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备课人:陈松仁备课时间:2018.129 课题: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 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 有什么不同呢? 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 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日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备课人:陈松仁 备课时间:2018.12.9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第 1 页 课题: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 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 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 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备课人:陈松仁备课时间:2018.129 去年天气”,“旧日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 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 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 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 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 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婉约含蓄 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欧阳修《采桑子》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备课人:陈松仁 备课时间:2018.12.9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第 2 页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 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 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 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 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 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婉约含蓄 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欧阳修《采桑子》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备课人:陈松仁备课时间:2018.129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短棹: 逶迤 琉璃 涟漪 掠岸飞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课文提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凊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 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 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 4句押平韵。 四、课堂学习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翻译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备课人:陈松仁 备课时间:2018.12.9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第 3 页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短棹: 逶迤: 琉璃: 涟漪: 掠岸飞: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课文提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 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 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前、后片各四句,共 44 字;前、后片均于第 2、3、 4 句押平韵。 四、课堂学习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备课人:陈松仁备课时间:2018.129 【朗读课文】 1听录音跟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 4小组竞读 【古诗翻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岀 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 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创作背景】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 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 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 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 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 (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 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 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 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 【诗词简析】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 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舂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 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 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 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凊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第4页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备课人:陈松仁 备课时间:2018.12.9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第 4 页 【朗读课文】 1.听录音跟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 4.小组竞读 【古诗翻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 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 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创作背景】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 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 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 1049 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 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 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 1067 年 (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 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 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 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 理。 【诗词简析】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 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 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 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 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备课人:陈松仁备课时间:2018.129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 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岀,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 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 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 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 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 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 平添了—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 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 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岀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 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 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舂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 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 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凊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 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拓展研读 下面这首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仔细阅读,完成诗词后 面的练习。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第5页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备课人:陈松仁 备课时间:2018.12.9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第 5 页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 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 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 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 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 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 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 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 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 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 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 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 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 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 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五、拓展研读 下面这首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仔细阅读,完成诗词后 面的练习。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备课人:陈松仁备课时间:2018.129 1.欧阳修,字 又号 宋朝文学家、史 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笙歌( )狼j)帘lng( 3.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垂柳阑干尽日风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 态的美,即 。从结构上说,上 片写 通过 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3)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 (4)“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 (5)“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 (6)“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7)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 (8)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 (9)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资料链接】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 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第6页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备课人:陈松仁 备课时间:2018.12.9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第 6 页 1.欧阳修,字 ,号 ,又号 ,宋朝文学家、史 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 笙歌( ) 狼 jí( ) 帘 lóng( ) 3. 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 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 态的美,即 和 。从结构上说,上 片写 ,通过 、 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3)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 (4)“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 (5)“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 (6)“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7)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 (8)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 (9)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资料链接】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 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备课人:陈松仁备课时间:2018.129 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 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岀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始 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 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 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 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岀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裝, 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 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 与前面“游人去”互为映对。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 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岀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 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 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第二课时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第7页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备课人:陈松仁 备课时间:2018.12.9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第 7 页 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 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始 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 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 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 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 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 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 与前面“游人去” 互为映对。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 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 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 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第二课时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备课人:陈松仁备课时间:2018.129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倚清秋 簪缨 倩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上阙具体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4.下阕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108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 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 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 八俊”(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2.该调仿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归宋。古人云“亡国 之音哀以思”,诗人身为亡国之君,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蓄地体现在这首词 中。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 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则又名 之为“乌夜啼”。(《词苑丛谈》云:“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词曰:无言独 上西楼’云云。”故“锦堂春”亦名“乌夜啼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第8页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备课人:陈松仁 备课时间:2018.12.9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第 8 页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倚清秋: 簪缨: 倩: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上阙具体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4.下阕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 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 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 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2. 该调仿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归宋。古人云“亡国 之音哀以思”,诗人身为亡国之君,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蓄地体现在这首词 中。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 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则又名 之为“乌夜啼”。(《词苑丛谈》云:“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词曰:‘无言独 上西楼’云云。”故“锦堂春”亦名“乌夜啼”﹞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备课人:陈松仁备课时间:2018.129 此调有多种格体,俱为双调。三十六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 两仄韵。两结九言,宜于第二字略豆,旧谱分作六言、三言两句,不尽适合。 四、课堂学习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朗读课文】 1听录音跟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 4小组竞读 【古诗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宋钦宗靖 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 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诗词简析】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 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 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第9页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备课人:陈松仁 备课时间:2018.12.9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第 9 页 此调有多种格体,俱为双调。三十六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 两仄韵。两结九言,宜于第二字略豆,旧谱分作六言、三言两句,不尽适合。 四、课堂学习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朗读课文】 1.听录音跟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 4.小组竞读 【古诗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宋钦宗靖 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 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诗词简析】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 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 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备课人:陈松仁备课时间:2018.129 而变衰。”杜甫在《登髙》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 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 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 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 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 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 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 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 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 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土大夫。中 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 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 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 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 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 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 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感人至深。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单元六课外古诗诵读第10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学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备课人:陈松仁 备课时间:2018.12.9 部编人教版八语上教案设计 单元六 课外古诗诵读 第 10 页 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 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 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 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 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 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 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 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 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 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 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 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 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 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 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 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 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感人至深。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