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区县、学校、试室号、姓名、考 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 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 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 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语言基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脊梁/汲水妊娠/星辰数落/数典忘祖B.怠慢/逮捕咯血/胳膊巷道/ 大街小巷 C.吊唁/呜咽木讷/蚊蚋蒙哄/蒙头转向D.信笺/歼灭缉私/编辑屏障 屏气凝神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潮州市 2010 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区县、学校、试室号、姓名、考 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 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 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 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言基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脊梁/汲水 妊娠/星辰 数落/数典忘祖 B.怠慢/逮捕 咯血/胳膊 巷道/ 大街小巷 C.吊唁/呜咽 木讷/蚊蚋 蒙哄/蒙头转向 D.信笺/歼灭 缉私/编辑 屏障/ 屏气凝神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培训使用新型雷达的课堂上,方锋不仅当学员,还当助教,有时教员讲解半天也说不清楚 的概念,经过方锋的阐释,大家很快就茅塞顿开 培训后,学员都投入到雷达安装调试的工作中。为了让雷达这个“千里眼”炼成火眼金睛,春 去秋来,方锋累计提出130多条改进意见,新型雷达逐渐放下桀骜不驯的身架。每当方锋来 到雷达观测站,官兵的问好声总是不绝如丝 A.茅塞顿开B.火眼金睛C.桀骜不驯D.不绝如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百万次点击,见证着百姓参与两会的热情。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见诸于报端 的重头报道无不回应着百姓的关切,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B.高投入换来高回报,在进入铁路建筑行业5家特大型国有企业中,中国铁建承担了高速 铁路72.9%的设计任务和45%的施工任务,这是与我们的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相关的 C.省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是双方率先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指示精神 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步骤 D.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将组织数十家北京百货、超市、餐饮的采购负责人参加展销洽谈活动, 目的是将首都消费者欢迎的商品纳入企业长期采购目录,加快各地名优特新商品进入北京市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己 。。谢赫总结的“六 法”,“气韵生动”之后便是“骨法用笔”,这可说是自觉地总结了中国造型艺术的线的功能和 传统。 应该说,中国古代相当懂得这一点 ①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 ②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
在培训使用新型雷达的课堂上,方锋不仅当学员,还当助教,有时教员讲解半天也说不清楚 的概念,经过方锋的阐释,大家很快就茅塞顿开。 培训后,学员都投入到雷达安装调试的工作中。为了让雷达这个“千里眼”炼成火眼金睛,春 去秋来,方锋累计提出 130 多条改进意见,新型雷达逐渐放下桀骜不驯的身架。每当方锋来 到雷达观测站,官兵的问好声总是不绝如缕。 A.茅塞顿开 B.火眼金睛 C.桀骜不驯 D.不绝如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百万次点击,见证着百姓参与两会的热情。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见诸于报端 的重头报道无不回应着百姓的关切,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B.高投入换来高回报,在进入铁路建筑行业 5 家特大型国有企业中,中国铁建承担了高速 铁路 72.9%的设计任务和 45%的施工任务,这是与我们的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相关的。 C.省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是双方率先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指示精神 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步骤。 D.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将组织数十家北京百货、超市、餐饮的采购负责人参加展销洽谈活动, 目的是将首都消费者欢迎的商品纳入企业长期采购目录,加快各地名优特新商品进入北京市 场。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________。_________。谢赫总结的“六 法”,“气韵生动”之后便是“骨法用笔”,这可说是自觉地总结了中国造型艺术的线的功能和 传统。________。应该说,中国古代相当懂得这一点,___________。 ①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 ②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
③它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造规律和审美形式 ④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 ⑤线的艺术正如抒情文学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征的,它们同是中国民族 的文化一心理结构的表现。 A.②③④①⑤B.④③①⑤②C.①②④⑤③D.④②①⑤③ 二、本大题7小题,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宝婺生传清·陆次云 宝婺生,忘其名。顺治初,我师破金华,宝婺生夫妇相散失。生卧积尸中,得免死。妇行 不知所向,为健儿所获。无何,健儿移师驻华亭。生觅耗于华亭,不可得。困乏无聊,坐 叹于旅馆之侧。旅馆主人鉴其貌,怜而问之。生告以故,主人曰:“若识字乎?日:“识。”习 会计乎?:“习。”主人曰:“盍留我馆中,勦若事而徐访尔妻,可乎?生曰:“得如是 诚幸甚。”生入馆,悉代主人劳。主人逸甚,而业加盛,利倍入。主人有女,欲妻之,而未 发也 一日者,旭始旦,一人急遽趋而来,至馆饭:饭毕,酬值,急遽趋而去。生视其有所遗,启 之。灿然白镪五十金也。以告主人,俟其返。日亭午,其人复急遽趋而来,汗渍衣,息喘 喘,详视几地,茫然也。生问之,曰:“觅遗金。”生曰:“遗几何?曰:“金五十。”生曰:“何 用乎?曰:“持向营中往娶妇,失之矣,将奈何?生曰:“金固在,还之于子,无苦也。”即 出金,其人受金拜谢去。越数日,失金者持二柬云:“蒙子还金,事谐矣。某日当婚,此婚 君所赐也,敬请主人与君饮卮酒。”生固辞。主人曰:“吾勿暇,而不可却也 生秉主人之命至期往往见失金者之家乃亦一善族也日未晡生闲步溪头遥见一叶扁舟半篙春 水中有翠袖云鬟之人掩袖而坐云载新妇至。生偶举目视妇,俨然故妻也;妇偶举目视生,俨 然故夫也。于是生一恸而偃于碧草之上,妇一恸而伏于孤篷之中。舟及门,促妇起,不能起 也。问其故。曰:“适见一人如故夫,故伤悼欲绝耳。”问其人何若,妇言其仪表衣冠,宛然 生也。娶妇者急觅生,见生悲卧不能起,问其故,不肯言。固问之,曰:“适见一人. 语未毕,哽咽不能续。娶妇者憬然曰:“我知之,是妇即君妇也。君既得金,君之金矣。还
③它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造规律和审美形式。 ④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 ⑤线的艺术正如抒情文学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征的,它们同是中国民族 的文化一心理结构的表现。 A.②③④①⑤ B.④③①⑤② C.①②④⑤③ D.④②①⑤③ 二、本大题 7 小题,3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宝婺生传 清·陆次云 宝婺①生,忘其名。顺治初,我师②破金华,宝婺生夫妇相散失。生卧积尸中,得免死。妇行 不知所向,为健儿③所获。无何,健儿移师驻华亭。生觅耗于华亭,不可得。困乏无聊,坐 叹于旅馆之侧。旅馆主人鉴其貌,怜而问之。生告以故,主人曰:“若识字乎?”曰:“识。”“习 会计乎?”曰:“习。”主人曰:“盍留我馆中,勷④若事而徐访尔妻,可乎?”生曰:“得如是, 诚幸甚。”生入馆,悉代主人劳。主人逸甚,而业加盛,利倍入。主人有女,欲妻之,而未 发也。 一日者,旭始旦,一人急遽趋而来,至馆饭;饭毕,酬值,急遽趋而去。生视其有所遗,启 之。灿然白镪⑤五十金也。以告主人,俟其返。日亭午,其人复急遽趋而来,汗渍衣,息喘 喘,详视几地,茫然也。生问之,曰:“觅遗金。”生曰:“遗几何?”曰:“金五十。”生曰:“何 用乎?”曰:“持向营中往娶妇,失之矣,将奈何?”生曰:“金固在,还之于子,无苦也。”即 出金,其人受金拜谢去。越数日,失金者持二柬云:“蒙子还金,事谐矣。某日当婚,此婚 君所赐也,敬请主人与君饮卮酒。”生固辞。主人曰:“吾勿暇,而不可却也。” 生秉主人之命至期往往见失金者之家乃亦一善族也日未晡⑥生闲步溪头遥见一叶扁舟半篙春 水中有翠袖云鬟之人掩袖而坐云载新妇至。生偶举目视妇,俨然故妻也;妇偶举目视生,俨 然故夫也。于是生一恸而偃于碧草之上,妇一恸而伏于孤篷之中。舟及门,促妇起,不能起 也。问其故。曰:“适见一人如故夫,故伤悼欲绝耳。”问其人何若,妇言其仪表衣冠,宛然 生也。娶妇者急觅生,见生悲卧不能起,问其故,不肯言。固问之,曰:“适见一人……” 语未毕,哽咽不能续。娶妇者憬⑦然曰:“我知之,是妇即君妇也。君既得金,君之金矣。还
金而赎妇,是天命我代君以完其偶也。君无悲,吾感君义,敢不以此为报乎?生难之,娶妇 者请其主人以为主。主人曰:“还金者,义士也:还妇者,义不在还金下。娶妇而失妇,不 可也。吾有女,当妻还妇者:所娶妇。当返还金者。”闻者成以为善而两从之。更推主人之 义,与二义士相鼎立。(选自《虞初新志》卷九) 【注】①宝婺:浙江金华府的别称。②我师:指清军。③健儿:指清兵。④勦:同“襄”,相 助。⑤白镪:白银。⑥晡:申时。即下午三时至五时。⑦憬然:醒悟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觅耗于华亭耗:音信、消息B.困乏无聊无聊:精神空虚 C.盍留我馆中盍:何不 D.生难之难:感到为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勃若事而徐访尔妻 ②娶妇而失妇,不可也 B.①何用乎 ②问其人何若 C.①坐叹于旅馆之侧 ②金固在,还之于子 D.①生偶举目视妇,俨然故妻也②促妇起。不能起也 7.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义举”的一组是(3分) ①主人有女,欲妻之②以告主人,俟其返③还之于子 ④敬请主人与君饮卮酒⑤敢不以此为报乎⑥吾有女,当妻还妇者 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婺生在战乱中与妻子离散,一个旅店的主人收留了他。宝婺生为旅店的主人尽心操劳 店里生意越来越红火
金而赎妇,是天命我代君以完其偶也。君无悲,吾感君义,敢不以此为报乎?”生难之,娶妇 者请其主人以为主。主人曰:“还金者,义士也;还妇者,义不在还金下。娶妇而失妇,不 可也。吾有女,当妻还妇者;所娶妇。当返还金者。”闻者成以为善而两从之。更推主人之 义,与二义士相鼎立。 (选自《虞初新志》卷九) 【注】①宝婺:浙江金华府的别称。②我师:指清军。③健儿:指清兵。④勷:同“襄”,相 助。⑤白镪:白银。⑥晡:申时。即下午三时至五时。⑦憬然:醒悟的样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觅耗于华亭 耗:音信、消息 B.困乏无聊 无聊:精神空虚 C.盍留我馆中 盍:何不 D.生难之 难:感到为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①勃若事而徐访尔妻 ②娶妇而失妇,不可也 B.①何用乎 ②问其人何若 C.①坐叹于旅馆之侧 ②金固在,还之于子 D.①生偶举目视妇,俨然故妻也 ②促妇起。不能起也 7.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义举”的一组是(3 分) ①主人有女,欲妻之 ②以告主人,俟其返 ③还之于子 ④敬请主人与君饮卮酒 ⑤敢不以此为报乎 ⑥吾有女,当妻还妇者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宝婺生在战乱中与妻子离散,一个旅店的主人收留了他。宝婺生为旅店的主人尽心操劳, 店里生意越来越红火
B.有个客人在旅店里吃早饭,匆忙中将五十两银子遗落在旅店里,。宝婺生发现了银子, 等那客人再次回来时如数奉还。 C.宝婺生如约参加失金客人的婚礼,发现新娘真像自己的妻子,新娘也认出了自己原来的 丈夫,悲痛欲绝,不肯举行婚礼 D.本文以宝婺生夫妇破镜重圆的故事为线索,赞美了宝婺生、店主、失金客人这三个普通 人的美好情操和道义精神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生秉主人之命至期往往见失金者之家乃亦一善族也日未晡生闲步溪头遥见一叶扁舟半篙春 水中有翠袖云鬟之人掩袖而坐云载新妇至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妇行不知所向,为健儿所获。(3分) ②吾勿暇,而不可却也。(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途中见杏花吴融 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B.有个客人在旅店里吃早饭,匆忙中将五十两银子遗落在旅店里,。宝婺生发现了银子, 等那客人再次回来时如数奉还。 C.宝婺生如约参加失金客人的婚礼,发现新娘真像自己的妻子,新娘也认出了自己原来的 丈夫,悲痛欲绝,不肯举行婚礼。 D.本文以宝婺生夫妇破镜重圆的故事为线索,赞美了宝婺生、店主、失金客人这三个普通 人的美好情操和道义精神。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 分) 生秉主人之命至期往往见失金者之家乃亦一善族也日未晡生闲步溪头遥见一叶扁舟半篙春 水中有翠袖云鬟之人掩袖而坐云载新妇至。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妇行不知所向,为健儿所获。(3 分) ②吾勿暇,而不可却也。(3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途中见杏花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 分)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 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6分) (1)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行路难》) (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_ 屈原《离骚》) (3)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四十三年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 吐火罗学:季羡林文化成就的象征高旭东 首先,吐火罗文是一种失落的语文,是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懂的绝学。“为往圣继绝学”是“仁 者”的文化使命。如果说学习吐火罗文是由于偶然的机遇,那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却是先 生的自觉选择。虽然梵文遮印度和尼泊尔仍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运用这种语言的人已经很 少了,所以梵文与巴利文基本上也属于古典语文。对于中国学者而言,精通梵文和巴利文并 且熟练运用到佛教和印度学研究中,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于佛教传播中的历史问题进行创 新性的研究,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举世并无几人。季羡林也曾学习过希腊语、拉丁文,还有 学习古埃及语文的想法,这都表现出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先生临终之前,还有 一种复兴国学的企图,就是读古书必须读原文,不要读译文,不要读简化字的文本,而且复 兴国学要从娃娃抓起。古书用白话文翻译之后,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很多古典词汇根本 就没有现成的现代汉语对应词汇,就此而言,季先生的提醒具有警示意义。至于复兴国学从 娃娃抓起,表现出先生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忧虑:为什么“五四”之后那一代、包括季先生 这一代人,即使是研究西方或印度学问的,国学的功底都很过硬?而现在即使那些研究中国 文学、哲学的学子,国学底子仍然不过硬?就是因为没有从娃娃抓起。先生临终之前复兴国 学的这几点想法,有没有现实可行性完全可以讨论,但它表现出先生“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 忧患感,则是很明显的。 其次,吐火罗学作为一种文化纽带,具有联结各大文化的象征意义。吐火罗文作为中亚细亚 的语文,在中国境内却属于印欧语系,在地理上与印度、伊朗接近但在语言上却更接近欧洲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前 3 题计分)(6 分) (1)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四十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吐火罗学:季羡林文化成就的象征 高旭东 首先,吐火罗文是一种失落的语文,是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懂的绝学。“为往圣继绝学”是“仁 者”的文化使命。如果说学习吐火罗文是由于偶然的机遇,那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却是先 生的自觉选择。虽然梵文遮印度和尼泊尔仍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运用这种语言的人已经很 少了,所以梵文与巴利文基本上也属于古典语文。对于中国学者而言,精通梵文和巴利文并 且熟练运用到佛教和印度学研究中,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于佛教传播中的历史问题进行创 新性的研究,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举世并无几人。季羡林也曾学习过希腊语、拉丁文,还有 学习古埃及语文的想法,这都表现出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先生临终之前,还有 一种复兴国学的企图,就是读古书必须读原文,不要读译文,不要读简化字的文本,而且复 兴国学要从娃娃抓起。古书用白话文翻译之后,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很多古典词汇根本 就没有现成的现代汉语对应词汇,就此而言,季先生的提醒具有警示意义。至于复兴国学从 娃娃抓起,表现出先生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忧虑:为什么“五四”之后那一代、包括季先生 这一代人,即使是研究西方或印度学问的,国学的功底都很过硬?而现在即使那些研究中国 文学、哲学的学子,国学底子仍然不过硬?就是因为没有从娃娃抓起。先生临终之前复兴国 学的这几点想法,有没有现实可行性完全可以讨论,但它表现出先生“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 忧患感,则是很明显的。 其次,吐火罗学作为一种文化纽带,具有联结各大文化的象征意义。吐火罗文作为中亚细亚 的语文,在中国境内却属于印欧语系,在地理上与印度、伊朗接近但在语言上却更接近欧洲
人使用的印欧语言,这对于季先生的文化成就极富象征意义。先生通晓国学,他曾在哥廷根 大学从事汉学的教学与研究,在90年代以后倡导国学,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在于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思维的直观性,审美的品味性。但是,窃以为,季先生对国学的通 晓与倡导,乃至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仍和“国学大师”的“牌子”不符,因为先生的主要学术成 就不在国学这一方面。即使从所谓“大国学”的角度,也不宜称先生为“国学大师”,因为先生 的主要学术成就是运用西方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印度学。“国学”这一概念是与“西学印度 学”等概念相伴而生的,如果把所有学问都囊括到国学之中,实际也就取消了国学。因此 即使是偏重于国学的《季羡林文集》第9卷和第10卷的《糖史》,也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学 术眼光。他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读音,由此推断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 欧洲的,所以《糖史》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时候名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通过 糖史的叙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洲、美洲、非洲之 间的文化交流与融会,从而具有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季先生通晓西学,他在清华念的就是西 洋文学系,留学德国受到了严格的西方学术训练,他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民俗学、民 间文学的视野以及主题学、母题研究的方法,就是从德国学到的。而且先生除了通晓德文 英文、法文、俄文、南斯拉夫文等现代语文,还学习过希腊文和拉丁文,没有人会说季先生 不懂西学,但是又不能说季先生是“西学大师”。鉴于季先生精通梵文、巴利文以及在印度学 方面的巨大贡献,称他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可能比“国学大师”更恰当一些。但是 他在研究佛教及印度文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中国对印度的影响这一回流现 象。因此,注重各大文化之间交流的季羡林,是名副其实的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大师和语言大 师。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创作,那么,称他为文化大师也很准确。(节选自2009年8月9日 《光明日报》,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季羡林学习吐火罗文、梵文和巴利文等“死文字”的动机在于一种文化使命感。 B.季羡林晚年复兴国学的想法和当年学习吐火罗文等文字的动机是一致的。 C.吐火罗学象征着季羡林联结各大文化的成就
人使用的印欧语言,这对于季先生的文化成就极富象征意义。先生通晓国学,他曾在哥廷根 大学从事汉学的教学与研究,在 90 年代以后倡导国学,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在于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思维的直观性,审美的品味性。但是,窃以为,季先生对国学的通 晓与倡导,乃至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仍和“国学大师”的“牌子”不符,因为先生的主要学术成 就不在国学这一方面。即使从所谓“大国学”的角度,也不宜称先生为“国学大师”,因为先生 的主要学术成就是运用西方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印度学。“国学”这一概念是与“西学”“印度 学”等概念相伴而生的,如果把所有学问都囊括到国学之中,实际也就取消了国学。因此, 即使是偏重于国学的《季羡林文集》第 9 卷和第 10 卷的《糖史》,也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学 术眼光。他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读音,由此推断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 欧洲的,所以《糖史》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时候名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通过 糖史的叙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洲、美洲、非洲之 间的文化交流与融会,从而具有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季先生通晓西学,他在清华念的就是西 洋文学系,留学德国受到了严格的西方学术训练,他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民俗学、民 间文学的视野以及主题学、母题研究的方法,就是从德国学到的。而且先生除了通晓德文、 英文、法文、俄文、南斯拉夫文等现代语文,还学习过希腊文和拉丁文,没有人会说季先生 不懂西学,但是又不能说季先生是“西学大师”。鉴于季先生精通梵文、巴利文以及在印度学 方面的巨大贡献,称他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可能比“国学大师”更恰当一些。但是, 他在研究佛教及印度文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中国对印度的影响这一回流现 象。因此,注重各大文化之间交流的季羡林,是名副其实的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大师和语言大 师。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创作,那么,称他为文化大师也很准确。 (节选自 2009 年 8 月 9 日 《光明日报》,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 分) A.季羡林学习吐火罗文、梵文和巴利文等“死文字”的动机在于一种文化使命感。 B.季羡林晚年复兴国学的想法和当年学习吐火罗文等文字的动机是一致的。 C.吐火罗学象征着季羡林联结各大文化的成就
D.季羡林对国学的通晓与倡导及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不能成为其是否是“国学大师”的论据。 E.运用西方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印度学是季羡林先生的首创。 13.下列对季羡林学术文化成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和传统国学丝毫沾不上边。 B.跨文化研究是季羡林学术的主要特色之一。 C.季羡林学术成就中的“国学”只是其中一个非主要方面。 D.季羡林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14.根据文意,为什么作者说吐火罗学是季羡林文化成就的象征?(4分) 15.根据文意,为什么作者认为称季羡林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比称其为国学大 师”更恰当?(4分) 四、选考题(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 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夜宿乌镇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 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 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 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
D.季羡林对国学的通晓与倡导及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不能成为其是否是“国学大师”的论据。 E.运用西方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印度学是季羡林先生的首创。 13.下列对季羡林学术文化成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和传统国学丝毫沾不上边。 B.跨文化研究是季羡林学术的主要特色之一。 C.季羡林学术成就中的“国学”只是其中一个非主要方面。 D.季羡林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14.根据文意,为什么作者说吐火罗学是季羡林文化成就的象征?(4 分) 15.根据文意,为什么作者认为称季羡林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比称其为“国学大 师”更恰当?(4 分) 四、选考题(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 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 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 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 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
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 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槍,黑黑的窗棂,幽幽的 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 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 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晩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 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 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 早己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 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 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 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 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 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 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 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 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 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 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 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 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 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 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 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
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 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 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 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 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 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 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 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 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 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 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 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 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 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 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 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 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 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 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 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 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 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 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
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 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安徽 文学》2008.11有删改) 16.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17.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5分) 18.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 典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简要阐述自己的认识。(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1题。 沈从文的文学传奇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辞世,他并没有写完他传奇人生的最后一笔 沈从文成长为著名作家之路具有传奇的色彩。从郁达夫《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那个 穷困潦倒的主人公到北方文学的重镇和京派作家的领袖,从小学毕业生和被大学拒之门外的 投考者到北京大学教授,在童话中最常见而在现实中很少发生的丑小鸭变成天鹅和灰姑娘嫁 给王子的故事,这种奇迹终于在沈从文这里闪现了 1924年,沈从文开始以“休芸芸”等笔名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报刊发表作品 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个职业作家”。1928年,随着文化中心的南移,沈从文也从北京来到了 上海,以几乎每月一本书的生产速度为当时新兴的小书店供稿,成为著名的“多产作家”。由 于胡适等人的引荐,他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他重返北平, 从学衡派吴宓手中接收了《大公报文学副刊》。《大公报文艺副刊》体现了沈从文以及“京 派”的文学主张,对于北方的文艺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并且由对上海的作家 发难,挑起了“京派”与“海派”的论战。正如沈从文在《从现实学习》中自述的那样,他的成 功“是适之先生尝试的第二集,因为不特影响到我此后的工作,更重要的还是影响我对工作 的态度,以及这个态度推广到国内相熟或陌生师生同道方面去时,慢慢所引起的作用。这个
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 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安徽 文学》2008.11 有删改) 16.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 分) 17.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5 分) 18.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 典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简要阐述自己的认识。(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9~21 题。 沈从文的文学传奇 1988 年 5 月 10 日,沈从文辞世,他并没有写完他传奇人生的最后一笔。 沈从文成长为著名作家之路具有传奇的色彩。从郁达夫《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那个 穷困潦倒的主人公到北方文学的重镇和京派作家的领袖,从小学毕业生和被大学拒之门外的 投考者到北京大学教授,在童话中最常见而在现实中很少发生的丑小鸭变成天鹅和灰姑娘嫁 给王子的故事,这种奇迹终于在沈从文这里闪现了。 1924 年,沈从文开始以“休芸芸”等笔名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报刊发表作品, 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个职业作家”。1928 年,随着文化中心的南移,沈从文也从北京来到了 上海,以几乎每月一本书的生产速度为当时新兴的小书店供稿,成为著名的“多产作家”。由 于胡适等人的引荐,他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1933 年,他重返北平, 从学衡派吴宓手中接收了《大公报·文学副刊》。《大公报·文艺副刊》体现了沈从文以及“京 派”的文学主张,对于北方的文艺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并且由对上海的作家 发难,挑起了“京派”与“海派”的论战。正如沈从文在《从现实学习》中自述的那样,他的成 功“是适之先生尝试的第二集,因为不特影响到我此后的工作,更重要的还是影响我对工作 的态度,以及这个态度推广到国内相熟或陌生师生同道方面去时,慢慢所引起的作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