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公开课教案(邹明) 九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时间:2005.531上午第三节 地点:电教楼4层多媒体教室 课题: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第一课时) 班级:高一(8)班 教师:邹明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的实物观察活动,体会按被说明事物的组成部分结合相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 的写法。 2、通过学生的实物描写活动,与课文对照,学习本文恰当地引用古诗文进行说明的写法 3、了解荔枝的生态和生产情况,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4、理清文章思路,品味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三位一体的特点。 5、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奧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待事物或现象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 度 教学重点: 1、本文的结构思路。 2、由表到里、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 3、引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了解文中引用的诗文及典故,分析它们在说明中的作用。 2、品读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方法 1、观察描写法。2、合作探究法。3、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每人准备2一3粒新鲜的荔枝 2、摘抄课文引用的诗文,指明作者、出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阅读全文。利用课文注释,结合查词典,解决生字词、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第一课时 从介绍荔枝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台上预先放些新鲜的荔枝) 一进教室,同学们就会发现讲台上有鲜艳诱人的水果一一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 的荔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一—《南州六月荔枝丹》 解题、简介作者、文体: 1、这个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荔枝的哪些信息? 明确:(多媒体显示)三方面:(1)产地(2)成熟期(3)成熟果实的颜色。 2、这个标题出自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明确:(多媒体显示)明朝陈辉《荔枝》
高一下公开课教案(邹明) 九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时间:2005.5.31 上午第三节 地点:电教楼 4 层多媒体教室 课题: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第一课时) 班级:高一(8)班 教师:邹明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的实物观察活动,体会按被说明事物的组成部分结合相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 的写法。 2、通过学生的实物描写活动,与课文对照,学习本文恰当地引用古诗文进行说明的写法。 3、了解荔枝的生态和生产情况,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4、理清文章思路,品味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三位一体的特点。 5、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待事物或现象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 度。 教学重点: 1、本文的结构思路。 2、由表到里、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 3、引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 了解文中引用的诗文及典故,分析它们在说明中的作用。 2、 品读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方法: 1、观察描写法。2、合作探究法。3、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每人准备 2—3 粒新鲜的荔枝。 2、 摘抄课文引用的诗文,指明作者、出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 阅读全文。利用课文注释,结合查词典,解决生字词、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第一课时 一、从介绍荔枝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台上预先放些新鲜的荔枝) 一进教室,同学们就会发现讲台上有鲜艳诱人的水果——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 的荔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解题、简介作者、文体: 1、这个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荔枝的哪些信息? 明确:(多媒体显示)三方面:(1)产地(2)成熟期(3)成熟果实的颜色。 2、这个标题出自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明确:(多媒体显示)明朝 陈辉《荔枝》
3、以诗句为题,有何好处? 明确:生动、新颖。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文学色彩。 4、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5、简介文体:(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自己带来的荔枝,最后品尝。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记录观察及品尝所得:并把果皮、果壳装袋,以保持环境卫生。) 观察顺序:外壳一一颜色一一形状一一大小 (请学生剥开荔枝 果膜一一果肉—一果核 四、检查预习情况一(多媒体展示字词) 五、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二)要求学生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并对比自 己写的观察品尝记录与贾祖璋写的文章,看看有何异同之处?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明确:(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结构提纲) (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荔枝图片) 学生谈对比的结果 六、布置学生再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一)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关于荔枝的描述准确吗? (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学生齐读。) 明确: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荔枝图) 1、壳如红缯(丝织品)—一错(粗糙、不平)一—(教师追问)象什么?(学生回答,教 师点评) 2、膜如紫绡(绸缎)——错(白色)一—(教师追问)为什么会错?给我们什么教训? (学生回答)误把内壁的花纹当作膜的花纹了;观察要仔细。(学生再次观察果膜。 3、瓤肉莹白如冰雪—一对——(教师追问)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浆液甘酸如醴酪一一对(是白居易个人的感觉)一一教师请学生谈口感(言之有理即可) (二)引用说明,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说明方法。请学生找出文中引用的材料,共同讨论其 作用。(见课件) 七、课堂小结: 1、主要内容: 2、“引用说明”的作用。(见课件) 八、布置作业: 1、除了引用外,本文还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说明? 2、这篇文章语言不仅生动,而且准确、科学,试举例说明。 3、整理自己观察品味所得,以“荔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九、拓展延伸: 1、链接一:荔枝食品 2、链接二:(相关阅读) 图书馆:1、《杜甫咏荔枝诗探幽》2、《历代荔枝诗词选》3、《荔枝谱》 网络:http://www.licheenet 中国荔枝网 tp:/www.efruit,com.cn/1zw/荔枝 第二课时(略)
3、 以诗句为题,有何好处? 明确:生动、新颖。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文学色彩。 4、 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5、 简介文体:(多媒体展示) 三、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自己带来的荔枝,最后品尝。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记录观察及品尝所得;并把果皮、果壳装袋,以保持环境卫生。) 观察顺序: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请学生剥开荔枝) 果膜——果肉——果核 四、检查预习情况一(多媒体展示字词) 五、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二)要求学生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并对比自 己写的观察品尝记录与贾祖璋写的文章,看看有何异同之处?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明确:(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结构提纲) (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荔枝图片) 学生谈对比的结果。 六、布置学生再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一)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关于荔枝的描述准确吗? (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学生齐读。) 明确: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荔枝图) 1、 壳如红缯(丝织品)——错(粗糙、不平)——(教师追问)象什么?(学生回答,教 师点评) 2、 膜如紫绡(绸缎)——错(白色)——(教师追问)为什么会错?给我们什么教训?— —(学生回答)误把内壁的花纹当作膜的花纹了;观察要仔细。(学生再次观察果膜。) 3、 瓤肉莹白如冰雪——对——(教师追问)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 浆液甘酸如醴酪——对(是白居易个人的感觉)——教师请学生谈口感(言之有理即可) (二)引用说明,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说明方法。请学生找出文中引用的材料,共同讨论其 作用。(见课件) 七、课堂小结: 1、主要内容: 2、“引用说明”的作用。(见课件) 八、布置作业: 1、除了引用外,本文还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说明? 2、这篇文章语言不仅生动,而且准确、科学,试举例说明。 3、整理自己观察品味所得,以“荔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九、拓展延伸: 1、链接一 : 荔 枝 食 品 2、链接二 :( 相关阅读 ) 图书馆:1、《杜甫咏荔枝诗探幽》2、《历代荔枝诗词选 》 3、《荔枝谱》 网络 :http://www.lichee.net/ 中国荔枝网 http://www.efruit.com.cn/lzw/ 荔枝 第二课时(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