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字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传热学》 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制订人:吴金星、王丹 大纲审定人:马新灵 修订日期:2022/12/20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传热学》 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制订人:吴金星、王丹 大纲审定人:马新灵 修订日期:2022/12/20 郑州大学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2149 课程名称(中/英文):传热学/Heat Transfer 课程类型:专业大类 总学时:56 讲课学时:54讨论课学时:2 实验学时:(归实我环节模块) 学分:3.5 适用对象: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 后续课程:制冷工程原理、制冷与空调装置,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 开课单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传热学》课程是机械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方向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比较深厚和扎实的热量传递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 力,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测试技术,并具有相应的计算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目标1:熟练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了解热量传递的机理,掌握热量传递遵循的基本 规律,如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斯忒藩一玻尔兹曼定律等,以及传热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 对传热方式有较系统地认识 目标2:熟练掌握分析导热问题的基本方法,能正确运用方程式、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方法 对稳态和非稳态导热问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了解数值计算方法的具体应用。 目标3:掌握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和传热基本方程组:熟练掌握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 法,如边界层概念、量纲分析法、相似原理等:重点是学会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无相变和有相 变对流传热问题。 目标4:掌握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遵循的原理,如普朗克定律、斯忒藩一玻尔兹曼定律等, 了解辐射换热计算的基木方法。 目标5:掌握平壁、圆管、肋壁传热的传热系数计算方法;重点掌握顺流和逆流换热器对数平 均温差计算和换热器的热力计算,了解传热过程的强化方式,以及热传递过程综合分析与求解过程 的步骤。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掌捏热量传递道循的基 本规律、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传热问腿的基本能力,锻炼学生一定 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本课程的敕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毕业要求指 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2149 课程名称(中/英文):传热学/ Heat Transfer 课程类型: 专业大类 总 学 时: 56 讲课学时:54 讨论课学时:2 实验学时:(归实践环节模块) 学 分:3.5 适用对象: 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 后续课程:制冷工程原理、制冷与空调装置,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 开课单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传热学》课程是机械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方向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比较深厚和扎实的热量传递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 力,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测试技术,并具有相应的计算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目标 1:熟练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了解热量传递的机理,掌握热量传递遵循的基本 规律,如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等,以及传热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 对传热方式有较系统地认识。 目标 2:熟练掌握分析导热问题的基本方法,能正确运用方程式、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方法 对稳态和非稳态导热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了解数值计算方法的具体应用。 目标 3:掌握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和传热基本方程组;熟练掌握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 法,如边界层概念、量纲分析法、相似原理等;重点是学会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无相变和有相 变对流传热问题。 目标 4:掌握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遵循的原理,如普朗克定律、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等, 了解辐射换热计算的基本方法。 目标 5:掌握平壁、圆管、肋壁传热的传热系数计算方法;重点掌握顺流和逆流换热器对数平 均温差计算和换热器的热力计算,了解传热过程的强化方式,以及热传递过程综合分析与求解过程 的步骤。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掌握热量传递遵循的基 本规律、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锻炼学生一定 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序号 毕业要求指 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
标点 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1 毕业要求13 13掌握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 课程目标14 工业节能技术与先进装备领域中的专业基础知识, 能针对复杂能源与动力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与设计 课程目标6 揭示能源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确定关键因素: 2 毕业婴求2.12.1能够识别和判断影响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 课程目标1 冷及低温工程、工业节能技术与先进装备领域/系统 误程目标5 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链环节和参数: 3 毕业要求22 2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理和方法,正确表达复杂能源与动力工程问恩的解 3,课程目标5 决方案: 三、课堂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10章节。 第1章绪论(反映教学目标1) 目标: (1)重点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傅立叶定 律、牛顿冷却定律、斯忒藩一玻尔兹曼定律的公式及其中每个符号的单位和意义:串联热阻叠加原 则:传热过程、传热系数的概念,传热系数的计算。 (2)一般掌握:金属和非金属固体、液体、气体的导热系数的大小顺序:自然对流与强制对 流的区别,不同对流传热的表面传热系数的大小顺序:对流换热和热对流的区别,三种基本热量传 递方式的区别。 (3)了解:导热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中的不同导热机理: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时气体、液休 表面传热系数的数值范围:水的相变换热、沸腾、蒸汽凝结的表面传热系数的数值范围:不同介质 之间换热总传热系数的大致数值范围:传热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第2章:稳态热传导(反映教学目标2) 目标: (1)重点掌握:稳态导热及稳态温度场的特点:导热基本定律一般形式的物理意义,导热系 数的单位及其物理意义:常见的三类边界条件下典型一维稳态导热(平壁、圆筒壁)微分方程的分 析解,包括温度分布、热流量计算及热阻表达式:肋片的作用及选用的基本原则:接触热阻对传热 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2)一般掌握:等温线(面)的定义及其与热流线的关系,热扩散的物理意义:复杂导热问 题的简化处理方法:肋片的导热(等截面直肋片导热的数学描写,肋效率的定义):具有内热源的 维导热问题: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方法:矩形剖面环肋片导热
标点 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1 毕业要求 1.3 1.3 掌握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 工业节能技术与先进装备领域中的专业基础知识, 能针对复杂能源与动力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与设计, 揭示能源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确定关键因素; 课程目标 1-4 课程目标 6 2 毕业要求 2.1 2.1 能够识别和判断影响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 冷及低温工程、工业节能技术与先进装备领域/系统 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5 3 毕业要求 2.2 2.2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 理和方法,正确表达复杂能源与动力工程问题的解 决方案; 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 5 三、课堂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 10 章节。 第 1 章 绪论 (反映教学目标 1) 目标: (1)重点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傅立叶定 律、牛顿冷却定律、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的公式及其中每个符号的单位和意义;串联热阻叠加原 则;传热过程、传热系数的概念,传热系数的计算。 (2)一般掌握:金属和非金属固体、液体、气体的导热系数的大小顺序;自然对流与强制对 流的区别,不同对流传热的表面传热系数的大小顺序;对流换热和热对流的区别,三种基本热量传 递方式的区别。 (3)了解:导热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中的不同导热机理;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时气体、液体 表面传热系数的数值范围;水的相变换热、沸腾、蒸汽凝结的表面传热系数的数值范围;不同介质 之间换热总传热系数的大致数值范围;传热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第 2 章:稳态热传导 (反映教学目标 2) 目标: (1)重点掌握: 稳态导热及稳态温度场的特点;导热基本定律一般形式的物理意义,导热系 数的单位及其物理意义;常见的三类边界条件下典型一维稳态导热(平壁、圆筒壁)微分方程的分 析解,包括温度分布、热流量计算及热阻表达式;肋片的作用及选用的基本原则;接触热阻对传热 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2)一般掌握:等温线(面)的定义及其与热流线的关系,热扩散的物理意义;复杂导热问 题的简化处理方法;肋片的导热(等截面直肋片导热的数学描写,肋效率的定义);具有内热源的 一维导热问题;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方法;矩形剖面环肋片导热
(3)了解:导热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球壳的一维导热计算方法,三角肋片导热的求解方法: 变截面或变导热系数问题,多维稳态导热的求解。 第3章非稳态热传导(反映教学目标2) 目标: (1)重点掌握:非稳态导热定义:稳态和非稳态温度场的区别:B数对平板温度场变化的影 响:求解零维问题的集中参数法:一维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的分析解。 (2)一般掌握:正规状况阶段、非正规状况阶段、特征数或准则数概念:傅立叶数:时间常 数:正规状况阶段的实用计算方法:二维及三维非稳态导热问愿的求解。 (3)了解:集总参数法和正规状况阶段数与Fo数的计算方法的不同点:半无限大物体的 非稳态导热: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分析解应用范围的推广和讨论。 第4章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法(反映教学目标2) 目标: (1)重点掌掘: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木思想和步骤:内节点离散方程的两种建立方法(泰 勒级数展开法和热平衡法):边界节点离散方程的热平衡方法。 (2)一般掌握:离散方程的泰勒级数展开法和热平衡法的异同、优劣:边界节点离散方程对 边界热流密度的三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显式格式求解的稳定性问题:非温度量的分析求解。 (3)了解:求解代数方程的收敛性问题:不规则边界的处理:网格B1△数和Fo△数的概念: 绝热边界条件处理方法。 第5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反映教学目标3) 目标: (1)重点掌掘: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对流换热的分类: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通式 的意义: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控制方程式和定解条件:流动边界层与热边界层的含义及其对 解决对流传热问题的作用:边界层的四个基本要点: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关系。流体外掠平板 传热层流分析解,特征数方程,普朗特数的物理意义:相似原理的内容和应用,量纲分析法, (2)一般掌握:研究对流换热的四种方法:比拟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应用。边界层厚度与流速、 距离的关系;相似原理指导模化试验的思想,应用特征数方程应注意的三个问恩。 (3)了解:利用数量级分析法简化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第6章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反映教学目标3) 目标: (1)重点掌握:内部流动(管内强制流动)及外部流动(横掠单管、横掠管束)和换热的将 征:层流与湍流的判据,选择和应用特征数关联式时流体定性温度、牛顿冷却公式的温差、特征长 度、特征流速等重要物理量的确定准则:非圆截面的当量直径的计算方法,利用实验关联式(给定 准则数方程)求解对流传热系数或换热量等的方法。 (2)一般掌握:内部和外部强制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大空间和有限空间内自然流动传热 的特征,强化单相对流传热的技术、机理及性能评价。 (3)了解: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射流冲击传热的特征及其实验关联式
(3)了解:导热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球壳的一维导热计算方法,三角肋片导热的求解方法; 变截面或变导热系数问题,多维稳态导热的求解。 第 3 章 非稳态热传导 (反映教学目标 2) 目标: (1)重点掌握:非稳态导热定义;稳态和非稳态温度场的区别;Bi 数对平板温度场变化的影 响;求解零维问题的集中参数法;一维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的分析解。 (2)一般掌握:正规状况阶段、非正规状况阶段、特征数或准则数概念;傅立叶数;时间常 数;正规状况阶段的实用计算方法;二维及三维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求解。 (3)了解:集总参数法和正规状况阶段 Bi 数与 Fo 数的计算方法的不同点;半无限大物体的 非稳态导热;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分析解应用范围的推广和讨论。 第 4 章 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法 (反映教学目标 2) 目标: (1)重点掌握: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内节点离散方程的两种建立方法(泰 勒级数展开法和热平衡法);边界节点离散方程的热平衡方法。 (2)一般掌握:离散方程的泰勒级数展开法和热平衡法的异同、优劣;边界节点离散方程对 边界热流密度的三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显式格式求解的稳定性问题;非温度量的分析求解。 (3)了解:求解代数方程的收敛性问题;不规则边界的处理;网格 BiΔ数和 FoΔ数的概念; 绝热边界条件处理方法。 第 5 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反映教学目标 3) 目标: (1)重点掌握: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对流换热的分类;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通式 的意义;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控制方程式和定解条件;流动边界层与热边界层的含义及其对 解决对流传热问题的作用;边界层的四个基本要点;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关系。流体外掠平板 传热层流分析解,特征数方程,普朗特数的物理意义;相似原理的内容和应用,量纲分析法, (2)一般掌握:研究对流换热的四种方法;比拟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应用。边界层厚度与流速、 距离的关系;相似原理指导模化试验的思想,应用特征数方程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3)了解:利用数量级分析法简化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第 6 章 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反映教学目标 3) 目标: (1)重点掌握:内部流动(管内强制流动)及外部流动(横掠单管、横掠管束)和换热的特 征;层流与湍流的判据,选择和应用特征数关联式时流体定性温度、牛顿冷却公式的温差、特征长 度、特征流速等重要物理量的确定准则;非圆截面的当量直径的计算方法,利用实验关联式(给定 准则数方程)求解对流传热系数或换热量等的方法。 (2)一般掌握:内部和外部强制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大空间和有限空间内自然流动传热 的特征,强化单相对流传热的技术、机理及性能评价。 (3)了解: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射流冲击传热的特征及其实验关联式
第7章:相变对流传热的计算(反映散学目标3) 目标: (1)重点掌握:凝结传热的两种模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膜状凝结的强化 原则及其依据: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的定义:大容器饱和沸腾的几个特征区域以及各个区域的传热 特点,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强化沸腾传热的基本原则。 (2)一般掌握:膜状凝结的分析解的求解思想,汽化核心的形成地点以及条件,强化凝结传 热和沸腾传热的手段,热管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3)了解:膜状凝结的计算关联式,大容器沸腾传热的实验关联式:管内沸腾的各个阶段特 征。 第8章:热辐射基本定律和物体的辐射特性(反映教学目标4) 目标: (1)重点掌握:热辐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吸收比、反射比和穿透比的定义及其相互联系:黑体 的概念及研究黑体辐射的意义:光谱辐射力、立体角和定向辐射强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黑体辐 射基本定律(普朗克定律、斯式藩一玻尔兹曼定律、兰贝特定律、维恩位移定律)的内容及公式中 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及其各自之间的联系,实际固体和液体的辐射特性及其与黑体的区别: 实际物体的吸收比与基尔霍夫定律。灰体、漫射灰体的概念及其特性。 (2)一般掌握:黑体辐射函数,影响物体发射率的因素:基尔霍夫定律及灰体假设的几点说 明:气体辐射的两个特点: (3)了解:电磁波波谱分布热射线及可见光区段的波长范围,常用材料表面的法向发射率: 法向发射率与平均发射率间的关系,气体的辐射计算,贝尔定律及推论:气体辐射的平均射线程长 计算,太阳与环境辐射。 第9章:辐射传热的计算(反映教学目标4) 目标: (1)重点掌握: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利用代数分析法计算角系数的方法:两表面封闭系统 间的辐射换热的计算:利用网络法进行多表面系统辐射换热的计算: (2)一般掌握:辐射换热的控制(强化与削弱),遮热板的作用和典型应用,综合传热问题 分析。 (3)了解:有气体参与的辐射传热的计算 第10章: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算(反映教学目标5) 目标 (1)重点掌掘:通过平壁、圆筒壁、肋壁传热的传热系数计算公式和热阻分析方法:临界热 绝缘直径;顺流和逆流换热器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算术平均温差的计算:换热器平均温差法的设 计计算的步骤。 (2)一般掌握:换热器的主要类型和分类:复杂布置时换热器平均温差的计算:换热器的效 能和传热单元数:换热器的校核计算:换热器的结垢及污垢热阻:热量传递过程的控制(强化与削 弱);换热器的强化原则
第 7 章:相变对流传热的计算 (反映教学目标 3) 目标: (1)重点掌握:凝结传热的两种模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膜状凝结的强化 原则及其依据;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的定义;大容器饱和沸腾的几个特征区域以及各个区域的传热 特点,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强化沸腾传热的基本原则。 (2)一般掌握:膜状凝结的分析解的求解思想,汽化核心的形成地点以及条件,强化凝结传 热和沸腾传热的手段,热管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3)了解:膜状凝结的计算关联式,大容器沸腾传热的实验关联式;管内沸腾的各个阶段特 征。 第 8 章:热辐射基本定律和物体的辐射特性 (反映教学目标 4) 目标: (1)重点掌握:热辐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吸收比、反射比和穿透比的定义及其相互联系;黑体 的概念及研究黑体辐射的意义;光谱辐射力、立体角和定向辐射强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黑体辐 射基本定律(普朗克定律、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兰贝特定律、维恩位移定律)的内容及公式中 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及其各自之间的联系,实际固体和液体的辐射特性及其与黑体的区别; 实际物体的吸收比与基尔霍夫定律。灰体、漫射灰体的概念及其特性。 (2)一般掌握:黑体辐射函数,影响物体发射率的因素;基尔霍夫定律及灰体假设的几点说 明;气体辐射的两个特点; (3)了解:电磁波波谱分布热射线及可见光区段的波长范围,常用材料表面的法向发射率; 法向发射率与平均发射率间的关系,气体的辐射计算,贝尔定律及推论;气体辐射的平均射线程长 计算,太阳与环境辐射。 第 9 章:辐射传热的计算 (反映教学目标 4) 目标: (1)重点掌握: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利用代数分析法计算角系数的方法;两表面封闭系统 间的辐射换热的计算;利用网络法进行多表面系统辐射换热的计算; (2)一般掌握:辐射换热的控制(强化与削弱),遮热板的作用和典型应用,综合传热问题 分析。 (3)了解:有气体参与的辐射传热的计算 第 10 章: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算 (反映教学目标 5) 目标: (1)重点掌握:通过平壁、圆筒壁、肋壁传热的传热系数计算公式和热阻分析方法;临界热 绝缘直径;顺流和逆流换热器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算术平均温差的计算;换热器平均温差法的设 计计算的步骤。 (2)一般掌握:换热器的主要类型和分类;复杂布置时换热器平均温差的计算;换热器的效 能和传热单元数;换热器的校核计算;换热器的结垢及污垢热阻;热量传递过程的控制(强化与削 弱);换热器的强化原则
(3)了解:圆管外加肋片及加保温层的辩证关系:各种换热器流动形式比较:换热器设计的 综合考虑因素:热传递过程综合分析与求解过程,隔热保温技术。 四、课程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经过了多年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本课程是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 1.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愿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最终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环节掌据本门课程相关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 的直观性。针对目前本课程的学时少、内容多的现状,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重点、讲难点、讲 思路、讲方法,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的能力。 3.在传统线下教学基础上,利用学校厚山学堂和中国大学MO0C平台,增加线上教学内容,采 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方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分析相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 5.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学生可随时进行答疑。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授讨论课 实验(学时) 合计 第1章绪论 5 第2章稳态热传导 7 第3章非稳态热传号 第4章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法 第5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0 第6章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第7章相变对流传热的计算 第8章热辐射基本定律和物体辐射特性 第9章:辐射传热的计算 6 6 第10章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算 5 1 5 合计 542 24* 54 注:(①)课程配套实验单独设课,相关内容见《传热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3)了解:圆管外加肋片及加保温层的辩证关系;各种换热器流动形式比较;换热器设计的 综合考虑因素;热传递过程综合分析与求解过程,隔热保温技术。 四、课程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经过了多年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本课程是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 1.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最终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环节掌握本门课程相关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 的直观性。针对目前本课程的学时少、内容多的现状,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重点、讲难点、讲 思路、讲方法,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的能力。 3.在传统线下教学基础上,利用学校厚山学堂和中国大学 MOOC 平台,增加线上教学内容,采 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方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分析相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 5. 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学生可随时进行答疑。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授 讨论课 实验(学时) 合计 第 1 章 绪论 5 5 第 2 章 稳态热传导 7 7 第 3 章 非稳态热传导 6 6 第 4 章 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法 4 4 第 5 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6 1 6 第 6 章 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5 5 第 7 章 相变对流传热的计算 4 4 第 8 章 热辐射基本定律和物体辐射特性 6 6 第 9 章:辐射传热的计算 6 6 第 10 章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算 5 1 5 合计 54 2 24* 54 *注:(1)课程配套实验单独设课,相关内容见《传热学综合实验 》课程教学大纲;
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为综合评分法,总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50%+幕课学习30%+作业及 平时表现20%=100% 各部分评分标准: 1)期未考试 按期末考试的标准答案、评分标准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成50分。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题型一般采用分析题、简答题、计算题等。 2)幕课学习 慕课学习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按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按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为30分。 3)作业 每次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上交,迟交作业或作业不满足下列要求,均以零分计,每次作业按10 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为20分。 作业的评分标准: 完成情况 得分 严格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 80-100分 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 基本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基本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基 60-79分 本正确、基本合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 40-59分 本不正确、不合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不能制定正确和合 0-39分 理解决问题的方案。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传热学》(第五版),陶文铨编著,高等教有出版社,2019年。 参考书目:《传热学》(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编著,高等教有出版社,2008年。 《Heat Transfer》,J.P.Holman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O1l 邬田华,王晓墨,许国良编著.《工程传热学》(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刘彦丰,梁秀俊,高正阳编著.《传热学》(第二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21 课程链接: 郑州大学厚山学堂: 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230259491.html 2.中国大学MO0C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ZZU-1461084170?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
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为综合评分法,总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 50%+慕课学习 30%+作业及 平时表现 20% =100%。 各部分评分标准: 1)期末考试 按期末考试的标准答案、评分标准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成 50 分。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题型一般采用分析题、简答题、计算题等。 2)慕课学习 慕课学习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按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按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为 30 分。 3)作业 每次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上交,迟交作业或作业不满足下列要求,均以零分计,每次作业按 10 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为 20 分。 作业的评分标准: 完成情况 得分 严格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 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 80-100 分 基本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基本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基 本正确、基本合理 60-79 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基 本不正确、不合理, 40-59 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不能制定正确和合 理解决问题的方案。 0-39 分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 材: 《传热学》(第五版),陶文铨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 参考书目:《传热学》(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Heat Transfer》,J. P. Holman 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邬田华,王晓墨,许国良 编著.《工程传热学》(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刘彦丰,梁秀俊,高正阳 编著.《传热学》(第二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21 课程链接: 1. 郑州大学厚山学堂: 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230259491.html 2.中国大学 MOOC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ZZU-1461084170?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