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ll·巢湖一检】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的农业 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堿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粗放牧业;南方民 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 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度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史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 天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 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 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 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 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 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 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 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士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 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力不敌中原朝延时,有 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采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 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 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 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欠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几干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 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采,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 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 第-1一页共29页
第- 1 -页 共29页 【2011·巢湖一检】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的农业 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粗放牧业;南方民 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 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度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史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 天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 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 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 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 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 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 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 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 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力不敌中原朝延时,有 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采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 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 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 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欠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 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采,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 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
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料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 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 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 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 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夸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产品,如谷物 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 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陵,交通不便, 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为 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有过分裂,但 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赖,将各民族社会生活中 内在需求紧密结舍在一起所形成的。 B.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 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中原,都表明边 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 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理上说明中华 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 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人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这说明汉族强 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 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问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 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D.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 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 lC项。C项表述与原文不一致,原文说“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 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指的是中原、北方和南方三者之间。【评分提示】正确得3分 2D项。“农业生产力则可以独立发展”错误,原文说“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评 分提示】3分。 3C项。A项,“有相当大的困难”不合文意。B项,“委屈地”不合文意,从文章内容看,北方 民族是主动愿意的靠拢甚至合聚。D项无中生有,“超越世界其他民族”不是作者的观点。【评分提 第-2-页共29页
第- 2 -页 共29页 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料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 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 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 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 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夸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产品,如谷物、 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 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陵,交通不便, 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为 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有过分裂,但 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赖,将各民族社会生活中 内在需求紧密结舍在一起所形成的。 B.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 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中原,都表明边 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 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理上说明中华 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 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人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这说明汉族强 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 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问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 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D.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 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 1.C 项。C 项表述与原文不一致,原文说“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 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指的是中原、北方和南方三者之间。【评分提示】正确得 3 分。 2.D 项。“农业生产力则可以独立发展”错误,原文说“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评 分提示】3 分。 3.C 项。A 项,“有相当大的困难”不合文意。B 项,“委屈地”不合文意,从文章内容看,北方 民族是主动愿意的靠拢甚至合聚。D 项无中生有,“超越世界其他民族”不是作者的观点。【评分提
】3分。 【2011·佛山顺德期末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心理学与文学 (瑞士)荣格 (1)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 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可望以此揭示使人 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因此,心理学家就面临着两种独特的、彼此有区别的任务,并且必须 以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考察它们。 (2)就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必须考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这种产物带有明显的 意图和自觉的形式;而就艺术家来说,我们要研究的则是心理结构本身。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应 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对某一明确限定的、具体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活 生生的、富于创造性的人类当作一种独特的个性来加以分析。尽管这两项任务紧密相关甚至相互依 存,但谁也不能为对方提供所寻求的解释 (3)要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家作出结论,或者反过来,要通过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作出结论,显 然都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作出某些结论,但这些结论不可能是绝对的,它们最多是可能的臆测或 碰巧的猜想而已。知道歌德和他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或多或少有助于我们懂得浮士德的叫喊:“母 亲们——母亲们——听起来是多么奇怪哟!虽然我们从歌德这个人身上可以准确无误地感觉到母子 之间确有一种很深的联系,然而这并不足以使我们明白,从歌德对母亲的依恋中,如何能产生出浮 土德戏剧本身。同样,从相反的方向来推论也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尽管尼伯龙根所生活的充满 英雄气概的男性世界,与瓦格纳身上具有的某种病态的女性气质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潜在的联系, 但在《尼伯龙根的戒指》这部作品里,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我们辨认和推断岀瓦格纳偶尔喜欢穿 女性服装 这一事实。 (4)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允许我们建立起我们所希望的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 第-3-页共29页
第- 3 -页 共29页 示】3 分。 【2011·佛山顺德期末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心理学与文学 (瑞士) 荣格 (1)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 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可望以此揭示使人 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因此,心理学家就面临着两种独特的、彼此有区别的任务,并且必须 以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考察它们。 (2)就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必须考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这种产物带有明显的 意图和自觉的形式;而就艺术家来说,我们要研究的则是心理结构本身。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应 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对某一明确限定的、具体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活 生生的、富于创造性的人类当作一种独特的个性来加以分析。尽管这两项任务紧密相关甚至相互依 存,但谁也不能为对方提供所寻求的解释。 (3)要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家作出结论,或者反过来,要通过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作出结论,显 然都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作出某些结论,但这些结论不可能是绝对的,它们最多是可能的臆测或 碰巧的猜想而已。知道歌德和他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或多或少有助于我们懂得浮士德的叫喊:“母 亲们——母亲们——听起来是多么奇怪哟!”虽然我们从歌德这个人身上可以准确无误地感觉到母子 之间确有一种很深的联系,然而这并不足以使我们明白,从歌德对母亲的依恋中,如何能产生出浮 士德戏剧本身。同样,从相反的方向来推论也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尽管尼伯龙根所生活的充满 英雄气概的男性世界,与瓦格纳身上具有的某种病态的女性气质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潜在的联系, 但在《尼伯龙根的戒指》这部作品里,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我们辨认和推断出瓦格纳偶尔喜欢穿 女性服装 这一事实。 (4)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允许我们建立起我们所希望的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
果联系。只有在心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 心理学家应满足于从精神生活的起点上,也就是说,在一种更具复杂性的层次上,对所发生的心理 事件作不同程度的广泛描述,对错综复杂的心理脉络作生动的描绘。 (5)心理学家绝不会放弃要求在复杂的心理事件中研究和建立因果联系的主张,然而他又绝不 可能在最完满的意义上实践这一主张,因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它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挫败了一切希望建立理性程式的企图。任何一种对刺激的反应,都可以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但 是,创造性活动与单纯的反应是完全对立的,它将永远使人类难以理解。我们只能描述其表现飛式 它可能被朦胧地感受到,但不可能被完全把握住。心理学和艺术硏究将永远不得不相互求助,而不 会是由一方去削弱另一方。 (6)心理事件是可以推导的,这是心理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心理产物是某种自在自为的东西而 不管艺术家个人有什么问题,这是艺术研究的条原理。这两条原理,尽管是相对的,但都是正确 的。 选自《荣格文集》,冯川译) 12一13题为选择题,答案填涂在客观题答题区域上。(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 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两项是()()(5分) A.人的心理是科学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因而心理学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 B.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 C.除了在心理生理的本能和反应领域内的事物,我们都能运用因果联系去分析 D.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所体现的创造性的一面能最充分地表现在人的生命中 E.心理事件可以推导,但艺术这种创造性活动却不能建立理性的程式 13.下列关于“艺术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种复杂心理活动产物 B.是一种自在自为的东西 C.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D.是一种心理生理的本能 14.阅读第(3)段,填空(4分):本段作者举了两个事例来说明道理。举歌德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而举瓦格纳的例子则是为了说明 15.完全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文学艺术,存在怎样的困弊?请从目前心理学的不足和艺术的特性两 个方面回答。(4分) 第-4-页共29页
第- 4 -页 共29页 果联系。只有在心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 心理学家应满足于从精神生活的起点上,也就是说,在一种更具复杂性的层次上,对所发生的心理 事件作不同程度的广泛描述,对错综复杂的心理脉络作生动的描绘。 (5)心理学家绝不会放弃要求在复杂的心理事件中研究和建立因果联系的主张,然而他又绝不 可能在最完满的意义上实践这一主张,因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 (它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挫败了一切希望建立理性程式的企图。任何一种对刺激的反应,都可以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但 是,创造性活动与单纯的反应是完全对立的,它将永远使人类难以理解。我们只能描述其表现形式: 它可能被朦胧地感受到,但不可能被完全把握住。心理学和艺术研究将永远不得不相互求助,而不 会是由一方去削弱另一方。 (6)心理事件是可以推导的,这是心理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心理产物是某种自在自为的东西而 不管艺术家个人有什么问题,这是艺术研究的—条原理。这两条原理,尽管是相对的,但都是正确 的。 (选自《荣格文集》,冯川译) 12 一 13 题为选择题,答案填涂在客观题答题区域上。(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 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两项是 ( ) ( ) (5 分) A.人的心理是科学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因而心理学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 B.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 C.除了在心理生理的本能和反应领域内的事物,我们都能运用因果联系去分析。 D.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所体现的创造性的一面能最充分地表现在人的生命中。 E.心理事件可以推导,但艺术这种创造性活动却不能建立理性的程式。 13.下列关于“艺术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是一种复杂心理活动产物 B.是一种自在自为的东西 C.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D.是一种心理生理的本能 14.阅读第(3)段,填空(4 分):本段作者举了两个事例来说明道理。举歌德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举瓦格纳的例子则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完全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文学艺术,存在怎样的困弊? 请从目前心理学的不足和艺术的特性两 个方面回答。(4 分)
12.(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CD.(C.与原文意思相反,原文为“只有在心 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 D.主宾颠倒,原文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13.(3分)D.(“是一种心理生理的本能”是心理事件的特点,而不是艺术作品的特点。) (4分) (1)从心理学角度对艺术家独特的个性进行分析,不能解释艺术作品是如何形成的。 (2)从心理学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不能解释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说明:照抄本段第一个句子,而不能说出“结论”的具体含义的,只给2分。 15.(4分,每一点2分1)心理学方面:目前心理学还未能建立起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果系, 因而无法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也无法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 (2)艺术方面: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难以像心理事件一样能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因而很 难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也难以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 【2011·佛山顺德期末考】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19~21题。(15分) 文化节目收视下滑:期待建设性互动 《百家讲坛》收视率已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舆论普遍不太乐观,认为这个影响很大 的节目进入了“衰退期”。 (1)记者:《百家讲坛》的起落是不是说明:学术通俗娱乐化可能行不通的 梁永安(文化学专家):我觉得现在下这种判断还为时尚早。一档节目起起落落很正常,社会的 焦点总是在不断转移,比如当前的股市楼市、金融风暴等问题,一时之间,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 有所减弱也算正常。 何况《百家讲坛》原来的定位就不是学术,也就谈不上什么学术通俗化。准确来说,它立该属 于文化传播平台,而不是学术硏究的专业空间。最明显的特征是:演讲者并不提供自己独特的材料 发现或者体系构建。比如于丹就很聪明,声明自己是在学术的“墙外″讲《论语》,与真正的经学研 究区隔开来,阐发自己的感受。舆论以为她对学术话语有所威胁,其实完全没有,学术自有学术的 一套研究体系、学理化的表达方式 (2)那么您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永安∶我想它可能面临困顿期的内容资源的转型。《百家讲坛》的听众,主要是生于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的人,他们对三国、《论语》等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而新代人却未必买帐,且不说新一 第-5-页共29页
第- 5 -页 共29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2.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C D. (C.与原文意思相反,原文为“只有在心 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 D.主宾颠倒,原文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13.(3 分)D.(“是一种心理生理的本能”是心理事件的特点,而不是艺术作品的特点。) 14. (4 分) (1)从心理学角度对艺术家独特的个性进行分析,不能解释艺术作品是如何形成的。 (2)从心理学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不能解释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说明:照抄本段第一个句子,而不能说出“结论”的具体含义的,只给 2 分。) 15.(4 分,每一点 2 分)(1)心理学方面:目前心理学还未能建立起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果系, 因而无法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也无法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 (2) 艺术方面: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难以像心理事件一样能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因而很 难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也难以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 【2011·佛山顺德期末考】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 19~21 题。(15 分) 文化节目收视下滑:期待建设性互动 《百家讲坛》收视率已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舆论普遍不太乐观,认为这个影响很大 的节目进入了“衰退期”。 (1)记者:《百家讲坛》的起落是不是说明:学术通俗娱乐化可能行不通的? 梁永安 (文化学专家):我觉得现在下这种判断还为时尚早。一档节目起起落落很正常,社会的 焦点总是在不断转移,比如当前的股市楼市、金融风暴等问题,一时之间,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 有所减弱也算正常。 何况《百家讲坛》原来的定位就不是学术,也就谈不上什么学术通俗化。准确来说,它立该属 于文化传播平台,而不是学术研究的专业空间。最明显的特征是:演讲者并不提供自己独特的材料 发现或者体系构建。比如于丹就很聪明,声明自己是在学术的“墙外”讲《论语》,与真正的经学研 究区隔开来,阐发自己的感受。舆论以为她对学术话语有所威胁,其实完全没有,学术自有学术的 一套研究体系、学理化的表达方式。 (2)那么您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永安:我想它可能面临困顿期的内容资源的转型。《百家讲坛》的听众,主要是生于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的人,他们对三国、《论语》等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而新一代人却未必买帐,且不说新一
代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仅仅是新代的彷徨迷茫和生存焦虑,目前就很少有主流文化节目能够切中 所以《百家讲坛》能否在当代全球景观下,开掘新的内容资源,在年轻人的心灵引起共鸣,是节目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3)记者:或许文化传播类节目本就不用追求轰动效应,默默把“高端路线”坚持下去,才是 常态? 梁永安:那倒未必。国外的文化节目,持续走红几十年的不在少数。比如美国的脱口秀、BBC 的历史专题等。这些节目也经历过低谷,只是当观众耳熟能详到自己都能掰的时候,节目完成了自 我升级,让人重新获得惊喜,也就重新赢得了观众。《百家讲坛》中即使被称为“心灵鸡汤”的于丹 说《论语》,往往也是采取简化问题的方式讲解,似乎如此来,生活的困顿一下子就很容易想通, 其实这并不顶用。只有首先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观众才能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 取智慧,让历史焕发出高度的启示性,这样的讲述,才能切中当代青年人真实的生命状态,才会有 持续的社会影响力 (4)记者:换句话说,您不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反而是一种遗憾? 梁永安:是的。类似的文化栏目很有必要。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百家讲坛》 仅仅是个起步。我们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方面太需要有人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 《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样式刚刚萌芽,有待成长。与其批评,不如抱着建设性的态度。 (5)记者:其实不只是对《百家讲坛》,只要对一种文化现象不满,抱怨远甚于建设,已经成 为舆论的习惯心态。 梁永安:世界知名栏目之所以能几十年办下来,是因为它们的受众不是简单的受众,会主动介 入,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我们些受众并不主动参与,只被动等待, 不满,也不抱着建设心态让它更受欢迎,反而是诉诸抱怨来获得心理满足。 眼下,各种文化观点几乎都能找到依据,其实也就是找不到绝对的依据,只能做出自己的相对 第-6-页共29页
第- 6 -页 共29页 代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仅仅是新一代的彷徨迷茫和生存焦虑,目前就很少有主流文化节目能够切中。 所以《百家讲坛》能否在当代全球景观下,开掘新的内容资源,在年轻人的心灵引起共鸣,是节目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3)记者:或许文化传播类节目本就不用追求轰动效应,默默把“高端路线”坚持下去,才是 常态? 梁永安:那倒未必。国外的文化节目,持续走红几十年的不在少数。比如美国的脱口秀、BBC 的历史专题等。这些节目也经历过低谷,只是当观众耳熟能详到自己都能掰的时候,节目完成了自 我升级,让人重新获得惊喜,也就重新赢得了观众。《百家讲坛》中即使被称为“心灵鸡汤”的于丹 说《论语》,往往也是采取简化问题的方式讲解,似乎如此一来,生活的困顿一下子就很容易想通, 其实这并不顶用。只有首先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观众才能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 取智慧,让历史焕发出高度的启示性,这样的讲述,才能切中当代青年人真实的生命状态,才会有 持续的社会影响力。 (4)记者:换句话说,您不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反而是一种遗憾? 梁永安:是的。类似的文化栏目很有必要。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百家讲坛》 仅仅是个起步。我们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方面太需要有人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 《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样式刚刚萌芽,有待成长。与其批评,不如抱着建设性的态度。 (5)记者:其实不只是对《百家讲坛》,只要对一种文化现象不满,抱怨远甚于建设,已经成 为舆论的习惯心态。 梁永安:世界知名栏目之所以能几十年办下来,是因为它们的受众不是简单的受众,会主动介 入,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我们一些受众并不主动参与,只被动等待, 一旦不满,也不抱着建设心态让它更受欢迎,反而是诉诸抱怨来获得心理满足。 眼下,各种文化观点几乎都能找到依据,其实也就是找不到绝对的依据,只能做出自己的相对
判断。人们已经习惯拿有用有效去判断,而不是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所以很多文化产品带有 消费特性,一旦不合口味,人们马上就会抛弃。就算它本身有珍贵的潜力可挖掘,也不觉得珍贵。 这其实并不理性。如果受众不积极参与良性互动,任何文化都将失去内在更新的能力 将失去内在更新的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文化传播“高端路线”的具体含义。(4分) 答 20.对于文化节目收视下滑这一现象,被采访的专家与社会舆论(记者)看法有什么不同?(5分) 21.依据专家梁永安观点,文化节目如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社会影响力”?请 从节目举办方和受众方两个方面具体回答。(6分) 答 19.(4分,每一点2分1)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方式为学术研究的方式(非通俗的方式) 3(2)文化类节目传播的内容为三国、《论语》等传统经典(不考虑现在年轻人的需要) (5分)(1)专家认为文化节目作为一档节目起落很正常,而舆论普遍对此不太乐观(1分)。(2)专家 认为《百家讲坛》仅仅是个起步,需要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而舆论认为进入了“衰退期 (2分)。(3)专家认为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文化栏目很有必要;而舆论记者) 人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2分)。 21.(6分)一)节目举办方:(1)文化节目要开掘新的内容资源,能够切中年轻人的需要,能引起年轻 人的心灵共鸣;(2)文化节目要摒弃凡事简化问题的讲解方式,要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 观众,让观众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取智慧,获得启示。(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二点给3 (二)受受众方:(1)受众要主动介入文化节目,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 不要只是以诉诸抱怨的方式获得心理满足。(2)对待文化节目,受众不能用有用有效商品的消费特征) 去决定取舍,而要从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去进行深入挖掘。(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二 点给3分) 【2011·海淀一模】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4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 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 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 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 在大汶口文化晩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 出土了距今5500-6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 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 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 第-7一页共29页
第- 7 -页 共29页 判断。人们已经习惯拿有用有效去判断,而不是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所以很多文化产品带有 消费特性,一旦不合口味,人们马上就会抛弃。就算它本身有珍贵的潜力可挖掘,也不觉得珍贵。 这其实并不理性。如果受众不积极参与良性互动,任何文化都将失去内在更新的能力。 将失去内在更新的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文化传播“高端路线”的具体含义。(4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对于文化节目收视下滑这一现象,被采访的专家与社会舆论 (记者) 看法有什么不同? (5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依据专家梁永安观点,文化节目如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社会影响力”?请 从节目举办方和受众方两个方面具体回答。 (6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 分,每一点 2 分)(1)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方式为学术研究的方式(非通俗的方式); (2) 文化类节目传播的内容为三国、 《论语》等传统经典(不考虑现在年轻人的需要)。 20.(5 分)(1)专家认为文化节目作为一档节目起落很正常,而舆论普遍对此不太乐观(1 分)。(2)专家 认为《百家讲坛》仅仅是个起步,需要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而舆论认为进入了“衰退期” (2 分)。(3)专家认为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文化栏目很有必要;而舆论(记者) 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2 分)。 21.(6 分)(一)节目举办方:(1)文化节目要开掘新的内容资源,能够切中年轻人的需要,能引起年轻 人的心灵共鸣;(2)文化节目要摒弃凡事简化问题的讲解方式,要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 观众,让观众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取智慧,获得启示。(3 分,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二点给 3 分) (二)受受众方:(1)受众要主动介入文化节目,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 不要只是以诉诸抱怨的方式获得心理满足。(2)对待文化节目,受众不能用有用有效(商品的消费特征) 去决定取舍,而要从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去进行深入挖掘。(3 分,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二 点给 3 分) 【2011·海淀一模】四、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4 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 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 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 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 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 出土了距今 5500―6000 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 83 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 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 5000 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 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
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 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 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 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 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 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 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 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 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給。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 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4.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 同?(5分) 13.(3分)B(“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部进行权力争斗”不是新石器时代宴饮 活动的目的,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14.(5分) (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竞争性宴饮”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礼仪性宴饮” 国家内部出现了等级分化 (2)用餐器皿不同:“竞争性宴饮”使用陶器:“礼仪性宴饮”使用青铜器。 (3)宴饮目的不同:“竞争性宴饮”的目的是证明部落实力强大;“礼仪性宴饮”的目的是上 层贵族巩固权力,显示富贵:国家宣扬国威,显示富足 (5分,前两条每条1分。第3条3分;未概述,照抄原文者酌情扣1-2分) 【201l·杭州一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l题。(12分)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 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 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 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 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 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 第-8-页共29页
第- 8 -页 共29页 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 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 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 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 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 4000 年前, 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 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 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 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 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D.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4.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 同?(5 分) 13.(3 分)B (“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部进行权力争斗”不是新石器时代宴饮 活动的目的,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14.(5 分) (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竞争性宴饮”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礼仪性宴饮” 国家内部出现了等级分化。 (2)用餐器皿不同:“竞争性宴饮”使用陶器;“礼仪性宴饮”使用青铜器。 (3)宴饮目的不同:“竞争性宴饮”的目的是证明部落实力强大;“礼仪性宴饮”的目的是上 层贵族巩固权力,显示富贵;国家宣扬国威,显示富足。 (5 分,前两条每条 1 分。第 3 条 3 分;未概述,照抄原文者酌情扣 1—2 分) 【2011·杭州一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 一 ll 题。(12 分)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 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 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 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 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 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
明史对狂人狂言的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 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岀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 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 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 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 与阮籍两位狂土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 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 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 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 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句话概括得很好, 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 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口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 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 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0就说“场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 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 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 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岀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8.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被看作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受孔子、庄子思想影响,狂言狂行得 第-9-页共29页
第- 9 -页 共29页 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 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 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 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 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 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 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 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 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 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 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 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 l7 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 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 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0 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 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 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 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8.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被看作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受孔子、庄子思想影响,狂言狂行得
到了社会的普遍宽容与保护。 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 的艺术典型。 C.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 格。 D.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 的,就沦为了匠人、匠气 9.下面对引用米歇尔·福柯话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西方文化一直视“痴狂”是理性的、非人性的“罪恶 B.说明理性与命题是矛盾的,癫狂属于命题,所以是非理性的 说明理性与命题是一致的,癫狂本质上还是属于非理性的 D.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 10.联系上下文,解释痴狂之风“起于雅”“终于俗”的内涵。(4分 11.根据文意,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化看待“痴狂”的根本不同。(2分 10.起于雅:痴狂最初只是艺术家为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揭示真理而采用的艺术形态。 终于俗:痴狂最终成了一些不狂而自命为“狂”的艺术家,向社会宣称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甚至是为获取更多利益的手段。(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中国认为“痴狂”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智慧、艺术的智慧、生存的智慧);西方认为“痴狂”是 非理性的,非人性的。(2分,各1分) 【2011·杭州一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里柯克 我们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我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它使我们大伙儿都体会到: 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我们决定用鲜花点缀房 间,在壁炉上摆些格言。我们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因为在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 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 新帽子。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 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 似乎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沿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 合 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之外的安排,我们准备雇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 第-10-页共29页
第- 10 -页 共29页 到了社会的普遍宽容与保护。 B.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 的艺术典型。 C.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 格。 D.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 的,就沦为了匠人、匠气。 . 9.下面对引用米歇尔·福柯话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西方文化一直视“痴狂”是理性的、非人性的“罪恶”。 B.说明理性与命题是矛盾的,癫狂属于命题,所以是非理性的。 C.说明理性与命题是一致的,癫狂本质上还是属于非理性的。 D.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 10.联系上下文,解释痴狂之风“起于雅”“终于俗”的内涵。(4 分) 11.根据文意,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化看待“痴狂”的根本不同。(2 分) 8. A 9.D 10.起于雅:痴狂最初只是艺术家为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揭示真理而采用的艺术形态。 终于俗:痴狂最终成了一些不狂而自命为“狂”的艺术家,向社会宣称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甚至是为获取更多利益的手段。 (4 分,各 2 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1.中国认为“痴狂”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智慧、艺术的智慧、生存的智慧);西方认为“痴狂”是 非理性的,非人性的。(2 分,各 1 分) 【2011·杭州一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2—16 题。(20 分)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里柯克 我们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我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它使我们大伙儿都体会到: 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我们决定用鲜花点缀房 间,在壁炉上摆些格言。我们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因为在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 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 新帽子。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 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 似乎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沿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 合适。 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之外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