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三年级广州一模东莞阅卷评分细则 古诗文阅卷评分细则 9(1)断句: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1分。即:错2-3处扣1分、错4-5处扣2分、错6-7 处扣3分、错8-9处扣4分 9(2)翻诨① 内容 下列翻译情况不扣分 下列翻译情况应扣分 “山”、“后”、“洞 未替换成相应的双音词 补充成分 在“洞”前未加“一个”等数量词 通向、通往、直通 时 不时、时常、经常、常常 当时 潜 隐藏、潜在水中、潜游、游出、浮出找出、挖潜、潜在的、潜力 物 生物、动物、怪物、东西 事物 名 说出名字、说出叫什么 不知道名字 潜”、“名”每错一处扣1分,其余的地方每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例如 A、山的后面有个洞可以通向大海,经常能够找到一些海中的产物,人们不能够说出它们的 名字。(2分) B、在山的后面有一个石洞可以通向大海,当时会有出现海边的事物,人不知道它的名字 (1分) C、山的后面有石洞,海水从石洞中穿通,当时有,海物,没有人能够知道它的名字。(0分) 9(2)翻译② 下列翻译情况不扣分 下列翻译情况应扣分 现在、今日 这个、那个 稍微、粗略、大致 解、认识、见识、欣赏 表面的情况、景观、景象、面目 幽邃窈窕 幽深的地方、幽深曲折的地方 幽深、幽深美丽 探 探访、探寻、探索、探求 探究、探险 游历、游览 经历、历史、历练 “之”、“幽邃窈窕”每错一处扣1分,其余的地方每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例如:A、现在到达虞山,并且稍微见识它的面目,却幽静深邃、曲折狭窄,都没有尽览
2009 年高三年级广州一模东莞阅卷评分细则 古诗文阅卷评分细则 9(1)断句: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 1 分。即:错 2-3 处扣 1 分、错 4-5 处扣 2 分、错 6-7 处扣 3 分、错 8-9 处扣 4 分 9(2)翻译① 内容 下列翻译情况不扣分 下列翻译情况应扣分 “山”、“后”、“洞” 未替换成相应的双音词 补充成分 在“洞”前未加“一个”等数量词 通 通向、通往、直通 通过 时 不时、时常、经常、常常 当时 潜 隐藏、潜在水中、潜游、游出、浮出 找出、挖潜、潜在的、潜力 物 生物、动物、怪物、东西 事物 名 说出名字、说出叫什么 不知道名字 “潜”、“名”每错一处扣 1 分,其余的地方每错两处扣 1 分,扣完为止。例如: A、山的后面有个洞可以通向大海,经常能够找到..一些海中的产物..,人们不能够说出它们的 名字。(2 分) B、在山的后面有一个石洞可以通向大海,当时..会有出现海边的事物..,人不知道它 ....的名字..。 (1 分) C、山的后面有石洞,海水从石洞中穿通 ........,当时有一海物 ......,没有人能够知道它的名字 ......。(0 分) 9(2)翻译② 内容 下列翻译情况不扣分 下列翻译情况应扣分 今 现在、今日 其 这个、那个 稍 稍微、粗略、大致 识 了解、认识、见识、欣赏 看见 面目 表面的情况、景观、景象、面目 幽邃窈窕 幽深的地方、幽深曲折的地方 幽深、幽深美丽 探 探访、探寻、探索、探求 探究、探险 历 游历、游览 经历、历史、历练 “之”、“幽邃窈窕”每错一处扣 1 分,其余的地方每错两处扣 1 分,扣完为止。 例如:A、现在到达虞山,并且稍微见识它的面目,却幽静深邃、曲折狭窄 .........,都没有尽览..。 (2 分)
B、今天到了这个地方,有稍微认识到了这里的景色,然而幽深美丽,不能具体探究这里的 历史。(1分) C、现在(我)在虞山的地上,又稍稍地识清它的面目,但幽静深邃美丽,没有仔细地探究 游历。(0分) 10、诗歌鉴赏满分例卷 1、这是一个脱离世俗红尘、潇洒坦然,却又心怀不甘,满腔忧愁的隐士形象 2、①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对现实的满腔愤懑但却又无能为力、唯有坦然面对的 情感 ②作者“丝毫尘事不相关”,拿着美酒穿行于竹林,卷起书卷“卧看山”可以看出诗人脱离 红尘,渴望并享受这样的隐居生活。“不妨随处一开颜”体现了诗人潇洒坦然,最后一句道 出诗人心存不甘的心情 诗歌鉴赏补充答案 1、①“表面旷达闲适”如果少了“表面”或“貌似”或“表面上看”或其它的近义词;或 者“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如果少了“内心”或“实际上”或它们的近义词。否则扣1分。 不得此句的1分 ②写出“旷达闲适”的近义词。如“阔达”、“悠闲”、“闲散”等均给分 ③写出“抑郁不平”的近义词。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心”、“不平”、“无奈”等均 给分 2、①情感2分。有无奈、不甘、悲愤、悲伤、悲哀、伤心等词或它们的近义词均给2分 ②有2处分析且分析恰当均给2分 ll、默写 〔6分。每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的,该横线不得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必考现代文阅读评分细则 第14题:【要点归纳】(4分) 问: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象相加。(或: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
B、今天到了这个地方,有稍微认识到了这里的景色,然而幽深美丽 ....,不能具体探究..这里的 历史..。(1 分) C、现在(我)在.虞山的地上,又稍稍地识清它的面目,但幽静深邃美丽 ......,没有仔细..地探究.. 游历。(0 分) 10、诗歌鉴赏满分例卷 1、这是一个脱离世俗红尘、潇洒坦然,却又心怀不甘,满腔忧愁的隐士形象。 2、①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对现实的满腔愤懑但却又无能为力、唯有坦然面对的 情感。 ②作者“丝毫尘事不相关”,拿着美酒穿行于竹林,卷起书卷“卧看山”可以看出诗人脱离 红尘,渴望并享受这样的隐居生活。“不妨随处一开颜”体现了诗人潇洒坦然,最后一句道 出诗人心存不甘的心情。 诗歌鉴赏补充答案 1、①“表面旷达闲适”如果少了“表面”或“貌似”或“表面上看”或其它的近义词;或 者“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如果少了“内心”或“实际上”或它们的近义词。否则扣 1 分。 不得此句的 1 分。 ②写出“旷达闲适”的近义词。如“阔达”、“悠闲”、“闲散”等均给分。 ③写出“抑郁不平”的近义词。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心”、“不平”、“无奈”等均 给分。 2、①情感 2 分。有无奈、不甘、悲愤、悲伤、悲哀、伤心等词或它们的近义词均给 2 分。 ②有 2 处分析且分析恰当均给 2 分。 11、默写 〔6 分。每一横线 1 分,凡错、漏、多的,该横线不得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 必考现代文阅读评分细则 第 14 题:【要点归纳】(4 分) 问: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象相加。(或: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
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或:境生于象外) 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A答对1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B只涉及作者所针对的“问题”而不是“观点”,得1分 C只答作者的“看法”,未答作者所针对的“观点”,得0分 D既答作者所针对的“观点”,又答作者的“看法”,按“观点”给分。全对可给满分 尿例①什么是“主观情意?②什么是“物境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看法 ④意境的形成是否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适合细则A。①②答错,但③④答对2点(基本答对)给3分。 例子①对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交融的看法:②境和象的关系问题:③境超于象的理 解;④意境的形成 适合细则B。只给1分。 示例:①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交融,不能简单地认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主观 情意”不只是“情”;③“物境”不等于“景”;④境超乎象丕意味羞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 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适合细则C。①④条答成作者的看法。其它条目又没有答对。给0分 示例4①观点:刘禹锡所谓的“境生于象外”。看法:这个观点不完全否认,不够准 确,应该是承认境生于象。②观点: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看 法: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③观点: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的交融是情景 交融或意境相加。看法观点失分肤浅。 一适合细则D。“观点”部分全对,得4分。“看法”部分无论对错,均不得分不扣分。 第15题:【内容归纳】(4分) 问: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 ①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新増要点)②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 象。③意境是通过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划线为关键语句) 评分说明ε答对①得1分,答对②得1分,答对③得2分。(原评分标准有“能分清主 次”1分,因要点③2分已经体现其重要性,故去除该条标准。) 示例小意境首先生于象,经过象的摄取、加工、主观情感和物境交融,交融升华,形
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或:境生于象外) 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A 答对 1 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答对三点得 4 分。 ——B 只涉及作者所针对的“问题”而不是“观点”,得 1 分。 ——C 只答作者的“看法”,未答作者所针对的“观点”,得 0 分。 ——D 既答作者所针对的“观点”,又答作者的“看法”,按“观点”给分。全对可给满分。 示例 1:①什么是“主观情意”;②什么是“物境”;③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看法; ④意境的形成是否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适合细则 A。①②答错,但③④答对 2 点(基本答对)给 3 分。 示例 2:①对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交融的看法;②境和象的关系问题;③境超于象的理 解;④意境的形成。 ——适合细则 B。只给 1 分。 示例 3:①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交融,不能简单地认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主观 情意”不只是“情”;③“物境”不等于“景”;④境超乎象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 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适合细则 C。①④条答成作者的看法。其它条目又没有答对。给 0 分。 示例 4:①观点:刘禹锡所谓的“境生于象外”。看法:这个观点不完全否认,不够准 确,应该是承认境生于象。②观点: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看 法: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③观点: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的交融是情景 交融或意境相加。看法观点失分肤浅。 ——适合细则 D。“观点”部分全对,得 4 分。“看法”部分无论对错,均不得分不扣分。 第 15 题:【内容归纳】(4 分) 问: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 ①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新增要点)②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 象。③意境是通过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划线为关键语句) 评分说明:答对①得 1 分,答对②得 1 分,答对③得 2 分。(原评分标准有“能分清主 次”1 分,因要点③2 分已经体现其重要性,故去除该条标准。) 示例 1:意境首先生于象,经过象的摄取、加工、主观情感和物境交融,交融升华,形
成一个新生命,就是意境。 用自己的话答题,只答对要点①,得1分 尿例孕意境是由作者的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即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县 体的象组合后升华形成的境的相互交融而成的。 只答到要点③,得2分 例孓:作者认为境首先必须是生于象,再将由象生成的境以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 或将多个象进行超越与升华从而得到意境 一答对要点①②,得2分 例小有些意境形成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但大部分意境是通过意象组 合之后的升华,境与意交融之后形成新的生命。 答对要点②③,得3 选考现代文阅读评分细则 16.(4分) 补充: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对。 ②“烘托”了一种美的氛围,也对,得1分。为下文写司机充满希望的心情埋伏笔,也对, 得2分:为下文写司机失望作对比,也对,得2分:远方景物的美反衬了后文写到的眼前 现实的丑陋,也对,得2分。 第②问得分层级样例 烘托”了一种氛围,为下文作铺垫。(2分) 暗示了小屋主人美好的心灵、善良的品质。(0分)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0分) 暗示了小说的主旨。(0分) 17、(5分) 修改: 原答案为总分式,如果学生能在分述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则总说句则不必答。答案具体如下: ①通过“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暗示司机是生活在充满危险与悲哀的现实中 ②通过“小屋与母女”的情节,表现司机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中,也没有失去对幸福和快乐的 憧憬与追求 以上答出1点得3分,答出2点得满分4分
成一个新生命,就是意境。 ——用自己的话答题,只答对要点①,得 1 分。 示例 2:意境是由作者的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即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具 体的象组合后升华形成的境的相互交融而成的。 ——只答到要点③,得 2 分。 示例 3:作者认为境首先必须是生于象,再将由象生成的境以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 或将多个象进行超越与升华从而得到意境。 ——答对要点①②,得 2 分。 示例 4:有些意境形成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但大部分意境是通过意象组 合之后的升华,境与意交融之后形成新的生命。 ——答对要点②③,得 3 分。 选考现代文阅读评分细则 16.(4 分) 补充: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对。 ②“烘托”了一种美的氛围,也对,得 1 分。为下文写司机充满希望的心情埋伏笔,也对, 得 2 分;为下文写司机失望作对比,也对,得 2 分;远方景物的美反衬了后文写到的眼前 现实的丑陋,也对,得 2 分。 第②问得分层级样例: “烘托”了一种氛围,为下文作铺垫。(2 分) 暗示了小屋主人美好的心灵、善良的品质。(0 分)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0 分) 暗示了小说的主旨。(0 分) 17、(5 分) 修改: 原答案为总分式,如果学生能在分述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则总说句则不必答。答案具体如下: ①通过“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暗示司机是生活在充满危险与悲哀的现实中 ②通过“小屋与母女”的情节,表现司机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中,也没有失去对幸福和快乐的 憧憬与追求。 以上答出 1 点得 3 分,答出 2 点得满分 4 分
补充 如果学生回答:通过写“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和“小屋与母女”的情节形成鲜明 对比,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悲剧的厌倦。给2分 ①得分层级样例 通过“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突出现实生活的残酷。(1分) ②得分层级样例:通过“小屋与母女”的情节,表现司机对不同生活的好奇。(1分) 18.(6分) ②得分层级样例: 距离产生美,人与人应该保持距离。(0分) 相互走近,彼此勾通,世界更美好。(0分) 人生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0分) 社会腐败对人的影响,让有美好心灵的的母女变得对别人充满猜疑。(0分) 19.传评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①②③④ 答案:①表达作者对《摩登时代》社会价值的评价。2分②表达作者对传主艺术追 求和人格的充分肯定与赞许。2分(注:肯定与赞许有其中的一个即可得2分。) 答案标准补充 有画龙点睛,或总结全文,或深化主题的给1分。(注:可以在以上答案之外给分,不 能超过总分值4分。) 得分层级样例: (1)3分:通过卓别林的大胆演出,揭示出当时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点出了主旨。 (2)2分:画龙点睛,总结概括全文,深化主旨,深刻地写出了卓别林在电影上的成 (3)1分:将曾经的《摩登时代》与现今的好莱坞大片作了鲜明的比较,深化了主题 20.本文既概述了两部电影的梗概,又摘引了观众的来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 分别说明。5分 概述了电影的梗概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夏尔洛形象(1分)及其变化(1分)。共2分 摘引来信是为了交代夏尔洛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1分)和揭示卓别林电影能够获得巨 大成就的根本原因(2分)。共3分 得分层级样例:
补充: 如果学生回答:通过写“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和“小屋与母女”的情节形成鲜明 对比,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悲剧的厌倦。给 2 分。 ①得分层级样例: 通过“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突出现实生活的残酷。(1 分) ②得分层级样例:通过“小屋与母女”的情节,表现司机对不同生活的好奇。(1 分) 18.(6 分) ②得分层级样例: 距离产生美,人与人应该保持距离。(0 分) 相互走近,彼此勾通,世界更美好。(0 分) 人生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0 分) 社会腐败对人的影响,让有美好心灵的的母女变得对别人充满猜疑。(0 分) 19.传评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①②③④ 答案:①表达作者对《摩登时代》社会价值的评价。2 分 ②表达作者对传主艺术追 求和人格的充分肯定与赞许。2 分(注:肯定与赞许有其中的一个即可得 2 分。) 答案标准补充: 有画龙点睛,或总结全文,或深化主题的给 1 分。(注:可以在以上答案之外给分,不 能超过总分值 4 分。) 得分层级样例: (1)3 分:通过卓别林的大胆演出,揭示出当时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点出了主旨。 (2)2 分:画龙点睛,总结概括全文,深化主旨,深刻地写出了卓别林在电影上的成 就。 (3)1 分:将曾经的《摩登时代》与现今的好莱坞大片作了鲜明的比较,深化了主题。 20.本文既概述了两部电影的梗概,又摘引了观众的来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 分别说明。5 分 概述了电影的梗概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夏尔洛形象(1 分)及其变化(1 分)。共 2 分 摘引来信是为了交代夏尔洛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1 分)和揭示卓别林电影能够获得巨 大成就的根本原因(2 分)。共 3 分 得分层级样例:
(1)3分: 如1:①概述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夏尔洛形象及其变化。2分②直接突出卓别林的人 物性格,突出他转变的过程,突显他是一个没有被声名冲昏头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1分 如2:①表现卓别林前后的变化。1分②说明卓别林的转变既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 2分 如3:①表现卓别林前后的变化,也表现了夏尔洛这个人物并不是为了投观众所好。2 分②是为了表明夏尔洛形象是怎样发生变化的。1分 (2)2分:只有第一问的答案而没有第二问的答案。 如1:两部电影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卓别林,表现了他的转变。《在阵雨之间》表现了 个不成熟的卓别林,《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是真正的夏尔洛,他对戏剧有了新的演绎。 如2:①为了让读者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②为了引出卓别林对自己表演方式作出的重 大改变。 (3)1分:两个答案一个要点也没有 21.在第4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卓别林因为成功塑造了夏尔洛形象而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请就夏尔洛形象的塑造过程,谈卓别林获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①他将一个原本仅取悦于观众的没有灵魂的形象,(1分)塑造成一个大胆直击 美国社会现实、反映大众情绪的形象。(2分,注:美国社会现实与反映大众情绪答对其中 的一个给2分。)②在塑造夏尔洛形象的过程中,他没有被已经获得的名声冲昏头脑,而是 虚心地接受批评,执着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2分,注:虚心地接受批评与执着追求艺术 答对其中的一个给2分。)③他具有优异的艺术天赋,(1分)无论扮相,还是举止,都赢得 了观众的喜爱。 得分层级样例: (1)5分:①从初一一个仅有躯壳的形象开始,之后又因为观众来信而证明自己如何 去做,怎样才有意义,根据自己的思考去演。3分②卓别林善于思考,听取他人的意 见,敢于拼搏。2分 2)4分:①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积极采纳观众的意见。1分②他所演的角色能 表现大众的情绪。2分③他能大胆接触美国的社会问题。2分④他有不断失败,不断 进取,不断完善的精神。1分(注:第二、三点答对其中的一个给2分,不能同时给分。) (3)3分: 如1:把一个要点分成两点来答,仍然算是一个答案。①卓别林有敬业的精神,为了表
(1)3分: 如 1:①概述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夏尔洛形象及其变化。2 分 ②直接突出卓别林的人 物性格,突出他转变的过程,突显他是一个没有被声名冲昏头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1 分 如 2:①表现卓别林前后的变化。1 分 ②说明卓别林的转变既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 2 分 如 3:①表现卓别林前后的变化,也表现了夏尔洛这个人物并不是为了投观众所好。2 分 ②是为了表明夏尔洛形象是怎样发生变化的。1 分 (2)2分:只有第一问的答案而没有第二问的答案。 如1:两部电影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卓别林,表现了他的转变。《在阵雨之间》表现了一 个不成熟的卓别林,《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是真正的夏尔洛,他对戏剧有了新的演绎。 如2:①为了让读者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②为了引出卓别林对自己表演方式作出的重 大改变。 (3)1分:两个答案一个要点也没有。 21.在第 44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卓别林因为成功塑造了夏尔洛形象而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请就夏尔洛形象的塑造过程,谈卓别林获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①他将一个原本仅取悦于观众的没有灵魂的形象,(1 分)塑造成一个大胆直击 美国社会现实、反映大众情绪的形象。(2 分,注:美国社会现实与反映大众情绪答对其中 的一个给 2 分。)②在塑造夏尔洛形象的过程中,他没有被已经获得的名声冲昏头脑,而是 虚心地接受批评,执着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2 分,注:虚心地接受批评与执着追求艺术 答对其中的一个给 2 分。)③他具有优异的艺术天赋,(1 分)无论扮相,还是举止,都赢得 了观众的喜爱。 得分层级样例: (1)5 分:①从初一一个仅有躯壳的形象开始,之后又因为观众来信而证明自己如何 去做,怎样才有意义,根据自己的思考去演。3 分 ②卓别林善于思考,听取他人的意 见,敢于拼搏。2 分 (2)4 分:①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积极采纳观众的意见。1 分 ②他所演的角色能 表现大众的情绪。2 分 ③他能大胆接触美国的社会问题。2 分 ④他有不断失败,不断 进取,不断完善的精神。1 分(注:第二、三点答对其中的一个给 2 分,不能同时给分。) (3)3 分: 如 1:把一个要点分成两点来答,仍然算是一个答案。①卓别林有敬业的精神,为了表
达大众情绪而改进演艺方式。2分②卓别林演的电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与不足 2分③卓别林对艺术不断追求,永不放弃。1分 如2:他塑造了一个让观众哄堂大笑的形象,后来群众来信让他有了转变,他给了他们 想要的东西。1分慢慢地,夏尔洛便以反映资本主义统治及失业问题造成的后果的形象表现 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委屈。2分 ④2分:①坚持自己的个性,走自己的路,不当观众的奴隶。1分②被泼冷水,幡 然醒悟。0分③他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1分④他塑造了一个令人 可笑的形象 语用题阅卷评分细则 第22题 1、本题6分:其中“百年老校”、“环境”、“设备”、“师资”“教学质量”、“鼓励报考”各 2、字数超过50字,扣1分 3、参考标准:(划横线处为得分点) (1)当你走入我的学校,你会发现一座座雄伟的现代型的教学楼,还有催人向上的喜报与 墨香园,我希望你能在这里飞翔。(3分) (2)光明中学古色古香,学习气氛浓厚,是名师英才汇集的地方。他不失为你的报考点 有助于你进一步发展。(3分) (3)光明中学校园环境优美。百年风雨的墨香园与现代化科学实验室楼相映。光明中学培 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学生。(4分) (4)光明中学不仅拥有二流的教学设备,还有一支雄厚的教师队伍。百年来培育出各种人 才,光明是你最好的选择。(5分) (5)光明中学,建筑雄伟,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教师队伍强大,教育喜报令人振奋。就 读于此,祝你圆梦。(5分) (6)我校是百年老校,环境美,设备妊,教师水平高,教学质量一流,报考我们光明中学, 定能实现你的理想。(6分) 第23题: 1、寓意:能表达出反对战争、反对武力、反对侵略、追求和平、提倡和平等等寓意,均视
达大众情绪而改进演艺方式。2 分 ②卓别林演的电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与不足。 2 分 ③卓别林对艺术不断追求,永不放弃。1 分 如 2:他塑造了一个让观众哄堂大笑的形象,后来群众来信让他有了转变,他给了他们 想要的东西。1 分慢慢地,夏尔洛便以反映资本主义统治及失业问题造成的后果的形象表现 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委屈。2 分 ④2 分:①坚持自己的个性,走自己的路,不当观众的奴隶。1 分 ②被泼冷水,幡 然醒悟。0 分 ③他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1 分 ④他塑造了一个令人 可笑的形象。 语用题阅卷评分细则 第 22 题: 1、本题 6 分:其中“百年老校”、“环境”、“设备”、“师资”、“教学质量”、“鼓励报考”各 1 分。 2、字数超过 50 字,扣 1 分。 3、参考标准:(划横线处为得分点) (1)当你走入我的学校,你会发现一座座雄伟的现代型的教学楼,还有催人向上的喜报与 墨香园,我希望你能在这里飞翔。(3 分) (2)光明中学古色古香,学习气氛浓厚,是名师英才汇集的地方。他不失为你的报考点, 有助于你进一步发展。(3 分) (3)光明中学校园环境优美。百年风雨的墨香园与现代化科学实验室楼相映。光明中学培 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学生。(4 分) (4)光明中学不仅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还有一支雄厚的教师队伍。百年来培育出各种人 才,光明是你最好的选择。(5 分) (5)光明中学,建筑雄伟,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教师队伍强大,教育喜报令人振奋。就 读于此,祝你圆梦。(5 分) (6)我校是百年老校,环境美,设备好,教师水平高,教学质量一流,报考我们光明中学, 一定能实现你的理想。(6 分) 第 23 题: 1、寓意:能表达出反对战争、反对武力、反对侵略、追求和平、提倡和平等等寓意,均视
为符合雕塑的寓意,可得3分。 2、期盼:能鲜明表达出“我们希望、我们盼望、我们渴望、我们期待、我们企盼”等等表 期盼的内容,可得2分 3、语言:表达流畅、生动,得1分。 4、字数少于40字,扣1分 参考标准 (1)联合国总部门前有一把打结的枪,由这尊雕像,可见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可见人类对 战争的讨厌,它同“铸剑为犁”的雕像同为和平象征。(3分) (2)世界仍处于动乱纷争中,让我们各自将手枪扭弯,让子弹无法再从枪口发出。请珍惜 和平,世界需要一个没有纷争的和平环境。(4分) (3)枪声打破了美满家庭的静谧,震碎了人们的理想,催生了涂炭生灵的战争。让我们扔 掉手上的枪,携手共创美好和平的世界。(5分) (4)我们期待,飘荡在世界上空的,不是硝烟,而是祥和的瑞云;我们祁盼,飞翔在白云 蓝天上的,不是战斗机,而是自由的和平鸽。(6分) 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题目 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 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60分) 题意理解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格言,直接出处是宋代唐庚《文录》中保存下 来的仅有两句的唐人轶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诗句又出自《淮 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类似的意思在古今中外的诗文典籍中都很常见,如: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 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为符合雕塑的寓意,可得 3 分。 2、期盼:能鲜明表达出“我们希望、我们盼望、我们渴望、我们期待、我们企盼”等等表 期盼的内容,可得 2 分。 3、语言:表达流畅、生动,得 1 分。 4、字数少于 40 字,扣 1 分。 5、参考标准: (1)联合国总部门前有一把打结的枪,由这尊雕像,可见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可见人类对 战争的讨厌,它同“铸剑为犁”的雕像同为和平象征。(3 分) (2)世界仍处于动乱纷争中,让我们各自将手枪扭弯,让子弹无法再从枪口发出。请珍惜 和平,世界需要一个没有纷争的和平环境。(4 分) (3)枪声打破了美满家庭的静谧,震碎了人们的理想,催生了涂炭生灵的战争。让我们扔 掉手上的枪,携手共创美好和平的世界。(5 分) (4)我们期待,飘荡在世界上空的,不是硝烟,而是祥和的瑞云;我们祁盼,飞翔在白云 蓝天上的,不是战斗机,而是自由的和平鸽。(6 分) 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一、题目 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 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60 分) 二、题意理解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格言,直接出处是宋代唐庚《文录》中保存下 来的仅有两句的唐人轶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诗句又出自《淮 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类似的意思在古今中外的诗文典籍中都很常见,如: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 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 氏春秋·察今》)
欲观干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荀子非相》)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韩非子·说林上》)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苏洵《辩奸 论》) 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典《华业经》)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英国诗人布莱克《天真的预 言》)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今人俗语) 后来简缩为成语“一叶知秋”,也叫“一叶报秋”“落叶知秋”。一般工具书的解释 大致相同,可以《汉语大词典》为代表: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由细微 的迹象就能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 《辞源》的解释最宽泛:看见一片落叶,便知秋季来临。比喻由小见大,从部分 现象,推知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发展趋势。 2005年淅江卷高考题也可以当作一种解释: 唐诗日 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 j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干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 于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综上所述,“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基本含义是:局部包含着整体,由局部可以推知整体 如果把它当作一种比喻,则以下表述方式都可视为正确的解释: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管中 窥豹,由细节推测全貌,由有限推知无限,由细微现象看出内在本质,由眼前小事预见未来 结果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流传广泛、已被公认的哲理名言,它体现了大千世界的普遍规律 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卓越能力。但题目是一个问句,它要求考生运用创造性思维重新审视这个 观点 作为一个普通的句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可以理解为有疑而问、期待回答的 般疑问句,意为“从一叶落是不是可以推知天下秋呢?”,也可以理解为无疑 而问、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意思和一般疑问句一样,后面可以自己给出答案,“是 的,从一叶落可以推知天下秋”,或者“不,从一叶落不能推知天下秋”。但不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荀子·非相》)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苏洵《辩奸 论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典 《华业经》)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英国诗人布莱克《天真的预 言 》)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今人俗语) 后来简缩为成语“一叶知秋”,也叫“一叶报秋”“落叶知秋”。一般工具书的解释 大致相同,可以《汉语大词典》为代表: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由细微 的迹象就能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 《辞源》的解释最宽泛:看见一片落叶,便知秋季来临。比喻由小见大,从部分 现象,推知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发展趋势。 2005 年浙江卷高考题也可以当作一种解释: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 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 于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综上所述,“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基本含义是:局部包含着整体,由局部可以推知整体。 如果把它当作一种比喻,则以下表述方式都可视为正确的解释: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管中 窥豹,由细节推测全貌,由有限推知无限,由细微现象看出内在本质,由眼前小事预见未来 结果。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流传广泛、已被公认的哲理名言,它体现了大千世界的普遍规律 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卓越能力。但题目是一个问句,它要求考生运用创造性思维重新审视这个 观点。 作为一个普通的句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可以理解为有疑而问、期待回答的 一般疑问句,意为“从一叶落是不是可以推知天下秋呢?”,也可以理解为无疑 而问、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意思和一般疑问句一样,后面可以自己给出答案,“是 的,从一叶落可以推知天下秋”,或者“不,从一叶落不能推知天下秋”。但不
能理解成无疑而问、答在问中的反问句“难道一叶落可知天下秋吗?”,不能直 接把它解释为“从一叶落不可推知天下秋” 而作为一个哲理性议论文的题目,情况会有所不同。首先,它不能以一个期待别 人回答的一般疑问句的身份来做题目,因为下面的文章不是由别人来写,而是要 自己写的。其次,如果它以一个自问自答的设问句的身份来做题目,则下面的文 章最好是否定这个传统观点,这样,题目就有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的效果, 如果是肯定的回答,这个题目就不太好了,毫无必要地兜了一个大圈子,不如直 接以“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观点性题目来得直截了当,干净利落。第三,文章 的题目应该简练明快,“一叶落知天下秋?”作为题目可以看成反问句,意为“难 道从一叶落真的可以推知天下秋吗?”,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它的意思却是反问句:“难道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 吗?”如果作者的观点是“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力”,那么这个题目就很别扭 了 三、整体评价 1、主要优点:①题目以哲理名句为反思对象,能考查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自然、社 会的观察思考能力:②以问号入题,有引导考生仔细读题、准确把握题意的作用。③适合写 议论文,但也可以写记叙文,对不同偏向的考生比较公平。 2、主要缺点:题目中的问号容易被疏忽,问号的作用难以把握,持肯定态度的考生为 数不少。要求全体考生都去否定一个近似于真理的千古名句,不够妥当。如果改为话题作文, 允许考生自由选择赞成或反对的写法,似乎更合适 四、立意说明 1、上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由细节推测全貌,由有限推知无限,由细微 现象看出内在本质,由眼前小事预见未来结果等,都切合题意,内容项可评为一类。 2、不把“一叶落知天下秋”看作有固定含义的哲理名句,而看成一般比喻句,把“ 叶落”比作暂时的挫折、细小的缺点等,把“天下秋”比作事业的彻底失败、人生的全盘否 定等,也可视为切合题意,内容项可评为一类 3、虽然正确理解了题意,但不能贯彻始终,文中有一些游离于中心之外、或与中心联 系不紧密的内容,可视为符合题意,内容项可评为二类。 4、不顾“一叶落知天下秋”全句的含义,抓住其中的某一个概念,只谈细节的作用, 个体的价值,对挫折的态度等,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内容项可评为三类。 5、对“一叶落知天下秋”,可以持肯定态度,可以持否定态度,可以持一分为二的态度 五、评分方法
能理解成无疑而问、答在问中的反问句“难道一叶落可知天下秋吗?”,不能直 接把它解释为“从一叶落不可推知天下秋”。 而作为一个哲理性议论文的题目,情况会有所不同。首先,它不能以一个期待别 人回答的一般疑问句的身份来做题目,因为下面的文章不是由别人来写,而是要 自己写的。其次,如果它以一个自问自答的设问句的身份来做题目,则下面的文 章最好是否定这个传统观点,这样,题目就有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的效果, 如果是肯定的回答,这个题目就不太好了,毫无必要地兜了一个大圈子,不如直 接以“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观点性题目来得直截了当,干净利落。第三,文章 的题目应该简练明快,“一叶落知天下秋?”作为题目可以看成反问句,意为“难 道从一叶落真的可以推知天下秋吗?”,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它的意思却是反问句:“难道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 吗?”如果作者的观点是“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力”,那么这个题目就很别扭 了。 三、整体评价 1、主要优点:①题目以哲理名句为反思对象,能考查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自然、社 会的观察思考能力;②以问号入题,有引导考生仔细读题、准确把握题意的作用。③适合写 议论文,但也可以写记叙文,对不同偏向的考生比较公平。 2、主要缺点:题目中的问号容易被疏忽,问号的作用难以把握,持肯定态度的考生为 数不少。要求全体考生都去否定一个近似于真理的千古名句,不够妥当。如果改为话题作文, 允许考生自由选择赞成或反对的写法,似乎更合适。 四、立意说明 1、上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由细节推测全貌,由有限推知无限,由细微 现象看出内在本质,由眼前小事预见未来结果等,都切合题意,内容项可评为一类。 2、不把“一叶落知天下秋”看作有固定含义的哲理名句,而看成一般比喻句,把“一 叶落”比作暂时的挫折、细小的缺点等,把“天下秋”比作事业的彻底失败、人生的全盘否 定等,也可视为切合题意,内容项可评为一类。 3、虽然正确理解了题意,但不能贯彻始终,文中有一些游离于中心之外、或与中心联 系不紧密的内容,可视为符合题意,内容项可评为二类。 4、不顾“一叶落知天下秋”全句的含义,抓住其中的某一个概念,只谈细节的作用, 个体的价值,对挫折的态度等,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内容项可评为三类。 5、对“一叶落知天下秋”,可以持肯定态度,可以持否定态度,可以持一分为二的态度。 五、评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