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技术与人类》通识课程教学资源(小论文)基因——人文——科学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880.02KB,团购合买
以基因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人文科学造成了巨大影响,科学和人文两大阵营的差异自古便存在,近代以来更是纠葛颇深,矛盾重重。本文将重点从矛盾前沿、追溯产生原因,以及科学和人文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讨论两者的发展现状,矛盾存在之处,矛盾根源,两者关系。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生物技术与人类 课程号: B1913 班级号:F1302012 姓名: 汪炜涛 学号:5130209329专业:机械工程 课程小论文 题目编号 20.基因-人文-科学 得分 序号 选题 1 生物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2 基因工程与农业革命 3 “黄金水稻”所引发的故事 4 “绿色革命”与农业基因工程 5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6 舌尖上的生物技术 功能食品与生物技术 8 新能源的希望生物柴油 9 化解能源危机的微生物 10 “白色革命”与生物技术 11 改变环境的基因科学 12 “红色革命”与基因工程 13 非典型战争一生物战与基因武器 14 抗生素与耐药菌 15 转基因的影响 16 基因的伦理 17 试管婴儿的是与非 18 转基因与生物多样性 19 人类基因与专利 20 自选题目(限在粮食或视频、能源或人类健康领域)

1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 生物技术与人类 课程号: BI913 班级号: F1302012 姓名: 汪炜涛 学号: 5130209329 专业: 机械工程 课程小论文 题目编号 20.基因-人文-科学 得分 序号 选题 1 生物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2 基因工程与农业革命 3 “黄金水稻”所引发的故事 4 “绿色革命”与农业基因工程 5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6 舌尖上的生物技术 7 功能食品与生物技术 8 新能源的希望-生物柴油 9 化解能源危机的微生物 10 “白色革命”与生物技术 11 改变环境的基因科学 12 “红色革命”与基因工程 13 非典型战争—生物战与基因武器 14 抗生素与耐药菌 15 转基因的影响 16 基因的伦理 17 试管婴儿的是与非 18 转基因与生物多样性 19 人类基因与专利 20 自选题目(限在粮食或视频、能源或人类健康领域)

基因-人文-科学 汪炜涛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以基因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人文科学造成了巨大影响,科学和人文两大 阵营的差异自古便存在,近代以来更是纠葛颇深,矛盾重重。本文将重点从矛盾前沿、追溯产生原因,以 及科学和人文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讨论两者的发展现状,矛盾存在之处,矛盾根源,两者关系。并对其今后 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基因:人文:科学:矛盾:关系 Gene-Humanity-Science Weitao Wa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science,as a symbol of moder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humanities.Difference between two camps,science and humanities,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And now the contradiction is even serious.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m nowadays, tracing the cause,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ies.And it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oth sides,the fundamental causes of conflicts,relations between them.At last the article will give some idea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Gene:Humanity:Science:Contradiction:Relationship 0引言 论文是在和周老师邮件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展示作业,在“基因-人文 科学”这个主题上进一步探讨三者的关系。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分别是以 基因为代表的科学与人文矛盾的前沿、矛盾的本质、科学的人文制约、支撑和结 合,最后是结论。 1关注前沿:基因学科和人文的矛盾 我们一般以为基因科学的出现,主要引发的是生命科学界的革命,比如以基 因枪为代表的一系列基因治疗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其实基因科学对人文科学的 冲击与影响同样巨大。这大概是因为基因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一样都把审视的目 光对准了人本身。基因科学又以其独特的人类遗传与代际分析,改善甚至是取代

2 基因-人文-科学 汪炜涛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摘要:以基因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人文科学造成了巨大影响,科学和人文两大 阵营的差异自古便存在,近代以来更是纠葛颇深,矛盾重重。本文将重点从矛盾前沿、追溯产生原因,以 及科学和人文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讨论两者的发展现状,矛盾存在之处,矛盾根源,两者关系。并对其今后 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基因;人文;科学;矛盾;关系 Gene-Humanity-Science Weitao Wa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science, as a symbol of moder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humanities. Difference between two camps, science and humanities,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now the contradiction is even seriou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m nowadays, tracing the caus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nd it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oth sides, the fundamental causes of conflicts, relations between them. At last the article will give some idea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Gene; Humanity; Science; Contradiction; Relationship 0 引言 论文是在和周老师邮件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展示作业,在“基因-人文- 科学”这个主题上进一步探讨三者的关系。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分别是以 基因为代表的科学与人文矛盾的前沿、矛盾的本质、科学的人文制约、支撑和结 合,最后是结论。 1 关注前沿:基因学科和人文的矛盾 我们一般以为基因科学的出现,主要引发的是生命科学界的革命,比如以基 因枪为代表的一系列基因治疗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其实基因科学对人文科学的 冲击与影响同样巨大。这大概是因为基因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一样都把审视的目 光对准了人本身。基因科学又以其独特的人类遗传与代际分析,改善甚至是取代

了传统的人文科学的某些研究方法。 基因科学出现后,除了对人类生命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 物学、海洋学、环境保护等学科产生直接的推进作用外,也将对历史学、考古学、 民族学、人口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国际关系等人文科学的研究方 法,产生持久的革命性影响。 以往对民族迁移及家族史的研究,往往需要研究人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进行规模很大的田野考察才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论。例如,如果要研究两个不同 地域的民族之间是否存在血缘关系,就需要从语言学方面寻找两者在日常基本词 汇上是否有共通点,以及这种相通的比例有多大;需要从人类体质学角度,对两 者的典型人群进行人体测量、进行两者间的皮掌纹对比、毛发对比;需要考古学 分析研究两地出土文物之间的有无承继关系:需要对两者的文献进行比对分析等 等。综合上述结果才能得出较为肯定的结论。而今天,基因科学只要在两个民族 的典型人群中进行基因样本的比对分析,就可以非常准确迅速地得出结论。 这样来看以基因科学为首的新兴科学似乎是“抢了”人文科学的很多“饭碗”, 事实却是如此。因此很容易能够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确有产生矛盾的导火索。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成了争论最激烈的公共话题之一。有趣的是,我们稍加 观察就会发现,站在反对转基因第一线或嗓门最大的基本是文科人士,或者说文 科人士大都反转一一至少可以说,文科人士比理科人士更倾向于反对转基因。拿 国际上反对转基因的大本营之一绿色和平组织为例,其官方网站显示他们的核心 领导团队有七名成员,其中有五个人是“文科”背景,其他两人为数学及地质、 法律背景。在传统媒体及互联网上活跃的中国反转人士也多出自经济、新闻、中 文等纯文科。当然,把转基因这样的公共话题完全按科学与人文分阵营,是不太 合适的,因为有不少人文学科人士也是非常理性、讲科学的,还有的人文学科人 士会在逻辑和事实面前转变态度,最终倾向科学。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基因科学的出现对人文科学有着巨大的冲击, 也导致了两者的矛盾冲突

3 了传统的人文科学的某些研究方法。 基因科学出现后,除了对人类生命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 物学、海洋学、环境保护等学科产生直接的推进作用外,也将对历史学、考古学、 民族学、人口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国际关系等人文科学的研究方 法,产生持久的革命性影响。 以往对民族迁移及家族史的研究,往往需要研究人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进行规模很大的田野考察才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论。例如,如果要研究两个不同 地域的民族之间是否存在血缘关系,就需要从语言学方面寻找两者在日常基本词 汇上是否有共通点,以及这种相通的比例有多大;需要从人类体质学角度,对两 者的典型人群进行人体测量、进行两者间的皮掌纹对比、毛发对比;需要考古学 分析研究两地出土文物之间的有无承继关系;需要对两者的文献进行比对分析等 等。综合上述结果才能得出较为肯定的结论。而今天,基因科学只要在两个民族 的典型人群中进行基因样本的比对分析,就可以非常准确迅速地得出结论。 这样来看以基因科学为首的新兴科学似乎是“抢了”人文科学的很多“饭碗”, 事实却是如此。因此很容易能够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确有产生矛盾的导火索。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成了争论最激烈的公共话题之一。有趣的是,我们稍加 观察就会发现,站在反对转基因第一线或嗓门最大的基本是文科人士,或者说文 科人士大都反转——至少可以说,文科人士比理科人士更倾向于反对转基因。拿 国际上反对转基因的大本营之一绿色和平组织为例,其官方网站显示他们的核心 领导团队有七名成员,其中有五个人是“文科”背景,其他两人为数学及地质、 法律背景。在传统媒体及互联网上活跃的中国反转人士也多出自经济、新闻、中 文等纯文科。当然,把转基因这样的公共话题完全按科学与人文分阵营,是不太 合适的,因为有不少人文学科人士也是非常理性、讲科学的,还有的人文学科人 士会在逻辑和事实面前转变态度,最终倾向科学。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基因科学的出现对人文科学有着巨大的冲击, 也导致了两者的矛盾冲突

2科学与人文:认识、矛盾及原因 为了不使文章只是狭隘地将基因作为唯一辨别标准,下文将更进一步探究自 然科学和人文的复杂关系,包括它们的历史渊源、联系与区别,我们该怎么认识 它们,它们产生矛盾的原因以及分析。 承上文所讲,围绕所有富有争议的公共话题的基因,甚至其他比如PX项目 的科学与人文阵营的大致划分是存在的,其背后是一个更大更持久的冲突一一世 界范围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 科学与人文两种冲突的说法,是由同时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都颇有造诣的英 国学者查·帕·斯诺(C·P·Snow)在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说西方的知识 生活被分裂成两种文化,一个是科学,一个是人文。他曾经参加过一些由受过良 好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的人士参加的聚会,在其中发现一个 现象,那就是这帮人经常嘲笑这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那个科学家没读过狄 更斯,真没文化,但当斯诺反问他们是否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之类的基本科学知 识时,他们变得不屑一顾起来。他认为这种分裂不是好事情,会对将来许多世界 问题的解决造成很大的障碍。 不幸的是,他一语成谶。从1959年到现在有50多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人 文和科学的冲突并没有变小,而且确实影响了许多世界问题的解决。人文与科学 的分裂和冲突变得如此明显与激烈,以至于在1994年,美国生物学家保罗·格 罗斯和美国数学家诺曼·莱维特对人文人士诋毁科学终于忍无可忍,联手写了本 名为《高级迷信一一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的书。此书在西方引起了科 学界和人文界激烈而长久的唇枪舌战。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很详实地揭露了西 方“文傻”一一也就是“学术左派”的真面目,道出了当时欧美科技界人士的心 声。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西方自然科学界不少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拒绝承认 人文科学是科学。诺贝尔奖至今只向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经济学颁奖。 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什么,又有哪 些区别:另一个,人文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有怎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先讨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人文科学作为科学,具有一切科学都具有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科学

4 2 科学与人文:认识、矛盾及原因 为了不使文章只是狭隘地将基因作为唯一辨别标准,下文将更进一步探究自 然科学和人文的复杂关系,包括它们的历史渊源、联系与区别,我们该怎么认识 它们,它们产生矛盾的原因以及分析。 承上文所讲,围绕所有富有争议的公共话题的基因,甚至其他比如 PX 项目 的科学与人文阵营的大致划分是存在的,其背后是一个更大更持久的冲突——世 界范围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 科学与人文两种冲突的说法,是由同时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都颇有造诣的英 国学者查·帕·斯诺(C·P·Snow)在 1959 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说西方的知识 生活被分裂成两种文化,一个是科学,一个是人文。他曾经参加过一些由受过良 好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的人士参加的聚会,在其中发现一个 现象,那就是这帮人经常嘲笑这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那个科学家没读过狄 更斯,真没文化,但当斯诺反问他们是否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之类的基本科学知 识时,他们变得不屑一顾起来。他认为这种分裂不是好事情,会对将来许多世界 问题的解决造成很大的障碍。 不幸的是,他一语成谶。从 1959 年到现在有 50 多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人 文和科学的冲突并没有变小,而且确实影响了许多世界问题的解决。人文与科学 的分裂和冲突变得如此明显与激烈,以至于在 1994 年,美国生物学家保罗·格 罗斯和美国数学家诺曼·莱维特对人文人士诋毁科学终于忍无可忍,联手写了本 名为《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的书。此书在西方引起了科 学界和人文界激烈而长久的唇枪舌战。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很详实地揭露了西 方“文傻”——也就是“学术左派”的真面目,道出了当时欧美科技界人士的心 声。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西方自然科学界不少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拒绝承认 人文科学是科学。诺贝尔奖至今只向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经济学颁奖。 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什么,又有哪 些区别;另一个,人文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有怎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先讨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人文科学作为科学,具有一切科学都具有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科学

是人类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这几条便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主要共通点。 第一条,是把科学理解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这就是说,人类迄 今为止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知识,都是人类对客观 世界认识的阶段性成果,而不是认识的终结:科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后浪推前浪 的长河。举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吧:为了破译生命之谜,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于 1990年启动,2000年6月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年2月 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初步分析结果之一是人类基因组共有3万至3.5万个基 因,远远小于原来10万个基因的估计。可以预见,随着生命科学发展,这个领 域将有许多新的发现。基于无数这样的事实,当代有影响的自然科学家指出,科 学知识具有某种暂定性、假定性。自然科学一直被公认为是“硬科学”,它的成 果也只能说是阶段性的,有待发展的。同样,人文科学的成果总是在一定时空条 件下形成的,它所包含的真理具有相对性。 对科学另一个重要的认识是: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人文科 学以一种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知识形态,概括了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教材为 什么说“从14世纪到19世纪是人文科学各基本学科逐步成型、独立发展的时 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各基本学科逐步形成了专门的理论知识体系。 科学的共通性还有两条,一是科学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人文科学研究和自 然科学研究一样,总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活动:这种社会行为、社会活动的价 值和灵魂在于创新。科学的这一本性,在当代表现得越来越充分。二是科学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又说,科学当 然包括人文科学。 弄清楚“科学”的内涵,建立对“科学”的正确观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 所说的人文科学,都具有上面所说的四个方面的属性。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存在 这样那样的否认人文科学是“科学”的意见?主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出自对“科 学”的片面认识。 当然,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又是有所区别的。两者的最主要的区别,除了研 究对象有所不同之外,还在于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但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回答 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通常还要对研究对象做出直接或间接的价

5 是人类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这几条便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主要共通点。 第一条,是把科学理解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这就是说,人类迄 今为止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知识,都是人类对客观 世界认识的阶段性成果,而不是认识的终结;科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后浪推前浪 的长河。举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吧:为了破译生命之谜,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于 1990 年启动,2000 年 6 月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 年 2 月 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初步分析结果之一是人类基因组共有 3 万至 3.5 万个基 因,远远小于原来 10 万个基因的估计。可以预见,随着生命科学发展,这个领 域将有许多新的发现。基于无数这样的事实,当代有影响的自然科学家指出,科 学知识具有某种暂定性、假定性。自然科学一直被公认为是“硬科学”,它的成 果也只能说是阶段性的,有待发展的。同样,人文科学的成果总是在一定时空条 件下形成的,它所包含的真理具有相对性。 对科学另一个重要的认识是: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人文科 学以一种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知识形态,概括了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教材为 什么说“从 14 世纪到 19 世纪是人文科学各基本学科逐步成型、独立发展的时 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各基本学科逐步形成了专门的理论知识体系。 科学的共通性还有两条,一是科学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人文科学研究和自 然科学研究一样,总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活动;这种社会行为、社会活动的价 值和灵魂在于创新。科学的这一本性,在当代表现得越来越充分。二是科学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又说,科学当 然包括人文科学。 弄清楚“科学”的内涵,建立对“科学”的正确观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 所说的人文科学,都具有上面所说的四个方面的属性。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存在 这样那样的否认人文科学是“科学”的意见?主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出自对“科 学”的片面认识。 当然,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又是有所区别的。两者的最主要的区别,除了研 究对象有所不同之外,还在于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但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回答 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通常还要对研究对象做出直接或间接的价

值判断,也就是通常还要回答“合理不合理”、“应该怎么样”。也就是说,人文 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包含着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的价值判断。 正因为如此,首先,人文科学的内容就通常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人文科 学各具体学科的研究对象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进而也就使得人文科学 的内容有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更重要的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做出 价值判断的时候,总是深受时代精神的影响,使研究成果打上时代的印记。因此, 无论是人文科学理论的形成或是运用,都不能与特定时代的背景性因素相分离。 这是人文科学的个性特征,也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分点。 其次,人文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民族性具体表现为不同民族间在 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一个民族的独特民族文化精神必然 向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渗透,这样,民族性也就必然反映到一个民族的 人文科学的内容中来。 还有,人文科学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往往可能具有某种阶级 倾向性。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文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具有 一定的阶级背景,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使人文科学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可能 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但是,在谈论人文科学可能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时,一定 要区分种种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和人文之所以发生冲突,首先在于它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就难以调和。 科学世界观是一元的、唯物的。科学方法论简而言之就是逻辑加实证,其中逻辑 保证理论的自洽,而实证保证理论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人文人士则经常鼓吹多 元,文化要多元,世界观要多元。文化多元固然没什么好挑剔的,但世界观的多 元则是个灾难。在世界观上,人文是缺乏纠错机制的,而且觉得自己兼容并蓄, 很高端大气。人文的方法论也是多种多样的,什么传统、权威、直觉、灵感等都 可以成为观点的来源。 人文和科学发生冲突的另一原因,是话语权和公共决策权的争夺。在科学革 命前,中国也好,欧洲也好,人文界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自 然科学出现之后,这权威就被打破了。科学在世界观方面逐渐成为主流,同时也 向价值观、道德观等传统人文领域的禁脔侵入。人文人士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 把这当成是对他们尊严的冒犯,所以冲突是必然的

6 值判断,也就是通常还要回答“合理不合理”、“应该怎么样”。也就是说,人文 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包含着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的价值判断。 正因为如此,首先,人文科学的内容就通常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人文科 学各具体学科的研究对象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进而也就使得人文科学 的内容有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更重要的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做出 价值判断的时候,总是深受时代精神的影响,使研究成果打上时代的印记。因此, 无论是人文科学理论的形成或是运用,都不能与特定时代的背景性因素相分离。 这是人文科学的个性特征,也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分点。 其次,人文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民族性具体表现为不同民族间在 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一个民族的独特民族文化精神必然 向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渗透,这样,民族性也就必然反映到一个民族的 人文科学的内容中来。 还有,人文科学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往往可能具有某种阶级 倾向性。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文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具有 一定的阶级背景,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使人文科学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可能 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但是,在谈论人文科学可能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时,一定 要区分种种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和人文之所以发生冲突,首先在于它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就难以调和。 科学世界观是一元的、唯物的。科学方法论简而言之就是逻辑加实证,其中逻辑 保证理论的自洽,而实证保证理论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人文人士则经常鼓吹多 元,文化要多元,世界观要多元。文化多元固然没什么好挑剔的,但世界观的多 元则是个灾难。在世界观上,人文是缺乏纠错机制的,而且觉得自己兼容并蓄, 很高端大气。人文的方法论也是多种多样的,什么传统、权威、直觉、灵感等都 可以成为观点的来源。 人文和科学发生冲突的另一原因,是话语权和公共决策权的争夺。在科学革 命前,中国也好,欧洲也好,人文界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自 然科学出现之后,这权威就被打破了。科学在世界观方面逐渐成为主流,同时也 向价值观、道德观等传统人文领域的禁脔侵入。人文人士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 把这当成是对他们尊严的冒犯,所以冲突是必然的

3科学的人文制约 近几十年来自然科学的迅速扩张,其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已远远超出了科学本 身。例如,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人类基因组及各种跨学 科的研究、合成生物学的研究,乃至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等,在伦理学、法律学以 及人权(隐私权、知情权等)、社会安全等方面引发的问题,都在学术界和公众 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2012年1月16日出版的“科学家”(The Scientist)杂志, 在“新闻与观点”(News&Opinion)栏目,发表了“危险性研究的风险”(The risks of dangerous research)及“观点:科学的黑暗面”(Opinion:The dark side of science) 二篇关于生物学研究(尤其是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可能产生严重安全问题的文章, 说明近l0几年来在西方国家被反复提起的“科学的人文制约”(science restrained by humanism)己成了一个越来越紧迫的问题。 实际上,在上文所提到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早期阶段,沃森(WatsonJ·D) 就在HGP研究经费中设定3%(后增加到5%。)的比例(大约每年1000万美元) 拨给对HGP的伦理学、法律学和社会问题(ELSI)进行研究。这个大科学研究项 目中吸引社会科学家参与的模式,后来就成了世界学术界普遍采用的方式。但在 这种模式中,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的联系是非常松散的,这样就出现了所谓 的“指手划脚的伦理学”(Finger--wagging ethics),即社会科学家从外部观察科学 家的工作,并对他们的工作按照自自己的理解进行评论,指出什么该做,什么不 该做,等等。这样常常引起科学家的反感,效果并不理想。 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各种新技术 的应用产生的许多问题,已经不是科学共同体内可以解决的了。科学家可以做什 么,不能做什么,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他们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研究项目在 伦理上和知识产权(如基因产权)等许多科学以外的许多问题,都需要社会科学 家的参与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斯诺关于“二种文化”的命题提出已近40多年 了,二者的关系仍然没有根本的改变。如今科学己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对科学研 究进行人文的制约,提高自然科学家的伦理自觉性,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 势,如何协调好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互动,仍是目前需要 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在实施大科学项目时,程序性地吸收人文科学 1

7 3 科学的人文制约 近几十年来自然科学的迅速扩张,其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已远远超出了科学本 身。例如,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人类基因组及各种跨学 科的研究、合成生物学的研究,乃至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等,在伦理学、法律学以 及人权(隐私权、知情权等)、社会安全等方面引发的问题,都在学术界和公众 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2012 年 1 月 16 日出版的“科学家”(The Scientist)杂志, 在“新闻与观点”(News &Opinion)栏目,发表了“危险性研究的风险”(The risks of dangerous research)及“观点:科学的黑暗面”(Opinion:The dark side of science) 二篇关于生物学研究(尤其是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可能产生严重安全问题的文章, 说明近 10 几年来在西方国家被反复提起的“科学的人文制约”(science restrained by humanism)已成了一个越来越紧迫的问题。 实际上,在上文所提到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早期阶段,沃森(Watson J·D) 就在 HGP 研究经费中设定 3%(后增加到 5%。)的比例(大约每年 1000 万美元) 拨给对 HGP 的伦理学、法律学和社会问题(ELSI)进行研究。这个大科学研究项 目中吸引社会科学家参与的模式,后来就成了世界学术界普遍采用的方式。但在 这种模式中,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的联系是非常松散的,这样就出现了所谓 的“指手划脚的伦理学”(Finger-wagging ethics),即社会科学家从外部观察科学 家的工作,并对他们的工作按照自自己的理解进行评论,指出什么该做,什么不 该做,等等。这样常常引起科学家的反感,效果并不理想。 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各种新技术 的应用产生的许多问题,已经不是科学共同体内可以解决的了。科学家可以做什 么,不能做什么,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他们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研究项目在 伦理上和知识产权(如基因产权)等许多科学以外的许多问题,都需要社会科学 家的参与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斯诺关于“二种文化”的命题提出已近 40 多年 了,二者的关系仍然没有根本的改变。如今科学己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对科学研 究进行人文的制约,提高自然科学家的伦理自觉性,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 势,如何协调好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互动,仍是目前需要 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在实施大科学项目时,程序性地吸收人文科学

家参加,是一个好的开始,这不但是自然科学家的需要,也是人文科学家的责任。 对这个问题,在我国还很少受到关注,大科学项目中根本看不见人文科学家的踪 影。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在科学“大项目”研究水平和人文社科的研究 水平这二个领域,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我们再来深入探讨以基因为代表的人文制约。 关于个人基因组资料的隐私权问题。人类疫病大多数在不同程度上与基因有 关。有些疾病直接起因于单个基因的突变,有些疾病则由多个基因构成的遗传背 景决定其患病易感性。这样,如果分析一个人的基因组并发现其有与严重疾病相 关的基因,但疾病还未发作,症状并未显现:换言之,如在分析一位外观正常的 人的基因组时,发现了某些异常的基因,有可能会在今后的岁月中产生不良后果 时,这个人的基因组资料能不能公开,应不应该作为个人隐私而加以保护?如果 这些资料可以公诸于众,这个人在寻求职业、选择配偶、医疗和人身保险等方面, 有无可能遭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事实上,基因决定疾病发生的过程是很复杂 的,受到包括基因组内其它基因的作用以及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样的 异常基因,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患病,有的完全正常,即基因的外显 率不同;患病的病情也有轻重之分,即表现度不同。所以,该如何看待个人基因 组的资料是一个社会问题,也就牵扯到了人文学科。 当最终弄清了人体基因组内各个基因的功能后,会不会出现按照人们的意志, 有计划地主动地去改造某个民族、种族或某个阶层的遗传性,创造出所谓的“超 人”,“优等民族”等,滋长新的种族主义。这种疑虑和担心是否为多余的杞人 之忧,又该怎样保证不发生这种情况。又如,基因组研究过程中分离克隆了与疾 病有关的基因后,可否都用于进行基因治疗。由于基因治疗系统的长期安全性还 在评价之中,一些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国际上进行基因治疗的临床研 究绝大多数是恶性肿瘤,特别是晚期患者,其理由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只有 那些无法用药物控制、缓解,而且在儿童时期以前患者就会天折的极少数遗传病, 才列为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对象,这种慎之又慎的态度,不仅体现了科学家的人 品,更重要的是涉及不以人作为实验动物,维护人类尊严、维护医德和科学道德 的伦理学问题。此外,基因治疗在目前限定于体细胞为对象,不以生殖细胞作基 因修饰,可能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去年,国际医生防止核战争组织德国分部的

8 家参加,是一个好的开始,这不但是自然科学家的需要,也是人文科学家的责任。 对这个问题,在我国还很少受到关注,大科学项目中根本看不见人文科学家的踪 影。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在科学“大项目”研究水平和人文社科的研究 水平这二个领域,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我们再来深入探讨以基因为代表的人文制约。 关于个人基因组资料的隐私权问题。人类疫病大多数在不同程度上与基因有 关。有些疾病直接起因于单个基因的突变,有些疾病则由多个基因构成的遗传背 景决定其患病易感性。这样,如果分析一个人的基因组并发现其有与严重疾病相 关的基因,但疾病还未发作,症状并未显现;换言之,如在分析一位外观正常的 人的基因组时,发现了某些异常的基因,有可能会在今后的岁月中产生不良后果 时,这个人的基因组资料能不能公开,应不应该作为个人隐私而加以保护?如果 这些资料可以公诸于众,这个人在寻求职业、选择配偶、医疗和人身保险等方面, 有无可能遭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事实上,基因决定疾病发生的过程是很复杂 的,受到包括基因组内其它基因的作用以及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样的 异常基因,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患病,有的完全正常,即基因的外显 率不同;患病的病情也有轻重之分,即表现度不同。所以,该如何看待个人基因 组的资料是一个社会问题,也就牵扯到了人文学科。 当最终弄清了人体基因组内各个基因的功能后,会不会出现按照人们的意志, 有计划地主动地去改造某个民族、种族或某个阶层的遗传性,创造出所谓的“超 人”,“优等民族” 等,滋长新的种族主义。这种疑虑和担心是否为多余的杞人 之忧,又该怎样保证不发生这种情况。又如,基因组研究过程中分离克隆了与疾 病有关的基因后,可否都用于进行基因治疗。由于基因治疗系统的长期安全性还 在评价之中,一些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国际上进行基因治疗的临床研 究绝大多数是恶性肿瘤,特别是晚期患者,其理由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只有 那些无法用药物控制、缓解,而且在儿童时期以前患者就会夭折的极少数遗传病, 才列为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对象,这种慎之又慎的态度,不仅体现了科学家的人 品,更重要的是涉及不以人作为实验动物,维护人类尊严、维护医德和科学道德 的伦理学问题。此外,基因治疗在目前限定于体细胞为对象,不以生殖细胞作基 因修饰,可能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去年,国际医生防止核战争组织德国分部的

医生们,在纳粹时期于集中营中用犯人作试验的医生受审五十周年之际,向德国 议会提出要求充分讨论涉及用胚胎作实验和进行遗传普查的限制问题。有些西方 国家也对胚胎、胎儿为试验材料,作了严格而明确的约束,我们该怎么看待基因 组研究涉及的商业和法律问题。人体基因有的是可作为商品开发的,国外一些大 公司己把分离的基因申请专利保护。一个与肥胖有关的基因,售价为七千万美元。 一些人体基因编码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都有 药用价值,都可用基因工程大量生产,每一种产品全年销售额都在几亿美元。目 前西方一些大公司热衷于分离克隆常见多发病相关的基因,如高血压、哮喘、糖 尿病、冠心病和恶性肿瘤等,一旦得手,就可研究出防治疗这些疾病的药品,申 请专利,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分离这类基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广泛收集病 人家系中每个成员的血液样品,从中提取DNA标本。我国人口众多,病例数也 多,且有些僻壤山区,人口流动性小,远亲近戚聚居一地,是收集病人家系各个 成员的DNA样品的好去处。于是,我国已为外国公司渗入的对象,他们或出资 搞合作科研,或干脆现金收购血液样品,让当地的科研人员和医务人员为他们在 全国奔波效力,对于这种情况有二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外国公司的这种行为, 究其实质是掠夺他国遗传资源一一种特殊类型的自然资源。既然捕杀大熊猫、 珍稀蝴蝶标本走私出口都列为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那么,供商业开发用的病人 家系资料和DNA样品的外流,最低限度也应由有关部门审核批准,以维护国家 的权益。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分离克隆基因要有大量投入,国家目前无法满足这 方面的要求,还不如趁早与外国公司合作,先拿到点实惠;至于外国公司拿到基 因研制成药后再高价返销我国,那是以后的事,谁也管不了。 4科学的人文支撑 在上文“科学的人文制约”中提到在早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一些人文学科 人士的加入其中使得整体效率并不高,但近年来有所改观:2001年,英国政府决 定投入二亿英镑启动一个为期十年的“基因组网络”(The Gene mics Network)研 究计划。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BSC)决定创立一个不同于ELSI的新的模

9 医生们,在纳粹时期于集中营中用犯人作试验的医生受审五十周年之际,向德国 议会提出要求充分讨论涉及用胚胎作实验和进行遗传普查的限制问题。有些西方 国家也对胚胎、胎儿为试验材料,作了严格而明确的约束,我们该怎么看待.基因 组研究涉及的商业和法律问题。人体基因有的是可作为商品开发的,国外一些大 公司已把分离的基因申请专利保护。一个与肥胖有关的基因,售价为七千万美元。 一些人体基因编码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都有 药用价值,都可用基因工程大量生产,每一种产品全年销售额都在几亿美元。目 前西方一些大公司热衷于分离克隆常见多发病相关的基因,如高血压、哮喘、糖 尿病、冠心病和恶性肿瘤等,一旦得手,就可研究出防治疗这些疾病的药品,申 请专利,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分离这类基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广泛收集病 人家系中每个成员的血液样品,从中提取 D N A 标本。我国人口众多,病例数也 多,且有些僻壤山区,人口流动性小,远亲近戚聚居一地,是收集病人家系各个 成员的 D N A 样品的好去处。于是,我国已为外国公司渗入的对象,他们或出资 搞合作科研,或干脆现金收购血液样品,让当地的科研人员和医务人员为他们在 全国奔波效力,对于这种情况有二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外国公司的这种行为, 究其实质是掠夺他国遗传资源— 一种特殊类型的自然资源。既然捕杀大熊猫、 珍稀蝴蝶标本走私出口都列为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 那么,供商业开发用的病人 家系资料和 D N A 样品的外流,最低限度也应由有关部门审核批准,以维护国家 的权益。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分离克隆基因要有大量投入,国家目前无法满足这 方面的要求,还不如趁早与外国公司合作,先拿到点实惠; 至于外国公司拿到基 因研制成药后再高价返销我国,那是以后的事,谁也管不了。 4 科学的人文支撑 在上文“科学的人文制约”中提到在早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一些人文学科 人士的加入其中使得整体效率并不高,但近年来有所改观:2001 年,英国政府决 定投入二亿英镑启动一个为期十年的“基因组网络”(The Gene mics Network)研 究计划。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BSRC)决定创立一个不同于 ELSI 的新的模

式,他们先从首期(2002-2007)研究经费中拨出900万英镑资助社会科学家, 对基因组网络项目进行人文学研究。2002年这项研究正式启动,与以往不同,在 这个基因组网络中,社会科学家并不游离于基因组课题之外,而是被“嵌入”课 题组中,作为课题组的一员参与和观察自然科学家们的工作,并对之进行社会学 评估。参加这个基因组网络计划的有100多名各社会科学学科的专家,他们分别 来自5个大学,被嵌入3个研究中心.第一个中心称之Cesagen,由Cardiff University 和Lancaster University共同主持,主要研究基因组学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第二个中心称之为Egenis,由The University of Exeter主持,主要对基因组学的问 题进行哲学分析;第三个称之为Innogen的多学科中心,由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和The Open University共同主持,主要研究基因组学和生命科学中的 创新问题。这样把社会科学家,包括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法学家等与 自然科学家共同体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密切合作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对自然科 学的大科学项目进行综合研究,以求基因组网络研究计划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2009年12月17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深入观察工作中的科 学》(Watching Science at Work)介绍这个基因组网络计划及其实施情况。同期 还发表了题为“填补科学与人文的鸿沟”(Mind the Gap)的评论文章,对英国的 这项“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的尝试表示了肯定。社会科学家在这项研究中,获得 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例如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自然哲学家改写了生命进化 树;通过对细菌基因组的研究,发现原核生物有十分频繁的基因交换,说明它们 的演化史不能简单地用种系发生树来描述。这项研究的一些成果也对科学政策的 制定产生了影响,如启动了对人-动物杂交胚胎的立法辩论。Innogen中心提出的 由制药企业、管理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创新三角”(Innovation Triangle)的研究成 果,已被写入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D)撰写的“2030年之前的生 物经济报告”中。 在这项吸收社会科学家参与的多学科的“基因组网络”计划中,社会科学家 比较深入地研究了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并将其研究成果向公众解释,成为科 学家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2014年9月份,我们上海交通大学的2014级开学典礼上张杰校长的演讲 《以人文情怀引导科学精神》让我印象深刻,并且它也可以非常适合地说明科学 10

10 式,他们先从首期(2002-2007)研究经费中拨出 900 万英镑资助社会科学家, 对基因组网络项目进行人文学研究。2002 年这项研究正式启动,与以往不同,在 这个基因组网络中,社会科学家并不游离于基因组课题之外,而是被“嵌入”课 题组中,作为课题组的一员参与和观察自然科学家们的工作,并对之进行社会学 评估。参加这个基因组网络计划的有 100 多名各社会科学学科的专家,他们分别 来自5个大学,被嵌入3个研究中心。第一个中心称之Cesagen,由Cardiff University 和 Lancaster University 共同主持,主要研究基因组学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第二个中心称之为 Egenis,由 The University of Exeter 主持,主要对基因组学的问 题进行哲学分析;第三个称之为 Innogen 的多学科中心,由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和 The Open University 共同主持,主要研究基因组学和生命科学中的 创新问题。这样把社会科学家,包括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法学家等与 自然科学家共同体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密切合作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对自然科 学的大科学项目进行综合研究,以求基因组网络研究计划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2009 年 12 月 17 日出版的 Nature 杂志,发表了题为《深入观察工作中的科 学》 (Watching Science at Work)介绍这个基因组网络计划及其实施情况。同期 还发表了题为“填补科学与人文的鸿沟”(Mind the Gap)的评论文章,对英国的 这项“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的尝试表示了肯定。社会科学家在这项研究中,获得 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例如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自然哲学家改写了生命进化 树;通过对细菌基因组的研究,发现原核生物有十分频繁的基因交换,说明它们 的演化史不能简单地用种系发生树来描述。这项研究的一些成果也对科学政策的 制定产生了影响,如启动了对人-动物杂交胚胎的立法辩论。Innogen 中心提出的 由制药企业、管理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创新三角”(Innovation Triangle)的研究成 果,已被写入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撰写的“2030 年之前的生 物经济报告”中。 在这项吸收社会科学家参与的多学科的“基因组网络”计划中,社会科学家 比较深入地研究了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并将其研究成果向公众解释,成为科 学家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2014 年 9 月份,我们上海交通大学的 2014 级开学典礼上张杰校长的演讲 《以人文情怀引导科学精神》让我印象深刻,并且它也可以非常适合地说明科学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