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指导 、课文综述 陈祖芬是我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在上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品主要关 注知识分子问题和改革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陈祖芬赢得了文坛的好评 她从80年代至今二十多年间不断进行创作,几乎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创作历程贯穿新时 期报告文学历史的作家。课文就节选自陈祖芬在2000年之后发表的新作品 课文的主人公是旅美华人学者杜维明教授。作品循着主人公在世界范围内讲授和传播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线,展开了多个角度的叙述,分别涉及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生活、日常家庭生 活、他所处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方面,课文对杜维明先生的学术精 神和品格进行了塑造,并在内容中融入了较为丰富的背景知识,如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 当代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机遇和问题,美国高校教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相关规定与制度 课文按标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哈佛,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在描述杜维明先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时 分别涉及到“课间”“课上”“课后”三个方面的内容。“课间”主要是杜维明乘飞机到各 地讲学的情形,内容是主人公如何奔波劳碌,与时间赛跑:“课上”主要描述他授课时的风 采和课堂气氛,并在其中穿插了对美国高校教育的简单介绍,这一内容是课文第一部分的重 点:“课后”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主人公和自己的博士生之间的讨论,引出他的治学态 度,二是主人公对自己的女儿的家教,由此将对他的教育活动的描写延伸到他的家庭生活中 第二部分“哈佛学生25%以上要选与东亚有关的学科”,作者进一步拓展了第一部分 的相关内容,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描述主人公的学术活动和哈佛的学术氛围上。为了描述高校 课后生活中的杜维明教授,作者首先由他的办公室写起。办公室是学者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 所之一,我们可以说,其中的家具陈设、结构布局某种程度上就是办公室主人学术精神与品 格的标志。作者由主人公的办公环境写起,又很自然地联系到他的学术生涯,于是继续写到 他早年的求学历程,以及他同中国大陆学术界同行的学术交流状况等 第三部分“哈佛燕京的中国筷子Show”中,作者将叙述的重点转移到杜维明教授的家 庭生活,描述他如何在家庭日常生活里营造中西文化交流的环境,并通过这种环境使家庭也 变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讲堂 人物方面,作者对主人公杜维明教授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在作者的笔下,主人公 的形象在以下方面具有突出特点 1.敬业。他的学术生活中面临着众多繁重和快节奏的工作。他经常需要到世界各地去 进行学术演讲和教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文中写到他已经失去了对时差的不适应感,学者 杜维明的学术意识、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作者正是在繁多的工作和快节 奏的生活中塑造人物的学术品格的
教学指导 一、课文综述 陈祖芬是我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在上世纪 80 年代的代表作品主要关 注知识分子问题和改革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陈祖芬赢得了文坛的好评。 她从 80 年代至今二十多年间不断进行创作,几乎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创作历程贯穿新时 期报告文学历史的作家。课文就节选自陈祖芬在 2000 年之后发表的新作品。 课文的主人公是旅美华人学者杜维明教授。作品循着主人公在世界范围内讲授和传播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线,展开了多个角度的叙述,分别涉及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生活、日常家庭生 活、他所处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方面,课文对杜维明先生的学术精 神和品格进行了塑造,并在内容中融入了较为丰富的背景知识,如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 当代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机遇和问题,美国高校教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相关规定与制度 等等。 课文按标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哈佛,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在描述杜维明先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时, 分别涉及到“课间”“课上”“课后”三个方面的内容。“课间”主要是杜维明乘飞机到各 地讲学的情形,内容是主人公如何奔波劳碌,与时间赛跑;“课上”主要描述他授课时的风 采和课堂气氛,并在其中穿插了对美国高校教育的简单介绍,这一内容是课文第一部分的重 点;“课后”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主人公和自己的博士生之间的讨论,引出他的治学态 度,二是主人公对自己的女儿的家教,由此将对他的教育活动的描写延伸到他的家庭生活中。 第二部分“哈佛学生 25%以上要选与东亚有关的学科”,作者进一步拓展了第一部分 的相关内容,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描述主人公的学术活动和哈佛的学术氛围上。为了描述高校 课后生活中的杜维明教授,作者首先由他的办公室写起。办公室是学者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 所之一,我们可以说,其中的家具陈设、结构布局某种程度上就是办公室主人学术精神与品 格的标志。作者由主人公的办公环境写起,又很自然地联系到他的学术生涯,于是继续写到 他早年的求学历程,以及他同中国大陆学术界同行的学术交流状况等。 第三部分“哈佛燕京的中国筷子 Show”中,作者将叙述的重点转移到杜维明教授的家 庭生活,描述他如何在家庭日常生活里营造中西文化交流的环境,并通过这种环境使家庭也 变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讲堂。 人物方面,作者对主人公杜维明教授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在作者的笔下,主人公 的形象在以下方面具有突出特点: 1.敬业。他的学术生活中面临着众多繁重和快节奏的工作。他经常需要到世界各地去 进行学术演讲和教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文中写到他已经失去了对时差的不适应感,学者 杜维明的学术意识、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作者正是在繁多的工作和快节 奏的生活中塑造人物的学术品格的
2.执著。如果说“敬业”涉及到主人公的社会角色,那么“执著”则更多地涉及到他 的精神气质。作者传神地描写了杜维明授课时的姿态、动作和神采,并不容置疑地确认:杜 教授的精神气质和学术活动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3.严谨。作者试图由“教”和“学”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的治学态度。主人公往往采 用最“笨”的方法来记录他与别人的学术讨论,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他人观点 的关注和尊重,是所有学术名家共有的。 4.宽容。这个特点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主要表现在杜维明在文化交往中 的风度和雅量。他将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看做一种“结缘”的过程。这种宽容和雅量十分 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一个在多元社会中从事文化教育的学者必须具有的精神 课文中除了塑造出极富个性气质的主人公之外,还塑造了一些神采毕现的次要人物,这 些人物形象是主人公形象的重要补充和陪衬。如杜维明教授课堂上的学生群体形象,如同众 星拱月一样,衬托出一个更富个性气质的学者形象。作者在其中突出描写了她的女学生,以 她们的观点在另一个视角观照杜维明的形象。又比如作者描写杜维明的女儿,她热爱中国文 化,又充满了西方人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再如同杜维明真诚交流的外国友人,他们对中 国文化充满了亲切感、尊重和好奇。这些人物形象也是本文描写主人公形象所必不可少的 课文的深层意义方面,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和叙述人物活动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几种 很有代表性的文化观点和观念,如儒学在当代社会继续发展的可能,市场和文化之间的互动 关系,知识分子问题等等。这些观点和观念,大都凝聚着如下原则:一、文化沟通——不同 文化之间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发展;二、文化流动——文化不会一成不变 的,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三、文化现代化—一传统文化必须在发展中找到 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写作特色 与课文的文化主题相关,作者以生动的笔法描述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描写 出极具个性的学者形象。随着开篇对杜维明行色匆匆的飞行生活的描述,读者首先可以感受 到美国生活的快节奏和高效率,体会到一种紧迫之感。同时,我们又会将这种学术行程的紧 迫和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作一对比,在一张一弛中体会从事文化传播的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贡 献 课文对杜维明进行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两处:一是在描述授课情景时描写他的肩膀和眉 毛;二是描写他的黑头发中已经开始偶有银丝。两处描写都极为简略,一笔带过。作者淡化 了对主人公的外貌描写,将更多的笔墨集中在人物的学术活动和课堂风采方面。这是一种写 作的策略,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同样是由小处见风采,作者描述课堂教学时,又将描写的焦点放在人物在行为举止方面 的突出特点上:“杜维明左手插裤兜里,右手比划着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儒雅而有风度。” 这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者的形象,儒雅、含蓄,又有风度。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采是某个人
2.执著。如果说“敬业”涉及到主人公的社会角色,那么“执著”则更多地涉及到他 的精神气质。作者传神地描写了杜维明授课时的姿态、动作和神采,并不容置疑地确认:杜 教授的精神气质和学术活动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3.严谨。作者试图由“教”和“学”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的治学态度。主人公往往采 用最“笨”的方法来记录他与别人的学术讨论,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他人观点 的关注和尊重,是所有学术名家共有的。 4.宽容。这个特点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主要表现在杜维明在文化交往中 的风度和雅量。他将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看做一种“结缘”的过程。这种宽容和雅量十分 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一个在多元社会中从事文化教育的学者必须具有的精神。 课文中除了塑造出极富个性气质的主人公之外,还塑造了一些神采毕现的次要人物,这 些人物形象是主人公形象的重要补充和陪衬。如杜维明教授课堂上的学生群体形象,如同众 星拱月一样,衬托出一个更富个性气质的学者形象。作者在其中突出描写了她的女学生,以 她们的观点在另一个视角观照杜维明的形象。又比如作者描写杜维明的女儿,她热爱中国文 化,又充满了西方人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再如同杜维明真诚交流的外国友人,他们对中 国文化充满了亲切感、尊重和好奇。这些人物形象也是本文描写主人公形象所必不可少的。 课文的深层意义方面,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和叙述人物活动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几种 很有代表性的文化观点和观念,如儒学在当代社会继续发展的可能,市场和文化之间的互动 关系,知识分子问题等等。这些观点和观念,大都凝聚着如下原则:一、文化沟通──不同 文化之间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发展;二、文化流动──文化不会一成不变 的,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三、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必须在发展中找到 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二、写作特色 与课文的文化主题相关,作者以生动的笔法描述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描写 出极具个性的学者形象。随着开篇对杜维明行色匆匆的飞行生活的描述,读者首先可以感受 到美国生活的快节奏和高效率,体会到一种紧迫之感。同时,我们又会将这种学术行程的紧 迫和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作一对比,在一张一弛中体会从事文化传播的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贡 献。 课文对杜维明进行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两处:一是在描述授课情景时描写他的肩膀和眉 毛;二是描写他的黑头发中已经开始偶有银丝。两处描写都极为简略,一笔带过。作者淡化 了对主人公的外貌描写,将更多的笔墨集中在人物的学术活动和课堂风采方面。这是一种写 作的策略,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同样是由小处见风采,作者描述课堂教学时,又将描写的焦点放在人物在行为举止方面 的突出特点上:“杜维明左手插裤兜里,右手比划着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儒雅而有风度。” 这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者的形象,儒雅、含蓄,又有风度。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采是某个人
物有别于其他人的特质,作家把握住这样的特征,就能够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展现给 读者。“他着力讲话时,脑袋偏向左侧,加上高挑的左眉和高起的左肩,他整个人就有一种 执拗的牛劲,好像偏着头,牛似的全力冲向一个目标。”这种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独特气质 在这里,作者同她所描写的人物一样,体现出一种大巧若拙的气度。 次要人物的形象在文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们不仅参与营造了主人公活动的背景和氛 围,而且提供了与主人公不尽相同的视角和关注点。如杜维明教授担任授课的班上的女学生 的形象就提供了新的视角:“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老师的裤子上有一个 小洞。当然,这个洞只有这些非儒家的女学生能看到…”儒家强调“非礼勿视”,前来听 讲的女学生却“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着老师的形貌衣着,经由这样的描述,女学生和杜教 授之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差异就一日了然了。杜维明教授的女儿是另一个令读者 印象深刻的形象。“那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以中国人自居,能背《庄子》、背《逍遥游》 当然,她们同时又是洋生洋长的美国孩子,不能完全听懂汉语。”她身上的气质和特点就是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形成的 在叙事方面,作者在本篇课文中的一些段落中,往往由小处写起,再不断扩大观察的视 角,从而把握要描述的对象。如课文开篇部分,作者的笔触如同摄像镜头,首先由主人公随 身携带的黑包上贴满的标签写起,再逐步蔓延到对他的学术生活的全面展现。这种写法取得 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一方面,从小处写起可以首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作者首先把握 的是生动可感的细节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另一方面,从小处写起可以突出语言表达的层次感 和秩序感。这方面的其他例证如杜维明裤子上的洞,以及家庭聚会餐桌上的米粒等。 与这种写法相关,作者往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举动中挖掘出较深刻层次的意 义和价值。比如作者由主人公裤子上的洞联想到杜维明生活中无数的“洞”:“杜维明的生 活中,其实有不少的‘洞’。他五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更多例证可参看课后练习题三。 语言品味 作者使用的语言大部分都十分平实亲切,拉近了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但平实的语言 当中又不时混杂了英语。这种混杂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效果,恰好和文章主要叙述的中西方文 化的交流问题相呼应。作者写道:“他很重视 History moment,抓住历史时机,看来是从 抓住每一段时间着手的。他的儒家伦理的英语演讲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虽然他着力的是中 国文化在中文语境里的研讨。”其中英文 History moment和中文“历史先机”构成了不同 语言环境当中的“同义反复”,既强调了主人公对“历史先机”的重视,又强调了中国文化 学者在海外身处的文化环境。 其他各具特色的语句有 1.当然,杜维明是用英语演讲,但语言只是运输思想的交通工具。在美国,行人恪守 交通规则一丝不苟,唯独哈佛,人们急匆匆地过马路,抢时间,抢机会,哈佛不相信红绿灯 杜维明输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这么多最有独立思想的、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
物有别于其他人的特质,作家把握住这样的特征,就能够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展现给 读者。“他着力讲话时,脑袋偏向左侧,加上高挑的左眉和高起的左肩,他整个人就有一种 执拗的牛劲,好像偏着头,牛似的全力冲向一个目标。”这种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独特气质。 在这里,作者同她所描写的人物一样,体现出一种大巧若拙的气度。 次要人物的形象在文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们不仅参与营造了主人公活动的背景和氛 围,而且提供了与主人公不尽相同的视角和关注点。如杜维明教授担任授课的班上的女学生 的形象就提供了新的视角:“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老师的裤子上有一个 小洞。当然,这个洞只有这些非儒家的女学生能看到……”儒家强调“非礼勿视”,前来听 讲的女学生却“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着老师的形貌衣着,经由这样的描述,女学生和杜教 授之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差异就一目了然了。杜维明教授的女儿是另一个令读者 印象深刻的形象。“那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以中国人自居,能背《庄子》、背《逍遥游》。 当然,她们同时又是洋生洋长的美国孩子,不能完全听懂汉语。”她身上的气质和特点就是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形成的。 在叙事方面,作者在本篇课文中的一些段落中,往往由小处写起,再不断扩大观察的视 角,从而把握要描述的对象。如课文开篇部分,作者的笔触如同摄像镜头,首先由主人公随 身携带的黑包上贴满的标签写起,再逐步蔓延到对他的学术生活的全面展现。这种写法取得 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一方面,从小处写起可以首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作者首先把握 的是生动可感的细节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另一方面,从小处写起可以突出语言表达的层次感 和秩序感。这方面的其他例证如杜维明裤子上的洞,以及家庭聚会餐桌上的米粒等。 与这种写法相关,作者往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举动中挖掘出较深刻层次的意 义和价值。比如作者由主人公裤子上的洞联想到杜维明生活中无数的“洞”:“杜维明的生 活中,其实有不少的‘洞’。他五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更多例证可参看课后练习题三。 三、语言品味 作者使用的语言大部分都十分平实亲切,拉近了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但平实的语言 当中又不时混杂了英语。这种混杂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效果,恰好和文章主要叙述的中西方文 化的交流问题相呼应。作者写道:“他很重视 History moment,抓住历史时机,看来是从 抓住每一段时间着手的。他的儒家伦理的英语演讲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虽然他着力的是中 国文化在中文语境里的研讨。”其中英文 History moment 和中文“历史先机”构成了不同 语言环境当中的“同义反复”,既强调了主人公对“历史先机”的重视,又强调了中国文化 学者在海外身处的文化环境。 其他各具特色的语句有: 1.当然,杜维明是用英语演讲,但语言只是运输思想的交通工具。在美国,行人恪守 交通规则一丝不苟,唯独哈佛,人们急匆匆地过马路,抢时间,抢机会,哈佛不相信红绿灯。 杜维明输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这么多最有独立思想的、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
作者在将英语比喻成运输思想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完成了叙述上的一次“跳转”。因为 这个比喻之后承接了有关美国交通规则的介绍,在介绍的同时又对比了美国社会和哈佛校园 对交通规则的不同态度,然后再一次从哈佛人对交通规则的态度回到文化的主题上来。所以 作者借助这一个比喻完成了解说和承上启下这两重功能。 2.我前边一金发女生,一举手,她披的外衣滑落下来,瘦削的身子穿着一件黑色背心, 高高举起裸露的洁白的手臂,好像要把手伸进东方文化的神秘的云雾里 作者善于将日常生活的细节同作品的核心主题进行沟通。在这里,作者由对女学生外貌 举止的描述转向与文化相关的主题。西方人的“金发”,是西方人文化独特性的一种隐喻。 她们对东方文化的关注,正表现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不断推进 3.杜维明说,有些事情,你不做有的是人做;有些事情,你不做便没有人做,做了也 不见得有效果,不见得被人称道,但做和不做,就不一样。 作者对人物语言的复述,使用较短的句子彼此并列和对照,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传神地表现出一位敬业、执著、务实的学者的风采。 4.哈佛的燕京学社,照例也是在一所新英格兰式的红砖房里。杜维明的办公室,非 欧洲的房子,非常中国的书和非常中国的人 这段文字突出了西式房子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之间的差异。作者在句子中用“副词+ 名词”作修饰语,表达了对文化品格的强调 5.我想,下次,下次,会有下一次的。我想,等我去的时候,她的中国女儿一定已经 会讲中国话了 在重复中强调语意,增强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前景的确信 6.壁炉里的火,热烈又并不张扬地燃烧着。窗外,风雪装扮着新英格兰的红砖墙 个个金黄的灯火,好像一个个雪地里升起的壁炉 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作者对中国文化前景的信心。 思考与探究 写人的报告文学往往通过一些事实材料形象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课文主要写了 杜维明教授的哪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格?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课文内容,对主人公的精神品格进行思考和总结
作者在将英语比喻成运输思想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完成了叙述上的一次“跳转”。因为 这个比喻之后承接了有关美国交通规则的介绍,在介绍的同时又对比了美国社会和哈佛校园 对交通规则的不同态度,然后再一次从哈佛人对交通规则的态度回到文化的主题上来。所以, 作者借助这一个比喻完成了解说和承上启下这两重功能。 2.我前边一金发女生,一举手,她披的外衣滑落下来,瘦削的身子穿着一件黑色背心, 高高举起裸露的洁白的手臂,好像要把手伸进东方文化的神秘的云雾里。 作者善于将日常生活的细节同作品的核心主题进行沟通。在这里,作者由对女学生外貌 举止的描述转向与文化相关的主题。西方人的“金发”,是西方人文化独特性的一种隐喻。 她们对东方文化的关注,正表现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不断推进。 3.杜维明说,有些事情,你不做有的是人做;有些事情,你不做便没有人做,做了也 不见得有效果,不见得被人称道,但做和不做,就不一样。 作者对人物语言的复述,使用较短的句子彼此并列和对照,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传神地表现出一位敬业、执著、务实的学者的风采。 4.哈佛的燕京学社,照例也是在一所新英格兰式的红砖房里。杜维明的办公室,非常 欧洲的房子,非常中国的书和非常中国的人。 这段文字突出了西式房子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之间的差异。作者在句子中用“副词+ 名词”作修饰语,表达了对文化品格的强调。 5.我想,下次,下次,会有下一次的。我想,等我去的时候,她的中国女儿一定已经 会讲中国话了。 在重复中强调语意,增强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前景的确信。 6.壁炉里的火,热烈又并不张扬地燃烧着。窗外,风雪装扮着新英格兰的红砖墙,一 个个金黄的灯火,好像一个个雪地里升起的壁炉。 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作者对中国文化前景的信心。 思考与探究 一、写人的报告文学往往通过一些事实材料形象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课文主要写了 杜维明教授的哪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格?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课文内容,对主人公的精神品格进行思考和总结
课文主要写了杜维明教授在美国传授中国文化的种种教学活动此外还有他的家庭教育 和日常交往等等。课文对杜维明的教学、生活、宴会、作息、家庭等方面的叙述和描写都表 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杜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 是儒家文化的热爱,并不仅仅表现为他在学术上的成果,而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和传承作出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使他个人的学术之路变为了一种群体化的社会行动。 二、课文写了杜维明的许多轶闻逸事,看上去似乎很零散,实际上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结合课文标题,说说这条线索是什么?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核心主题。 主线是杜维明教授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了多个 方面的叙述。一方面是杜维明的日常授课情况,描述他的快节奏生活、课堂教学的风采以及 课堂的火爆,再由他的课上教学延伸到他对博土生的日常引导,进一步又联系到他本人的家 庭教育;另一方面是杜维明的学术思想以及他身处的美国大学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这方 面的内容是由杜维明的课堂教学引发的相关内容涕第三个主要方面就是杜维明在家庭环境中 营造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气氛及其相关活动,这部分内容同样可以服务于主线,从日常生活和 家庭方面弥补了主线的单调。 、体会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及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杜维明的课堂最大,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 2.他着力讲话时,脑袋偏向左侧,加上高挑的左眉和高起的左肩,他整个人就有一种 执拗的牛劲,好像偏着头,牛似的全力冲向一个目标。不过他不属牛,他属龙。二月生的龙 龙首是昂扬的。杜维明昂扬的,是中国的文化。 3.感觉里那助教拿的是接力棒,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有很多的接力棒 4.这堂课结束时,全场掌声哗哗,好像中国鞭炮,在西方世界震响
课文主要写了杜维明教授在美国传授中国文化的种种教学活动,此外还有他的家庭教育 和日常交往等等。课文对杜维明的教学、生活、宴会、作息、家庭等方面的叙述和描写都表 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杜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 是儒家文化的热爱,并不仅仅表现为他在学术上的成果,而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和传承作出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使他个人的学术之路变为了一种群体化的社会行动。 二、课文写了杜维明的许多轶闻逸事,看上去似乎很零散,实际上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结合课文标题,说说这条线索是什么?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核心主题。 主线是杜维明教授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了多个 方面的叙述。一方面是杜维明的日常授课情况,描述他的快节奏生活、课堂教学的风采以及 课堂的火爆,再由他的课上教学延伸到他对博士生的日常引导,进一步又联系到他本人的家 庭教育;另一方面是杜维明的学术思想以及他身处的美国大学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这方 面的内容是由杜维明的课堂教学引发的相关内容;第三个主要方面就是杜维明在家庭环境中 营造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气氛及其相关活动,这部分内容同样可以服务于主线,从日常生活和 家庭方面弥补了主线的单调。 三、体会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及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杜维明的课堂最大,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 2.他着力讲话时,脑袋偏向左侧,加上高挑的左眉和高起的左肩,他整个人就有一种 执拗的牛劲,好像偏着头,牛似的全力冲向一个目标。不过他不属牛,他属龙。二月生的龙, 龙首是昂扬的。杜维明昂扬的,是中国的文化。 3.感觉里那助教拿的是接力棒,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有很多的接力棒。 4.这堂课结束时,全场掌声哗哗,好像中国鞭炮,在西方世界震响
或许,如果把杜维明乘坐的飞机航线,一道道录下来,像做心电图似的录下来,那 么就可看出儒学在世界上发展的轨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揣摩优美且富有内涵的句子。 1.将杜维明的思想及教学实践与中华文化联系起来,将教学活动提升到国家民族的层 面上来进行表达,体现出作者对杜维明的敬佩,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尊和自豪 2.以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塑造了中国文化传播者的执著精神,又一次将杜维明的教学活 动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 3.以形象传神的笔调叙写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并展开积极的呼吁和召唤,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感 4.将课堂教学塑造成中西方交流的过程,西方文化生活的秩序中终于有了中华文化的 声音,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信心。 5.用比喻的方式将心电图和飞行路线联系在一起,造成的表达效果是:文化是与生命 息息相关的,传承文化的过程和呵护生命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杜维明先生不懈宣传儒家文化 的尊重和敬佩。 四、根据课文内容,参考其他资料,整理一篇“杜维明小传(或简历)”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概括和组织材料的能力 小传在结构方面可以参考如下次序:早年经历(包括出生地、父母、少年时代等,着重 点明主人公精神品格的形成和表现),求学经历(包括大学,研究生阶段,普通学者阶段, 婚恋经历等,揭示主人公如何一步步成长为知名学者的过程),学术生涯(主要涉及主人公 当下的学术活动,以及他的家庭状况)。 有关资料 杜维明:为往圣继绝学的一代儒者(何晓鹏)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中所倡导的和谐境界,也是美国哈佛 大学燕京学社社长、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杜维明先生毕其半生努力所追求的理想境 界。作为国际汉学界和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尽管已六十有四,杜先生仍在世界各处奔波 讲学。他是当今世界推动新儒学运动最有力的学者之
5.或许,如果把杜维明乘坐的飞机航线,一道道录下来,像做心电图似的录下来,那 么就可看出儒学在世界上发展的轨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揣摩优美且富有内涵的句子。 1.将杜维明的思想及教学实践与中华文化联系起来,将教学活动提升到国家民族的层 面上来进行表达,体现出作者对杜维明的敬佩,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尊和自豪。 2.以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塑造了中国文化传播者的执著精神,又一次将杜维明的教学活 动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 3.以形象传神的笔调叙写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并展开积极的呼吁和召唤,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感。 4.将课堂教学塑造成中西方交流的过程,西方文化生活的秩序中终于有了中华文化的 声音,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信心。 5.用比喻的方式将心电图和飞行路线联系在一起,造成的表达效果是:文化是与生命 息息相关的,传承文化的过程和呵护生命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杜维明先生不懈宣传儒家文化 的尊重和敬佩。 四、根据课文内容,参考其他资料,整理一篇“杜维明小传(或简历)”。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概括和组织材料的能力。 小传在结构方面可以参考如下次序:早年经历(包括出生地、父母、少年时代等,着重 点明主人公精神品格的形成和表现),求学经历(包括大学,研究生阶段,普通学者阶段, 婚恋经历等,揭示主人公如何一步步成长为知名学者的过程),学术生涯(主要涉及主人公 当下的学术活动,以及他的家庭状况)。 有关资料 杜维明:为往圣继绝学的一代儒者(何晓鹏)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中所倡导的和谐境界,也是美国哈佛 大学燕京学社社长、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杜维明先生毕其半生努力所追求的理想境 界。作为国际汉学界和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尽管已六十有四,杜先生仍在世界各处奔波 讲学。他是当今世界推动新儒学运动最有力的学者之一
学习儒学,“乐趣太大了,太大了 北大红四楼旁一个公寓。记者到时,发现他已站在门前迎候,怕记者找不到。得知要拍 照后,杜先生特意到内室换了服装,郑重坐在记者对面。杜先生温柔敦厚的风骨内,包蕴着 对人对事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 杜先生从不认为自己是在宣传、推行儒家学说,“其实我的心愿是不断深入地了解儒家 通过了解、认识来发挥它的资源” 杜先生说,在孔子时代,有两种求学方式:一种是为了发财、做官,另一种则是为了完 成自己的人格。从儒学立场来讲,这后一种方式才是实在的、能够安身立命的,即所谓“为 己之学”。纵观杜先生一生,始终秉持着“古之学者为己”的学术信念 杜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曾就读于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教育受西学影响很 深,先生自言,小时候并没有直接接触儒家经典,真正对先生施加儒家传统影响的往往是周 围人不经意间的身教。 我小时的奶妈是从农村来的,没受过任何教育,但从文化的资源上来讲非常丰富。她 通过身体和口传,儒家的一些基本的生活价值通过她那些民间的言语、生活习惯都能传达出 来,她对我们所说的话对我们小孩启迪作用是很大的 杜先生真正对儒学产生兴趣是1949年同父母到台湾之后的事情,尤其是在高中遇到教 授民族精神教育课的周文杰先生。周先生是新儒学第二代代表牟宗三的弟子。在授课之外 周先生找来在他看来有些独立思想的学生,一起学习儒学。而这种学习的方式也类似于孔子 与弟子间的那种辩难、讨论,大家一起读经、释意,气氛活跃而融洽。 不久之后,周先生把杜维明引见给牟宗三先生,牟宗三先生当时在台湾师范大学开设中 国哲学讲座,杜维明常去听他的课。在那里,有点类似于中国书院的氛围,学生人数不多, 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讨论问题的氛围却与当下学校完全不同,非常开放,解经都是与现实 生活结合起来讨论,气氛很宽松,讨论的问题却很严肃 大家还时常结伴到户外清静之地饮茶、论学。一次,同为新儒学第二代代表的唐君毅先 生从香港来,大家便一起到竹林,杜维明是其中唯一的中学生。杜维明有一本唐先生的著作, 请他签名,唐先生在签名时称呼为“维明兄”,杜维明非常惊讶,唐先生解释道:“你不是 我直接的学生,而是我朋友的学生,所以我还是要称你为兄。” 正是牟先生、唐先生这些大儒们的智慧德行对杜维明的影响,使他在当时台湾重理轻文 极其严重的氛围下,选择报考了牟先生所在的台湾东海大学 杜先生说:“跟牟先生学习哲学,大半的学习都是在课堂之外。当时经常到老师的家里 不仅仅是交流。比如读《史记》,老师一句句断句、释义,就我们两个人,有时中午去,有 时晚上去,简单吃点东西,一谈就谈到深夜。当时的乐趣太大了,太大了
学习儒学,“乐趣太大了,太大了” 北大红四楼旁一个公寓。记者到时,发现他已站在门前迎候,怕记者找不到。得知要拍 照后,杜先生特意到内室换了服装,郑重坐在记者对面。杜先生温柔敦厚的风骨内,包蕴着 对人对事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 杜先生从不认为自己是在宣传、推行儒家学说,“其实我的心愿是不断深入地了解儒家, 通过了解、认识来发挥它的资源”。 杜先生说,在孔子时代,有两种求学方式:一种是为了发财、做官,另一种则是为了完 成自己的人格。从儒学立场来讲,这后一种方式才是实在的、能够安身立命的,即所谓“为 己之学”。纵观杜先生一生,始终秉持着“古之学者为己”的学术信念。 杜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曾就读于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教育受西学影响很 深,先生自言,小时候并没有直接接触儒家经典,真正对先生施加儒家传统影响的往往是周 围人不经意间的身教。 “我小时的奶妈是从农村来的,没受过任何教育,但从文化的资源上来讲非常丰富。她 通过身体和口传,儒家的一些基本的生活价值通过她那些民间的言语、生活习惯都能传达出 来,她对我们所说的话对我们小孩启迪作用是很大的。” 杜先生真正对儒学产生兴趣是 1949 年同父母到台湾之后的事情,尤其是在高中遇到教 授民族精神教育课的周文杰先生。周先生是新儒学第二代代表牟宗三的弟子。在授课之外, 周先生找来在他看来有些独立思想的学生,一起学习儒学。而这种学习的方式也类似于孔子 与弟子间的那种辩难、讨论,大家一起读经、释意,气氛活跃而融洽。 不久之后,周先生把杜维明引见给牟宗三先生,牟宗三先生当时在台湾师范大学开设中 国哲学讲座,杜维明常去听他的课。在那里,有点类似于中国书院的氛围,学生人数不多, 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讨论问题的氛围却与当下学校完全不同,非常开放,解经都是与现实 生活结合起来讨论,气氛很宽松,讨论的问题却很严肃。 大家还时常结伴到户外清静之地饮茶、论学。一次,同为新儒学第二代代表的唐君毅先 生从香港来,大家便一起到竹林,杜维明是其中唯一的中学生。杜维明有一本唐先生的著作, 请他签名,唐先生在签名时称呼为“维明兄”,杜维明非常惊讶,唐先生解释道:“你不是 我直接的学生,而是我朋友的学生,所以我还是要称你为兄。” 正是牟先生、唐先生这些大儒们的智慧德行对杜维明的影响,使他在当时台湾重理轻文 极其严重的氛围下,选择报考了牟先生所在的台湾东海大学。 杜先生说:“跟牟先生学习哲学,大半的学习都是在课堂之外。当时经常到老师的家里, 不仅仅是交流。比如读《史记》,老师一句句断句、释义,就我们两个人,有时中午去,有 时晚上去,简单吃点东西,一谈就谈到深夜。当时的乐趣太大了,太大了
用杜先生自己的话说,他纯粹是出于兴趣走上儒学研究的道路。而这兴趣,“是强烈的, 不是简单的。一方面是感觉到了乐趣,但另一方面确实感到它有意义,有价值” 君子和而不群 杜先生在读大学期间,学校里有一种说法,如果校方要求你进国民党,你不进,那将来 你就出不了国。当时杜先生已经得到了哈佛研究院的奖学金。学校要求他加入国民党,但杜 先生对此全无兴趣。“那时压力非常大。但当时在心灵上,觉得自己在儒家文化上找到了自 己的归宿。所以很多诱惑对自己来说没什么影响。”还好,在最后出国时杜先生没有因为此 事受到阻拦 这种两难选择的经历伴随杜先生一生。在读哈佛时,一个教授劝他马上改行,因为在美 国搞历史和中国哲学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博士至少要念八九年,念出来后还不 定能找到事做。而学理科就要容易很多。“我心里想这太荒谬了。当时确实有很多人改行, 现在想来也许当时我笨,就觉得自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只有这条路对我来说最适合,我最 有兴趣,其他的路即使成功了,比如真能成为第一流的物理学教授,甚至能够得到很多的奖 金,对我来说感觉它也不是很大的诱惑。” 同样的抉择,还发生在选择师从时。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的学者 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当代的研究,并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性质,在哈佛以费正清研究 中心为代表:一派注重对传统文化研究的纯学术研究,代表是燕京学社。费正清先生曾希望 杜维明作他的弟子,但杜先生却选择了后者 杜先生说,尽管有时选择起来很难,但想到自己真正的需要的时候,可供选择的只有一 个。“可能是我真的很笨,呵呵… 金声玉振致中和 《中国新闻周刊》:您1985年到北大开设“儒家哲学”课时,感觉情境与1923年梁漱 溟先生开设“儒家哲学”课时有相似之处,听者兴趣不大。现在在大陆讲学时您觉得有变化 久? 杜维明:变化很大。首先是大家现在要求重新认识、理解传统,甚至继续创造、发展传 统,这个意愿非常强烈,不管是哪一派,自由主义、新左翼、保守主义等,这个意愿都很强 这与上世纪80年代“从黄色的土地进入蓝色的海洋”,把整个传统完全抛弃的态度完全不 同,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健康的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对儒学,您认为可区分为代表封建意识形态的儒教中国和有内在人 文价值的儒家传统,并认为后者可以转化为现代化的动力。但有人认为儒学的价值观实质上 是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借助它来肃清封建意识形态岂不自相矛盾?
用杜先生自己的话说,他纯粹是出于兴趣走上儒学研究的道路。而这兴趣,“是强烈的, 不是简单的。一方面是感觉到了乐趣,但另一方面确实感到它有意义,有价值”。 君子和而不群 杜先生在读大学期间,学校里有一种说法,如果校方要求你进国民党,你不进,那将来 你就出不了国。当时杜先生已经得到了哈佛研究院的奖学金。学校要求他加入国民党,但杜 先生对此全无兴趣。“那时压力非常大。但当时在心灵上,觉得自己在儒家文化上找到了自 己的归宿。所以很多诱惑对自己来说没什么影响。”还好,在最后出国时杜先生没有因为此 事受到阻拦。 这种两难选择的经历伴随杜先生一生。在读哈佛时,一个教授劝他马上改行,因为在美 国搞历史和中国哲学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博士至少要念八九年,念出来后还不一 定能找到事做。而学理科就要容易很多。“我心里想这太荒谬了。当时确实有很多人改行, 现在想来也许当时我笨,就觉得自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只有这条路对我来说最适合,我最 有兴趣,其他的路即使成功了,比如真能成为第一流的物理学教授,甚至能够得到很多的奖 金,对我来说感觉它也不是很大的诱惑。” 同样的抉择,还发生在选择师从时。在上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的学者 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当代的研究,并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性质,在哈佛以费正清研究 中心为代表;一派注重对传统文化研究的纯学术研究,代表是燕京学社。费正清先生曾希望 杜维明作他的弟子,但杜先生却选择了后者。 杜先生说,尽管有时选择起来很难,但想到自己真正的需要的时候,可供选择的只有一 个。“可能是我真的很笨,呵呵……” 金声玉振致中和 《中国新闻周刊》:您 1985 年到北大开设“儒家哲学”课时,感觉情境与 1923 年梁漱 溟先生开设“儒家哲学”课时有相似之处,听者兴趣不大。现在在大陆讲学时您觉得有变化 么? 杜维明:变化很大。首先是大家现在要求重新认识、理解传统,甚至继续创造、发展传 统,这个意愿非常强烈,不管是哪一派,自由主义、新左翼、保守主义等,这个意愿都很强。 这与上世纪 80 年代“从黄色的土地进入蓝色的海洋”,把整个传统完全抛弃的态度完全不 同,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健康的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对儒学,您认为可区分为代表封建意识形态的儒教中国和有内在人 文价值的儒家传统,并认为后者可以转化为现代化的动力。但有人认为儒学的价值观实质上 是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借助它来肃清封建意识形态岂不自相矛盾?
杜维明:糟粕和精华常常是混在一起的。所以对每一个课题都要具体、细致地分析讨论。 我只是提醒大家不要把儒家的传统和人文精神都归为封建遗毒,那你是把小孩和水一起丢掉 表示担心的人是怕我对儒教中国或是封建传统阴暗面注意不够,怕积极作用没有发挥 好,阴暗面的力量却很大。这个忧虑对我而言不仅很正常而且很必要,所以这个工作的复杂 面就在这里。传统的下意识对我们的影响很深,如走后门、官商勾结、透明度、公信度不够、 狭隘的种族主义等,这些潜力在社会起负面作用,如我们不用全部的精力来了解它改变它 它会泛滥成灾。而像仁义礼智信这种真正核心的价值,我们如果不用全面的精力把它开发出 来,它是暗而不张的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10月18日)
杜维明:糟粕和精华常常是混在一起的。所以对每一个课题都要具体、细致地分析讨论。 我只是提醒大家不要把儒家的传统和人文精神都归为封建遗毒,那你是把小孩和水一起丢掉 了。 表示担心的人是怕我对儒教中国或是封建传统阴暗面注意不够,怕积极作用没有发挥 好,阴暗面的力量却很大。这个忧虑对我而言不仅很正常而且很必要,所以这个工作的复杂 面就在这里。传统的下意识对我们的影响很深,如走后门、官商勾结、透明度、公信度不够、 狭隘的种族主义等,这些潜力在社会起负面作用,如我们不用全部的精力来了解它改变它, 它会泛滥成灾。而像仁义礼智信这种真正核心的价值,我们如果不用全面的精力把它开发出 来,它是暗而不张的。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4 年 10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