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 大学物理 课程英文名: College Physics 课程代码: 44510008 课程学分: 3 总学时数: 48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工商(中美学分互认)、会计 开课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 (中美学分互认) 先修课程: 微积分简明教程 后续课程: 专业课程 选用教材: 《物理与文化》(倪光炯、王炎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第3版) 二、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文科物理是为高等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典型学科之 一。这一学科在学科发展、科学创新、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都具有丰富和突出的示范性成果和作用。 了解现代物理学的内容不仅是现代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而且还体现在认识论、方法论,甚至一 些实际应用上,物理学对于人文学科某些方面还有着广泛的参考意义。 本课程通过向学生介绍20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的进展、成就以及相应的科学思路和研究历程, 来达到普及现代科学(物理)知识、传播科学思维方法的目的,特别突出辩证的思想以及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帮助文科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将本身所熟悉和从事 的学科与物理学进行比较,从而从自我的思考和体验出发,去探究科学文化与人文追求之间的关联 和分歧,丰富和完善他们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结合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物理学科进展,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 文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通过著名科学家的事迹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 观察、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通过科学前沿进展介绍,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 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物理中的一些定律、定理和守恒律内容,培养学生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和自然观。 课程目标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 1/10
1 / 10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 大学物理 课程英文名: College Physics 课程代码: 44510008 课程学分: 3 总学时数: 48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开课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 工商(中美学分互认)、会计 (中美学分互认) 先修课程: 微积分简明教程 后续课程: 专业课程 选用教材: 《物理与文化》(倪光炯、王炎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 9 月第 3 版) 二、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文科物理是为高等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典型学科之 一。这一学科在学科发展、科学创新、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都具有丰富和突出的示范性成果和作用。 了解现代物理学的内容不仅是现代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而且还体现在认识论、方法论,甚至一 些实际应用上,物理学对于人文学科某些方面还有着广泛的参考意义。 本课程通过向学生介绍 20 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的进展、成就以及相应的科学思路和研究历程, 来达到普及现代科学(物理)知识、传播科学思维方法的目的,特别突出辩证的思想以及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帮助文科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将本身所熟悉和从事 的学科与物理学进行比较,从而从自我的思考和体验出发,去探究科学文化与人文追求之间的关联 和分歧,丰富和完善他们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结合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物理学科进展,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 文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通过著名科学家的事迹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 观察、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通过科学前沿进展介绍,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 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物理中的一些定律、定理和守恒律内容,培养学生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和自然观。 课程目标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
以及各种运动形态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3: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和物理模拟实验的配合,使学生在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 力等方面受到初步严格的训练,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4:素养目标: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物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逐步 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改善人文科学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世 界观,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两种文化的历史演变 (一)课程内容 1.探讨我国科学在历史上逐渐落后的原因-“李约瑟难题”: 2.试论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3.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两种文化的分裂: 4.21世纪的科学需要文理相通。 (二)教学要求 1.理解物理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并思考我国近代科学发展落后的原因,树立学生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奋斗的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科学需要文理相通。 2.难点 我国科学在历史上逐渐落后的原因。 第二章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一)课程内容 2/10
2 / 10 以及各种运动形态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3: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和物理模拟实验的配合,使学生在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 力等方面受到初步严格的训练,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4:素养目标: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物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逐步 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改善人文科学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世 界观,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两种文化的历史演变 (一)课程内容 1.探讨我国科学在历史上逐渐落后的原因--“李约瑟难题”; 2. 试论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3. 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 两种文化的分裂; 4. 21 世纪的科学需要文理相通。 (二)教学要求 1. 理解物理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 2. 了解并思考我国近代科学发展落后的原因,树立学生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奋斗的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科学需要文理相通。 2. 难点 我国科学在历史上逐渐落后的原因。 第二章 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一)课程内容
1.质点运动的描述以及在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2.日心说、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和近代力学的诞生、伽利略变换: 3.牛顿和经典力学的成熟: 4.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5.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能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 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2.掌握伽利略变换。理解伽利略斜面实验及其结论。了解日心说、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 题。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及其成就。 4.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并能熟练运用。理解角动量守恒定律 及其应用。理解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 5.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事迹及科学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 观察、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接受科学家伟大人格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爱国主义热 情。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描述质点运动的各物理量意义及其矢量运算、微分运算:牛顿运动三定律使用条件:动量守恒 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难点 曲线运动问题。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应用。 第三章从静电现象到电磁波 (一)课程内容 1.库仑定律,类比法,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2.稳恒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磁感应线和磁通量: 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流和电路。 3/10
3 / 10 1. 质点运动的描述以及在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2. 日心说、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和近代力学的诞生、伽利略变换; 3. 牛顿和经典力学的成熟; 4. 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5. 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二)教学要求 1. 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能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 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2. 掌握伽利略变换。理解伽利略斜面实验及其结论。了解日心说、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 题。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及其成就。 4. 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并能熟练运用。理解角动量守恒定律 及其应用。理解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 5. 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事迹及科学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 观察、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接受科学家伟大人格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爱国主义热 情。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描述质点运动的各物理量意义及其矢量运算、微分运算;牛顿运动三定律使用条件;动量守恒 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难点 曲线运动问题。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应用。 第三章 从静电现象到电磁波 (一)课程内容 1. 库仑定律,类比法,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2. 稳恒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磁感应线和磁通量; 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流和电路
(二)教学要求 1.掌握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电场强度叠加原理。能计算点电荷以及点电荷系 所产生的场强以及电势,了解电荷连续带电体的场强和电势的计算思路: 2.掌握磁感应强度的定义,会计算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半径和螺距,会计算通过匀 强磁场中的平面的磁通量。 3.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简单的电动势。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静电场的电场强度,电势。磁感应强度,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难点 点电荷系的电场强度及电势的计算。磁通量。 第四章光的本性是什么? (一)课程内容 1.简谐振动和平面简谐波,波的干涉: 2.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3.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4.光的波粒二象性。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简谐振动的定义,会由已知条件写出简谐振动的表达式,掌握一维同频率简谐振动的 合成。能求解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掌握波的干涉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2.了解关于光的本性的历史进程。 3.掌握光的全反射现象,能计算临界角。掌握双缝干涉、增透膜和增反膜的原理,了解等倾 干涉和等厚干涉。掌握光的衍射及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能计算最小分辨角。理解光的偏振,掌握 马吕斯定律,能计算透射光的光强。掌握布儒斯特定律,会计算布儒斯特角。了解偏振光的应用。 4.理解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4/10
4 / 10 (二)教学要求 1. 掌握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电场强度叠加原理。能计算点电荷以及点电荷系 所产生的场强以及电势,了解电荷连续带电体的场强和电势的计算思路; 2. 掌握磁感应强度的定义,会计算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半径和螺距,会计算通过匀 强磁场中的平面的磁通量。 3.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简单的电动势。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静电场的电场强度,电势。磁感应强度,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难点 点电荷系的电场强度及电势的计算。磁通量。 第四章 光的本性是什么? (一)课程内容 1. 简谐振动和平面简谐波,波的干涉; 2.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3.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4. 光的波粒二象性。 (二)教学要求 1. 掌握简谐振动的定义,会由已知条件写出简谐振动的表达式,掌握一维同频率简谐振动的 合成。能求解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掌握波的干涉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2. 了解关于光的本性的历史进程。 3. 掌握光的全反射现象,能计算临界角。掌握双缝干涉、增透膜和增反膜的原理,了解等倾 干涉和等厚干涉。掌握光的衍射及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能计算最小分辨角。理解光的偏振,掌握 马吕斯定律,能计算透射光的光强。掌握布儒斯特定律,会计算布儒斯特角。了解偏振光的应用。 4. 理解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一维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波的干涉,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光的波粒二象性。 2.难点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干涉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第五章热力学基础熵与概率统计规律性 (一)课程内容 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2.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公式: 3.理想气体的内能: 4.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5.熵增加原理。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并且可以熟练运用: 2.掌握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公式及其应用,会计算方均根速率: 3.掌握理想气体的内能及其计算,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4.理解熵增加原理。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公式,理想气体的内能。 2.难点 熵增加原理。 第六章打开微观世界研究大门的三大发现 (一)课程内容 X射线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电子的发现。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三大发现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思想方法以及三大发现的意义。 5/10
5 / 10 一维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波的干涉,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光的波粒二象性。 2.难点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干涉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第五章 热力学基础 熵与概率 统计规律性 (一)课程内容 1.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2.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公式; 3. 理想气体的内能; 4.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5. 熵增加原理。 (二)教学要求 1. 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并且可以熟练运用; 2. 掌握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公式及其应用,会计算方均根速率; 3. 掌握理想气体的内能及其计算,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4. 理解熵增加原理。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公式,理想气体的内能。 2.难点 熵增加原理。 第六章 打开微观世界研究大门的三大发现 (一)课程内容 X 射线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电子的发现。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三大发现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思想方法以及三大发现的意义
(三)重点与难点 第七章物质观的革命一量子论 (一)课程内容 1.黑体辐射及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 2.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3.玻尔模型及其实验验证: 4.德布罗意波: 5.薛定谔方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维恩位移定律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并能熟练运用:理解普朗克能量子假说: 2.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3.理解玻尔模型及其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解释: 4.掌握德布罗意关系式,能简单计算物质波的波长: 5.了解薛定谔方程并能理解物质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玻尔模型,德布罗意波。 2.难点 玻尔模型,物质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第八章时空观的革命-一相对论 (一)课程内容 1.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洛伦兹变换: 2.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3.狭义相对论动力学基础: 6/10
6 / 10 (三)重点与难点 第七章 物质观的革命--量子论 (一)课程内容 1. 黑体辐射及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 2.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3. 玻尔模型及其实验验证; 4. 德布罗意波; 5. 薛定谔方程。 (二)教学要求 1. 掌握维恩位移定律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并能熟练运用;理解普朗克能量子假说; 2. 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3. 理解玻尔模型及其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解释; 4. 掌握德布罗意关系式,能简单计算物质波的波长; 5. 了解薛定谔方程并能理解物质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玻尔模型,德布罗意波。 2.难点 玻尔模型,物质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第八章 时空观的革命--相对论 (一)课程内容 1.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洛伦兹变换; 2.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3. 狭义相对论动力学基础;
(二)教学要求 1.理解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掌握洛伦兹坐标变换: 2.理解同时的相对性,掌握时间膨胀效应和长度收缩效应: 3.掌握相对论力学的基本方程,质能关系式。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时间膨胀、长度收缩,相对论力学的基本方程,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质能关系式。 2.难点 同时的相对性,狭义相对论动能表达式。 第九章物理亦文化 (一)课程内容 认识论的相对性原理,测量与信息,物质结构的演变,现代物理学的方法论,对称性在物理学 的地位,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二)教学要求 了解现代物理学的方法论,发现物理思想中的美,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对称性在物理学的地位。 2.难点 现代物理学的方法论。 四、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如课程不含实验,该项删除) 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支撑的课程目标 1 2 7110
7 / 10 (二)教学要求 1. 理解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掌握洛伦兹坐标变换; 2. 理解同时的相对性,掌握时间膨胀效应和长度收缩效应; 3. 掌握相对论力学的基本方程,质能关系式。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时间膨胀、长度收缩,相对论力学的基本方程,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质能关系式。 2.难点 同时的相对性,狭义相对论动能表达式。 第九章 物理亦文化 (一)课程内容 认识论的相对性原理,测量与信息,物质结构的演变,现代物理学的方法论,对称性在物理学 的地位,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二)教学要求 了解现代物理学的方法论,发现物理思想中的美,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对称性在物理学的地位。 2.难点 现代物理学的方法论。 四、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如课程不含实验,该项删除) 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支撑的课程目标 1 2 ……
注:1.“类型”填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 2.“要求”填必做、选做。 实验1:(实验名称) 写明实验目标及要求。若通过本实验开展思政教育一并列出目标和要求。 实验2:(实验名称) 写明实验目标及要求。若通过本实验开展思政教育一并列出目标和要求。 e4t● 五、学时分配、教学方法及支撑课程目标 章 教学形式及学时分配 (按序填写) 主要教学方法 支撑的课程目标 理论 实 上 其 小 授课 验 机 它 计 第一章 P 0 0 0 2 讲授法、讨论法 1、4 讲授法、讨论法、演 1、2、3、4 第二章 9 0 0 0 9 示法 第三章 2 0 0 0 讲授法、讨论法 1、2、3、4 讲授法、讨论法、演 1、2、3、4 第四章 10 0 0 0 10 示法 第五章 5 0 0 0 5 讲授法、讨论法 1、2、3、4 第六章 2 0 0 0 2 讲授法 1、2、3、4 第七章 6 0 0 0 6 讲授法、讨论法 1、2、3、4 第八章 6 0 0 0 5 讲授法、讨论法 1、2、3、4 第九章 2 0 0 0 2 讲授法、讨论法 1、4 合计 48 0 0 0 48 注:1.课程实践学时按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列入表格: 2.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型教学方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 等教学方法)等。 六、课程考核 序号 考核方式或 考核对应的 考核要求 考核 途径 权重 课程目标 备注 1 平时作业& 每学期作业至少5次 30% 1、2、3 8110
8 / 10 注:1. “类型”填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 2. “要求”填必做、选做。 实验 1:(实验名称) 写明实验目标及要求。若通过本实验开展思政教育一并列出目标和要求。 实验 2:(实验名称) 写明实验目标及要求。若通过本实验开展思政教育一并列出目标和要求。 …… 五、学时分配、教学方法及支撑课程目标 章 (按序填写) 教学形式及学时分配 主要教学方法 支撑的课程目标 理论 授课 实 验 上 机 其 它 小 计 第一章 2 0 0 0 2 讲授法、讨论法 1、4 第二章 9 0 0 0 9 讲授法、讨论法、演 示法 1、2、3、4 第三章 7 0 0 0 7 讲授法、讨论法 1、2、3、4 第四章 10 0 0 0 10 讲授法、讨论法、演 示法 1、2、3、4 第五章 5 0 0 0 5 讲授法、讨论法 1、2、3、4 第六章 2 0 0 0 2 讲授法 1、2、3、4 第七章 6 0 0 0 6 讲授法、讨论法 1、2、3、4 第八章 5 0 0 0 5 讲授法、讨论法 1、2、3、4 第九章 2 0 0 0 2 讲授法、讨论法 1、4 合计 48 0 0 0 48 注:1.课程实践学时按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列入表格; 2.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型教学方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 等教学方法)等。 六、课程考核 序号 考核方式或 途径 考核要求 考核 权重 考核对应的 课程目标 备注 1 平时作业& 每学期作业至少 5 次 30% 1、2、3
课堂表现 2 阶段测试 每学期至少3次,闭卷 20% 2、3 3 期末考试 闭卷考试 50% 2、3 总评成绩 100% 注:1.课程考核应做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2.考核形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作业、小 论文、项目设计和作品等。 3.考核要求包括作业次数、考试方式(开卷、闭卷)、项目设计要求等。 4.考核权重指该考核方式或途径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 5.考核内容须包含课程思政成效考核。 七、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需对课程每一个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计算与分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课 程过程性评价和课程终结性评价来综合确定。 1.过程性评价,通过过程性考核提供评价数据,原则上一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形式种类不少于 2种(不包括考勤),次数不少于3次,考核形式与考核内容须有效支撑课程目标达成,过程性考核 须有成绩评定,并作为学生成绩构成部分记入期末总评成绩表。 2.课程终结性评价,通过课程终结性考核提供评价数据,课程考核形式与考核内容须有效支撑 课程目标达成,终结性考核须有成绩评定,并作为学生成绩构成部分记入期末总评成绩表。 3.课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数据按照大纲要求的权重支撑课程目标是否达成,课程目标达 成目标值由课程组确定,对于某一课程目标,支撑其达成的各类考核的权重之和为1。课程考核采 用的不同考核方式,均须有详细的评分说明。 4.课程结束后即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评价结果是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反映,也是 课程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 八、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文科物理一生活中的物理学》,宋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物理学》,祝之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第4版 九、大纲说明 1.文科物理要求具有简单的微积分知识,必要时需要稍作补充。 2.针对不同的文科专业内容可以微调。 9/10
9 / 10 课堂表现 2 阶段测试 每学期至少 3 次,闭卷 20% 2、3 3 期末考试 闭卷考试 50% 2、3 总评成绩 100% 注:1.课程考核应做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2.考核形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作业、小 论文、项目设计和作品等。 3.考核要求包括作业次数、考试方式(开卷、闭卷)、项目设计要求等。 4.考核权重指该考核方式或途径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 5.考核内容须包含课程思政成效考核。 七、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需对课程每一个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计算与分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课 程过程性评价和课程终结性评价来综合确定。 1.过程性评价,通过过程性考核提供评价数据,原则上一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形式种类不少于 2 种(不包括考勤),次数不少于 3 次,考核形式与考核内容须有效支撑课程目标达成,过程性考核 须有成绩评定,并作为学生成绩构成部分记入期末总评成绩表。 2.课程终结性评价,通过课程终结性考核提供评价数据,课程考核形式与考核内容须有效支撑 课程目标达成,终结性考核须有成绩评定,并作为学生成绩构成部分记入期末总评成绩表。 3.课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数据按照大纲要求的权重支撑课程目标是否达成,课程目标达 成目标值由课程组确定,对于某一课程目标,支撑其达成的各类考核的权重之和为 1。课程考核采 用的不同考核方式,均须有详细的评分说明。 4.课程结束后即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评价结果是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反映,也是 课程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 八、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文科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学》,宋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 年 3 月第 1 版 《物理学》,祝之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 12 月第 4 版 九、大纲说明 1. 文科物理要求具有简单的微积分知识,必要时需要稍作补充。 2. 针对不同的文科专业内容可以微调
为了给学生留下感性直观的认识,建议学校能适当给文科专业开几个物理实验或演示实验作为 教学辅助。此外还应将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制定人:卢立中 审定人:冯伟 批准人: 年月 日 10/10
10 / 10 为了给学生留下感性直观的认识,建议学校能适当给文科专业开几个物理实验或演示实验作为 教学辅助。此外还应将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制定人: 卢立中 审定人: 冯伟 批准人: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