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总复习 2019.6.17
八下文言文总复习 2019.6.17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威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2)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4)咸来问讯(全,都 (5)便扶向路(先前的 (6)太守(拜访) (7)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 ( ) (2) 若有光( ) (3) 交通( ) (4) 来问讯( ) (5)便扶 路( ) (6) 太守( ) (7)欣然 往( ) 繁多的样子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田间小路 全,都 先前的 拜访 打算,计划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C) A.阡陌交通【“交通”的古义是“交错相通”, 今义是“运输事业”】 B.来此绝境【“绝境”的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C.遂与外人间隔 D.无论魏晋【“无论”的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为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 B.来此 C.遂与外人 D. 魏晋 【“交通”的古义是“交错相通” , 今义是“运输事业”】 【“绝境”的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的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 , 今为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C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的一项是(A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A项中“之”为助词,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A 【A项中“之”为助词,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析正确停顿应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中/往来种作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中/往来种作 【解析正确停顿应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B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 桑树、竹林之类。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 说啊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 桑树、竹林之类。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村中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 说啊。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 ,一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 《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 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 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A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 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 “便扶向路” , 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 ,却“不 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 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