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 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1927年秋,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史称“宁汉 合流”。“宁汉合流标志着() A.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B.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C国民大革命彻底失败 D.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故选A项;袁世凯是 在1912年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排除B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 志着国民大革命彻底失败,排除C项: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的标志是1928年张学 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排除D项。 2.1928年12月29日,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 国民政府,改旗易帜。改旗易帜( A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B.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C.宣告了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彻底破产 D.意味着国民大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 民政府,改旗易帜”,可知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B项符合题意。 3.导致下图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350 300 268 150 100 0 929年1930年1931年1932年 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 A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断下降,这一时期,民族 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的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故A项正确;B项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时间不特 合题意,排除;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应该减少,C项错误:D项不是最 主要的原因,排除。 4.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革命队伍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南昌 B.会宁
第 22 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 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后·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1927 年秋,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史称“宁汉 合流”。“宁汉合流”标志着( ) A.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B.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C.国民大革命彻底失败 D.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故选 A 项;袁世凯是 在 1912 年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排除 B 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 志着国民大革命彻底失败,排除 C 项;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的标志是 1928 年张学 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排除 D 项。 2.1928 年 12 月 29 日,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 国民政府,改旗易帜。改旗易帜( ) A.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B.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C.宣告了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彻底破产 D.意味着国民大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 民政府,改旗易帜”,可知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B 项符合题意。 3.导致下图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1929 年至 1932 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 A.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1929 年至 1932 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断下降,这一时期,民族 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的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故 A 项正确;B 项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时间不符 合题意,排除;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应该减少,C 项错误;D 项不是最 主要的原因,排除。 4.1928 年,朱德、陈毅率领革命队伍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南昌 B.会宁
C井冈山 D.吴起镇 答案c 解析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故C项 正确。 5.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曾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历史红”是因为井冈山 () A.是人民军队的诞生地 B.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地 C在历史上多次发生农民起义 D.是抗战时期敌后战场的指挥中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毛 泽东领导起义队伍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B项正确: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地是南昌,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非强调井冈山在历史上 农民起义的问题故C项错误:抗战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是延安,故D项错 误。 6.192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你们的任务就是在湘赣或赣粤边界,以你们的军事实力发 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造成割据的局面。”这说明了() A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已经取得了成功 B.革命武装力量己经十分强大 C.中国共产党己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土地革命是实现割据的前提 答案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28年6月“在湘赣或赣粤边界“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造成割据的局面”,可知中国共产党已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C项正确。1927年9 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随后,毛泽东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而割据的前提是 军事斗争的胜利,排除D项。 7某同学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立时期的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 甲、乙两处依次应为 () 三次探索 开始于 革命方式的变化 甲 革命道路的变化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央领导的变化 A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B.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十年对立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方式,由国共合作发展到武装 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始于南昌起义,而遵义会议的召开则实现了中共中央从“左”的错误领 导到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 8.1935年,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其中“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体现了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词的重要背景是( A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 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 D.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C.井冈山 D.吴起镇 答案 C 解析 1928 年,朱德、陈毅率领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故 C 项 正确。 5.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曾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历史红”是因为井冈山 ( ) A.是人民军队的诞生地 B.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地 C.在历史上多次发生农民起义 D.是抗战时期敌后战场的指挥中枢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毛 泽东领导起义队伍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 B 项正确;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地是南昌,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并非强调井冈山在历史上 农民起义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抗战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是延安,故 D 项错 误。 6.1928 年 6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你们的任务就是在湘赣或赣粤边界,以你们的军事实力发 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造成割据的局面。”这说明了( ) A.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已经取得了成功 B.革命武装力量已经十分强大 C.中国共产党已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土地革命是实现割据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28 年 6 月”“在湘赣或赣粤边界”“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造成割据的局面”,可知中国共产党已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C 项正确。1927 年 9 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随后,毛泽东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而割据的前提是 军事斗争的胜利,排除 D 项。 7.某同学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立时期的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 甲、乙两处依次应为 ( ) 三次探索 开始于 革命方式的变化 甲 革命道路的变化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央领导的变化 乙 A.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B.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十年对立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方式,由国共合作发展到武装 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始于南昌起义,而遵义会议的召开则实现了中共中央从“左”的错误领 导到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的变化,C 项符合题意。 8.1935 年,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其中“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体现了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词的重要背景是( ) A.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 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 D.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答案C 解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强调的是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故C项正确。 9.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的新变化是() A.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B.目标任务由反蒋转为抗日 C.革命中心由南方转到北方 D.指导思想由照搬转为自主 答案c 解析秋收起义等武装斗争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序幕,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 题千材料,故排除,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革命中心由南方转到北 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千材料,排除。 10.1971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中指 出,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评 价是基于() A.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 B.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战略大转移目标 C.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 D.长征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 的目的”可知迪克·威尔逊的评价是基于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而作出的判断,故选A 项:题干材料中的评价侧重于长征精神的描述,未提及长征对革命的发展和战略目标转移的作 用,无法得出B、C两项结论,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1927年他(毛泽东)对大革命危机时期的形势洞察秋毫,在八七会议上就指出了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在8月湖南省委研究秋收起义计划时,毛泽东坚决主张举共产 党的旗帜,“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们 则应立刻坚决地树起红旗”。于是湖南省委制定的行动纲领上就明确提出,鉴于国民党已经 成为压迫民众的工具,这次暴动不再用国民党的名义来号召工农群众参加起义。秋收起义的 工农武装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叫工农革命军,旗号镰刀斧头”。 一摘编自岑中柱《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 打出不同旗帜之原因初探》 材料二八七会议确定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的新方针。会后,武装起 义在全国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据统计,仅在三个月内,爆发的秋收起义就有22次,但唯独湘赣 边界秋收起义获得了胜利结局,“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方向”。 一黄爱国、杨桂香等《试论秋收起义的意义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的意义。 (2)材料二中“胜利结局”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能够取得此 “胜利结局”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意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决心,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代 表工农利益的主张;有利于得到广大工农阶级的支持。 (2)胜利结局: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原因:毛泽东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 合。 等级考拓展提高 1.下面是1933年中国重要工矿产品中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对比表。下表中的数据对比反映 了( 产品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的比值(B/A)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强调的是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故 C 项正确。 9.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的新变化是( ) A.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B.目标任务由反蒋转为抗日 C.革命中心由南方转到北方 D.指导思想由照搬转为自主 答案 C 解析秋收起义等武装斗争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序幕,故 A 项错误;B 项不符合 题干材料,故排除;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革命中心由南方转到北 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 C 项正确;D 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 10.1971 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中指 出,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评 价是基于( ) A.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 B.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战略大转移目标 C.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 D.长征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 的目的”,可知迪克·威尔逊的评价是基于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而作出的判断,故选 A 项;题干材料中的评价侧重于长征精神的描述,未提及长征对革命的发展和战略目标转移的作 用,无法得出 B、C 两项结论,排除;D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 1927 年他(毛泽东)对大革命危机时期的形势洞察秋毫,在八七会议上就指出了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在 8 月湖南省委研究秋收起义计划时,毛泽东坚决主张举共产 党的旗帜,“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们 则应立刻坚决地树起红旗”。于是湖南省委制定的行动纲领上就明确提出,鉴于国民党已经 成为压迫民众的工具,这次暴动不再用国民党的名义来号召工农群众参加起义。秋收起义的 工农武装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叫工农革命军,旗号镰刀斧头”。 ——摘编自岑中柱《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 打出不同旗帜之原因初探》 材料二 八七会议确定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的新方针。会后,武装起 义在全国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据统计,仅在三个月内,爆发的秋收起义就有 22 次,但唯独湘赣 边界秋收起义获得了胜利结局,“代表了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方向”。 ——黄爱国、杨桂香等《试论秋收起义的意义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的意义。 (2)材料二中“胜利结局”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能够取得此 “胜利结局”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意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决心;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代 表工农利益的主张;有利于得到广大工农阶级的支持。 (2)胜利结局: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原因:毛泽东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 合。 等级考拓展提高 1.下面是 1933 年中国重要工矿产品中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对比表。下表中的数据对比反映 了( ) 产品 民族资本 外国资本 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的比值(B/A)
电力(百万度) 531 891 1.68 铁(千吨) 127 600 4.72 棉纱(千包) 1617 656 0.41 棉布(千包) 9040 14425 1.60 卷烟(千箱) 518 685 1.32 火柴(千箱) 666 69 0.10 A.民族工业的半殖民地特征 B.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 D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有变化 答案A 解析933年中国重要工矿产品中,尤其是重工业领域,外国资本占比明显高于民族资本,这体 现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半殖民地特征,A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 命脉的控制,排除B项:经济危机更多地体现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题干材料未提到生产 和消费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题千材料未体现出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 2.“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 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 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制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 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 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国特 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C项;当时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 转移到农村,排除A项;八七会议制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排除B项;遵义会议确 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排除D项。 3.下表的内容是关于红军长征的论述,从中可以提炼出的共同结论是( 论述 出处 我们长征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张闻天《论青年的修 的理想奋斗到底。最后,我们完成了任务,到达了当时的目的地 养》 长征是一次充满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理想的举世无双的行动, 索尔兹伯里《长征: 是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前所未闻的故事》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陈载舸等《中华民族 利 凝聚力学概论》 A.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长征中得到集中体现 B.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行动 C.为理想信念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长征胜利的法宝 D.长征的成功展现出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 答案C 解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理想信念是使红军在艰难环境下艰苦奋斗,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精 神动力,故C项正确。 挑战创新
电力(百万度) 531 891 1.68 铁(千吨) 127 600 4.72 棉纱(千包) 1 617 656 0.41 棉布(千包) 9 040 14 425 1.60 卷烟(千箱) 518 685 1.32 火柴(千箱) 666 69 0.10 A.民族工业的半殖民地特征 B.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 D.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有变化 答案 A 解析 1933 年中国重要工矿产品中,尤其是重工业领域,外国资本占比明显高于民族资本,这体 现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半殖民地特征,A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 命脉的控制,排除 B 项;经济危机更多地体现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题干材料未提到生产 和消费的相关信息,排除 C 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题干材料未体现出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排除 D 项。 2.“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 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 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 A.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制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 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 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国特 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 C 项;当时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 转移到农村,排除 A 项;八七会议制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排除 B 项;遵义会议确 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排除 D 项。 3.下表的内容是关于红军长征的论述,从中可以提炼出的共同结论是( ) 论述 出处 我们长征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 的理想奋斗到底。最后,我们完成了任务,到达了当时的目的地 张闻天《论青年的修 养》 长征是一次充满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理想的举世无双的行动, 是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索尔兹伯里《长征: 前所未闻的故事》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 利 陈载舸等《中华民族 凝聚力学概论》 A.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长征中得到集中体现 B.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行动 C.为理想信念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长征胜利的法宝 D.长征的成功展现出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理想信念是使红军在艰难环境下艰苦奋斗,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精 神动力,故 C 项正确。 挑战创新
材料一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中共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 6月中共三大时,党员432人,一年增加一倍多。此后至1924年5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 大会议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中国共产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 少。 一摘编自何虎生《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 材料二莫斯科支持中国共产党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 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 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 一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一1991年 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1一192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崛起是“一种必然”。 惨考答案1)变化情况:1921年7月到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增加并逐渐发展壮 大:1923年6月到1924年5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基本没有增加。 发展壮大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吸引力。 停止增加的原因:国共实现合作,中国共产党忽视了组织的独立性。 (2)理解: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及成功运用:党内“左” 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 党逐渐成熟
材料一 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时,党员 50 余人;1922 年 7 月中共二大时,党员 195 人;1923 年 6 月中共三大时,党员 432 人,一年增加一倍多。此后至 1924 年 5 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 大会议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中国共产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 少。 ——摘编自何虎生《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 材料二 莫斯科支持中国共产党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 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 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 年 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21—1924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崛起是“一种必然”。 参考答案(1)变化情况:1921 年 7 月到 1923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增加并逐渐发展壮 大;1923 年 6 月到 1924 年 5 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基本没有增加。 发展壮大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吸引力。 停止增加的原因:国共实现合作,中国共产党忽视了组织的独立性。 (2)理解: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及成功运用;党内“左” 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 党逐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