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健康 延安大学医学院 郭丽萍医学硕士讲师
营养与健康 延安大学医学院 郭丽萍 医学硕士 讲师
营养与健康-内容 营养与肥胖 营养与肿瘤 营养与高血压 营养与冠心病 营养与免疫8
营养与健康---内容 ◼ 营养与肥胖 ◼ 营养与肿瘤 ◼ 营养与高血压 ◼ 营养与冠心病 ◼ 营养与免疫
第一节营养与肥胖 、肥胖的定义及诊断 肥胖的流行病学 、肥胖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分类 四、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五、肥胖的预防和治疗
第一节 营养与肥胖 一、肥胖的定义及诊断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三、肥胖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分类 四、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五、肥胖的预防和治疗
肥胖的定义、诊断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过量贮存,表现为脂肪 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 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 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超重≠肥胖 脂肪组织增加所引起的超重,属于肥胖 ■机体肌肉组织增加所引起的超重,不是肥胖
一、肥胖的定义、诊断 1、肥胖:是指人体脂肪过量贮存,表现为脂肪 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 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 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 超重≠肥胖 ◼ 脂肪组织增加所引起的超重,属于肥胖; ◼ 机体肌肉组织增加所引起的超重,不是肥胖
人体能量平衡与代谢失调 (1)能量平衡能量代谢的理想状态 能量摄入 能量消耗 (2)能量代谢失衡 收入支出 能量摄入过剩 以脂肪的形式储存
人体能量平衡与代谢失调 能量摄入 能量消耗 (1)能量平衡 能量代谢的理想状态 (2)能量代谢失衡 能量摄入不足 收入<支出 动用能量储备 消耗自身组织 能量摄入过剩 以脂肪的形式储存 收入>支出
能量平衡
能量平衡
2、肥胖的诊断方法 体重指数 腰围 TANITA体脂仪
◼ 体重指数 ◼ 腰围 ◼ TANITA体脂仪 2、肥胖的诊断方法
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 46M BMI=体重(Kg)/身高2(m2) 衡量肥胖与标准体重的重要指标 ■与脂肪含量密切相关,考虑了体重和身高两个因素 适用范围:18~65岁 不适用于体重增加主要由于肌肉组织发达,而非脂肪组 织含量较大 不能很好地区别肥胖与水肿 准确地说,BMI是评价超重与否的指标,只有在超重 确系脂肪组织增多时,BMI才是评价肥胖的有效指标这 也是所有身高体重指数共有的问题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BMI = 体重(Kg)/身高2(m2) ◼ 衡量肥胖与标准体重的重要指标 ◼ 与脂肪含量密切相关,考虑了体重和身高两个因素 ◼ 适用范围:18~65岁 ◼ 不适用于体重增加主要由于肌肉组织发达,而非脂肪组 织含量较大 ◼ 不能很好地区别肥胖与水肿 准确地说,BMI是评价超重与否的指标,只有在超重 确系脂肪组织增多时,BMI才是评价肥胖的有效指标。这 也是所有身高体重指数共有的问题
成人BM工参考范围 BMI 分类 相关疾病的危险性 WHO 亚洲 中国 体重过低<185 <18.5 <18.5低(但其他疾病危险性增加) 正常范围185~24918.5~22918.5~239 平均水平 超重 ≥25 ≥23 ≥24 肥胖前期25~29.923~24924~269 增加 I度肥胖30~34.925~29.927~299 中度增加 工度肥胖35~399 ≥30 ≥30 严重增加 ≥40 极为严重增加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6-11
成人BMI参考范围 分 类 BMI 相关疾病的危险性 WHO 亚洲 中国 体重过低 <18.5 <18.5 <18.5 低(但其他疾病危险性增加) 正常范围 18.5~24.9 18.5~22.9 18.5~23.9 平均水平 超重 ≥25 ≥23 ≥24 肥胖前期 25~29.9 23~24.9 24~26.9 增加 Ⅰ度肥胖 30~34.9 25~29.9 27~29.9 中度增加 Ⅱ度肥胖 35~39.9 ≥30 ≥30 严重增加 Ⅲ度肥胖 ≥40 极为严重增加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6-11
中国体重指数诊断建议 状說颶正常暑一股胖二股胖|三肥胖 BM小185185-24925-2930-34935-399大4
中国体重指数诊断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