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10.13374.ism1001053x.2007.s2.76 第29卷增刊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29 SuppL 2 2007年12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Dec.2007 矿井粉尘运移规律性的试验研究 施春红 欧盛南金龙哲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对矿井粉尘运移规律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测定与研究.采用滤膜称重法测定粉尘浓度:样品经过液相分散法处理后, 采用显微镜观察法测定粉尘的分散度,并利用数码相机和图像处理软件对计数工作进行改进.通过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和 归纳.得出了巷道沿程及断面上的粉尘浓度及分散度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分散度;运移规律 分类号TD71333 随着煤矿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强度的不断提高, 粉尘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呼吸性粉尘对人体 健康的危害最大,是导致工人患矽肺病的根源.另 外,大量的粉尘积累,超过一定的浓度将引起爆 炸刂,造成矿井的重大破坏和人员的伤亡.建国以 来,我国对矿山防尘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在广大矿山通风防尘工作者和研究者数十年的不懈 努力下,我国矿山的粉尘危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 图1巷道断面测定布置图 制.如果要达到扭转我国目前粉尘危害严重的局 进风巷道· 面,从根本上治理粉尘危害,消除有粉尘危害的作业 ,回风流 工作面推进方向 场所的目标,我们就还需要继续深入的对粉尘进行 回风巷道 运煤方向· 研究,包括粉尘的性质、粒径、分散度、浓度等各 采样点 工作面 采煤机 新风方向 个方面,以便对粉尘进行更好的预防和治理 本文通过试验对矿井井下粉尘运移规律性进行 了研究.先把测定的粉尘浓度和分散度的大量数据 图2采样示意图 进行归类分成进风巷道、回风巷道和工作面三部 分,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粉尘浓度和分散 度的分布规律,为更有效的防治粉尘提供一个有力 3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理论和实践基础,可据此采取相应的防尘措施,更有 采用显微镜观察法测定粉尘的分散度.由于粉 效地降低粉尘浓度和分散度,从而减少粉尘的危害. 尘小且多,如果采用传统的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的 1粉尘的采样 方法会使试验任务繁重且实验误差较大,所以本试 验对该方法进行了改造,用数码相机在显微镜下拍 采样点的选择如图1和图2所示. 照,用图像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后进行计数到. 3.1采样方法 2粉尘浓度的测定 根据实际需要可同时在一个巷道上设置一个 采用滤膜称重法测定粉尘浓度,该方法是国标 测点,测点上悬1~3个多面空心球空心球的浸渍 《GB5748一85》规定的测定粉尘浓度的方法,测定误 液采用一定浓度NCZ一1粉水溶液.空心球悬挂一 差比较小. 定时间后,在井下用CH2Cb溶液将空心球上的粉尘 清洗到称量瓶中密封好,带回地面烘干(100℃1h) 收稿日期:2007-10-15 保存即可用显微镜方法进行测定. 作者简介:施春红(1968一),女,讲师,硕士
矿井粉尘运移规律性的试验研究 施春红 欧盛南 金龙哲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对矿井粉尘运移规律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测定与研究.采用滤膜称重法测定粉尘浓度;样品经过液相分散法处理后, 采用显微镜观察法测定粉尘的分散度, 并利用数码相机和图像处理软件对计数工作进行改进.通过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和 归纳, 得出了巷道沿程及断面上的粉尘浓度及分散度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分散度;运移规律 分类号 TD713.33 收稿日期:2007-10-15 作者简介:施春红(1968—), 女, 讲师, 硕士 随着煤矿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强度的不断提高 , 粉尘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呼吸性粉尘对人体 健康的危害最大, 是导致工人患矽肺病的根源.另 外, 大量的粉尘积累, 超过一定的浓度将引起爆 炸[ 1] , 造成矿井的重大破坏和人员的伤亡.建国以 来,我国对矿山防尘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 在广大矿山通风防尘工作者和研究者数十年的不懈 努力下 ,我国矿山的粉尘危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 制.如果要达到扭转我国目前粉尘危害严重的局 面,从根本上治理粉尘危害,消除有粉尘危害的作业 场所的目标 ,我们就还需要继续深入的对粉尘进行 研究, 包括粉尘的性质、粒径 、分散度、浓度[ 2] 等各 个方面,以便对粉尘进行更好的预防和治理. 本文通过试验对矿井井下粉尘运移规律性进行 了研究.先把测定的粉尘浓度和分散度的大量数据 进行归类, 分成进风巷道、回风巷道和工作面三部 分,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粉尘浓度和分散 度的分布规律, 为更有效的防治粉尘提供一个有力 理论和实践基础 ,可据此采取相应的防尘措施 ,更有 效地降低粉尘浓度和分散度, 从而减少粉尘的危害 . 1 粉尘的采样 采样点的选择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2 粉尘浓度的测定 采用滤膜称重法测定粉尘浓度, 该方法是国标 《GB5748 —85》规定的测定粉尘浓度的方法 ,测定误 差比较小 . 图1 巷道断面测定布置图 图 2 采样示意图 3 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采用显微镜观察法测定粉尘的分散度.由于粉 尘小且多 ,如果采用传统的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的 方法,会使试验任务繁重且实验误差较大 ,所以本试 验对该方法进行了改造 , 用数码相机在显微镜下拍 照 ,用图像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后进行计数[ 3] . 3.1 采样方法 根据实际需要, 可同时在一个巷道上设置一个 测点 ,测点上悬 1 ~ 3 个多面空心球, 空心球的浸渍 液采用一定浓度 NCZ-1 粉水溶液.空心球悬挂一 定时间后,在井下用 CH2Cl2 溶液将空心球上的粉尘 清洗到称量瓶中密封好 ,带回地面烘干(100 ℃, 1 h) 保存,即可用显微镜方法进行测定[ 4] . 第 29 卷 增刊 2 2007 年 12 月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Vol.29 Suppl.2 Dec.2007 DOI :10.13374/j .issn1001 -053x.2007.s2.076
。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7年增刊2 3.2试验步骤 (5)从每个样品的5~7张数码相片中调出比 (1)取出样品粉尘一小部分,放入瓷坩埚中,用 较好的4张,用Photoshop图像软件进行处理.在相 吸管加入1~2mL醋酸丁酯,再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片上添上网格,使相片上的5格网格相当于目镜测 制成均匀的粉尘混悬液,立即用滴管吸取一滴,滴于 微尺上的4个刻度,即一格网格相当于2m.如图 载物玻片上,再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干载物玻片上 7、图8所示. 过多的醋酸丁酯). (b) (2)在400~600倍的放大倍率下,用物镜测微 尺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一刻度的间距,即将物镜测微 尺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目镜测微尺放在目镜内. 在低倍镜下(物镜4X或10×),找到物镜测微尺的 刻度线,将其刻度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成测定时所 需倍率,在视野中心,使物镜测微尺的任一刻度与目 镜测微尺的任一刻度相重合9. 然后找出两尺再次重合的刻度线,分别数出两 种测微尺重合部分的刻度数,计算出目镜测微尺一 个刻度的间距.经标定,该目镜测微尺上一格的 图6样品照片 刻度是25m,如图3~5所示. 020406080100 10 图3目镜测微尺 图7添上网格后样品照片 0.01mm 0.01mm 图4物镜测微尺 01234567物镜测微尺 图8放大后的计数工作 (6)进行计数工作.将粒径范围分成四个区 051015202530日镜测微尺 间:>104m;5~10m;2~5m;5格:25~5格;1~2.5格:10m范围的颗粒用粉红色作标记:将属 上,先用低倍镜找到粉尘粒子,然后用400~600倍 于5~10m范围的颗粒用绿色作标记:将属于2~ 观察. 5m范围的颗粒用黄色作标记:将属于<2m范围 (4)微调显微镜待图像清晰后,用数码相机拍 的颗粒用蓝色作标记.如图9、图10所示8 摄下来.每个样品拍摄5~7张相片.如图6所示. 按表1记录数据,计算出百分数.每个样品至
3.2 试验步骤 (1)取出样品粉尘一小部分 ,放入瓷坩埚中, 用 吸管加入 1 ~ 2 mL 醋酸丁酯, 再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 制成均匀的粉尘混悬液, 立即用滴管吸取一滴 ,滴于 载物玻片上,再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干载物玻片上 过多的醋酸丁酯[ 5] . (2)在 400 ~ 600 倍的放大倍率下 ,用物镜测微 尺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一刻度的间距 ,即将物镜测微 尺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 , 目镜测微尺放在目镜内 . 在低倍镜下(物镜 4 ×或 10 ×), 找到物镜测微尺的 刻度线,将其刻度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成测定时所 需倍率,在视野中心 ,使物镜测微尺的任一刻度与目 镜测微尺的任一刻度相重合[ 6] . 然后找出两尺再次重合的刻度线 , 分别数出两 种测微尺重合部分的刻度数, 计算出目镜测微尺一 个刻度的间距[ 7] .经标定, 该目镜测微尺上一格的 刻度是 2.5 μm ,如图 3 ~ 5 所示. 图 3 目镜测微尺 图 4 物镜测微尺 图 5 标定示意图 (3)取下物镜测微尺, 将粉尘标本放在载物台 上,先用低倍镜找到粉尘粒子, 然后用 400 ~ 600 倍 观察 . (4)微调显微镜,待图像清晰后 ,用数码相机拍 摄下来.每个样品拍摄 5 ~ 7 张相片.如图 6 所示. (5)从每个样品的 5 ~ 7 张数码相片中调出比 较好的 4 张, 用Photoshop 图像软件进行处理.在相 片上添上网格,使相片上的 5 格网格相当于目镜测 微尺上的 4 个刻度, 即一格网格相当于 2 μm .如图 7 、图 8 所示 . 图 6 样品照片 图7 添上网格后样品照片 图 8 放大后的计数工作 (6)进行计数工作.将粒径范围分成四个区 间 :>10μm ;5 ~ 10μm ;2 ~ 5 μm ;5 格 ;2.5 ~ 5 格;1 ~ 2.5 格 ;10 μm 范围的颗粒用粉红色作标记;将属 于 5 ~ 10 μm 范围的颗粒用绿色作标记;将属于 2 ~ 5 μm 范围的颗粒用黄色作标记 ;将属于<2 μm 范围 的颗粒用蓝色作标记.如图 9 、图 10 所示[ 8] . 按表 1 记录数据, 计算出百分数.每个样品至 · 2 ·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007 年 增刊 2
Vol.29 Suppl 2 施春红等:矿井粉尘运移规律性的试验研究 。3。 少测量200个尘粒. 表3回风巷道粉尘测定数据表 沿进风方向与 粉尘浓度/ 分散度/ 工作面的距离/m 样品号 (mg'm-3) % 3 37 215 3657 243 38 725 3639 443 39 17.5 35.90 463 0 225 35.65 643 7 15 3023 843 为 325 27.66 图9计数过程中的照片 900 43 35 21.55 表4 综采工作面粉尘测定数据表 沿进风方向的 粉尘浓度/ 分散度/ 样品号 距离/m (mg'm-3) % 15 30 25 37.06 30 31 130 37.84 6 32 380 3880 405(割煤机) 33 1030 39.10 55.5 34 3410 47.60 图10样品处理好的图片 90 35 1800 39.62 表1粉尘分散度试验数据记录表 135 36 1310 39.29 粒径 尘粒 百分 粒径/ 尘粒 百分 注:起点是进风巷道和工作面的交点 μm 数/个 数/% m 数/个 数/% 4.1巷道沿程粉尘分析 10 度和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一样的,粉尘浓度大 的测点分散度也大,这说明这种粉尘的分散度和浓 试验结果与分析 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粉尘中危害性最大的是呼吸性粉尘9,一般定 50 义为粒径小于10m的粉尘.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 % 5m以下的粉尘,而2m以下的粉尘由于颗粒较 细可以随着呼吸作用而被呼出,所以2~5m是其 东30 ·一工作面 中危害最大的,故本文只针对粒径为2~5m的粉 25 ……进风巷道 ·一回风巷道 尘进行研究1q 20 15 试验数据如表2、3、4所示. 703-273.-330405901385787781035 巷道沿程距离m 表2进风巷道粉尘测定数据表 图11分散度对比分析图 沿进风方向与 粉尘浓度/ 分散度/ 样品号 工作面的距离/m (mg'm-3) % 如图11所示,粉尘分散度的总体趋势是:工作 3 25 95 3065 面回风巷道进风巷道.进风巷道2~5m的分 为 散度的范围为20%~30%,回风巷道2~5m的分 26 15 2897 散度的范围约为25%~40%,工作面分散度的范围 273 27 20 25.05 约为35%~50%.图12表明粉尘浓度在进风巷道 473 28 167 23.85 都是很低的,随着离工作面越来越近,逐渐增大并达 703 30 10 21.41 到一个最大值,最后慢慢远离工作面进入回风巷道, 浓度逐渐减小.这些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少测量 200 个尘粒. 图 9 计数过程中的照片 图 10 样品处理好的图片 表 1 粉尘分散度试验数据记录表 粒径/ μm 尘粒 数/ 个 百分 数/ % 10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粉尘中危害性最大的是呼吸性粉尘[ 9] , 一般定 义为粒径小于 10 μm 的粉尘.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 5μm 以下的粉尘, 而 2 μm 以下的粉尘由于颗粒较 细,可以随着呼吸作用而被呼出,所以 2 ~ 5μm 是其 中危害最大的 ,故本文只针对粒径为2 ~ 5 μm 的粉 尘进行研究[ 10] . 试验数据如表 2 、3 、4 所示 . 表 2 进风巷道粉尘测定数据表 沿进风方向与 工作面的距离/ m 样品号 粉尘浓度/ (m g·m -3) 分散度/ % 3 25 95 30.65 43 26 15 28.97 273 27 20 25.05 473 28 16.7 23.85 703 30 10 21.41 表3 回风巷道粉尘测定数据表 沿进风方向与 工作面的距离/m 样品号 粉尘浓度/ (mg·m -3) 分散度/ % 3 37 215 36.57 243 38 72.5 36.39 443 39 17.5 35.90 463 40 22.5 35.65 643 41 15 30.23 843 42 32.5 27.66 900 43 35 21.55 表4 综采工作面粉尘测定数据表 沿进风方向的 距离/m 样品号 粉尘浓度/ (mg·m -3) 分散度/ % 1.5 30 25 37.06 30 31 130 37.84 36 32 380 38.80 40.5(割煤机) 33 1 030 39.10 55.5 34 3 410 47.60 90 35 1 800 39.62 135 36 1 310 39.29 注:起点是进风巷道和工作面的交点. 4.1 巷道沿程粉尘分析 综合图 11 和图 12 可知, 2 ~ 5 μm 的粉尘分散 度和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一样的, 粉尘浓度大 的测点分散度也大, 这说明这种粉尘的分散度和浓 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 图11 分散度对比分析图 如图 11 所示 ,粉尘分散度的总体趋势是 :工作 面>回风巷道 >进风巷道 .进风巷道 2 ~ 5 μm 的分 散度的范围为 20 %~ 30 %,回风巷道 2 ~ 5 μm 的分 散度的范围约为 25 %~ 40 %, 工作面分散度的范围 约为 35 %~ 50 %.图 12 表明粉尘浓度在进风巷道 都是很低的 ,随着离工作面越来越近 ,逐渐增大并达 到一个最大值,最后慢慢远离工作面进入回风巷道, 浓度逐渐减小.这些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Vol.29 Suppl.2 施春红等:矿井粉尘运移规律性的试验研究 · 3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7年增刊2 4000 (1)分散度 3500 如图14所示,中呼的粉尘分散度最大,旁呼的 日30 。一工作面 …。…进风巷道 比旁顶和旁底大,而与中底和中顶的差不多,这是 一:·回风巷道 2000 因为在巷道中,粉尘主要随风流而运动,风流主要从 1500 巷道的中间通过,所以在截面中中间部位粒径为2~ 1000 500 5m的粉尘较多,所占的比例也较大,故其分散度 703-273-330405901385787781035 比较大:而粉尘在随风流运动时,也会慢慢沉降所 巷道沿程距离m 以粒径为2~5m的粉尘在底部比在顶部多,故在 底部粒径为2~5m粉尘的浓度比顶部大. 图12浓度对比分析图 中顶 (1)由于在进风巷道的风流主要是新鲜风流, 旁顶 巷道中 所以粉尘开始时分散度比较小,浓度比较低。跟空气 中呼 旁呼 的含尘浓度差不多:随着与工作面的距离越来越近, 粉尘浓度逐渐升高,粉尘分散度也开始增大.在皮 中底 旁底 带转接点处浓度会有所增大. (2)工作面是产生粉尘的主要场所,粉尘浓度 图13断面分布图 和分散度相对于进风巷道和回风巷道来说是最高 的.沿着进风方向,开始时粉尘浓度不是很高,粉尘 48 650 分散度也比较小:随着离采煤机越来越近,粉尘浓度 4 44 。一分散度 600 ……粉尘浓度 升高,分散度也增大,在采煤机下风巷大约10~ 日 550 15m处粉尘的两个参数均达到最大值:随着离采煤 40 机越来越远,两者又开始减小 ✉ 3 500 (3)由于回风巷道处于工作面的下风向,风流 34 450 会把工作面的部分粉尘吹向回风巷道,由于这种影 32 30 400 响,回风巷道中开始粉尘分散度和粉尘浓度很高,高 中顶中呼中底旁顶旁呼旁底 96号架附近 于进风巷道但低于工作面:随着离工作面越来越远, 图14断面分析图 粉尘分散度和粉尘浓度迅速减小,与工作面相距一 定距离时两者趋于稳定,空气中的粉尘的组成己基 (2)浓度 本稳定 如图14所示,中呼的粉尘分散度最大,旁呼的 42断面粉尘分析 比旁顶和旁底大,而与中底和中顶的差不多.这是 断面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数据如表5所示. 因为在巷道中,粉尘主要随风流而运动,风流主要从 表5断面粉尘数据表 巷道的中间通过,故中部粉尘浓度最大:粉尘在随风 回风巷道中 粉尘浓度/ 流运动时,也会慢慢沉降故底部的粉尘要比顶部的 分散度/ 样品号 测试点 (mg'm-3) % 多 (96号架附近)中顶 13 480 3861 5结论 (96号架附近)中呼 14 625 4689 (96号架附近)中底 (1)粉尘分散度与粉尘浓度存在着正相关关 15 525 39.34 (96号架附近)旁顶 系,即分散度随着粉尘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16 493 3647 (2)粉尘分散度与粉尘浓度在进风巷道时都最 (96号架附近)旁呼 17 531 39.35 小,随着离工作面越近,两者逐渐增大;工作面上两 (96号架附近)旁底 18 487 37.97 者是最大的:进入回风巷道后,随着离工作面越远, 说明旁顶一巷道顶板侧部:中项一巷道顶板中部:旁呼 一巷道呼吸带侧部:中呼一巷道呼吸带中部;旁底一巷道底板 两者逐渐减小,但由于受工作面的影响,两者又都比 进风巷道的要大. 侧部:中底一巷道底板中部 (3)断面上粉尘的浓度和分散度在巷道呼吸带 断面分布图如图13所示1山. 的位置比其他的相应位置都要大,而底部的相应位
图 12 浓度对比分析图 (1)由于在进风巷道的风流主要是新鲜风流 , 所以粉尘开始时分散度比较小 ,浓度比较低, 跟空气 的含尘浓度差不多;随着与工作面的距离越来越近 , 粉尘浓度逐渐升高, 粉尘分散度也开始增大.在皮 带转接点处浓度会有所增大. (2)工作面是产生粉尘的主要场所 , 粉尘浓度 和分散度相对于进风巷道和回风巷道来说是最高 的.沿着进风方向 ,开始时粉尘浓度不是很高, 粉尘 分散度也比较小 ;随着离采煤机越来越近,粉尘浓度 升高, 分散度也增大 , 在采煤机下风巷大约 10 ~ 15 m处粉尘的两个参数均达到最大值;随着离采煤 机越来越远,两者又开始减小 . (3)由于回风巷道处于工作面的下风向 , 风流 会把工作面的部分粉尘吹向回风巷道, 由于这种影 响,回风巷道中开始粉尘分散度和粉尘浓度很高, 高 于进风巷道但低于工作面 ;随着离工作面越来越远 , 粉尘分散度和粉尘浓度迅速减小 ,与工作面相距一 定距离时两者趋于稳定, 空气中的粉尘的组成已基 本稳定. 4.2 断面粉尘分析 断面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数据如表 5 所示 . 表 5 断面粉尘数据表 回风巷道中 测试点 样品号 粉尘浓度/ (mg·m -3) 分散度/ % (96 号架附近)中顶 13 480 38.61 (96 号架附近)中呼 14 625 46.89 (96 号架附近)中底 15 525 39.34 (96 号架附近)旁顶 16 493 36.47 (96 号架附近)旁呼 17 531 39.35 (96 号架附近)旁底 18 487 37.97 说明:旁顶———巷道顶板侧部;中顶———巷道顶板中部;旁呼 ———巷道呼吸带侧部;中呼———巷道呼吸带中部;旁底——巷道底板 侧部;中底———巷道底板中部. 断面分布图如图 13 所示[ 11] . (1)分散度 如图 14 所示 ,中呼的粉尘分散度最大 ,旁呼的 比旁顶和旁底大 , 而与中底和中顶的差不多 .这是 因为在巷道中,粉尘主要随风流而运动,风流主要从 巷道的中间通过, 所以在截面中中间部位粒径为2 ~ 5 μm 的粉尘较多 , 所占的比例也较大, 故其分散度 比较大 ;而粉尘在随风流运动时 , 也会慢慢沉降, 所 以粒径为 2 ~ 5 μm 的粉尘在底部比在顶部多 ,故在 底部粒径为 2 ~ 5 μm 粉尘的浓度比顶部大 . 图 13 断面分布图 图 14 断面分析图 (2)浓度 如图 14 所示 ,中呼的粉尘分散度最大 ,旁呼的 比旁顶和旁底大 , 而与中底和中顶的差不多 .这是 因为在巷道中,粉尘主要随风流而运动,风流主要从 巷道的中间通过, 故中部粉尘浓度最大;粉尘在随风 流运动时,也会慢慢沉降,故底部的粉尘要比顶部的 多 . 5 结论 (1)粉尘分散度与粉尘浓度存在着正相关关 系 ,即分散度随着粉尘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 (2)粉尘分散度与粉尘浓度在进风巷道时都最 小 ,随着离工作面越近, 两者逐渐增大;工作面上两 者是最大的;进入回风巷道后, 随着离工作面越远, 两者逐渐减小,但由于受工作面的影响,两者又都比 进风巷道的要大. (3)断面上粉尘的浓度和分散度在巷道呼吸带 的位置比其他的相应位置都要大, 而底部的相应位 · 4 ·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007 年 增刊 2
Vol.29 Suppl.2 施春红等:矿井粉尘运移规律性的试验研究 。5。 置比顶部的大 ics and Mining Sciences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95.32 (3):121 参考文献 【刀徐景德,周心权.有源巷道中粉尘运移与浓度分布规律的实验 研究.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99914(2):1 【刂金龙哲,蒋仲安,潘大勇,等.掘进巷道中粉尘分布规律的实验 研究.煤炭科学技术,2001,29(3):43 【习杨胜来,黄元平.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分布的数值解法.中国 [2]Bhaskar R.Experimental studies of dust disperition in mine air- 安全科学学报1996,(增刊):64 ways.Mining Engineering,1988(3):191 Lg习Czitmvsk女yA。Csonka P L,Jani P.Comparison of different mea 【孙艳玲,刘烟台.王德江.煤矿采掘引起粉尘污染与防治.辽 surement methods of ai tborne dust pollution within the city of Bu- dapest.J Aerosol Sci.1996 27:19 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21(4):520 [10 Kizil M S Peterson J Engish W.The effect of coal particle [4刘艾.矿井粉尘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煤矿安全200334 (7):45 size on colorimetric analysis of roadway dust.Journal of Loss 【习金龙哲,黄元平。粘结抑尘方法的研究与试验。煤炭学报。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1,14:390 1997(4):410 [11]Descamps I Harion J L.Baudoin B.Taking off modal of parti- [6]Wang H B.WangY D.Lu P.Research on wetting agent for wa dles with a wide size distrbu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2005,44:160 ter infusion of coal seams.International Jour nal of Rock Mechan- A study and analysis on the law of motion of the coal dust SHI Chunhong,OU Shengnan,JIN Longzhe Civil Envimonmental Ergineering Scb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ng 100083.China ABSTRACT The law of motion of the dust was studied.After the dust samples were treated by liquid-dis persed,the dust 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using the filter membrane-weighed method and the particle sizes of the dust were measured by the microscope method.The sample photos were taken by digital camera and further processed by im age-processing softw are for the count,but these two methods were improved in the ex periment. The distribution laws of concentration and particle size of the dust were obtained b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KEY WORDS mining face;dust concentration;particle size;law of motion
置比顶部的大. 参 考 文 献 [ 1] 金龙哲, 蒋仲安, 潘大勇, 等.掘进巷道中粉尘分布规律的实验 研究.煤炭科学技术, 2001 , 29(3):43 [ 2] Bhaskar R.Experimental studies of dust disperition in mine airw ays.Mining Engineering , 1988(3):191 [ 3] 孙艳玲, 刘烟台, 王德江.煤矿采掘引起粉尘污染与防治.辽 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2 , 21(4):520 [ 4] 刘艾.矿井粉尘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煤矿安全, 2003 , 34 (7):45 [ 5] 金龙哲, 黄元平.粘结抑尘方法的研究与试验.煤炭学报, 1997(4):410 [ 6] Wang H B , WangY D, Lu P .Research on w etting agent for w at er infusion of coal se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95 , 32 (3):121 [ 7] 徐景德, 周心权.有源巷道中粉尘运移与浓度分布规律的实验 研究.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1999 , 14(2):1 [ 8] 杨胜来, 黄元平.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分布的数值解法.中国 安全科学学报, 1996 ,(增刊):64 [ 9] Czitrovsz ky A, Csonka P L , Jani P.Comparison of diff e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of airborne dust pollution within the city of Budapest .J Aerosol Sci, 1996 , 27:19 [ 10] Kizil M S , Peterson J, English W.The eff ect of coal particle size on colorimetric analysis of roadway dust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01 , 14:390 [ 11] Descamps I, Harion J L , Baudoin B .Taking-off modal of particles w ith a w ide size distribu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 2005 , 44:160 A study and analysis on the law of motion of the coal dust S HI Chunhong , OU Shengnan , J IN Longzhe Civil &Environment al Engineering School,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Beijing 100083 , China ABSTRACT The law of motion of the dust w as studied .After the dust samples w ere treated by liquid-dispersed , the dust concentration w as measured using the filter membrane-weig hed method and the particle sizes of the dust were measured by the microscope method .The sample photos w ere taken by digital camera and further processed by image-processing softw are for the count , but these tw o methods were improved in the ex periment . The distribution law s of concentration and particle size of the dust were obtained b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KEY WORDS mining face ;dust concentration ;particle size ;law of motion Vol.29 Suppl.2 施春红等:矿井粉尘运移规律性的试验研究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