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乐山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词汇学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53,文件大小:206KB,团购合买
1.字和词 2.单音词和复音词 3.词汇的发展 4.古今词义的异同 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同义词 7.典故性语词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古代汉语词汇学 仕 梅 2004年10-11月

1 古代汉语词汇学 吉 仕 梅 2004 年 10--11 月

第四章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部分既是学习的难点,又是重点。学习是时要注意掌握常用 词,常用词以实词为主;除此以外,要勤査工具书。古代汉语词汇学虽然很重要, 但在整个古汉语的研究中,是很薄弱的。总的说来,其研究方法陈旧,没有一套 很完善的专著,有的书虽然引用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语义学的 术语,如义位、义素、语义场等,但还不能把它们彻底地贯穿于词汇研究中,还 显得有些囫囵吞枣。教学中尽量避免太多的新名词,紧密结合古书实际,以期达 到帮助大家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书目: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许威汉《汉语词汇 学引论》、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教学内容: 1.字和词 2.单音词和复音词 3.词汇的发展 4.古今词义的异同 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同义词 7.典故性语词

2 第四章 词 汇 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部分既是学习的难点,又是重点。学习是时要注意掌握常用 词,常用词以实词为主;除此以外,要勤查工具书。古代汉语词汇学虽然很重要, 但在整个古汉语的研究中,是很薄弱的。总的说来,其研究方法陈旧,没有一套 很完善的专著,有的书虽然引用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语义学的 术语,如义位、义素、语义场等,但还不能把它们彻底地贯穿于词汇研究中,还 显得有些囫囵吞枣。教学中尽量避免太多的新名词,紧密结合古书实际,以期达 到帮助大家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书目: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许威汉《汉语词汇 学引论》、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教学内容: 1.字和词 2.单音词和复音词 3.词汇的发展 4.古今词义的异同 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同义词 7.典故性语词

第一节 字和词 研究古汉语词汇,首先就得从字谈起。在传统语言学中,字和词的区分是 不大严格的。传统语言学家所谓的字,往往就是词,而实际上字和词之间并不能 划等号。 字和词的区别:简单地说,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而词是音、义结合的 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在文言中, 大多数情况是: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左传·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七个字就是七个词。但有的时候,一个汉字记录的只是词的一个语素,如“朋友”。 有时一个汉字只记录词中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如“蟋蟀”。 在一般情况下,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因为在造字之 初一般是一词造一字,一字记一词,字、词对应较整齐。但是在汉字和词的发展 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字同词和异词同字的现象。 异词同字: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意义毫无关系的词。如同形字、假借 字、通假字(记录本字和通假字) 同形字,如 怕:①(b):恬淡、淡泊。司马相如《子虚赋》:“怕乎无为,愴乎自持。” (dan恬静,清静)《说文》:“怕,无为也。”这个词后来用“泊”字表示。②(pa) 害怕,惧怕。元稹《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醜①形容词,相貌难看。《西门豹治邺》:“呼河伯妇来,视其好醜”②名 词,类。《尔雅·释鸟》:“凫,雁醜。” 刀:①本义是一种兵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于安平之世而刀剑不 离于身。”②小船。《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后来又专造 个“舸”表小船。吴均《赠王桂阳》:“行衣侵晓露,征舸犯夜湍。” 夫:①成年男子。贾谊《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假借为②指 示代词“那”。《战国策·齐策四》:“乃歌乎长铗归来者也。”③句末语气词,《论 语·子罕》:“逝者如斯夫!”表感叹语气。 耐:①从而(颊毛)从寸(表法度)。剃除胡须,古代一种轻刑。《后汉书·陈 宠传》:“今律令死刑六百二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②通“能”。《论衡·率性》:

3 第一节 字和词 研究古汉语词汇,首先就得从字谈起。在传统语言学中,字和词的区分是 不大严格的。传统语言学家所谓的字,往往就是词,而实际上字和词之间并不能 划等号。 字和词的区别:简单地说,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而词是音、义结合的 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在文言中, 大多数情况是: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左传·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七个字就是七个词。但有的时候,一个汉字记录的只是词的一个语素,如“朋友”。 有时一个汉字只记录词中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如“蟋蟀”。 在一般情况下,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因为在造字之 初一般是一词造一字,一字记一词,字、词对应较整齐。但是在汉字和词的发展 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字同词和异词同字的现象。 异词同字: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意义毫无关系的词。如同形字、假借 字、通假字(记录本字和通假字)。 同形字,如: 怕:①(bó):恬淡、淡泊。司马相如《子虚赋》:“怕乎无为,憺乎自持。” (dàn 恬静,清静)《说文》:“怕,无为也。”这个词后来用“泊”字表示。②(pà) 害怕,惧怕。元稹《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醜①形容词,相貌难看。《西门豹治邺》:“呼河伯妇来,视其好醜” ②名 词,类。《尔雅·释鸟》:“凫,雁醜。” 刀:①本义是一种兵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于安平之世而刀剑不 离于身。”②小船。《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后来又专造一 个“舠”表小船。吴均《赠王桂阳》:“行衣侵晓露,征舠犯夜湍。” 夫: ①成年男子。贾谊《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假借为②指 示代词“那”。《战国策·齐策四》:“乃歌乎长铗归来者也。”③句末语气词,《论 语·子罕》:“逝者如斯夫!”表感叹语气。 耐:①从而(颊毛)从寸(表法度)。剃除胡须,古代一种轻刑。《后汉书·陈 宠传》:“今律令死刑六百二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②通“能”。《论衡·率性》:

“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 异字同词:同一个词可以采用不同的书写形式。如异体字、通假字、古今 字、繁简字。“期”,表示“周”义,期年、期月,也可用“菁”。记录“背叛”义 可用“叛”,有时也可用“畔”。“娶妻”这个意义,可用“取”,也可用“娶”。表 抵押”的“质”,可用“質”,也可用“质”。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古代汉语中字和词是有区别的。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学 是以词为单位而不是字 注意:古代的注释书、字书、韵书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是词,如“虚 字”、“连绵字”实际是虚词、连绵词。而说“词”“辞”时则专指虚词。 =表音符号(联绵词的组成部分) 不成词语素 字人=语素1成词语素 单音词 =词 第二节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汉语单音词占优势 所谓单音词,是指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言里是一个汉字记录 个词。单音词在古代汉语中占优势,特别是在先秦汉语里这一点尤其明显。据统 计,《诗经》中单音词占90.3%,《左传》89%,《史记》、《尔雅》占用80%。而现 代汉语普通话的一般词汇中,复音词却占了80%左右。古代汉语中单音词不仅数 量多,而且使用频率远比复音词高 古汉语词汇主要由单音词构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一)汉字的特点 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的方块汉字作为表达意义的符号,而汉字又是表意体 系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这为单音词 的产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可以说,古汉语单音词占主导地位,是古汉语词汇 与作为表意符号的汉字的单音节、表意性、独立性等特点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4 “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 异字同词:同一个词可以采用不同的书写形式。如异体字、通假字、古今 字、繁简字。“期”,表示“周”义,期年、期月,也可用“朞”。记录“背叛”义 可用“叛”,有时也可用“畔”。“娶妻”这个意义,可用“取”,也可用“娶”。表 “抵押”的“质”,可用“質”,也可用“质”。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古代汉语中字和词是有区别的。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学, 是以词为单位而不是字。 注意:古代的注释书、字书、韵书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是词,如“虚 字”、“连绵字”实际是虚词、连绵词。而说“词”“辞”时则专指虚词。 =表音符号(联绵词的组成部分) 不成词语素 成词语素 =词 第二节 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古汉语单音词占优势 所谓单音词,是指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言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 个词。单音词在古代汉语中占优势,特别是在先秦汉语里这一点尤其明显。据统 计,《诗经》中单音词占 90.3%,《左传》89%,《史记》、《尔雅》占用 80%。而现 代汉语普通话的一般词汇中,复音词却占了 80%左右。古代汉语中单音词不仅数 量多,而且使用频率远比复音词高。 古汉语词汇主要由单音词构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一)汉字的特点 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的方块汉字作为表达意义的符号,而汉字又是表意体 系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这为单音词 的产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可以说,古汉语单音词占主导地位,是古汉语词汇 与作为表意符号的汉字的单音节、表意性、独立性等特点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字 单音词 =语素

(二)书写条件 我们知道,上古时代的书写条件是相当困难的。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是怎 样书写的呢?最初是把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就是 那个时代的“书籍”。稍后,古人发明了简札,把字刻在竹简和木札上(至发明笔 墨后,才改用笔墨书写),再串联起来成为“书”。这样的书写条件,当然就要求 文字越简单越好。因此,古人在写文章时,总是力求用最少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单音词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在古汉语词汇中所占的比例就非常大 (三)书面语与口语分离 古人写的文章是当时的书面语,书面语主要是供人看的,与口语差别较大 我们很难想象,古人说的话就跟他们写的文章一样简略。比较合乎情理的结论应 该是:古代书面语与口语是分离的。古汉语书面语虽然以口语为基础,但却有许 多与口语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越来越突出。口语则成为另外一种语言形式,它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 紧密相关。当然口语的发展也不断地影响着书面语的发展,但始终未能像现代汉 语一样与书面语逐渐合流。书面语作为古代汉语的正宗,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而 口语反而长期被人们忽略。虽然偶尔有一两部作品记录了口语,但与书面语比较 起来,那就微不足道了。我们所讲的古代汉语,实际上只是古代汉语书面语,并 不包括口语。古汉语书面语与口语有许多差别,如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但主 要差别在于词型,书面语以单音词为主,口语以复音词为主。因此,书面语与口 语的分离是造成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的重要原因。 了解了单音词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占优势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一般来说,古 书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难怪古人往往是字词不分。我们在阅读古书时,注意不 要以今天的双音词去误解古代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或其他结构。(正由于单 音词占优势,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难怪古人会字词不分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5 (二)书写条件 我们知道,上古时代的书写条件是相当困难的。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是怎 样书写的呢?最初是把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就是 那个时代的“书籍”。稍后,古人发明了简札,把字刻在竹简和木札上(至发明笔 墨后,才改用笔墨书写),再串联起来成为“书”。这样的书写条件,当然就要求 文字越简单越好。因此,古人在写文章时,总是力求用最少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单音词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在古汉语词汇中所占的比例就非常大。 (三)书面语与口语分离 古人写的文章是当时的书面语,书面语主要是供人看的,与口语差别较大。 我们很难想象,古人说的话就跟他们写的文章一样简略。比较合乎情理的结论应 该是:古代书面语与口语是分离的。古汉语书面语虽然以口语为基础,但却有许 多与口语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越来越突出。口语则成为另外一种语言形式,它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 紧密相关。当然口语的发展也不断地影响着书面语的发展,但始终未能像现代汉 语一样与书面语逐渐合流。书面语作为古代汉语的正宗,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而 口语反而长期被人们忽略。虽然偶尔有一两部作品记录了口语,但与书面语比较 起来,那就微不足道了。我们所讲的古代汉语,实际上只是古代汉语书面语,并 不包括口语。古汉语书面语与口语有许多差别,如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但主 要差别在于词型,书面语以单音词为主,口语以复音词为主。因此,书面语与口 语的分离是造成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的重要原因。 了解了单音词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占优势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一般来说,古 书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难怪古人往往是字词不分。我们在阅读古书时,注意不 要以今天的双音词去误解古代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或其他结构。(正由于单 音词占优势,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难怪古人会字词不分)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春秋·内篇·杂说下》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长恨歌》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汉书·霍光传》 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易经·丰卦》 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 《韩非子·存韩》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荀子·解蔽》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老师费财,亦无益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荀子·王制》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卦) 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韩非子·外左上》 故圣人以身体之。 《淮南子·汜论》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齐策》 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齐风·东方未明》 当然,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一部分是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古代两个经 常连用的单音词,有的很早就成为一个复音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如“地方”, 在古代就成为一个复音词,表示“领域”“区域面积”的意思,《管子·地势》 “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地方甚大。”“当时”在古代作为一个复音词使用,其 意义和现代的“当时”相同,《孙子·作战》:“虽当时有用兵之术,不能防其后 患。”同样两个字,在古书中有时是一个复音词,有时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两者 意义不同,要注意根据上下文分辨清楚。 二、复音词 复音词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 6

6 《晏子春秋·内篇·杂说下》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长恨歌》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汉书·霍光传》 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易经·丰卦》 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 《韩非子·存韩》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荀子·解蔽》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老师费财,亦无益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荀子·王制》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卦》 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 《韩非子·外左上》 故圣人以身体之。 《淮南子·汜论》 璧有瑕,请指示王。 《史记·廉蔺列传》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齐策》 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商君书·更法》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齐风·东方未明》 当然,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一部分是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古代两个经 常连用的单音词,有的很早就成为一个复音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如“地方”, 在古代就成为一个复音词,表示“领域”“区域面积”的意思,《管子·地势》: “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地方甚大。”“当时”在古代作为一个复音词使用,其 意义和现代的“当时”相同,《孙子·作战》:“虽当时有用兵之术,不能防其后 患。”同样两个字,在古书中有时是一个复音词,有时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两者 意义不同,要注意根据上下文分辨清楚。 二、复音词 复音词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主要优势,但单音词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造成过多 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影响交际。因此单音词必须向复音词发展。同时,单音词构 成能力强,演变为复音词也就有了可能。事实上,在两汉时期,复音词就逐渐多 了起来,有的词在先秦时是单音词,《左传·隐公元年》:“于是缮甲兵,具卒乘” 《左传·僖公四年》:“君梦齐姜。”在汉代就变为双音词。《史记·郑世家》:“段 至京,缮治甲兵。”《史记·晋世家》:“君梦见齐姜。”唐宋以来,新词的产生就 以双音词为主了 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学术界有争论 1980年6月出版的王力《汉语史稿》中册:“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 素:第一是语音的简化;第二是外语的吸收。” 黄志强、杨剑桥《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90年5期《人大复印资 料》)指出:上古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复辅音声母(中古不同声母的汉字在谐声 时代能够使用同一声符,如“各(k-):洛(-)”、“剥p-)、录(l-)”kl、‘pl 上古有相当一批阴声韵字也具有辅音韵尾-b、d等。因此由于具有大量的复辅音 声母和辅音韵尾,所以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复杂。从西周、春秋一直到东汉 乃至魏晋,是汉语语音大为简化的时期,复辅音声母逐渐丧失殆尽,具有辅音韵 尾的阴声韵字也脱落韵尾。语音的剧烈变化,必然影响交际,要求运用其他手段 补偿。但是语音的简化只是词汇复音化的最重要的外部原因。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重要的内在原因是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首先是词 汇量的迅猛增长。西周、春秋时期社会日新月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词 汇必须极大地丰富起来。而一种语言的声韵系统再复杂,音节的数量毕竟有限 在词汇量激增的情况下,继续维持词汇的单音节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汉语词汇 向双音节、多音节的方向发展已是势在必行。荀子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指出:“单 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这是对当时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的深刻描写。 汉代以后的训诂家不再象《尔雅》那样主要以单音词训释单音词,而是经常采用 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训释单音词,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其次,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主要体现在多义词的产生。过多的单音多义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语双音词 比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有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

7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主要优势,但单音词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造成过多 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影响交际。因此单音词必须向复音词发展。同时,单音词构 成能力强,演变为复音词也就有了可能。事实上,在两汉时期,复音词就逐渐多 了起来,有的词在先秦时是单音词,《左传·隐公元年》:“于是缮甲兵,具卒乘”。 《左传·僖公四年》:“君梦齐姜。”在汉代就变为双音词。《史记·郑世家》:“段 至京,缮治甲兵。”《史记·晋世家》:“君梦见齐姜。”唐宋以来,新词的产生就 以双音词为主了。 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学术界有争论: 1980 年 6 月出版的王力《汉语史稿》中册:“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 素:第一是语音的简化;第二是外语的吸收。” 黄志强、杨剑桥《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90年5期《人大复印资 料》)指出:上古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复辅音声母(中古不同声母的汉字在谐声 时代能够使用同一声符,如“各(k-):洛(l-)”、“剥(p-)、录(l-)”˙k l、˙p l。 上古有相当一批阴声韵字也具有辅音韵尾-b、-d 等。因此由于具有大量的复辅音 声母和辅音韵尾,所以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复杂。从西周、春秋一直到东汉 乃至魏晋,是汉语语音大为简化的时期,复辅音声母逐渐丧失殆尽,具有辅音韵 尾的阴声韵字也脱落韵尾。语音的剧烈变化,必然影响交际,要求运用其他手段 补偿。但是语音的简化只是词汇复音化的最重要的外部原因。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重要的内在原因是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首先是词 汇量的迅猛增长。西周、春秋时期社会日新月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词 汇必须极大地丰富起来。而一种语言的声韵系统再复杂,音节的数量毕竟有限, 在词汇量激增的情况下,继续维持词汇的单音节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汉语词汇 向双音节、多音节的方向发展已是势在必行。荀子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指出:“单 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这是对当时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的深刻描写。 汉代以后的训诂家不再象《尔雅》那样主要以单音词训释单音词,而是经常采用 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训释单音词,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其次,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主要体现在多义词的产生。过多的单音多义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语双音词 比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有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

就单一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苏新春《汉语双音词化的根据和动因》(9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 皮鸿鸣《汉语词汇双音化演变的性质和意义》(92年1期《古汉语研究》)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等都谈到词汇双 音化的原因 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单音词一方面从古到今一直作为能独 立运用的单音词出现,而另一方面它们又作为复音词中合成词的一个语素出现; 有的还可以作为单纯词的一个音节出现 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别: (一)单纯词(单纯复音词) 只由一个语素组成的复音词 组成单纯复音词的每一个字只代表一个音节,而不表示任何意义,只有两个 (或多个)音节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 、联绵词 两个字合起来成为一个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这种词叫连 绵词。有的书又称为“联绵字”、“连语”、“骈(并列、对偶)语”、“骈字”。王 国维说它是“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 联绵词可分为: ①双声连绵词 古声母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联绵词 今太子肤色靡曼。 枚乘《七发》 靡曼皓齿。 《吕氏春秋·本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又如:参差、栗烈、蜘蹰、流离、倜傥、恍惚、邂逅、鸳鸯、憔悴、唐突、 踌躇、踊跃、浩瀚。 ②叠韵连绵词 古韵母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联绵词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孟·梁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摇于门。 《礼记·檀弓上》

8 就单一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苏新春《汉语双音词化的根据和动因》(9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 皮鸿鸣《汉语词汇双音化演变的性质和意义》(92年1期《古汉语研究》)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等都谈到词汇双 音化的原因。 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单音词一方面从古到今一直作为能独 立运用的单音词出现,而另一方面它们又作为复音词中合成词的一个语素出现; 有的还可以作为单纯词的一个音节出现。 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别: (一)单纯词(单纯复音词) 只由一个语素组成的复音词。 组成单纯复音词的每一个字只代表一个音节,而不表示任何意义,只有两个 (或多个)音节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 1、联绵词 两个字合起来成为一个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这种词叫连 绵词。有的书又称为“联绵字”、“连语”、“骈(并列、对偶)语”、“骈字”。王 国维说它是“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 联绵词可分为: ①双声连绵词 古声母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联绵词。 今太子肤色靡曼。 枚乘《七发》 靡曼皓齿。 《吕氏春秋·本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又如:参差、栗烈、蜘蹰、流离、倜傥、恍惚、邂逅、鸳鸯、憔悴、唐突、 踌躇、踊跃、浩瀚。 ②叠韵连绵词 古韵母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联绵词。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孟·梁上》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摇于门。 《礼记·檀弓上》

《释文》:“逍摇本又作逍遥” 逍遥,“宵”部。 又如:绸缪(、侏儒(朱儒)、扶疏(跦)、窈窕、逶迤、逡巡、差池、望羊 崔嵬、仓皇、徘徊、荒唐、朦胧、婆娑、须臾、芍药。 ③双声迭韵连绵词 古声、韵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连绵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周南·关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缱绻从公,无通外内。 《左传·昭25年》 优游尔休矣。 《诗经·大雅·卷阿》 又如:间关(婉转)、绵蛮(小鸟的样子)、蔽芾 ④非双声叠韵 古音无任何关系而意义单纯的连绵词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孟子·万章上》 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诗·秦风·权舆》 又如;科斗(蝌斗)、滂沱、颠沛、狼藉、芙蓉、葡萄、扶摇等。 学习连绵词时应注意: ①绝大多数联绵词是双声叠韵,但并非双声叠韵的复音词都是联绵词 双声:亲戚、将军 叠韵:刚强、人伦 上四词都可以拆开,各以其语素义进入该词。 ②判断联绵词的声韵必须以上古音为准 蟋蟀,今非双声,但古音同为“心”母字 芣苢,今非叠韵,但上古音同为“之”部字, ③联绵词的每个字与所表示的意义无关,因此不能拆开分析。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有的本来都没有意义,联缀在一起,才成为一个语素,表 示一种意义,如“葡萄”、“徘徊”等;有的分开来虽然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单音 词,各有意义,但当它们联缀在一起组成联绵词时,就只代表两个没有意义的音 节,成了一个新词,表示一种新的意义,如“依稀”、“从容”等。因此,联绵词 虽然有两个音节,但实际上是只有一个语素的单纯词,是不能把两个字拆开来加 以分析和理解的

9 《释文》:“逍摇本又作逍遥” 逍遥,“宵”部。 又如:绸缪(、侏儒(朱儒)、扶疏(踈)、窈窕、逶迤、逡巡、差池、望羊、 崔嵬 、仓皇、徘徊、荒唐、朦胧、婆娑、须臾、芍药。 ③双声迭韵连绵词 古声、韵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连绵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周南·关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缱绻从公,无通外内。 《左传·昭 25 年》 优游尔休矣。 《诗经·大雅·卷阿》 又如:间关(婉转)、绵蛮(小鸟的样子)、蔽芾 ④非双声叠韵 古音无任何关系而意义单纯的连绵词。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 《孟子·万章上》 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诗·秦风·权舆》 又如;科斗(蝌斗)、滂沱、颠沛、狼藉、芙蓉、葡萄、扶摇等。 学习连绵词时应注意: ①绝大多数联绵词是双声叠韵,但并非双声叠韵的复音词都是联绵词。 双声:亲戚、将军 叠韵:刚强、人伦 上四词都可以拆开,各以其语素义进入该词。 ②判断联绵词的声韵必须以上古音为准。 蟋蟀,今非双声,但古音同为“心”母字 芣苢,今非叠韵,但上古音同为“之”部字。 ③联绵词的每个字与所表示的意义无关,因此不能拆开分析。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有的本来都没有意义,联缀在一起,才成为一个语素,表 示一种意义,如“葡萄”、“徘徊”等;有的分开来虽然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单音 词,各有意义,但当它们联缀在一起组成联绵词时,就只代表两个没有意义的音 节,成了一个新词,表示一种新的意义,如“依稀”、“从容”等。因此,联绵词 虽然有两个音节,但实际上是只有一个语素的单纯词,是不能把两个字拆开来加 以分析和理解的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庄子·秋水》 “望洋”若理解为“望着海洋”,似乎也通,但这个词在它书中又作“望羊”、“望阳”、 “眈(盲的异体字)羊”。如果拆开理解,则五花八门。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洋”在宋以后 才有“海洋”义,在先秦没有称海为洋的说法。由于有人将“望洋”理解为“望着海洋”,于 是产生了成语“望洋兴叹”。“望洋”“阳”部,叠韵连绵词,仰视貌。旋,改变。面目,态度。 若,海神名。抬起头对海神若叹息说 将连绵词拆开分析的情况古已有之 犹豫:“餘”母双声,拿不定主意 《颜氏家训·书证》:“《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 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超越)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此 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谓不决为犹豫。” 《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 今俗云狐疑虎卜,则其义也。” 《诗·周南·关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郑笺:“卧而不周曰辗。”朱熹 《诗集传》:“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史记·项羽本纪》 张守节《史记正义》:“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开张易旧 处”不可解。其实“辟易”是叠韵,“锡”部,义即“倒退”。 何为首鼠两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裴駟《史记集解》:“首鼠,一前一却也。”老鼠的头时伸时缩。其实,“首 鼠”又作“首施”“首摄”,皆“清”母双声,指进退不定,迟疑不决,瞻前顾后。 近人朱起凤因不解“首鼠”“首施”,招人笑话,发愤写成《辞通》 ①联绵词只求语音相同或相近,不求字形相同,故写法比较自由。 匍匐,又作蒲服、匍伏、蒲伏、扶服、扶伏。如: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诗·邶·谷风》 《诗》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礼记·檀弓下》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 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 《史记·苏秦列传》

10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庄子·秋水》 “望洋”若理解为“望着海洋”,似乎也通,但这个词在它书中又作“望羊”、“望阳”、 “盳(盲的异体字)羊”。如果拆开理解,则五花八门。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洋”在宋以后 才有“海洋”义,在先秦没有称海为洋的说法。由于有人将“望洋”理解为“望着海洋”,于 是产生了成语“望洋兴叹”。“望洋”“阳”部,叠韵连绵词,仰视貌。旋,改变。面目,态度。 若,海神名。抬起头对海神若叹息说。 将连绵词拆开分析的情况古已有之 犹豫:“餘”母双声,拿不定主意。 《颜氏家训·书证》:“《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 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超越)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此 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谓不决为犹豫。” 《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 今俗云狐疑虎卜,则其义也。” 《诗·周南·关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郑笺:“卧而不周曰辗。”朱熹 《诗集传》:“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史记·项羽本纪》 张守节《史记正义》:“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开张易旧 处”不可解。其实“辟易”是叠韵,“锡”部,义即“倒退”。 何为首鼠两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裴駰《史记集解》:“首鼠,一前一却也。”老鼠的头时伸时缩。其实,“首 鼠”又作“首施”“首摄”,皆“清”母双声,指进退不定,迟疑不决,瞻前顾后。 近人朱起凤因不解“首鼠”“首施”,招人笑话,发愤写成《辞通》 ①联绵词只求语音相同或相近,不求字形相同,故写法比较自由。 匍匐,又作蒲服、匍伏、蒲伏、扶服、扶伏。如: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诗·邶·谷风》 《诗》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礼记·檀弓下》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 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 《史记·苏秦列传》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53页,可试读18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