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Frequency-response analysis 5.1频率特性及其表示法 幅相曲线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5.2典型环节的幅相曲线 5.3稳定裕度和判据 已经学习了用线性常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描述线性定常系统,这两种 模型分别在时域和复频域中对系统进行了描述。下面介绍-种数学模型一 —频率特性函数,这种模型是对系统的一种频域亥画,在系统分析中有重 要作用。①判断系统是否稳定,②稳定程度—稳定裕度。 应用频率特性硏究线性系统的经典方法称为频域分析法。(是以传递函 数为基础的又一种图解法。与根轨迹法相比较,根轨迹法是一种非常实用 的求取闭环特征方程式根的图解法,特别对于高阶系统 与其他方法相比较,频率响应法还具有如下特点 (1)频率特性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它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确定,这 对于难以列写微分方程式的元部件或系统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由于频率响应法主要通过开环频率特性的图开对系统进行分析
97 第 5 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Frequency-response analysis 5.1 频率特性及其表示法 幅相曲线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5.2 典型环节的幅相曲线 5.3 稳定裕度和判据 已经学习了用线性常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描述线性定常系统,这两种 模型分别在时域和复频域中对系统进行了描述。下面介绍一种数学模型— —频率特性函数,这种模型是对系统的一种频域刻画,在系统分析中有重 要作用。判断系统是否稳定,稳定程度——稳定裕度。 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线性系统的经典方法称为频域分析法。(是以传递函 数为基础的又一种图解法。与根轨迹法相比较,根轨迹法是一种非常实用 的求取闭环特征方程式根的图解法,特别对于高阶系统)。 与其他方法相比较,频率响应法还具有如下特点: (1)频率特性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它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确定,这 对于难以列写微分方程式的元部件或系统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由于频率响应法主要通过开环频率特性的图形对系统进行分析
因而具有形象直观和计算量少的特点。 (3)频率响应法不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而且还适用于传递函数不 是有理数的纯滞后系统和部分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51频率特性及其表示法 5.1.1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频率特性又称频率响应,它是系统(或元件)对不同频率正弦输入信号的 响应特性。设线性系统的输入为一频率为的正弦信号,在稳态时,系统的 输出具有和输入同频率的正弦函数,但其振幅和相位一般均不同于输入量 且随着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妪图51所示。 线性系统
98 因而具有形象直观和计算量少的特点。 (3)频率响应法不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而且还适用于传递函数不 是有理数的纯滞后系统和部分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5.1 频率特性及其表示法 5.1.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频率特性又称频率响应,它是系统(或元件)对不同频率正弦输入信号的 响应特性。设线性系统的输入为一频率为的正弦信号,在稳态时,系统的 输出具有和输入同频率的正弦函数,但其振幅和相位一般均不同于输入量, 且随着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如图 5.1 所示。 0 0.5 1 1.5 2 2.5 3 -2 -1.5 -1 -0.5 0 0.5 1 1.5 2 线 性 系 统 0 0.5 1 1.5 2 2.5 3 -5 -4 -3 -2 -1 0 1 2 3 4 5 图
红一输入,蓝一全响应,黑一稳态响应 幅值 6 红一输入,蓝一全响应,黑一稳态响应 1.5 幅值 y() 图52例5.1的输入u(t),全响应y(t和稳态响应ysSt)
99 0 1 2 3 4 5 6 -8 -6 -4 -2 0 2 4 6 t/s 幅 值 u(t) y(t) yss(t) 红 —输入,蓝 —全响应,黑 —稳态响应 0 1 2 3 4 5 6 -2 -1.5 -1 -0.5 0 0.5 1 1.5 2 t/s 幅 值 u(t) y(t) yss(t) 红 —输入,蓝 —全响应,黑 —稳态响应 图 5.2 例 5.1 的输入 u(t),全响应 y(t)和稳态响应 yss(t)
考虑系统传递函数为c(s)=10s+50 4s+3 l(1)=2cos(51+30°)a(1)=2cos(201+30°)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 R(S) (s) 已知输入r()=Asin(m),其拉氏变换R(s) A ,A为常量,则系统输出 为 C(S=G(SR(S) U(s) A ULs (S+p1)(S+p2)…(S+pn) 式中,-p-P2…-p为G③的极点。对于稳定系统,这些极点都位于s平 面的左方,即它们的实部均为负值。为简单起见,令Gs的极点均为相异 的实数极点,则式5-1)改写为 b a (5-2) P 丿0$-J aa和b(i=1,2…m)均为待定系数。对上式取拉氏反变换,求得 de/+∑be (5-3) 当t→∞时,系统响应的瞬态分量∑be"趋向于零,其稳态分量为 c() 其中系数由下式确定 A a=G(s) (s+jo G(jo) (S+jos-jo (s+jo)o=G(-/o)7:(5-5)
100 考虑系统传递函数为 4 3 10 50 ( ) 2 + + + = s s s G s u(t) = 2cos(5t + 30) u(t) = 2cos(20t + 30)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 ) ( ) ( ) ( ) ( ) V s U s G s R s C s = = 已知输入 r(t) = Asin(t) ,其拉氏变换 2 2 ( ) + = s A R s ,A 为常量,则系统输出 为 2 2 ( ) ( ) ( ) ( ) ( ) + = = s A V s U s C s G s R s 2 2 1 2 ( )( ) ( ) ( ) + + + + = s A s p s p s p U s n (5-1) 式中,− p −p − pn , , 1 2 为 G(s)的极点。对于稳定系统,这些极点都位于 s 平 面的左方,即它们的实部均为负值。为简单起见,令 G(s)的极点均为相异 的实数极点,则式(5-1) 改写为 s j a s j a s p b C s n i i i − + + + + = =1 ( ) (5-2) a,a b (i 1,2, n) 和 i = 均为待定系数。对上式取拉氏反变换,求得 = − − = + + n i p t i j t j t i c t ae ae b e 1 ( ) (5-3) 当 t → 时,系统响应的瞬态分量 = − n i p t i i b e 1 趋向于零,其稳态分量为 j t j t t c t ae ae = + − → ( ) (5-4) 其中系数由下式确定 j A s j G j s j s j A s j G j s A a G s s j s j 2 ( ) ( ) ( )( ) ( ) ( ) ( ) 2 2 − + = − + − + = − + = =− =− (5-5)
(s+ joXs-ya)Jo)=Guo2j A a=G(s) (s-jo)im =G(jo) (56) 由于G(jo)是一个复数向量,因而可表示为 a(o)+jb(o) G(joe =A(O)eoo)(5-7) co+jd(o) 因为Gs的分子和分母多项式为实系数故a(o)和c(o)为关于o的偶次幂实 系数多项式,b()和()为关于o的奇次幂实系数多项式,即a(o)和(a)为o 的偶函数,b()和l(o)为o的奇函数 (o) (j)2 () (j)2n+1_「jo2n+!n=0,24 () pinn=0, 2, 4, 5 j021n=135 -o21n=135 G( c2(a)+d2(a) (5-9) G(o)-argtg o ao)argue d() (5-10) c(o) c(0)-d0)(/卷 a(o)-jbo) A(oe A(o)=G( Po) 将式(5-5)、式(5-6)、式(5-7和式(5-11)代入式(54),求得 A(O) +A(@e A(@)Asin( ot +o(o 以上证明了线性系统的稳态输出是和输入具有相同频率的正弦信号, 101
101 j A s j G j s j s j A s j G j s A a G s s j s j 2 ( ) ( ) ( )( ) ( ) ( ) ( ) 2 2 − = + − − = + = = = (5-6) 由于 G( j) 是一个复数向量,因而可表示为 ( ) ( ) ( ) ( ) ( ) ( ) ( ) G j j G j e c jd a jb G j = + + = ( ) ( ) j = A e (5-7) 因为 G(s)的分子和分母多项式为实系数 ,故 a()和c() 为关于 的偶次幂实 系数多项式, b()和d() 为关于 的奇次幂实系数多项式,即 a()和c() 为 的偶函数, b()和d() 为 的奇函数。 = = − = = = − = = = − = − = + + + 1,3,5, 0,2,4, ( ) 1,3,5, 0,2,4, ( ) ( ) ( ) ( ) ( ) 2 2 2 2 1 2 1 2 1 1 2 2 3 3 4 4 n n j n n j j j j j j j j j n n n n n n (5-8) ( ) ( ) ( ) ( ) ( ) 2 2 2 2 c d a b G j + + = (5-9) ( ) ( ) arg ( ) ( ) arg ( ) c d tg a b tg G j = − (5-10) ( ) ( ) ( ) ( ) ( ) ( ) ( ) G j j G j e c jd a jb G j − = − − − = ( ) ( ) j A e − = (5-11) = = ( ) ( ) ( ) ( ) G j A G j (5-12) 将式(5-5) 、式(5-6)、 式(5-7)和 式(5-11)代入式 (5-4),求得 ( ) sin( ( )) 2 ( ) 2 ( ) ( ) ( ) ( ) + = + − = + = − − − A A t j A A e e j A c t ae ae A e e j t j t j j t j j t (5-13) 以上证明了线性系统的稳态输出是和输入具有相同频率的正弦信号
其输出与输入的幅值比为Ao)=G(jo),输出与输入的相位差 (o) 下面以RC电路为例,说明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图53所示电路的 传递函数为 图5-3RC电路 Uo(s) G(s) U1(s) 1+RC。(5-14) 设输入电压u()=Asn(o),由复阻抗的概念求得 Ugo) U,Go) 1+RCo 1+Tj (5-15) 如上所述,G(o)可以改写为 式中,T=RC|G(o) P(o)=-arctgTo G(jω)称为电路的频率特性。显然,它由该电路的结构和参数决定,与输 入信号的幅值与相位无关。G(o是Gio)的幅值,它表示在稳态时,电路 的输出与输入的幅值之比。φ(ω)是G(o)的相角,它表示在稳态时,输出信 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差。由于G(o和o(o)都是输入信号频率o的函数,故
102 其输出与输入的幅值比为 A() = G( j) ,输出与输入的相位差 ( ) ( ) G j = 。 下面以 R-C 电路为例,说明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图 5-3 所示电路的 传递函数为 R 图5-3 R-C电路 C i u uo RCs G s U s U s i o + = = 1 1 ( ) ( ) ( ) (5-14) 设输入电压 u (t) Asin( t) i = ,由复阻抗的概念求得 RCj Tj G j U j U j i o + = + = = 1 1 1 1 ( ) ( ) ( ) (5-15) 如上所述, G( j) 可以改写为 ( ) ( ) ( ) j G j = G j e (5-16) 式中, T = RC ; 2 2 1 1 ( ) T G j + = ; () = −arctgT G( j) 称为电路的频率特性。显然,它由该电路的结构和参数决定,与输 入信号的幅值与相位无关。 G( j) 是 G( j) 的幅值,它表示在稳态时,电路 的输出与输入的幅值之比。 () 是 G( j) 的相角,它表示在稳态时,输出信 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差。由于 G( j) 和 () 都是输入信号频率 的函数,故
它们分别被称为电路的幅颎特性和相频特性。 综上所述,式(5-15所示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是:当-频率为o的正弦信号 加到电路的输入端后,在稳态时,电路的输岀与输入之比;或者说输岀与 输入的幅值之比和相位之差。 (a) 0 08 ----------1 05+-:- 0.3 =====L 0.5 (a)幅频特性 103
103 它们分别被称为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综上所述,式 (5-15)所示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是:当一频率为 的正弦信号 加到电路的输入端后,在稳态时,电路的输出与输入之比;或者说输出与 输入的幅值之比和相位之差。 (a) 幅频特性
c(a)0 05 2533544.55 (b)相频特性 图5-4RC电路的频率特性 比较式(5-14)、(5-15),可见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具有十分相似的式,只 要把传递函数中的s用j代之,就得到系统(元件)的频率特性,即有 G(o)=G(s) (5-17) 104
104 (b)相频特性 图 5-4 R-C 电路的频率特性 比较式(5-14) 、(5-15),可见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具有十分相似的形式,只 要把传递函数中的 s 用 j 代之,就得到系统(元件)的频率特性,即有 s j G j G s = ( ) = ( ) (5-17)
微分 方程 传递 频率 函数 系统 特性 S=J 图5-5频率特性、传递函数和微分方程三种描述之间的关系 51.2频率特性的表示法 (1对数坐标图( Bode diagram or logarithmic plot (2极坐标图( Polar plot) (3)对数幅相图(Log- magnitude versus phase plot (1对数坐标图( Bode diagram or logarithmic plot) 对数频率特性。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由两张图组成:一张是对数幅频特性,它的纵坐标 为20kogG(o),单位是分贝,用符号dB表示。20bogG(o)常用L(o)表示 另一张是相频特性图。它的纵坐标为(°),两张图的纵坐标均按线性分度, 105
105 频 率 特 性 传 递 系 统 函 数 微 分 方 程 s = j p j = p s = dt d p = 图 5-5 频率特性、传递函数和微分方程三种描述之间的关系 5.1.2 频率特性的表示法 (1)对数坐标图(Bode diagram or logarithmic plot) (2)极坐标图(Polar plot) (3)对数幅相图(Log-magnitude versus phase plot) (1)对数坐标图(Bode diagram or logarithmic plot) 对数频率特性。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由两张图组成:一张是对数幅频特性,它的纵坐标 为 20log G( j) ,单位是分贝,用符号 dB 表示。 20log G( j) 常用 L() 表示。 另一张是相频特性图。它的纵坐标为(),两张图的纵坐标均按线性分度
横坐标是角速率a,采用gω)分度(为了在一张图上同时能展示出频率特 性的低频和高频部分。故坐标点ω不得为零。1到10的距离等于10到 100的距离,这个距离表示10倍频程,用dec表示。 优点:①幅频特性的乘除运算转变为加减运算。⊙对系统作近似分析时, 只需画出对数幅频特性曲线的渐迸线,大大简化了图形的绘制。③用实 验方法,将测得系统(或环节)频率响应得数据画在半对数坐标纸上。 根据所作出的曲线,估计被测系统的传递函数。 2极坐标图( Polar plot),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幅相曲线 频率特性是复数。G(jo)可用幅值Gjo)和相角叭(o)的向量表示。当输入 信号的频率o由变化时,向量G(jo)的幅值和相位也随之作相应的变化, 其端点在复平面上移动的轨迹称为极坐标图。这种图形主要用于对闭环 系统稳定性的砑究奈奎斯特( N Nyquist在1932年基于极坐标图阐述了 反馈系统稳定性的论证。利用开环频率特性硏究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而 不必解岀特征根。为纪念他对控制系统作出的贡献,这种图又名奈奎斯 特曲线,简称奈氏图。 52典型环节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106 横坐标是角速率 ,采用 lg() 分度(为了在一张图上同时能展示出频率特 性的低频和高频部分)。故坐标点 不得为零。1 到 10 的距离等于 10 到 100 的距离,这个距离表示 10 倍频程,用 dec 表示。 优点:幅频特性的乘除运算转变为加减运算。对系统作近似分析时, 只需画出对数幅频特性曲线的渐进线,大大简化了图形的绘制。用实 验方法,将测得系统(或环节)频率响应得数据画在半对数坐标纸上。 根据所作出的曲线,估计被测系统的传递函数。 (2)极坐标图(Polar plot),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幅相曲线 频率特性是复数。 G( j) 可用幅值 G( j) 和相角 () 的向量表示。当输入 信号的频率 由变化时,向量 G( j) 的幅值和相位也随之作相应的变化, 其端点在复平面上移动的轨迹称为极坐标图。这种图形主要用于对闭环 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奈奎斯特(N.Nyquist)在 1932 年基于极坐标图阐述了 反馈系统稳定性的论证。利用开环频率特性研究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而 不必解出特征根。为纪念他对控制系统作出的贡献,这种图又名奈奎斯 特曲线,简称奈氏图。 5.2 典型环节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