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三分析实验条件的选择 1、 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2、测定波长的选择 3、显色反应及其条件 、参比溶液的选择
项目三 分析实验条件的选择 1、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2、测定波长的选择 3、显色反应及其条件 4、参比溶液的选择
1、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控制浓度二→吸光度A:0.20.8
1、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控制浓度 吸光度A:0.2~0.8
2、 测定波长的选择 选择原则:“吸收最大,干扰最小” 灵敏度 选择性 0.10 0.18 max wave=320nm 04 016 012 01 009 002 310 320 300 length(nm) 选择最大吸收波长(max)作为入射波长。 若干扰物质在人max处也有强烈吸收时,可选用 非最大吸收处的波长,但应尽可能选择A随波长改 变而变化不大的区域内的波长
2、测定波长的选择 选择原则:“吸收最大,干扰最小” 灵敏度 选择最大吸收波长(λmax )作为入射波长。 若干扰物质在λmax处也有强烈吸收时,可选用 非最大吸收处的波长,但应尽可能选择A 随波长改 变而变化不大的区域内的波长。 选择性
3、显色反应及其条件 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只能用于测定有色溶液。 对无色溶液和颜色较浅的溶液进行测定时,必须将 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显色反应)。 能与被测组分反应使之生成有色化合物的试剂称为 显色剂
3、显色反应及其条件 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只能用于测定有色 溶液。 对无色溶液和颜色较浅的溶液进行测定时,必须将 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显色反应)。 能与被测组分反应使之生成有色化合物的试剂称为 显色剂
显色剂必须满足下述条件: (I)灵敏度要高:要求选择的显色剂能与待测组分生 成摩尔吸收系数较大的有色化合物。 (2)选择性要好。 (3)有色化合物稳定性好 0 (4)反应定量完成,否则再现性就较差。 (5)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差别要足 够大,一般要求相差60nm以上
显色剂必须满足下述条件: (1)灵敏度要高:要求选择的显色剂能与待测组分生 成摩尔吸收系数较大的有色化合物。 (2)选择性要好。 (3)有色化合物稳定性好 。 (4)反应定量完成,否则再现性就较差。 (5)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差别要足 够大,一般要求相差 60 nm 以上
显色条件的选择 1.显色剂的用量 2.溶液的酸度 3.显色温度 4.显色时间
显色条件的选择 1. 显色剂的用量 2. 溶液的酸度 3. 显色温度 4. 显色时间
1)显色剂的用量 吸光度A与显色剂用量c的关系会出现如 图所示的几种情况。选择曲线变化平坦处。 A 0 a'b' CR CR (a) (b) (c)
1)显色剂的用量 吸光度A与显色剂用量cR的关系会出现如 图所示的几种情况。选择曲线变化平坦处
2)溶液酸度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H值条件 下显色溶液的吸光度。选择曲线中吸光度较大且恒 定的平坦区所对应的pH范围。 H
2)溶液酸度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pH值条件 下显色溶液的吸光度。选择曲线中吸光度较大且恒 定的平坦区所对应的pH范围
3)显色温度及显色时间 (CMCR、pH一定)作A~T曲线,寻找适宜反应温度。 A 反应时间的选择:作A~t曲线,寻找适宜反应时间
3) 显色温度及显色时间 (CM、 CR 、 pH一定)作 A ~ T 曲线,寻找适宜反应温度。 A T A T A t A t 反应时间的选择:作A ~ t 曲线,寻找适宜反应时间
4.参比液的选择 原则:扣除比色皿、样品基体(非待测组分)和显色剂的吸收 A(样)=A(待测吸光物质)+A(干扰)+A(池) A(参比)=A(干扰)+A(池) 以显色反应为例进行讨论 M+R=M 若欲测MR的吸收 入max max 试样 显色剂 溶剂 吸光物质 参比液组成 无吸收 无吸收 光 吸收 溶剂 基体吸收 无吸收 学 吸收 不加显色剂的试液 无吸收 吸收 吸收 显色剂+溶剂 基体吸收 吸收 明 吸收 显色剂+试液+待测组分 掩蔽剂
4. 参比液的选择 原则:扣除比色皿、样品基体(非待测组分)和显色剂的吸收 以显色反应为例进行讨论 M + R = M-R max 试样 显色剂 溶剂 吸光物质 参比液组成 无吸收 无吸收 光 学 透 明 溶剂 基体吸收 无吸收 吸收 不加显色剂的试液 无吸收 吸收 吸收 显色剂+溶剂 基体吸收 吸收 吸收 吸收 显色剂+ 试液 + 待测组分的 掩蔽剂 若欲测 M-R 的吸收 max A (样) = A (待测吸光物质)+ A (干扰)+ A (池) A (参比) = A (干扰)+ A (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