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时间 课题 页码 第三周《桃花源记》第一课时. 54~55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56-57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 58~59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58-59 第四周第五周《核舟记》第一课时. 60~62 《核舟记》第二课时 .60~62 《诗经》二首第一课时 63~64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 64~65 《写作》《写好读后感》第一课时…6 《口语交际应对》第一课时.…75
第三单元 时间 课题 页码 第三周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54~55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56~57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58~59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58~59 第四周-第五周 《核舟记》第一课时……………………60~62 《核舟记》第二课时………………………....……60~62 《诗经》二首第一课时…………………….... 63~64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 64~65 《写作》《写好读后感》第一课时………………66 《口语交际 应对》第一课时……………………....75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_1周星期一下午第3、4节_2019年2月18日第课时 课题 9.桃花源记 课型 新课 情感态度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价值观 教学目标 方法与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 知识与 掌握本文结构和基本内容。 技能 学习本文以渲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 重点 握课文内容 析 教材分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难点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二、走近陶渊明 中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陶渊明生 活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 个 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又因他的洁身自好,后人称其为“靖学生借助注解完成 节先生”。陶渊明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 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 酒》组诗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豁(huo)然俨(yan)然阡(qian)陌(mo) 垂髫(tiao)邑(yi)人 四、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朗读指导 中的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 读准字音 景象? 学生自读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 教师范读 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 1 周 星期 一 下午 第 3、4 节 2019 年 2 月 18 日 第 1 课时 课 题 9 .桃花源记 课 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 过程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知识与 技能 掌握本文结构和基本内容。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学习本文以渲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 握课文内容。 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121” 中的 第一 个 “1”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陶渊明生 活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 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又因他的洁身自好,后人称其为“靖 节先生”。陶渊明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 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 酒》组诗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生借助注解完成 “121” 中的 “2”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豁(huò)然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垂髫(tiáo) 邑(yì)人 四、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 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 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 教师范读
五、梳理结构 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全班深入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 学生自主学习 索,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合作探究 (开端) 小组讨论交流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 教师点拨明确 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 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 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六、课堂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对理 121”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时人们希望摆 中的 小组讨论交流 第 脱苦难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的愿望,因此 个 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 教师点拨明确 意义 板书设计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间然自乐1完成《学习辅导》第1-7题 教学后记 本堂课我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我用适当的点拨,让学生 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很快能领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
' 五、梳理结构 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全班深入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 索,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 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 第二部分(2—3 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 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 托社会理想。)第 2 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 活环境。第 3 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5 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 “121” 中的 第二 个 “1” 六、课堂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对理 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时人们希望摆 脱苦难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的愿望,因此, 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 意义。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 板 书 设 计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作 业 布 置 完成《学习辅导》第 1--7 题 教 学 后 记 本堂课我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我用适当的点拨,让学生 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很快能领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_1周星期二上午第3、4节_2019年2月19日第2_课时 课题 9.桃花源记 课型 新课 情感态度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 价值观 学 方法与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目 过程 标 知识与 掌握本文结构和基本内容。 技能 学习本文以渲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 教 重点 握课文内容 析材 分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难点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二、预习导学 中 1、文言虚实词语的解释 请四位同学分别背诵 2、指名背诵课文 个段落,比比看 个 3、全班同学一起背诵 谁背得正确、流利、 有感情。(简要点评 三、合作探究 、写作意图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分组朗读或自读课文,互相探讨思考 1.联系第一节课的内容,说一说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查看上回顾梳理,提出疑难 节课的内容 问题 2.诵读课文,说一说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境况。(查看上节课的内 3.现实社会那么动乱和黑暗,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却这么美满 想一想,作者写《桃花源记》的意图何在? [点拨]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 点拨]课文通过记叙和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境况,表达了作者 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 1 周 星期 二 上午 第 3、4 节 2019 年 2 月 19 日 第 2 课时 课 题 9 .桃花源记 课 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 过程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知识与 技能 掌握本文结构和基本内容。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学习本文以渲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 握课文内容。 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121” 中的 第一 个 “1”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二、预习导学 1、文言虚实词语的解释 2、指名背诵课文 3、全班同学一起背诵 请四位同学分别背诵 一个段落,比比看, 谁背得正确、流利、 有感情。(简要点评) “121” 中的 “2” 三、合作探究 一、写作意图 [学生活动]分组朗读或自读课文,互相探讨思考。 1.联系第一节课的内容,说一说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查看上 节课的内容) 2.诵读课文,说一说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境况。(查看上节课的内 容) 3.现实社会那么动乱和黑暗,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却这么美满, 想一想,作者写《桃花源记》的意图何在? [点拨]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 [点拨]课文通过记叙和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境况,表达了作者 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生自主学习 回顾梳理,提出疑难 问题
四、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研讨,交流发言,教师予以 点拨引导。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请简 要说明。 [点拨]以时间为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 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淡淡几笔便突 学生自主学习 出了形象,请具体说明 合作探究 3.本文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故事回环跌 宕,一波数折,引人入胜。请具体说说跌宕波 小组讨论交流 折处 五、写作特点 教师点拨明确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请简 要说明 点拨]以时间为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 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淡淡几笔便突 出了形象,请具体说明 六、课堂小结 联系作者的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谈 中的 谈你对“桃花源”式社会的认识。 小组讨论交流 第二 [点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对现实 教师点拨明确 个 社会有一定的否定作用:具有逃避现实的消极 因素
' 四、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研讨,交流发言,教师予以 点拨引导。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请简 要说明。 [点拨]以时间为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 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淡淡几笔便突 出了形象,请具体说明。 3.本文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故事回环跌 宕,一波数折,引人入胜。请具体说说跌宕波 折处。 五、写作特点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请简 要说明。 [点拨]以时间为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 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淡淡几笔便突 出了形象,请具体说明。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 “121” 中的 第二 个 “1” 六、课堂小结 联系作者的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谈一 谈你对“桃花源”式社会的认识。 [点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对现实 社会有一定的否定作用;具有逃避现实的消极 因素。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
桃花源记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一景色优美 所见—优美安定 业布置 进入桃花源所闻——与世隔绝 所历——热情淳朴 辞别桃花源——再寻未果 运用“读”、“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后记 有热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能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去发现 知识,抒发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_1周星期三上午第12节_2019年2月20日第1课时 课题 10小石潭记 课型 新课 情感态度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 价值双之情 教学目标 方法与引导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 知识与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技能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 分教 重点 之情。 析材 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 生活动 导入新课 121”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 中的 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这篇写景 第 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品一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 个 的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学生借助注解完成 二、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2.积累文言词汇
板 书 设 计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优美安定 所闻——与世隔绝 所历——热情淳朴 辞别桃花源——再寻未果 作 业 布 置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 学 后 记 运用“读”、“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课堂气氛活跃, 有热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能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去发现 知识,抒发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 1 周 星期 三 上午 第 1,2 节 2019 年 2 月 20 日 第 1 课时 课 题 10 小石潭记 课 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 之情。 方法与 过程 引导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知识与 技能 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 材 分 析 重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 之情。 难点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121” 中的 第一 个 “1”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 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这篇写景 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品一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 的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2.积累文言词汇 学生借助注解完成
、合作探究 1)重点实词 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朗读指导 中的 蒙络摇缀:覆盖着:缠绕着:飘动着:连结着。 读准字音 可百许头:大约。 学生自读 (2)一词多义 教师范读 乐: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四、文体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 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 托物言志 五、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交流点拨: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 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交流点拨:阳光直照到水底,水底的石头上有鱼的影子, 学生自主学习 呆呆的,静止不动 合作探究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组讨论交流 交流点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教师点拨明确 交流点拨: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 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21” 中的 “2” 三、合作探究 1)重点实词 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覆盖着;缠绕着;飘动着;连结着。 可.百许头:大约。 (2)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 教师范读 ' 四、文体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 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 托物言志 五、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交流点拨: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 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交流点拨:阳光直照到水底,水底的石头上有鱼的影子, 呆呆的,静止不动。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交流点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交流点拨: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 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
六、课堂小结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中的 交流点拨: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 第二 气氛。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 1)重点实词 (2)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 板书设计 意动用法) 作业布 完成《学习辅导》第1-7 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 (3)词类活用 教学后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1周星期二上午第3、4节2018年9月4日第2课时 课题 11、核舟记 课 新课 情感态度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价值观 教学目标 方法与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 知识与 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技能 教 重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析材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分 难点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121” 中的 第二 个 “1” 六、课堂小结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 气氛。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 板 书 设 计 1)重点实词 (2)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 (3)词类活用 作 业 布 置 完成《学习辅导》第 1--7 题 教 学 后 记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 1 周 星期 二 上午 第 3、4 节 2018 年 9 月 4 日 第 2 课时 课 题 11、 核舟记 课 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方法与 过程 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知识与 技能 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 材 分 析 重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121 作者链接 中的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 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三、读准字音 学生借助工具书了 第一 三、检查预习 解作者 个 器皿(min) 罔(wang)不因势象形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贻(yi)八分有(you)奇(j 二黍(shu许篛(ruo)篷辑的《虞初新志》 四、疏通文意 自学课文,疏通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文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1)结合课文注释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大意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圈画出自己难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解的字、词、句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五、教师点拨 ◆通假字 中的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零头 2.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 词多义 1.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同义词 .约—可:大约 2.历历——了了:清清楚楚 3.状——然:……的样子 六、拓展延伸 联系原文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21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教师点拨 ①长约八分有奇。②左右各四,共八扇。③船头坐三人 注意通假字、词类 中的 ④横卧一楫。⑤为字共三十有四。⑥苏、黄共阅一手卷。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第二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 也就是说,数词十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 词+名词形式 2.小结数量词的用法 (1)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121” 中的 第一 个 “1”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二、作者链接 魏学洢(约 1596—约 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 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三、读准字音 三、检查预习 器皿(mǐn) 罔(wǎnɡ)不因势象形 贻(yí) 八分有(yòu)奇(jī) 二黍(shǔ)许 篛(ruò)篷辑的《虞初新志》 学生借助工具书了 解作者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21” 中的 “2” 四、疏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文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五、教师点拨 ◆通假字 1.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零头。 2.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 ◆一词多义 1.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同义词 1.约——可:大约 2.历历——了了:清清楚楚 3.状——然:……的样子 1.自学课文,疏通 字词,理解文意。 (1) 结合课文注释 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 大意; (2) 圈画出自己难 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21” 中的 第二 个 “1” 六、拓展延伸 联系原文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①长约八分有奇。②左右各四,共八扇。③船头坐三人。 ④横卧一楫。⑤为字共三十有四。⑥苏、黄共阅一手卷。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 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 词+名词形式。 2.小结数量词的用法 (1)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教师点拨 注意通假字、词类 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幅)手卷 (个)人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完成学习辅导第 ◆同义词 ◆小结数量词的用法 1-8题 板书设计 (1)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 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作业布置 运用“读”、“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 课堂气氛活跃,有热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能用自身的体验和 教学后记 感情去解读作品,去发现知识,抒发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 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_2周星期三上午第3、4节2018年9月9日第_课时 12、《诗经》二首 新课 情感态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 价值观律之美 教学目标 方法与 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过程 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技能 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分材 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一(幅)手卷 一(个)人 板 书 设 计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同义词 ◆小结数量词的用法 (1)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 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作 业 布 置 完成学习辅导第 1-8 题 教 学 后 记 运用“读”、“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 课堂气氛活跃,有热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能用自身的体验和 感情去解读作品,去发现知识,抒发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 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 2 周 星期 二 上午 第 3、4 节 2018 年 9 月 9 日 第 课时 课 题 12 、《诗经》二首 课 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 律之美 方法与 过程 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 技能 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析 分 材 教 重点 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