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宋史》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 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A无为而治 B.设置南、北面官 C崇文抑武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治国的特点是崇文抑 武,故C项正确:太祖革命与无为而治矛盾,故A项错误;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故 B项错误;宋朝“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无关,故D项错误。 2.《端明集》载:“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食粮,日日增添,不敢论 列,谓兵非职事也。”这反映了( A.唐朝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B.唐朝节度使拥兵自重 C.宋朝分割宰相的权力 D.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政务混乱 答案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枢密院要兵则添…三司但知支办食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枢密院和 三司都是宋朝为分割宰相的权力而设置的机构,故C项正确:枢密院和三司不属于唐朝三省」 故A项错误:题千材料与唐朝节度使无关,故B项错误:枢密院和三司不属于明朝,故D项错 误。 3.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对各州县土地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 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此举意在() 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D.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反映的是方田均税法,这项举措意在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D项;A项中“根本”表述 太绝对,错误;题千材料中的举措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 积贫积弱,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4.北宋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一榷场。榷场中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 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界的榷场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 起来。据此可知() 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 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 D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答案B 解析北宋时期,在贸易场所中,书画交易不常见,而到南宋时则成为常见的“由北向南回流”现 象,这是因为南宋偏安江南,对故国存在强烈的依恋和思乡之情,书画交易就是其表现,故选B 项;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第 9 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后·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宋史》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 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设置南、北面官 C.崇文抑武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治国的特点是崇文抑 武,故 C 项正确;太祖革命与无为而治矛盾,故 A 项错误;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故 B 项错误;宋朝“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无关,故 D 项错误。 2.《端明集》载:“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食粮,日日增添,不敢论 列,谓兵非职事也。”这反映了( ) A.唐朝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B.唐朝节度使拥兵自重 C.宋朝分割宰相的权力 D.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政务混乱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枢密院要兵则添……三司但知支办食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枢密院和 三司都是宋朝为分割宰相的权力而设置的机构,故 C 项正确;枢密院和三司不属于唐朝三省, 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唐朝节度使无关,故 B 项错误;枢密院和三司不属于明朝,故 D 项错 误。 3.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对各州县土地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 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此举意在( ) 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D.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反映的是方田均税法,这项举措意在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 D 项;A 项中“根本”表述 太绝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举措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B 项;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 积贫积弱,C 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4.北宋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榷场。榷场中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 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界的榷场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 起来。据此可知( ) 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 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 D.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答案 B 解析北宋时期,在贸易场所中,书画交易不常见,而到南宋时则成为常见的“由北向南回流”现 象,这是因为南宋偏安江南,对故国存在强烈的依恋和思乡之情,书画交易就是其表现,故选 B 项;A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 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二、非选择题 5.富国与富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论语》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鞅《商君书》 材料二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一王安石 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 公家。 —司马光《传家集》 仓库盈产,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 一司马光《资治通鉴》 (1)指出材料一中两段话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 参考答案1)看法: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 提供建议。 (2)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答出其中 两项即可)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 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但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 败的原因之 等级考拓展提高 1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 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分工合作与相互制衡,统一到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这说明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故B项正确:“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A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C项错误:财政 机构统一的主要意图是提高效率,无法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D项错误。 2.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向全国推行募役法。募役法的内容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 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有利于 () A.减轻农户的生活负担 B.创制以钱代役的模式 C保障农业生产的时间 D.缓和阶层间贫富差距 答案C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采用以钱代役的办法,这一办法在唐朝租庸调制中已有体现,以 钱代役可以保障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不至于因服役耽误农时,故选C项,排除B项:征收 钱款对于有力而少田的农户而言是一种新的负担,排除A项;募役法对缓和贫富差距的作用 并不明显,排除D项。 挑战创新 宋仁宗时期的宰相任职情况表(部分)
二、非选择题 5.富国与富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论语》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鞅《商君书》 材料二 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王安石 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 公家。 ——司马光《传家集》 仓库盈产,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指出材料一中两段话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 参考答案(1)看法: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 提供建议。 (2)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答出其中 两项即可)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 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但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 败的原因之一 等级考拓展提高 1.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 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 B 解析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分工合作与相互制衡,统一到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这说明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故 B 项正确;“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A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C 项错误;财政 机构统一的主要意图是提高效率,无法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D 项错误。 2.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 年),王安石向全国推行募役法。募役法的内容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 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有利于 ( ) A.减轻农户的生活负担 B.创制以钱代役的模式 C.保障农业生产的时间 D.缓和阶层间贫富差距 答案 C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采用以钱代役的办法,这一办法在唐朝租庸调制中已有体现,以 钱代役可以保障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不至于因服役耽误农时,故选 C 项,排除 B 项;征收 钱款对于有力而少田的农户而言是一种新的负担,排除 A 项;募役法对缓和贫富差距的作用 并不明显,排除 D 项。 挑战创新 宋仁宗时期的宰相任职情况表(部分)
宰相人名 拜相时间 兼枢密使 罢兼枢密 时间 使时间 罢相时间 任相时长 兼枢密使 时长 康定元年 庆历二年 庆历三年 庆历三年 2年 9个月 吕夷简 1040年) (1042年) (1043年) (1043年) 10个月 五月壬戌 七月戊午 三月戊子 三月戊子 17天 1天 宝元元年 庆历二年 庆历五年 庆历五年 7年 2年 章得象 1038年) (1042年) (1045年) (1045年) 1个月 9个月 三月戊戌 七月戊午 四月戊申 四月戊申 3天 11天 庆历三年 庆历三年 庆历四年 庆历四年 1年 1年 晏殊 1043年) (1043年) (1044年) (1044年) 5个月 5个月 三月戊子 三月戊子 九月庚午 九月庚午 3天 3天 庆历四年 庆历四年 庆历五年 庆历五年 杜衍 1044年) (1044年) (1045年) (1045年) 4个月 4个月 3天 3天 九月甲申 九月甲申 正月丙戌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 庆历五年 庆历五年 庆历七年 贾昌朝 1045年) (1045年) (1045年) 1047年) 2年 9个月 正月丙戌 正月丙戌 十月庚辰 三月乙未 2个月 21天 庆历五年 庆历五年 庆历五年 皇祐元年 4年 陈执中 1045年) (1045年) (1045年) (1049年) 3个月 6个月 四月戊申 四月戊申 十月庚辰 八月壬戌 20天 28天 摘编自田志光《试论宋仁宗朝宰相兼枢密使之职权》 根据材料,指出宋仁宗时期宰相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宰相职权增大(兼任枢密使):普遍任期较短:以文制武。原因宋与辽、夏政权 关系紧张,军政事务繁重,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宰相兼枢密使撤换频繁, 宋朝文人治国的传统影响
宰相人名 拜相时间 兼枢密使 时间 罢兼枢密 使时间 罢相时间 任相时长 兼枢密使 时长 吕夷简 康定元年 (1040 年) 五月壬戌 庆历二年 (1042 年) 七月戊午 庆历三年 (1043 年) 三月戊子 庆历三年 (1043 年) 三月戊子 2 年 10 个月 17 天 9 个月 1 天 章得象 宝元元年 (1038 年) 三月戊戌 庆历二年 (1042 年) 七月戊午 庆历五年 (1045 年) 四月戊申 庆历五年 (1045 年) 四月戊申 7 年 1 个月 3 天 2 年 9 个月 11 天 晏殊 庆历三年 (1043 年) 三月戊子 庆历三年 (1043 年) 三月戊子 庆历四年 (1044 年) 九月庚午 庆历四年 (1044 年) 九月庚午 1 年 5 个月 3 天 1 年 5 个月 3 天 杜衍 庆历四年 (1044 年) 九月甲申 庆历四年 (1044 年) 九月甲申 庆历五年 (1045 年)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 (1045 年) 正月丙戌 4 个月 3 天 4 个月 3 天 贾昌朝 庆历五年 (1045 年)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 (1045 年) 正月丙戌 庆历五年 (1045 年) 十月庚辰 庆历七年 (1047 年) 三月乙未 2 年 2 个月 9 个月 21 天 陈执中 庆历五年 (1045 年) 四月戊申 庆历五年 (1045 年) 四月戊申 庆历五年 (1045 年) 十月庚辰 皇祐元年 (1049 年) 八月壬戌 4 年 3 个月 20 天 6 个月 28 天 ——摘编自田志光《试论宋仁宗朝宰相兼枢密使之职权》 根据材料,指出宋仁宗时期宰相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宰相职权增大(兼任枢密使);普遍任期较短;以文制武。原因:宋与辽、夏政权 关系紧张,军政事务繁重,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宰相兼枢密使撤换频繁; 宋朝文人治国的传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