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远古时期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食物采集阶段) 人类早期 的生产与 西亚、东亚、中美洲、南美洲的 1.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 生活 农耕和畜牧(食物生产阶段) 产者的过程,搜集史料,并从史料实证 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及其 农业出现的意义 从食 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影响 物采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知道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 集到 流域等地区的食物生产概况,从历史 食物 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 生产 占据主导地位 解释的角度认识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 原因 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 3.了解农业产生后人类生产关系发生的 有了剩余 生产关系 巨大变化,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究这 的变化 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在氏族 一时期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具 社会中,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体表现 概况 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 现,阶级产生了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 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 课前·基础认知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②概况 1,采集和渔猎 地区 概况 (1)时期: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 (2)生产: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使用木、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 东亚 (3)生活 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①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中美洲 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②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③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 (4)畜牧 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①产生条件: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 2.原始农耕和畜牧 出现而产生。 (1)出现时间:大约1万年前。 ②概况 (2)产生条件: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 地区 时间 概况 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西亚 距今约9000年前 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3)农耕 中国 ①起源: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距今约7000年前 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南美洲 距今约6000年前 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 产者的过程,搜集史料,并从史料实证 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及其 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影响 2.知道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 流域等地区的食物生产概况,从历史 解释的角度认识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 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农业产生后人类生产关系发生的 巨大变化,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究这 一时期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具 体表现 课前·基础认知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 (1)时期: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 (2)生产: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使用木、 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3)生活 ①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②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③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 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2.原始农耕和畜牧 (1)出现时间:大约1万年前。 (2)产生条件: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 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3)农耕 ①起源: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②概况 地区 概况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 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 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4)畜牧 ①产生条件: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 出现而产生。 ②概况 地区 时间 概况 西亚 距今约9000年前 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 距今约7000年前 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南美洲 距今约6000年前 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1
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3.农业的出现产生的影响 ④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生 ⑤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 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桥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 3.古希腊和古罗马 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1)古希腊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的窝棚,演 4 作物。 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 ②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 ②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 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 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 ③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 产生。 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古罗马 ①几乎在所有早期文明古国中,天文历法都获得了较快 ①古罗马也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的发展。 ②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 微悬考农业的出现导致社会分工形态发生变化,为 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阶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里所述的“社会分工形态的变 4.美洲 化”指的是什么? (1)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著。 提示“社会分工形态的变化”: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 (2)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 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的社会活动, 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 例如社会管理、艺术品创造、手工业生产等。 使用。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1男女地位的变化 (1)概况: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1)男子: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子 家畜。 地位。 (2)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 (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 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 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佃户。 2.私有制与贫富分化出现 (3)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纵贯埃及全 (1)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 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 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 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 2.古代中国 财产。 (1)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 (2)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业区。 3.国家的诞生 (2)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 (1)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 夫集体耕作。 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 (3)战国以后 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 ①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②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 (2)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 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3)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 ③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推行重农抑商 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政策。 课堂·重难突破 一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 明,狩猎采集群体规模平均25一50人,随着季节的变化和追 踪猎物而迁徙。 材料一食物资源的波动性决定了狩猎采集民族群体 一摘编自崔明昆《论狩猎采集文化的生态适应》 的小规模性、迁徙的频繁性。狩猎采集社会的人类学研究表 材料二由于冰川全盛期造成植物区系的变更以及其
历 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3.农业的出现产生的影响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生 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 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的窝棚,演 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 ②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 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 产生。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几乎在所有早期文明古国中,天文历法都获得了较快 的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微思考 农业的出现导致社会分工形态发生变化,为 阶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里所述的“社会分工形态的变 化”指的是什么? 提示 “社会分工形态的变化”: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 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的社会活动, 例如社会管理、艺术品创造、手工业生产等。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1)概况: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家畜。 (2)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 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 佃户。 (3)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纵贯埃及全 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 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 业区。 (2)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 夫集体耕作。 (3)战国以后 ①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 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③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 ④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 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⑤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和古罗马 (1)古希腊 ①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 作物。 ②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 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 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③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 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2)古罗马 ①古罗马也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②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 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 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4.美洲 (1)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2)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 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 使用。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女地位的变化 (1)男子: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 地位。 (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 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私有制与贫富分化出现 (1)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 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 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 财产。 (2)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国家的诞生 (1)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 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 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 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2)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 (3)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 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课堂·重难突破 一 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 材料一 食物资源的波动性决定了狩猎采集民族群体 的小规模性、迁徙的频繁性。狩猎采集社会的人类学研究表 明,狩猎采集群体规模平均25—50人,随着季节的变化和追 踪猎物而迁徙。 ———摘编自崔明昆《论狩猎采集文化的生态适应》 材料二 由于冰川全盛期造成植物区系的变更以及其 2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他原因,木本植物减少,禾谷类等草本植物规模扩大,于是采 解析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只有有规律的农业生产才 集禾本科、豆科的种子逐渐上升到重要地位。这是采集业向 能支撑定居居民的生活,也只有进行农业生产才能生产出人 种植业过渡的重要环节。随着猎取手段的进步,猎取野生的 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故选A项。 狗、羊、马、牛等大动物逐渐上升到重要地位。这是渔猎业向 2.人类向文明社会迈进的最根本的经济前提是( 饲养业过渡的重要环节。 A农业的出现 一摘编自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 B.社会分工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C.奴隶制度的形成 问题探究 D.文字的出现 答案A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早期狩猎采集社会的显著特点。 解析解答本题霄抓住关键信息“最根本的经济前提”, 提示特点:规模小、流动性强。 由此分析4个备选项可知A项符合题意。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二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提示变化:从渔猎和采集到农耕和畜牧。原因:气候 材料一古代希腊自耕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商品经济 变迁,草本植物规模扩大;猎取手段的进步。 对它的补充性以及与之关联的城市既依赖又对立于农村的 城乡关系…某种普遍性的东西。但是希腊某些城邦的自 核心归纳 耕农经济可能具有更多的商品经济成分,于是,自耕农具有 农业的出现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深远影响 重农和爱财的双重意识。 1.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以采集、渔猎为基础的攫取性 一摘编自徐晓旭《论古代希腊的自耕农》 经济转变为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 材料二人们从食物结构中,很容易发现中西方农业的 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差异。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而中国人的 2.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巨大飞跃, 食物则以植物性的饭莱为主,这种差异是高牧业在中西方农 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 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同造成的。中国的农桑结构主要是采用 然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 农桑分作的形式,即农与桑各自占有一定的土地。西方则注 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 重农牧结合,特别是田草农业,使得耕地上的一切作物都用 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 作人类的食物和家畜的饲料,比之于以农桑为主的中国农 界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业,可以饲养更多的家高,而更多的家畜不仅可以给人类提 3.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供足够的衣食,而且可以给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肥料和动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长时间地居住在一个地 力,从而保证作物的丰收,这使得西方的农牧业能得到协调 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迁徙生活逐渐转变 发展。欧洲人很早就认识到农牧结合的好处,认为“二者关 为定居生活。 系密切,而且由于比起让秣草在自己的农庄里被吃掉,照例 4.农业的出现,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 比卖掉对农庄主更合算,同时肥料对农作物来说又很有 础。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食物来 用—牲高的粪肥对农作物是最适宜的,因此,有农庄的人 源,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推动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的 都要搞两种经营:农业和牧业。在农庄内部甚至要饲养动 产生。 物,因为从这上面也能得到厚利”。 一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 拓展延伸 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 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人类最早 问题探究 的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这里 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埃及、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希腊社会经济呈现怎样的 古巴比伦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特点。 提示特点:以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为主导,包容较 学以致用 多的商品经济成分。 1.“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的零星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西古代农业结构在主要特征上 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主要依靠的 的差异。 是() 提示差异:农桑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结构的主要特 A农业生产的出现 征,而农牧结合则是西方古代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B.农业科技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核心归纳 D.传统思维的更新 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答案A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他原因,木本植物减少,禾谷类等草本植物规模扩大,于是采 集禾本科、豆科的种子逐渐上升到重要地位。这是采集业向 种植业过渡的重要环节。随着猎取手段的进步,猎取野生的 狗、羊、马、牛等大动物逐渐上升到重要地位。这是渔猎业向 饲养业过渡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 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早期狩猎采集社会的显著特点。 提示 特点:规模小、流动性强。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提示 变化:从渔猎和采集到农耕和畜牧。原因:气候 变迁,草本植物规模扩大;猎取手段的进步。 核心归纳 农业的出现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深远影响 1.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以采集、渔猎为基础的攫取性 经济转变为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 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2.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巨大飞跃, 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 然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 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 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 界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3.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长时间地居住在一个地 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迁徙生活逐渐转变 为定居生活。 4.农业的出现,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 础。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食物来 源,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推动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的 产生。 拓展延伸 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人类最早 的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这里 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埃及、 古巴比伦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学以致用 1.“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的零星收 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主要依靠的 是( )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农业科技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传统思维的更新 答案 A 解析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只有有规律的农业生产才 能支撑定居居民的生活,也只有进行农业生产才能生产出人 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故选 A项。 2.人类向文明社会迈进的最根本的经济前提是( ) A.农业的出现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奴隶制度的形成 D.文字的出现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需抓住关键信息“最根本的经济前提”, 由此分析4个备选项可知 A项符合题意。 二 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古代希腊自耕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商品经济 对它的补充性以及与之关联的城市既依赖又对立于农村的 城乡关系……某种普遍性的东西。但是希腊某些城邦的自 耕农经济可能具有更多的商品经济成分,于是,自耕农具有 重农和爱财的双重意识。 ———摘编自徐晓旭《论古代希腊的自耕农》 材料二 人们从食物结构中,很容易发现中西方农业的 差异。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而中国人的 食物则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这种差异是畜牧业在中西方农 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同造成的。中国的农桑结构主要是采用 农桑分作的形式,即农与桑各自占有一定的土地。西方则注 重农牧结合,特别是田草农业,使得耕地上的一切作物都用 作人类的食物和家畜的饲料,比之于以农桑为主的中国农 业,可以饲养更多的家畜,而更多的家畜不仅可以给人类提 供足够的衣食,而且可以给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肥料和动 力,从而保证作物的丰收,这使得西方的农牧业能得到协调 发展。欧洲人很早就认识到农牧结合的好处,认为“二者关 系密切,而且由于比起让秣草在自己的农庄里被吃掉,照例 比卖掉对农庄主更合算,同时肥料对农作物来说又很有 用———牲畜的粪肥对农作物是最适宜的,因此,有农庄的人 都要搞两种经营:农业和牧业。在农庄内部甚至要饲养动 物,因为从这上面也能得到厚利”。 ———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 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希腊社会经济呈现怎样的 特点。 提示 特点:以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为主导,包容较 多的商品经济成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西古代农业结构在主要特征上 的差异。 提示 差异:农桑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结构的主要特 征,而农牧结合则是西方古代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核心归纳 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 3
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山羊、绵羊、牛等家畜。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 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 学以致用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朝人虽已从事农 和神庙占有。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 业,但在商朝500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6次以上,而 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 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材料旨在强调() 命运。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 2.古代中国:最早种植水稻和粟,形成了北方粟麦农业 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 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 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 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 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 犁牛耕的应用,使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成为可能。秦 答案A 以后,统治者往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都江堰、龙首渠等体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迁都频繁、经常狩猎与商朝保 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 留的游牧习俗有关,故选A项:题干材料中有经常狩猎的记 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载,但这不只局限于贵族,排除B项:盘庾迁殷后,商朝都城 3.古希腊:主要粮食作物是大麦和小麦。古希腊人在土 基本固定下来,排除C项:由题千材料,可知商朝虽然有游 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的地方种植 牧习俗,但这并不能说明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 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在古希腊城邦中, D项。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 2.“陆田命悬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则一年之功 常普遍。 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也。且虫灾之 4.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古 害又少于陆,水田既修,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侔(相等)矣。”材 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 料主张() 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 A发展旱地种植业 小农却逐渐破产。 B.将旱田改造为水田 5.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印第安人 C.兴修水利工程 驯化了骆马。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 D.利用人工防治虫灾 村社的公有土地,村社可以收回两年不耕作的土地。 答案B 拓展延伸 解析提取题干材料信息,陆田“水旱不时,则一年之功 弃矣”,水田“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发展的时期。 冶铁业的产生和发展、牛耕的出现,对农业生产的进步起了 陆,水田既修,其利兼倍”,可知作者认为水田的收益大大优 于陆田,主张将旱田改造为水田,故B项正确:发展旱地种 巨大的推动作用。西晋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一直在 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学思想也主要出现在北方,这促 植业与题意相反,故A项错误;兴修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 故C项错误:利用人工防治虫灾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进了北方精耕细作、旱作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B.水稻、粟 C.大豆、甘薯 一、选择题 D.玉米、烟草 1.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 答案A 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的农 集食物发展为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悼云认为新、旧石 作物是大麦、小麦,故A项正确。 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3.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 A.火的运用 法。《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物候历。这表明( ) B.打制石器的使用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C.群居生活的出现 B.我国古代重视利用科学理论发展农业 D.原始农业的兴起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D 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形成农时观念 2.农作物的培植是最初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根据目前的 答案D 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解析原始历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原始历法的出现是 A大麦、小麦 因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故选D项:A项因果倒置,说法
历 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山羊、绵羊、牛等家畜。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 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 和神庙占有。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 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 命运。 2.古代中国:最早种植水稻和粟,形成了北方粟麦农业 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 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 犁牛耕的应用,使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成为可能。秦 以后,统治者往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都江堰、龙首渠等体 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 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主要粮食作物是大麦和小麦。古希腊人在土 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的地方种植 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在古希腊城邦中,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 常普遍。 4.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古 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 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 小农却逐渐破产。 5.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印第安人 驯化了骆马。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 村社的公有土地,村社可以收回两年不耕作的土地。 拓展延伸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发展的时期。 冶铁业的产生和发展、牛耕的出现,对农业生产的进步起了 巨大的推动作用。西晋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一直在 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学思想也主要出现在北方,这促 进了北方精耕细作、旱作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学以致用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朝人虽已从事农 业,但在商朝500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6次以上,而 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材料旨在强调( )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 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 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 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迁都频繁、经常狩猎与商朝保 留的游牧习俗有关,故选 A项;题干材料中有经常狩猎的记 载,但这不只局限于贵族,排除B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 基本固定下来,排除 C项;由题干材料,可知商朝虽然有游 牧习俗,但这并不能说明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 D项。 2.“陆田命悬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则一年之功 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也。且虫灾之 害又少于陆,水田既修,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侔(相等)矣。”材 料主张( ) A.发展旱地种植业 B.将旱田改造为水田 C.兴修水利工程 D.利用人工防治虫灾 答案 B 解析 提取题干材料信息,陆田“水旱不时,则一年之功 弃矣”,水田“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 陆,水田既修,其利兼倍”,可知作者认为水田的收益大大优 于陆田,主张将旱田改造为水田,故B项正确;发展旱地种 植业与题意相反,故 A项错误;兴修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 故C项错误;利用人工防治虫灾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 巩固 一、选择题 1.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 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 集食物发展为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新、旧石 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答案 D 2.农作物的培植是最初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根据目前的 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 A.大麦、小麦 B.水稻、粟 C.大豆、甘薯 D.玉米、烟草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的农 作物是大麦、小麦,故 A项正确。 3.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 法。《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物候历。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我国古代重视利用科学理论发展农业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形成农时观念 答案 D 解析 原始历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原始历法的出现是 因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故选 D项;A 项因果倒置,说法 4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错误,排除:原始历法是对经验知识进行的总结,非“科学 8.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 理论”,排除B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 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 C项。 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 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 要反映了( 畜,使用有机肥料以增加粮食产量。他们已经过着农耕的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定居生活,并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于() 答案B A西周 B.春秋战国 解析题千材料中房屋和随葬品的区别,反映了私有制的产生。 C.西汉 D.魏晋 二、非选择题 答案B 9.材料一 在食物生产出现以前,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 5.宋朝时,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 从自然界中援取食物,对自然状态并没有多少改变。而食 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而且麦等旱地作物 物生产导致了社会分工形态的变化,为阶级的产生奠定了 还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 基础,铺平了向国家发展的道路。 明() -摘编自「加Ph.E.L.史密斯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农业起源与人类历史: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食物生产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材料二早在15000年前,或许更早,原始的狩猎一采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集者就已熟悉了植物和动物的周期性生活,并细致地 答案D 观察到这种规律。这就为农业与动物驯养提供了必要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麦等旱地作物还传至江南地区”,可 的准备。 知南北经济交流加强,故选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出南 摘编自[苏]弗拉基米尔·卡博 稻北粟的格局开始打破,排除A项:题千材料强调的是南 《食物生产经济的起源》 北方作物的种植情况,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材料三早在农业革命之前,原始人对农业毫无所知,可 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对当地植物的特性和生长情况却非常熟悉。他们知道种 的信息,排除C项。 子萌芽,长出植物:有了水分和阳光,植物才会茂盛:植物 6.古代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发源地。 在某种土壤中可生长得很好,而在另一种土壤中却不行。 孕育这四大文明发源地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这一类知识的获得,对原始人来说,是必不可免、很自 A.以高原为主 然的。 B.以沙漠为主 一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C山地多,平原少 (1)材料一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本质 D.都位于大河流域 变化? 答案D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物采集对 解析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材料关镀信息“孕育这四大文 食物生产的影响。 明发源地的相同地理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的 参考答案(1)变化: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从 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本质上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 (2)影响:食物采集者对动植物周期性生活规律的熟 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故选 悉,为农业和动物驯养提供了必要准备:原始人类食物构 D项。 成结构的调整,为选择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奠定了物质基 7.古代埃及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 础:有利于采集和捕猎工具的制造和发展,也为日后种植 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了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 业的出现准备了生产手段。 人们就停止呼吸。”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关系是 10.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 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帮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 A.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带来了理想的天然沃土,有利于 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 埃及农业的发展 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B.尼罗河的泛滥毁灭了古埃及文明 一摘编自卜宪群等《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C.尼罗河在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朝墓,出土青铜礼器40 D.尼罗河的泛滥淹死了许多人 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 答案A 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 解析古埃及地处非洲东北角,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为 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古埃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 一摘编自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材料三《吕氏春秋》中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错误,排除;原始历法是对经验知识进行的总结,非“科学 理论”,排除 B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 C项。 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 畜,使用有机肥料以增加粮食产量。他们已经过着农耕的 定居生活,并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 于(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西汉 D.魏晋 答案 B 5.宋朝时,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 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而且麦等旱地作物 还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 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麦等旱地作物还传至江南地区”,可 知南北经济交流加强,故选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出南 稻北粟的格局开始打破,排除 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南 北方作物的种植情况,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的信息,排除C项。 6.古代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发源地。 孕育这四大文明发源地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 A.以高原为主 B.以沙漠为主 C.山地多,平原少 D.都位于大河流域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孕育这四大文 明发源地的相同地理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的 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 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故选 D项。 7.古代埃及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 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了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 人们就停止呼吸。”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关系是 ( ) A.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带来了理想的天然沃土,有利于 埃及农业的发展 B.尼罗河的泛滥毁灭了古埃及文明 C.尼罗河在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D.尼罗河的泛滥淹死了许多人 答案 A 解析 古埃及地处非洲东北角,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为 古埃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 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8.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 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 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 要反映了(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中房屋和随葬品的区别,反映了私有制的产生。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 在食物生产出现以前,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 从自然界中攫取食物,对自然状态并没有多少改变。而食 物生产导致了社会分工形态的变化,为阶级的产生奠定了 基础,铺平了向国家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加]Ph.E.L.史密斯 《农业起源与人类历史: 食物生产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材料二 早在15000年前,或许更早,原始的狩猎—采 集者就已熟悉了植物和动物的周期性生活,并细致地 观察到这种规律。这就为农业与动物驯养提供了必要 的准备。 ———摘编自[苏]弗拉基米尔·卡博 《食物生产经济的起源》 材料三 早在农业革命之前,原始人对农业毫无所知,可 对当地植物的特性和生长情况却非常熟悉。他们知道种 子萌芽,长出植物;有了水分和阳光,植物才会茂盛;植物 在某种土壤中可生长得很好,而在另一种土壤中却不行。 这一类知识的获得,对原始人来说,是必不可免、很自 然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本质 变化?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物采集对 食物生产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变化: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从 本质上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2)影响:食物采集者对动植物周期性生活规律的熟 悉,为农业和动物驯养提供了必要准备;原始人类食物构 成结构的调整,为选择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奠定了物质基 础;有利于采集和捕猎工具的制造和发展,也为日后种植 业的出现准备了生产手段。 10.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 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 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 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卜宪群等《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朝墓,出土青铜礼器40 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 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 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中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 5
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 答案C 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种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制工具的出现和推广,促 “公作”与“分地”之间的区别,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 进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 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化,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故选C项。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4.原始社会时期,氏族贵族、首领接受氏族成员的献纳或利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 用特权霸占耕地、产品、战利品等;有的氏族成员贫困破产 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 后,便向氏族里富有者以土地和人身为担保进行抵押借 得到了发展。 贷,负债到期如果还不起,便成为债主的债务奴隶;部落之 (2)根据材料二,从商朝慕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 间的战争也日益增多,战俘奴隶大量增加。这些现象表明 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耕作方式有 A.奴隶地位极其低下 何变化。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C.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参考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 D.贫富分化愈加明显 备。发展:制作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答案C (2)历史信息: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随着私有制的发展,氏族内部 超:已有文字;等等。 贫富分化加刷,阶级分化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A项 (3)变化: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作用:提高了 仅反映了题千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题千材料未涉及国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家产生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材科反映的是贫富分 (4)演进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进入封建 化前提下的阶级分化,排除D项。 社会。 5.材料一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私有 拓展·提高 制逐渐产生…男性与女性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有了变 更…原来的部落管理机关为一种新的由一个阶级压迫 1.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 另一个阶级的公共权力机关所代替。 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 分离,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出现第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座《世界通史》 材料二社会上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奴隶和奴隶主之 二次社会大分工主要是由于( 后,奴隶主阶级为保护他们手中的货币和其他财富,维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持他们的特权地位,镇压被剥削者的反抗,设立了各种 B.要求有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从 C.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此,古老的氏族制度完全解体,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 D.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奴隶社会。 答案B 一摘编自《世界史话·古代中世纪部分》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 角度阐述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 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故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为什么 选B项。 说“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2.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主要是因为 参考答案(1)文明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大河流域()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 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 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B.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生产 (2)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国家开始形成。原因: 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 社会上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制成为人类历史上 D.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 第一种剥削和压迫形式,军队、监狱等暴力机关设立,国家 答案B 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3.“东周时期,周王朝软弱无力,诸侯间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 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 挑战·创新 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 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饮食文化特色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时期 B.都江堰的修建 先秦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时期 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历 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 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种 “公作”与“分地”之间的区别,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 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 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 得到了发展。 (2)根据材料二,从商朝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 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耕作方式有 何变化。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参考答案 (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 备。发展:制作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2)历史信息: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 超;已有文字;等等。 (3)变化: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作用:提高了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演进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进入封建 社会。 拓展 提高 1.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 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 分离,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出现第 二次社会大分工主要是由于( )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B.要求有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C.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D.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 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 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故 选B项。 2.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主要是因为 大河流域( ) 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 B.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生产 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 D.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 答案 B 3.“东周时期,周王朝软弱无力,诸侯间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 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 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 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 C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制工具的出现和推广,促 进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 化,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故选C项。 4.原始社会时期,氏族贵族、首领接受氏族成员的献纳或利 用特权霸占耕地、产品、战利品等;有的氏族成员贫困破产 后,便向氏族里富有者以土地和人身为担保进行抵押借 贷,负债到期如果还不起,便成为债主的债务奴隶;部落之 间的战争也日益增多,战俘奴隶大量增加。这些现象表明 ( ) A.奴隶地位极其低下 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D.贫富分化愈加明显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随着私有制的发展,氏族内部 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分化进一步发展,故 C项正确;A 项 仅反映了题干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题干材料未涉及国 家产生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分 化前提下的阶级分化,排除D项。 5.材料一 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私有 制逐渐产生……男性与女性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有了变 更……原来的部落管理机关为一种新的由一个阶级压迫 另一个阶级的公共权力机关所代替。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 材料二 社会上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奴隶和奴隶主之 后,奴隶主阶级为保护他们手中的货币和其他财富,维 持他们的特权地位,镇压被剥削者的反抗,设立了各种 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从 此,古老的氏族制度完全解体,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 奴隶社会。 ———摘编自《世界史话·古代中世纪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角度阐述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为什么 说“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参考答案 (1)文明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 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2)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国家开始形成。原因: 社会上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制成为人类历史上 第一种剥削和压迫形式,军队、监狱等暴力机关设立,国家 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挑战 创新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 时期 饮食文化特色 先秦 时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 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6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续表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 时期 饮食文化特色 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 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秦汉 外来食物如胡瓜、胡萝卜、胡葱等出现在人们的餐桌 参考答案示例 时期 上,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人们的欢迎 论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阐述: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 隋唐 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通过丝绸之 时期 “塑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 路,西域的食物和烹饪技术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华饮食文 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化。隋唐实行科举制,饮食文化反映出社会阶层的流动, 并体现出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两宋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 时期 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完成,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元明 清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吸收了少数民族气息,并打上了新 忽必烈喜爱的“涮羊肉”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 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烙印。 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橡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凝聚了时代气息,体现 元明湖 时期 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民 了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众充饥的主食:清朝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 化推向新高度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欧洲 亚洲、非洲 1.利用历史年表、地图等方式描述新航路开辟后 等其他洲 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状况,从时空观念 玉米、马铃薯、甘薯 美洲 提高全球 的角度认识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 物种T 粮食产量 番茄、辣椒、南瓜 使世界人 2.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 食 口激增 世界物种交流,知道互通有无、吸取先进经验是 小麦、大麦、水稻 改变人们的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饮食习惯 3.搜集古今中外食物物种交流的相关史料,结合 苹果、葡萄、甜橙 柠檬 种交流 推动当地经济 学术研究成果,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新航路 和贸易的发展 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黄瓜、豌豆 欧亚回 物种 对生态环境产 4.了解“餐桌革命”等概念,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 甘蔗 生一定影响 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交流中各地区的差异性和 禽畜:鸡、牛、驴 美洲 丰富当地社会生活 多样性,培养民族意识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马、羊 改变动物群落,推 动农业发展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续表 时期 饮食文化特色 秦汉 时期 外来食物如胡瓜、胡萝卜、胡葱等出现在人们的餐桌 上,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人们的欢迎 隋唐 时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 “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 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 时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 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元明清 时期 忽必烈喜爱的“涮羊肉”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 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 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民 众充饥的主食;清朝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 化推向新高度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 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 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阐述: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 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通过丝绸之 路,西域的食物和烹饪技术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华饮食文 化。隋唐实行科举制,饮食文化反映出社会阶层的流动, 并体现出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元明 清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吸收了少数民族气息,并打上了新 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烙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凝聚了时代气息,体现 了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利用历史年表、地图等方式描述新航路开辟后 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状况,从时空观念 的角度认识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 2.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 世界物种交流,知道互通有无、吸取先进经验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3.搜集古今中外食物物种交流的相关史料,结合 学术研究成果,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新航路 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4.了解“餐桌革命”等概念,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 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交流中各地区的差异性和 多样性,培养民族意识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7
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课前基础认知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2对美洲的影响 1.外传概况 (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 (1)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作物。 (2)物种:玉米、马铃著、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 (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它成为 (3)区域: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 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3)禽畜: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 2.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情况 发展。 (1)欧洲 ·微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具有双向性, ①玉米和马铃薯传人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 由欧洲人带入美洲并成为当地最主要的两大粮食作物是 供人们观赏。 什么? ②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 提示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 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③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1)非洲: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 ④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中国 (2)中国: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①玉米: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玉米传 (3)欧洲:马铃著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 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②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 3.番茄和辣椒的传播情况 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 (1)番茄 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①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 (1)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 种又传回美洲。 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②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 (2)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 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 (2)辣椒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②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1)美洲: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 1.欧亚物种传入美洲 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 粮食类 小麦、大麦、水稻 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农 (2)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 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作 等,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 物 蔬菜类 黄瓜、豌豆 土流失。 经济类 甘燕 禽畜 鸡、牛、驴、马、羊等 课堂·重难突破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大交流 家、探险家、商人、殖民者的“发现”传播之劳,要缅怀那些推 广、改良、开发利用它们的农学家、农民、官绅、文人、工匠。 材料一玉米、马铃薯、甘薯三大作物都具有产量高,生 一摘编自张箭《论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 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性强,播种期长,耗工 材料二美洲作物在旧大陆的扩散和传播,实现了空前 少,受病虫害的影响小,便于储藏等优点。…要承认航海
历 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课前·基础认知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外传概况 (1)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 (3)区域: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 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情况 (1)欧洲 ①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 供人们观赏。 ②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 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 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③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④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2)中国 ①玉米: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玉米传 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 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②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3.番茄和辣椒的传播情况 (1)番茄 ①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 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 种又传回美洲。 ②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 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2)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欧亚物种传入美洲 农 作 物 粮食类 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 黄瓜、豌豆 经济类 甘蔗 禽畜 鸡、牛、驴、马、羊等 2.对美洲的影响 (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 作物。 (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它成为 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3)禽畜: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 发展。 微思考 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具有双向性, 由欧洲人带入美洲并成为当地最主要的两大粮食作物是 什么? 提示 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非洲: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 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中国: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 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 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 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 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 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1)美洲: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 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 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 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 等,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 土流失。 课堂·重难突破 一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大交流 材料一 玉米、马铃薯、甘薯三大作物都具有产量高,生 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性强,播种期长,耗工 少,受病虫害的影响小,便于储藏等优点。……要承认航海 家、探险家、商人、殖民者的“发现”传播之劳,要缅怀那些推 广、改良、开发利用它们的农学家、农民、官绅、文人、工匠。 ———摘编自张箭《论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 材料二 美洲作物在旧大陆的扩散和传播,实现了空前 8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的生态扩张和全球“生态农业革命”,它们的到来不仅大大促 A.扩大了洲际之间贸易的范围 进了人口的增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平衡了饮食结构 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和饮食口味,而且还益智健康,提升了精神愉悦,最终推动了 C.促进了洲际之间物种大交流 欧洲和世界财富的巨大增长乃至欧洲18世纪中期以后取得 D.促进了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 世界经济优势和政治、军事霸权。 答案C 一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 解析題千材料未提及洲际之间的贸易范围扩大,故A 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上)》 项错误:题千材料未提及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问题探究 故B项错误:题千材料反映了新旧大陆在新航路开辟后实 现了物种的交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种族交流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马铃薯、甘 分布,故D项错误。 薯三大作物实现洲际传播的原因。 2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洲和欧洲人饮食中 提示原因:产量高,便于储存,环境适应性强:新航路 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 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推动:农学家和民众的改良和推广。 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的扩散 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和传播对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提示影响:引发了全球生态扩张和农业革命:人口增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平衡了饮食结构和饮食口味:盏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智健康,提升粉神愉悦度:推动欧洲在近代的崛起。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核心归纳 答案C 解析題干材料“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洲和欧洲人饮食中 近代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的比重大大提高”“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 1.欧洲在食物物种交流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无论是 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反映了物种交流有利于改 美洲食物物种的外传还是世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传入美洲, 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故选C项:玉米和马铃薯是原产于 欧洲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洲的物种,不是欧洲本土作物,排除A项:題干材料中物 2.食物物种的交流是双向的。美洲的食物物种外传到 种的交流发生于工业革命之前,排除B项:题千材料体现不 欧洲,经过欧洲人再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世界其他地区的 出“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并且番茄和 食物物种传入欧洲,经过欧洲人再传入美洲。 辣椒也不属于粮食作物,排除D项。 3.多种食物物种同时传播且与本土环境融合。美洲与 其他地区多种食物物种同时传播,并且传入的食物物种与当 二食物物种交流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地环境融合,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材料一玉米、甘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 4.食物物种的交流伴随着文化的交流。食物物种的交 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 流丰富了当地人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使人 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成为宜种土地。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 们接受传入的饮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 5.食物物种的交流对各自地区及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叶以后传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 新食物物种的传入扩大了粮食的种植面积,增加了人们抗饥 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的传入,人口才能 荒的能力,同时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但流民的这种垦荒 种植仍然偏向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 拓展延伸 一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 影响物种交流的基本因素 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1.区域之间的交流和交通。 材料二不可避免地,无意的、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也 2.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在同时继续着。由于19世纪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并越来越 3.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商业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的 密集,咖啡锈菌和根瘤蚜虫等害虫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 发展。 播。霍乱从孟加拉湾附近的原生地成功逃逸,并在19世纪 4.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物种的培育和改良。 初期成为全球性的灾害。19世纪末,一种对牛来说极为致 5.劳动人民的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 命的病毒—牛瘟病毒一蔓延到了非洲东部和南部,在那 学以致用 里消灭了高达90%的牛群,使牧民们一贫如洗。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等牲畜 《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农作物。美洲则向 问题探究 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可可等农作物和古柯 碱、金鸡纳皮等重要药材。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 9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的生态扩张和全球“生态农业革命”,它们的到来不仅大大促 进了人口的增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平衡了饮食结构 和饮食口味,而且还益智健康,提升了精神愉悦,最终推动了 欧洲和世界财富的巨大增长乃至欧洲18世纪中期以后取得 世界经济优势和政治、军事霸权。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 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上)》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马铃薯、甘 薯三大作物实现洲际传播的原因。 提示 原因:产量高,便于储存,环境适应性强;新航路 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推动;农学家和民众的改良和推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的扩散 和传播对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提示 影响:引发了全球生态扩张和农业革命;人口增 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平衡了饮食结构和饮食口味;益 智健康,提升精神愉悦度;推动欧洲在近代的崛起。 核心归纳 近代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1.欧洲在食物物种交流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无论是 美洲食物物种的外传还是世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传入美洲, 欧洲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食物物种的交流是双向的。美洲的食物物种外传到 欧洲,经过欧洲人再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世界其他地区的 食物物种传入欧洲,经过欧洲人再传入美洲。 3.多种食物物种同时传播且与本土环境融合。美洲与 其他地区多种食物物种同时传播,并且传入的食物物种与当 地环境融合,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食物物种的交流伴随着文化的交流。食物物种的交 流丰富了当地人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使人 们接受传入的饮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5.食物物种的交流对各自地区及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新食物物种的传入扩大了粮食的种植面积,增加了人们抗饥 荒的能力,同时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拓展延伸 影响物种交流的基本因素 1.区域之间的交流和交通。 2.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3.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商业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的 发展。 4.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物种的培育和改良。 5.劳动人民的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 学以致用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等牲畜 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农作物。美洲则向 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可可等农作物和古柯 碱、金鸡纳皮等重要药材。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扩大了洲际之间贸易的范围 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促进了洲际之间物种大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未提及洲际之间的贸易范围扩大,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提及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新旧大陆在新航路开辟后实 现了物种的交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种族交流和 分布,故D项错误。 2.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洲和欧洲人饮食中 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 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 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洲和欧洲人饮食中 的比重大大提高”“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 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反映了物种交流有利于改 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故选C项;玉米和马铃薯是原产于 美洲的物种,不是欧洲本土作物,排除 A 项;题干材料中物 种的交流发生于工业革命之前,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不 出“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并且番茄和 辣椒也不属于粮食作物,排除D项。 二 食物物种交流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材料一 玉米、甘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 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 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成为宜种土地。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 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 叶以后传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 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的传入,人口才能 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但流民的这种垦荒 种植仍然偏向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 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不可避免地,无意的、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也 在同时继续着。由于19世纪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并越来越 密集,咖啡锈菌和根瘤蚜虫等害虫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 播。霍乱从孟加拉湾附近的原生地成功逃逸,并在19世纪 初期成为全球性的灾害。19世纪末,一种对牛来说极为致 命的病毒———牛瘟病毒———蔓延到了非洲东部和南部,在那 里消灭了高达90%的牛群,使牧民们一贫如洗。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 《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 9
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和专业化 提示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美 经营趋势增强,农业发达地区的地主已不再满足于出租士 洲作物适应性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中国人地矛盾突出; 地,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田地,这对中国的传统农业产 政府政策的推动。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地矛盾, 生了积极影响。 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食物结构:大量荒地被开垦,导致生 学以致用 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来物种交流“不受欢迎” 1.有学者认为,明朝以来,美洲的番茄、玉米、甘薯、辣椒 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 提示原因:物种交流导致农业病虫害和病毒的广泛传 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改变了传统的饮食习 播。认识:物种交流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该在物种交流 惯。该学者将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 中趋利避害。 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核心归纳 B.工业革命的开展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C,商业革命的影响 1.明朝时,美洲粮食作物(如玉米、甘薯)传入中国,丰富 D.亚洲人口的膨胀 了中国的粮食种类,增加了中国的粮食产量,缓解了粮食压 答案C 力。同时,也使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有了大幅度增长。 解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故A项错误: 2.美洲作物的传入,引发了中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在中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千时间不符,故B项 国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方面引发了一场长期的革命。 错误:题千材料中欧洲、美洲、亚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加深,造 3.美洲经济作物在中国的大量种植,促进了中国粮食商 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 品化的发展,客观上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提及人口膨胀问题,故D项错误。 4.由美洲高产粮食作物引进等主要因素所造成的人口 2.中餐中的川菜、湘菜都以辣闻名。据考证,辣椒原产 持续增长和人口膨胀是造成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 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从美 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洲外传。据此推断川菜、湘菜等菜系的出现应不早于() 拓展延伸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结构出现的新变化 答案D 1.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与广泛种植,使得以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原产于美洲的辣椒传 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粮食种植 入中国,故D项正确。 面积,增加了粮食总产量,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 课后 ·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B.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 C.玉米、水稻、牛、马 一、选择题 D.马铃薯、番茄 1,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 答案A 特色的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麦、水稻、牛、马都是由欧洲 A丝绸 人带入美洲的,故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的 B.瓷器 原产地都是美洲,故B、C、D三项均错误。 C.玉米 3.1765年,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被引入北美:明朝时,玉米、马 D.葡萄酒 铃薯传入中国。这主要得益于( 答案C A.黑人奴隶贸易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非的联系扩大,与美洲建 B.世界市场的出现 立了新的联系,所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西欧市场上的出 C.商业革命 现最能体现时代特色,故C项正确。 D.资本的原始积累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作物在欧洲、亚洲和非洲 答案B 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 解析题千材料反映了中国的大豆在1765年引入北美, 物种中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于明朝时传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物 A小麦、水稻、牛、马 种的交流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出现,故选B 10
历 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配人教版 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提示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美 洲作物适应性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中国人地矛盾突出; 政府政策的推动。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地矛盾, 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食物结构;大量荒地被开垦,导致生 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来物种交流“不受欢迎” 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提示 原因:物种交流导致农业病虫害和病毒的广泛传 播。认识:物种交流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该在物种交流 中趋利避害。 核心归纳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1.明朝时,美洲粮食作物(如玉米、甘薯)传入中国,丰富 了中国的粮食种类,增加了中国的粮食产量,缓解了粮食压 力。同时,也使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有了大幅度增长。 2.美洲作物的传入,引发了中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在中 国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方面引发了一场长期的革命。 3.美洲经济作物在中国的大量种植,促进了中国粮食商 品化的发展,客观上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由美洲高产粮食作物引进等主要因素所造成的人口 持续增长和人口膨胀是造成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 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拓展延伸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结构出现的新变化 1.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与广泛种植,使得以前 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粮食种植 面积,增加了粮食总产量,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 2.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和专业化 经营趋势增强,农业发达地区的地主已不再满足于出租土 地,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田地,这对中国的传统农业产 生了积极影响。 学以致用 1.有学者认为,明朝以来,美洲的番茄、玉米、甘薯、辣椒 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 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改变了传统的饮食习 惯。该学者将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 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答案 C 解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故 A项错误;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 错误;题干材料中欧洲、美洲、亚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加深,造 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 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提及人口膨胀问题,故D项错误。 2.中餐中的川菜、湘菜都以辣闻名。据考证,辣椒原产 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从美 洲外传。据此推断川菜、湘菜等菜系的出现应不早于(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原产于美洲的辣椒传 入中国,故D项正确。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 巩固 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 特色的是( ) A.丝绸 B.瓷器 C.玉米 D.葡萄酒 答案 C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非的联系扩大,与美洲建 立了新的联系,所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西欧市场上的出 现最能体现时代特色,故C项正确。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作物在欧洲、亚洲和非洲 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 物种中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麦、水稻、牛、马都是由欧洲 人带入美洲的,故 A 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的 原产地都是美洲,故B、C、D三项均错误。 3.1765年,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被引入北美;明朝时,玉米、马 铃薯传入中国。这主要得益于( ) A.黑人奴隶贸易 B.世界市场的出现 C.商业革命 D.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的大豆在1765年引入北美, 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于明朝时传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物 种的交流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出现,故选 B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