然 4.第③段加点的三个“体现”的内容传达出的“美”在于 作者意在以这些事例论证 的观点。(3分) 5.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文学就是要使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人们尊重的就是思想 B.文学展示我们的落后和贫穷状况下一望无际的猥琐与卑鄙完全不可怕 C.作者本人也是新兴文学中的一分子,所以无意否定新兴的文学。 D.结尾段表现了对那“在云端(或是十八层地狱)的‘深刻”’的不屑。 联系全文,概括第⑥段画线句中“那样”指代的内容。(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①沧浪亭是老早就想来的,而且在苏州的众多园林里就是她了。原因很简单,她是苏州 最古老的园林,始建于北宋;她是苏州唯——座半敞开的园林,不像其它紧锁深巷。单凭这 两点,就有理由轻扣她的心扉,品千年风韵,感岁月沧桑,亨精致典雅。 ②其实最早吸引我的是她的名字:沧浪。数干年之前,渔父莞尔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话原是说给受挫的屈子听的,书生意气的他 没听进去,转身便走了,不久汨罗江的滔滔江水奏响了大诗人的最后悲歌。干年之后,同样 是失意惆怅,风雅的苏子美听懂了,既然朝廷容不下诗化的低吟长叹,那么便随逐沉浮,找 个宁谧的地方建一所园子,过真正属于自己的诗意生活。苏子找到了苏州,苏州便拥有了
⑦若干年后,也许我忽然于一天早晨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忽然明白那在云端(或 是十八层地狱)的“深刻”才是唯一的,才是文学的大词,大道中的大道,我一定会悔过的 ——悔过之后,也一定会往“深刻”上去的。我毕竟是一个与文学耳鬓厮磨打了这么多年 交道的人,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些“深刻”的路径和秘诀的,或许做起来也是很深刻、很深 刻的。 1.第①段作者认为两位日本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共同原因是 。(2 分) 2.第②段中加点词“常识”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分)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因为 B.何况 C.所以 D.虽然 4.第③段加点的三个“体现”的内容传达出的“美”在于 ; 作者意在以这些事例论证 的观点。(3 分) 5.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文学就是要使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人们尊重的就是思想。 B.文学展示我们的落后和贫穷状况下一望无际的猥琐与卑鄙完全不可怕。 C.作者本人也是新兴文学中的一分子,所以无意否定新兴的文学。 D.结尾段表现了对那“在云端(或是十八层地狱)的‘深刻”’的不屑。 6.联系全文,概括第⑥段画线句中“那样”指代的内容。(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①沧浪亭是老早就想来的,而且在苏州的众多园林里就是她了。原因很简单,她是苏州 最古老的园林,始建于北宋;她是苏州唯一一座半敞开的园林,不像其它紧锁深巷。单凭这 两点,就有理由轻扣她的心扉,品千年风韵,感岁月沧桑,享精致典雅。 ②其实最早吸引我的是她的名字:沧浪。数千年之前,渔父莞尔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话原是说给受挫的屈子听的,书生意气的他 没听进去,转身便走了,不久汨罗江的滔滔江水奏响了大诗人的最后悲歌。千年之后,同样 是失意惆怅,风雅的苏子美听懂了,既然朝廷容不下诗化的低吟长叹,那么便随逐沉浮,找 一个宁谧的地方建一所园子,过真正属于自己的诗意生活。苏子找到了苏州,苏州便拥有了
沧浪亭,所以有时失意是很诗意的。 ③历史便这样留下一种情结,沧浪。当书生的意气风发碰到朝廷的冷嘲热讽,聪明的人 便会想到隐居,想到陶潜,想到寄情山水。孔老夫子说过,“大隐隐于市”,可熙煕攘攘的闹 市怎能寻到份宁谧?文人就是文人,在城镇深处民宅之旁,用自己的诗意手笔照样能推山 理水,这便有了城市中的山林——园林。在自己构筑的小天地里,舞文弄墨、诗酒会友、 优游人生,快哉! ④园林自古便有,可把隐土情结和诗意生活结合得这般畅快淋漓的要数苏子美了,私家 园林也由此成为诗画芬芳千古。细细品品苏州的其他园林,拙政、网师、退思,你会发现几 乎每一座都有着浓厚的沧浪情结,有着说不完的悠悠往事,更有难以言说的隐秘心情。 ⑤每一座园林都是有心事的。“被诬奏不容于庭”,继而被削为民,是苏子美的遭遇,是 人至盛年的一大挫折。如许的不甘如许的不情愿都成了如许的无奈,无奈之余开始了漂泊 当流浪的舟子漂到苏州,温山软水的隐逸情伓瞬间释放,心间的层层涟漪绽放岀了最美的一 朵莲花——沧浪亭。沧浪,是在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间作了一次诗意的选择。选择了 沧浪,是选择了飘逸、旷达,放弃了过多的附庸风雅,而那些家国情怀呢?事实是在寓居沧 浪亭的几年后,苏子被重新任用,不久便卒于任上。可以想象在读懂沧浪之歌的同时,诗人 用另一种方式心怀家国,有所抛弃却并没放弃,不是旷达却胜似旷达 ⑥怀着这份心情,从三曲石桥步入。桥在园外,流水便从园前缓缓流过,流了干年留下 一些从前以往的故事。水名葑溪③,苏州极普通河流中的一条。千年之前,苏子美相中河边 的这片土地时,便和它起诗情画意起来,不是灰白高墙紧锁一园春色,而是亭台楼阁灵动 池春水。水是园林的灵魂,更是这座古城的神韵所在,诗人是深谙此理的,因而把流经家 门口的葑溪打扮得分外诗情,久而久之这水也便成了园子的部分。 ⑦园子已不是干年前的样子,可宋时的风韵犹存。走走想想,想到干年之后,仍有一座
沧浪亭,所以有时失意是很诗意的。 ③历史便这样留下一种情结,沧浪。当书生的意气风发碰到朝廷的冷嘲热讽,聪明的人 便会想到隐居,想到陶潜,想到寄情山水。孔老夫子说过,“大隐隐于市”,可熙熙攘攘的闹 市怎能寻到一份宁谧?文人就是文人,在城镇深处民宅之旁,用自己的诗意手笔照样能推山 理水,这便有了城市中的山林——园林。在自己构筑的小天地里,舞文弄墨、诗酒会友、 优游人生,快哉! ④园林自古便有,可把隐士情结和诗意生活结合得这般畅快淋漓的要数苏子美了,私家 园林也由此成为诗画芬芳千古。细细品品苏州的其他园林,拙政、网师、退思,你会发现几 乎每一座都有着浓厚的沧浪情结,有着说不完的悠悠往事,更有难以言说的隐秘心情。 ⑤每一座园林都是有心事的。“被诬奏不容于庭”,继而被削为民,是苏子美的遭遇,是 人至盛年的一大挫折。如许的不甘如许的不情愿都成了如许的无奈,无奈之余开始了漂泊。 当流浪的舟子漂到苏州,温山软水的隐逸情怀瞬间释放,心间的层层涟漪绽放出了最美的一 朵莲花——沧浪亭。沧浪,是在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间作了一次诗意的选择。选择了 沧浪,是选择了飘逸、旷达,放弃了过多的附庸风雅,而那些家国情怀呢?事实是在寓居沧 浪亭的几年后,苏子被重新任用,不久便卒于任上。可以想象在读懂沧浪之歌的同时,诗人 用另一种方式心怀家国,有所抛弃却并没放弃,不是旷达却胜似旷达。 ⑥怀着这份心情,从三曲石桥步入。桥在园外,流水便从园前缓缓流过,流了千年留下 一些从前以往的故事。水名葑溪①,苏州极普通河流中的一条。千年之前,苏子美相中河边 的这片土地时,便和它一起诗情画意起来,不是灰白高墙紧锁一园春色,而是亭台楼阁灵动 一池春水。水是园林的灵魂,更是这座古城的神韵所在,诗人是深谙此理的,因而把流经家 门口的葑溪打扮得分外诗情,久而久之这水也便成了园子的一部分。 ⑦园子已不是千年前的样子,可宋时的风韵犹存。走走想想,想到千年之后,仍有一座
宋朝的园林可供赏玩,该是多么惬意的事。一千年了,这里究竟演绎了多少诗情画意,藏匿 了多少人生抱负,又见证了多少沧桑往事。可以想到的是在干年之中来来往往的人们,很自 觉地延续着个宋朝的故事,彷佛有一种默契,又似有一个约定:守住来自宋代的诗情、风 范,更是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千年之后留下一座沧浪亭。 ⑧干年的诗情画意沉淀下来,升华为一种沧桑。循着游廊且吟且行,干年时光慢慢重演, 记忆的门扉轻轻叩开,一扇扇造型各异的漏窗映入眼帘。这是历史的定格,是岁月的难忘瞬 间,抑或是一段段往昔的黑白胶卷。顺着漏窗望去是另一番别有洞天,是另一派春华秋实, 而这扇扇漏窗连接起的分明是一些熟悉的影像:衣袂飘飘、花间载酒、月下独酌、长歌当哭。 这是来自宋朝的记忆,在这邂逅千年的历史,是那么的不经意且又让人浮想联翩。 ⑨游罢全园回望,看山楼已经望不见山了,环顾四周也没有一片纯粹的天空了。或许这 不是沧浪亭的选择,而是她所必须面对的现实。现代文明已经开始一点一滴侵蚀这座来自宋 朝的园子,干年的记忆到现在已经有点模糊,干年的故事到如今也有点残缺,而我们所固守 的情怀呢,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注释】①葑溪:此河自园东南萦绕园北,仿佛沧浪亭的“围墙”,成就了其半敞开园林的 特点。 7.文中的屈子指战国时文学家 他的运用美人香草比喻,并有大量神话传说的楚 辞名篇是《 》。(2分) 8.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 9.联系上下文概括第④段画线句中“沧浪情结”的内涵。(3分) 10.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6分) A.第①段总领全文的沧浪亭特点以及作者所思所感的内容。 B.第②段引用古诗道出沧浪亭名字的由来,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C.第②段将屈原与苏子美对比,突出表现苏子美的诗意风雅, D.第⑦段“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感悟为文章结尾进一步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E.文章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地表现沧浪亭的独特魅力。 F.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慨叹沧浪亭的千年变迁。 11.结尾段表达的情感传达出本文怎样的写作意图?(3分)
宋朝的园林可供赏玩,该是多么惬意的事。一千年了,这里究竟演绎了多少诗情画意,藏匿 了多少人生抱负,又见证了多少沧桑往事。可以想到的是在千年之中来来往往的人们,很自 觉地延续着一个宋朝的故事,彷佛有一种默契,又似有一个约定:守住来自宋代的诗情、风 范,更是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千年之后留下一座沧浪亭。 ⑧千年的诗情画意沉淀下来,升华为一种沧桑。循着游廊且吟且行,千年时光慢慢重演, 记忆的门扉轻轻叩开,一扇扇造型各异的漏窗映入眼帘。这是历史的定格,是岁月的难忘瞬 间,抑或是一段段往昔的黑白胶卷。顺着漏窗望去是另一番别有洞天,是另一派春华秋实, 而这扇扇漏窗连接起的分明是一些熟悉的影像:衣袂飘飘、花间载酒、月下独酌、长歌当哭。 这是来自宋朝的记忆,在这邂逅千年的历史,是那么的不经意且又让人浮想联翩。 ⑨游罢全园回望,看山楼已经望不见山了,环顾四周也没有一片纯粹的天空了。或许这 不是沧浪亭的选择,而是她所必须面对的现实。现代文明已经开始一点一滴侵蚀这座来自宋 朝的园子,千年的记忆到现在已经有点模糊,千年的故事到如今也有点残缺,而我们所固守 的情怀呢,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注释】①葑溪:此河自园东南萦绕园北,仿佛沧浪亭的“围墙”,成就了其半敞开园林的 特点。 7.文中的屈子指战国时文学家_ ___;他的运用美人香草比喻,并有大量神话传说的楚 辞名篇是《__ __》。(2 分) 8.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___ ___。 (2 分) 9.联系上下文概括第④段画线句中“沧浪情结”的内涵。(3 分) 10.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6 分) A.第①段总领全文的沧浪亭特点以及作者所思所感的内容。 B.第②段引用古诗道出沧浪亭名字的由来,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C.第②段将屈原与苏子美对比,突出表现苏子美的诗意风雅。 D.第⑦段“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感悟为文章结尾进一步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E.文章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地表现沧浪亭的独特魅力。 F.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慨叹沧浪亭的千年变迁。 11.结尾段表达的情感传达出本文怎样的写作意图?(3 分)
根据文中的内容,对沧浪亭作简要介绍。(80字以内)(4分) (三)默写(任选六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2)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5)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必先利其器。(《论语》 (8)前事不忘 (《战国策·赵策》)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16题。(8分)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 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 用,万古秘神奷。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飲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③,挝鼓过银山。 【注释】①人鬼:三门漳黄河河面有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 峰:指黄河 中的砥柱山。③骑鲸客:指李白。 14.“水调歌头”是 名。(1分) 15.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写景由近及远,一步步推现了画面主体,层次井然。 B.“瞰”字赋予黄河以人格化,并且回应首句 C.以黄河之“怒”衬托砥柱山之“闲”,动静成趣 D.下阕以古典旧事;表达了词人昂扬奋发的气概 16.清代叶燮《原诗》中称此作品“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试就此 赏析上阕。(4分)
12.根据文中的内容,对沧浪亭作简要介绍。(80 字以内)(4 分) (三)默写(任选六空)(6 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 6 空,按前 6 空顺序评分】 13.(1)何当共剪西窗烛,_ 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_ 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 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5)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 (6)__ __,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7) ,必先利其器。(《论语》) (8)前事不忘,___ _。(《战国策•赵策》)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4-16 题。(8 分) 水调歌头 赋三门津 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 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 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③,挝鼓过银山。 【注释】①人鬼:三门漳黄河河面有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 ②一峰:指黄河 中的砥柱山。 ③骑鲸客:指李白。 14.“水调歌头”是__ __名。(1 分) 15.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上阕写景由近及远,一步步推现了画面主体,层次井然。 B.“瞰”字赋予黄河以人格化,并且回应首句。 C.以黄河之“怒”衬托砥柱山之“闲”,动静成趣。 D.下阕以古典旧事;表达了词人昂扬奋发的气概。 16.清代叶燮《原诗》中称此作品“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试就此 赏析上阕。(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8分) 卢空 仝,范阳人。初隐少室山,号玉川子。家甚贫,惟图书堆积。后卜居洛城,破屋数间而 已。一奴,长须,不裏头;一婢,赤脚,老无齿。终日苦哦,邻僧送米。朝廷知其清介之节, 凡两备礼征为谏议大夫,不起。时韩愈为河南令,爱其操,敬待之。尝为恶少所恐,诉于愈 方为申理,仝复虑盗憎主人,愿罢之,愈益服其度量。元和间,月蚀,仝赋诗,意讥切当时 逆党@,愈极称工,余人稍恨之。 及祸起,仝偶与诸客会食涯书馆中,因留宿,吏卒掩捕,仝日:“我卢山人也,于众无 怨,何罪之有?”吏曰:“既云山人,来宰相宅,容非罪乎?”苍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 祸②。仝老无发,奄人于脑后加钉。先是生子名“添丁”,人以为谶云。仝性高古介僻,所 见不凡近。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 来仿效比拟,遂为—格宗师。有集一卷,今传。古诗云:“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 与鲂与,相戒慎岀入。″斯所以防前之覆辙也。仝志伓霜雪,操拟松柏,深造括囊之高,夫 何户庭之失 噫,一蹈非地,旋踵逮殃,玉石俱烂,可不痛哉 【注】①逆党:指当时宦官结成的党羽②甘露之祸:宦官作乱引发的一场诛杀之祸。 17.“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与韩愈同时代的还有 (人名)。(1分)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尝为恶少所恐( )(2)方为申理 (3)仝复虑盗憎主人( )(4)愈益服其度量(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朝廷知其清介之节爱其操,敬待之 B.诉于愈 晋于是始墨 C.相戒慎出入 蹑履相逢迎 D.因留宿 因河为池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我卢山人也,于众无怨,何罪之有?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2 题(18 分) 卢仝 仝,范阳人。初隐少室山,号玉川子。家甚贫,惟图书堆积。后卜居洛城,破屋数间而 已。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终日苦哦,邻僧送米。朝廷知其清介之.节, 凡两备礼征为谏议大夫,不起。时韩愈为河南令,爱其操,敬待之.。尝.为恶少所恐,诉于.愈, 方.为申理,仝复虑.盗憎主人,愿罢之,愈益.服其度量。元和间,月蚀,仝赋诗,意讥切当时 逆党①,愈极称工,余人稍恨之。 及祸起,仝偶与诸客会食涯书馆中,因.留宿,吏卒掩捕,仝曰:“我卢山人也,于众无 怨,何罪之有?”吏曰:“既云山人,来宰相宅,容非罪乎?”苍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 祸②。仝老无发,奄人于脑后加钉。先是生子名“添丁”,人以为谶云。仝性高古介僻,所 见不凡近。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 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有集一卷,今传。古诗云:“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 与鲂与,相.戒慎出入。”斯所以防前之覆辙也。仝志怀霜雪,操拟松柏,深造括囊之高,夫 何户庭之失。 噫,一蹈非地,旋踵逮殃,玉石俱烂,可不痛哉! 【注】①逆党:指当时宦官结成的党羽 ②甘露之祸:宦官作乱引发的一场诛杀之祸。 17.“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与韩愈同时代的还有 (人名)。(1 分)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尝.为恶少所恐 ( ) (2)方.为申理 ( ) (3)仝复虑.盗憎主人( ) (4)愈益.服其度量( )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朝廷知其清介之.节 爱其操,敬待之. B.诉于.愈 晋于.是始墨 C. 相.戒慎出入 蹑履相.逢迎 D.因.留宿 因.河为池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 分) (1)我卢山人也,于众无怨,何罪之有?
(2)苍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 21.首段写韩愈对卢仝“敬待”、“益服”、“极称”的态度,这样写的意图是 (3分) 22.除了对卢仝的赞赏,本文还表现了怎样的感情?(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萎溪石记 欧阳修 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 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②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则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 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 逢乱世,功成忐得,骄矜富贵之佚欲雨然耶?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 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③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 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④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刘金者虽不足道, 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 况欲长有北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 【注释】欧阳修在庆历五年被贬滁州任太守,次年在滁州写下了此文。 23.写出高中课本中欧阳修一篇作品的篇名《 分) 24.第①段交代了菱溪之石的 (2分) 25.对第③段“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立奇石在靠城路近的丰乐亭,把他作为当地百姓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B.丰乐亭靠城比较近,把奇石立在那里以满足当地百姓庆祝生日时好好游玩
(2)苍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 21.首段写韩愈对卢仝“敬待”、“益服”、“极称”的态度,这样写的意图是 (3 分) 22.除了对卢仝的赞赏,本文还表现了怎样的感情?(2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3-27 题(12 分) 菱溪石记 欧阳修 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 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②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则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 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 逢乱世,功成志得,骄矜富贵之佚欲雨然耶?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 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③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 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④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刘金者虽不足道, 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 况欲长有北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 也哉。 【注释】欧阳修在庆历五年被贬滁州任太守,次年在滁州写下了此文。 23.写出高中课本中欧阳修一篇作品的篇名《 》。(1 分) 24.第①段交代了菱溪之石的___ ___和__ ____ 。(2 分) 25.对第③段“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立奇石在靠城路近的丰乐亭,把他作为当地百姓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B.丰乐亭靠城比较近,把奇石立在那里以满足当地百姓庆祝生日时好好游玩
C.立奇石在靠城路近的丰乐亭,让人们在岁末除夕游赏观玩。 丰乐亭凭借离城近,推荐作为当地百姓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26.本文表达方式上有叙述有议论,试就此加以赏析。(4分) 27.文末画线句作者表明了对奇物应有的态度,即不要一人独占独赏,应与人一同欣赏,试 对此思想观点加以评价。(3分) 写作70分 28.根据以下两则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 歌,不透露个人信息。) ①人类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又—个纪念日,珠峰迎来了各种各样的登山者,包括富豪、王 子、明星、记者.…他们尽情享受着“征服”的快感。而有报道称,珠峰目前已成为世界最 高的垃圾场,在人类首次攀登时的营地附近,冰川比20年前退缩了3英里。专家警告,如 果情况得不到改善,人类的肆意无畏将会导致可怕的生态灾难降临。 ②有个朋友在大漠游览,傍晚看见天边大而圆,温润而壮丽的落日,情不自禁地跪下, 泪流满面,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落日,他被深深震撼,而最自然的反应就是跪下。其实,需 要行礼跪下的又何止是对自然. 卢湾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参考答案 (一)(16分) 1.(2分)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书写符合那个时代文学标准的作品 2.(2分)对思想的深入挖掘要有度,否则无意义这样的一个普通的认知 3.(2分)B
C.立奇石在靠城路近的丰乐亭,让人们在岁末除夕游赏观玩。 D.丰乐亭凭借离城近,推荐作为当地百姓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26.本文表达方式上有叙述有议论,试就此加以赏析。(4 分) 27.文末画线句作者表明了对奇物应有的态度,即不要一人独占独赏,应与人一同欣赏,试 对此思想观点加以评价。(3 分) 二、写作 70 分 28.根据以下两则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 歌,不透露个人信息。) ①人类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又一个纪念日,珠峰迎来了各种各样的登山者,包括富豪、王 子、明星、记者……他们尽情享受着“征服”的快感。而有报道称,珠峰目前已成为世界最 高的垃圾场,在人类首次攀登时的营地附近,冰川比 20 年前退缩了 3 英里。专家警告,如 果情况得不到改善,人类的肆意无畏将会导致可怕的生态灾难降临。 ②有个朋友在大漠游览,傍晚看见天边大而圆,温润而壮丽的落日,情不自禁地跪下, 泪流满面,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落日,他被深深震撼,而最自然的反应就是跪下。其实,需 要行礼跪下的又何止是对自然…… 卢湾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参考答案 (一)(16 分) 1.(2 分)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书写符合那个时代文学标准的作品 2.(2 分)对思想的深入挖掘要有度,否则无意义这样的一个普通的认知 3.(2 分)B
4.(3分)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人们为维持正常生活而做出拼命努力,尽一切可能地、体面 地生活着美的力量丝毫也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5.(3分)D 6.(4分) (1)态度:背离真实,过分追求所谓“深刻”。 (2)表现:尽情、夸张甚至歪曲地展示同胞的“卑劣”,以体现所谓的“深刻”。 (3)实质:牺牲民族甚至人类体面。 (二)(20分) 7.(2分)屈原离骚 8.(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沧浪亭是诗人内心诸多失意无奈释放为飘逸、旷达的一个选择。 9.(3分 (1)是失意无奈,是一种悲情 (2)是诗意,是飘逸、旷达,是一种隐逸情怀 (3)是用另一种方式心怀家国 10.(6分)CF 11.(3分)作者对现代文明对古园的侵蚀表现出无奈和担忧,提醒人们要守住我们固有的 情怀,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12.(4分) 评分标准:古老、半敞开式、有漏窗设计的特点(各1分,满分2分) 修建者、名字由来、文化情结(各1分,满分2分) 参考答案: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它以水为墙,设计有漏窗,是苏州唯一半敞开式园 林。北宋苏子美修建并曾隐居于此。它名字源于古诗,“沧浪情结”凝结着中国文人深厚的 文化情结。 (三)(6分) 13.(1)却话巴山夜雨时(2)术业有专攻(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4)但愿人长久 5)豁然开朗(6)其岸势犬牙差互(7)工欲善其事(8)后事之师 (四)(8分) 14.(1分)词牌 15.(3分)A 16.(4分) 评分标准:景象2分,胸臆1分,情景关系1分。 参考答案:上阕写黄河险峻壮观的气势,借以侧面烘托作者抒情主体中流砥柱山傲风浪、挺 天地的悠闲,表现作者不惧艰险、乐观豁达的气质和不凡抱负。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五)(18分) 17.(1分)柳宗元 18.(4分)(1)曾,曾经(2)将,将要(3)担忧,顾虑(4)更加 19.(2分)C 20.(6分) (1)我是卢山人,和大家没有结怨,(我)有什么罪呢? (2)仓促忙乱中自己也不能讲在理上(或不能为自己辩解),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祸
4.(3 分)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人们为维持正常生活而做出拼命努力,尽一切可能地、体面 地生活着 美的力量丝毫也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5.(3 分)D 6.(4 分) (1)态度:背离真实,过分追求所谓“深刻”。 (2)表现:尽情、夸张甚至歪曲地展示同胞的“卑劣”,以体现所谓的“深刻”。 (3)实质:牺牲民族甚至人类体面。 (二)(20 分) 7.(2 分)屈原 离骚 8.(2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沧浪亭是诗人内心诸多失意无奈释放为飘逸、旷达的一个选择。 9.(3 分) (1)是失意无奈,是一种悲情。 (2)是诗意,是飘逸、旷达,是一种隐逸情怀。 (3)是用另一种方式心怀家国。 10.(6 分) C F 11.(3 分)作者对现代文明对古园的侵蚀表现出无奈和担忧,提醒人们要守住我们固有的 情怀,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12.(4 分) 评分标准:古老、半敞开式、有漏窗设计的特点(各 1 分,满分 2 分) 修建者、名字由来、文化情结(各 1 分,满分 2 分) 参考答案: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它以水为墙,设计有漏窗,是苏州唯一半敞开式园 林。北宋苏子美修建并曾隐居于此。它名字源于古诗,“沧浪情结”凝结着中国文人深厚的 文化情结。 (三)(6 分) 13.(1)却话巴山夜雨时 (2)术业有专攻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但愿人长久 (5)豁然开朗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工欲善其事 (8)后事之师 (四)(8 分) 14.(1 分)词牌 15.(3 分)A 16.(4 分) 评分标准:景象 2 分,胸臆 1 分,情景关系 1 分。 参考答案:上阕写黄河险峻壮观的气势,借以侧面烘托作者抒情主体中流砥柱山傲风浪、挺 天地的悠闲,表现作者不惧艰险、乐观豁达的气质和不凡抱负。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五)(18 分) 17.(1 分)柳宗元 18.(4 分)(l)曾,曾经 (2)将,将要 (3)担忧,顾虑 (4)更加 19.(2 分) C 20.(6 分) (1)我是卢山人,和大家没有结怨,(我)有什么罪呢? (2)仓促忙乱中自己也不能讲在理上(或不能为自己辩解),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