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张岱年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 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 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 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 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 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 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 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 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 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 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 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 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 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 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 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 个问题,应略以辨析。“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 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 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 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 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即 对于中庸的解释。孔子尝说:“过犹不及。”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 是正确的。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 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 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 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 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 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 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 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 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张岱年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 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 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 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 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 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 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 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 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 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 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 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 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 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 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 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 个问题,应略以辨析。“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 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 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 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 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即 对于中庸的解释。孔子尝说:“过犹不及。”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 是正确的。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 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 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 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 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 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 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 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 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
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民族精神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应是“中庸” “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戟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包容 C.“自强不息”“厚德載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D.“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所以对中国人有广泛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中庸”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在孔子眼里,中庸与中行具有同一含义,是一种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B.中庸是“执两用中”,认为“不及”与“过”都不好,要恰到好处。 C.“中庸”观念在现实中很有道理,但它也可能会使人圄于传统,不利于开拓创新 D.“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要坚决摒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合的一项 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C.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 试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 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 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比较分 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
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小题 2:下列对“中庸”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合的一项 是( ) 答案: 小题 1:D 小题 2:D 小题 3:C 小题 1: 试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 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 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比较分 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
抽象概括。结合原文可知,D.因果颠倒。 小题2 试题分析:D.“要坚决摒弃”错,文中只是说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 基本精神。“中庸”有利有弊,对传统文化还是继承发扬,取其利去其弊。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 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 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 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 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 延(包括哪些对象)。分析可知,C.这句诗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短暂和无常之感
抽象概括。结合原文可知,D.因果颠倒。 小题 2: 试题分析:D.“要坚决摒弃”错,文中只是说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 基本精神。“中庸”有利有弊,对传统文化还是继承发扬,取其利去其弊。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 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 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 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 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 延(包括哪些对象)。分析可知,C.这句诗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短暂和无常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