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素养 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 L.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史实,了解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延续性与创新性 中国 的特点 皇帝制度 2.通过阅读史料,明确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和地方 政治 三公九卿制 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 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 演变的特点,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的形 成 3.客观准确地评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增强 文书传送系统 发展 民族自信心,培养家国情怀 中央行政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 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 课前·基础认知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特点 1,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 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②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 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 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 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作用。 (2)商朝 ·微思考D西周的分封制与商朝的内外服制相比有 ①政治制度: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 何进步性? 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提示进步性:内外服制中,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 ②国家机构: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 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中,诸侯国的主体与王 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室有血缘关系,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2.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色附近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 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 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含义 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 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土,形 必 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染 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 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 治制度开始产生 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内容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皇帝 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 (2)宗法制: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 制度 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子继承制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史实,了解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延续性与创新性 的特点 2.通过阅读史料,明确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和地方 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 演变的特点,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3.客观准确地评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增强 民族自信心,培养家国情怀 课前·基础认知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 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 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 ①政治制度: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 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②国家机构: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 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2.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含义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 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 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 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 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内容 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宗法制: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 子继承制。 (3)特点 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 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②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 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 作用。 微思考 1 西周的分封制与商朝的内外服制相比有 何进步性? 提示 进步性:内外服制中,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 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中,诸侯国的主体与王 室有血缘关系,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背 景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 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 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 治制度开始产生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内 容 皇帝 制度 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 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1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续表 (5)明朝 ①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秦汉 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 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 旨意,统领众官: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 ②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 三公 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 九斜即 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中央 九卿: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 机构 (6)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 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 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 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务的中枢。 权力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 微点拨中国古代皇权发展趋势图 运作 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 设立 容 背景 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 相 军机处 休”历史教训的基础上 展 府 设 地方郡县 省 的 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制度 制 司 中 内容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县主要官 度 中 议政王大 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公 省 臣会议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 聊 文书原因 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 传送 行行政管理 秦汉隋唐宋元 明 清 时间 系统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目的 各地 (1)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 1.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守为一郡最高长官。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 (1)汉朝 ②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 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 ③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 力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 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 大削弱。 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③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2)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 ④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 级制。 力受到削弱。 (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 (2)隋唐 一三省六部制 (4)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①三省及其职责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②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 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 职责 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尚书省下 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5)宋朝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 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②评价: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 (6)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 ①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 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 (3)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 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职。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 ②评价: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 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7)明朝地方行政制度 微思考2元朝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有什么不同? ①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 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 ②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8)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
历 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续表 内 容 中央 机构 三公 九卿 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 旨意,统领众官;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 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 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 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权力 运作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 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地方 制度 郡县 制 背景 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 休”历史教训的基础上 内容 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县主要官 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文书 传送 系统 原因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 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 行行政管理 目的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 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1)汉朝 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 力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 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④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 力受到削弱。 (2)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及其职责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职责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 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尚书省下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②评价: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 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 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 职。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 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微思考 2 元朝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有什么不同? 提示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 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 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5)明朝 ①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秦汉 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 ②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 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 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6)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 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 务的中枢。 微点拨 中国古代皇权发展趋势图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①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 守为一郡最高长官。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 ②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 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③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 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 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2)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 级制。 (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 (4)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 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5)宋朝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 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6)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①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 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 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②评价: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 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7)明朝地方行政制度 ①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 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②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8)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 2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 (2)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 (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都指挥使司掌军务,按察使司掌司法,三司互不统属,各直隶 ·欲思考3明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与元朝相比发生 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 了什么样的变化? (3)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 提示(1)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 州、县三级制。 课堂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演变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宰相捕政制度先后经历了三种模式:宰相独立 中枢权力分配运行的主要途径与趋势 开府辅政制、宰相三省参议辅政制和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 1.主要途径 宰相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三正”,商朝时出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 现了“三公”“左辅右弼”的现象。西周中后期,鉴于重要辅臣 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不断更换易造成政务混乱,开始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春秋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捕政方式虽各不相同,但铺政大臣多为 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 贵族集团的代表,可以自辟僚属,独立行使权力,可以说他们 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 是在“主政”与帝王分庭抗礼。 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 秦汉以来,宰相的出身有名门望族,有宗室,也有寒 移,即由内向外。 门。唐宋之后,科举入仕者居多。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 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是中枢权力分配的主要趋势。在 趋势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取百官能 皇权发展的过程中,封建君主通过加强君主权威,加强思想 力的不断提升。该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控制,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注重官吏的选拔、考核和监 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察等措施,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同时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 摘编自郑石桥《中国职官制度 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个人 中的内部控制考略》等 的品质等。 问题探究 学以致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辅政 1.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 制度的演变趋势。 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 提示演变趋势:不断完善,逐步专门(职)化:辅臣构成 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 由以贵族为主到出身多元化:铺臣权力由可与君主抗衡到完 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全服从于君权。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宰相辅政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制度的积极作用。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提示积极作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政效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后世提供借鉴:等等。 答案B 核心归纳 解析题干材料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而不是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题千材料“汉武帝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时尚书一职日益盏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 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 事”,可知B项正确;题千材料不能体现C、D两项,故 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排除。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 2.唐朝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 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 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职,是皇权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4.幸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同时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答案D 3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 (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微思考 3 明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与元朝相比发生 了什么样的变化? 提示 (1)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 (2)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 都指挥使司掌军务,按察使司掌司法,三司互不统属,各直隶 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 (3)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 州、县三级制。 课堂·重难突破 一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辅政制度先后经历了三种模式:宰相独立 开府辅政制、宰相三省参议辅政制和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 宰相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三正”,商朝时出 现了“三公”“左辅右弼”的现象。西周中后期,鉴于重要辅臣 不断更换易造成政务混乱,开始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春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辅政方式虽各不相同,但辅政大臣多为 贵族集团的代表,可以自辟僚属,独立行使权力,可以说他们 是在“主政”与帝王分庭抗礼。 秦汉以来,宰相的出身有名门望族,有宗室,也有寒 门。唐宋之后,科举入仕者居多。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 趋势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 力的不断提升。该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郑石桥《中国职官制度 中的内部控制考略》等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辅政 制度的演变趋势。 提示 演变趋势:不断完善,逐步专门(职)化;辅臣构成 由以贵族为主到出身多元化;辅臣权力由可与君主抗衡到完 全服从于君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宰相辅政 制度的积极作用。 提示 积极作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 政效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后世提供借鉴;等等。 核心归纳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 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 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 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 职,是皇权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 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同时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 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拓展延伸 中枢权力分配运行的主要途径与趋势 1.主要途径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 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 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 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 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 移,即由内向外。 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是中枢权力分配的主要趋势。在 皇权发展的过程中,封建君主通过加强君主权威,加强思想 控制,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注重官吏的选拔、考核和监 察等措施,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同时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 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个人 的品质等。 学以致用 1.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 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 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 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而不是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汉武帝 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 事”,可 知 B 项 正 确;题 干 材 料 不 能 体 现 C、D 两 项,故 排除。 2.唐朝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 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 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答案 D 3
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要形 核心归纳 成一致意见才能决策,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反而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错误;根据 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点 题干材料,可知宰相依然行使完整的决策权,故B项错 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误:题千材料体现的是宰相一致原则,主要是对宰相权力 的一种制约,而不是对皇权的制约,故C项错误,D项 盛行 几乎盛行于整 确立并盛行于 西周 时代 个封键时代 正确。 元朝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周王室势力 前提 国家统一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 强大 虽然秦朝…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朝所形成的中央集 与宗法制相 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 基础 联系,以血缘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 关系为基础 是…混合体。 一摘编自李晓杰《体国经野: 历代行政区划》 不 郡、县是地方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 诸侯国相 同 和中央 行政机构,郡 命,行省拥有经济、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 对独立,权 政府的 守、县令都由 军事大权,但行使 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 点 力、地位可 关系 皇帝直接 权力时受到中央 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 以世袭 任免 节制 分权。 一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 不仅在当时有效 地加强了中央集 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 权,维护了国家 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 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分 影响 统一,而且经过 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盖,而无根本性 裂势力不利于国家统一和 后世的调整和补 质的变动。 社会安定 充,其积极作用 摘编自周振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愈加明显 一问题探究 相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巩固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 同 统治:③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过积极作用:④对后世各 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 点 朝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提示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中央集权 拓展延伸 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县与分封并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设计凸显的六大规律 行制。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 权这一对矛盾紧密相连。地方行政制度变革体现了地方权 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 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国地方行政制度进行的最大创新。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 提示关系: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 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新:开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 创省制(设立行省)。 政组织长期稳定。 (3)根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 4.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 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史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 越多。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5.运用分化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多机构 提示理解:始终雏护中夹集权。基本认识:地方行政 重叠与办事效率之间的矛盾产生。 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 学以致用 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 展雪要而变化。 1.据载,汉朝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 犯。宋朝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 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答。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
历 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要形 成一致意见才能决策,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反而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效率的提高,故 A项错误;根据 题干材料,可知宰相依然行使完整的决策权,故 B项错 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宰相一致原则,主要是对宰相权力 的一种制 约,而 不 是 对 皇 权 的 制 约,故 C 项 错 误,D 项 正确。 二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 虽然秦朝……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朝所形成的中央集 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 却……为 后 世 历 代 所 遵 奉……(西 汉 初 年)刘 邦 采 用 的 是……混合体。 ———摘编自李晓杰《体国经野: 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 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 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 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 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 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 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 质的变动。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 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 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提示 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县与分封并 行制。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 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 国地方行政制度进行的最大创新。 提示 关系: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 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新:开 创省制(设立行省)。 (3)根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 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综合上述史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提示 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基本认识:地方行政 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 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 展需要而变化。 核心归纳 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点 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 同 点 盛行 时代 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 个封建时代 确 立 并 盛 行 于 元朝 前提 周王 室 势 力 强大 国家统一 基础 与宗 法 制 相 联系,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 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和中央 政府的 关系 诸 侯 国 相 对独立,权 力、地位可 以世袭 郡、县是地方 行政机构,郡 守、县令都由 皇 帝 直 接 任免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 命,行省拥有经济、 军事大权,但行使 权力时受到中央 节制 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 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分 裂势力不利于国家统一和 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 地加强了中央集 权,维 护 了 国 家 统一,而 且 经 过 后世的调整和补 充,其 积 极 作 用 愈加明显 相 同 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巩固 统治;③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过积极作用;④对后世各 朝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设计凸显的六大规律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 权这一对矛盾紧密相连。地方行政制度变革体现了地方权 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 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 政组织长期稳定。 4.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 越多。 5.运用分化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多机构 重叠与办事效率之间的矛盾产生。 学以致用 1.据载,汉朝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 犯。宋朝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 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 ) 4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A司法机构逐渐消失 的设立()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A.履践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C.专制皇权趋于顶峰 B.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C,容易造成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B D.牵制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但不能等同 答案B 于司法机构消失,故A项错误: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理蒂院是清朝创设的一个管理边 集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 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从满族、蒙古族等少 趋于顶峰,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地方享有司法权,只是不 数民族中选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藩院的设立有利于 同朝代权力大小不同,故D项错误。 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 2.理藩院是清朝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 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的中央机构,官员从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选拔。该机构 课后 ·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官员 职能 一、选择题 奉常 管理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1.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 典客 管理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出现,主要表现在王位的继承上,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 宗正 管理皇室事务 的“家天下”。材料表明() 治粟内史 管理国家财政 A.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已然建立 B.夏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 少府 管理皇室财政 C.父死子继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夏朝确立 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答案B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打破了禅 D.有封邦建国时代的痕迹 让制的传统,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所以选B项。中国 答案D 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A项错误:题千材料未体现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管理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 项,排除: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在西周时期确立的,排除 D项。 的机构没有明确分开,还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的痕迹,因此 2.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 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要到秦汉 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 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 () 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 A标志着西周统一政权的建立 样的统一政府”他评价的是() 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 A.皇帝制度 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 B.三公九卿制度 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 C,郡县制度 答案D D.监察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 答案C “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 解析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 质”,可知周天子分封臣民给诸侯,但臣民依旧与周天子保 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 持着臣民关系,这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形成天 政府”,故选C项。 下共主的观念,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 5.汉文帝时,贾谊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 的建议:汉武帝初年,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 误。“授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族叛乱的咸胁,但 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以上两则材料传达的共同信息是 没有消除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故排除C项。 () 3.下表记录了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从中可见秦朝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中央官制() 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A.司法机构逐渐消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专制皇权趋于顶峰 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但不能等同 于司法机构消失,故 A项错误;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 集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 趋于顶峰,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地方享有司法权,只是不 同朝代权力大小不同,故D项错误。 2.理藩院是清朝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 的中央机构,官员从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选拔。该机构 的设立( ) A.履践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B.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容易造成民族矛盾激化 D.牵制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理藩院是清朝创设的一个管理边 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从满族、蒙古族等少 数民族中选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藩院的设立有利于 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故 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 巩固 一、选择题 1.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 出现,主要表现在王位的继承上,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 的“家天下”。材料表明( ) A.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已然建立 B.夏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 C.父死子继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 D.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夏朝确立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打破了禅 让制的传统,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所以选B项。中国 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A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 C 项,排除;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在西周时期确立的,排除 D项。 2.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 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 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 ( ) A.标志着西周统一政权的建立 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 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 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 “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 质”,可知周天子分封臣民给诸侯,但臣民依旧与周天子保 持着臣民关系,这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形成天 下共主的观念,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不 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 误。“授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族叛乱的威胁,但 没有消除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故排除C项。 3.下表记录了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从中可见秦朝 中央官制( ) 官员 职能 奉常 管理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管理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管理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管理国家财政 少府 管理皇室财政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有封邦建国时代的痕迹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管理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 的机构没有明确分开,还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的痕迹,因此 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要到秦汉 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 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 样的统一政府……”他评价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 答案 C 解析 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 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 政府”,故选C项。 5.汉文帝时,贾谊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建议;汉武帝初年,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 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以上两则材料传达的共同信息是 ( )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5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C,统治者的怀柔政策 答案D D.深受宗法思想影响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据,可知清朝安徽知县的任期 答案B 在顺治到同治年间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不利于 解析“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 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政措施的延续和地方的长 侯”都是针对诸侯国,试图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 远发展,故选D项。A项与题千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知 权,故选B项:题千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A项:C、D 县任期短,并不能说明吏治比较清明,排除B项;C项不符 两项都没有反映题千材料的主旨,排除。 合史实,排除。 6.元朝的疆域超过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 二、非选择题 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 9.材料一西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是一种典范政治,保证其正 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常运作的第一推动力便是贵族的典范作用,但是自西周立 A.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 国百年之后,贵族阶层变得贪图享乐,素质普遍下降,以致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最终失去示范作用,自乱其制。因此,贵族政治日渐无法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正常运转,并且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春秋时期,诸侯、大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夫逐级悟越,卿族之间的相互斗争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过 答案B 程。面对强宗大族对君权构成的巨大咸胁,君主不得不采 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阁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 取必要措施以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而社会也急雪建 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所以行 立起一种浙的政治体制,以适应已经变化的客观形势,这 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 便是官僚政治。 选B项:行省制没有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故排除A 一摘编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 项: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项不符合史实:行省是中央派出的地方机构,故与防范宰 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 相擅权无关,排除D项。 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 7.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其中布政使负责一省的民事,地位等 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 同六部:后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巡抚、巡按逐渐 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 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布政使辖区直接通称为“行 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 的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A地方行政权力扩大 的原因。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列举秦朝、唐朝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并从政治角度简析官僚制度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的积极作用。 答案B 参考答案(1)原因:贵族政治的特性导致其自身的衰败: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布政使职权的变化,未体 君主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社 现地方行政权力扩大,故A项错误;布政使从地方最高行 会处于大动荡时期,政治变革风起云涌。 (2)秦朝: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或宰相 政长官逐渐演变为由皇帝任命的巡抚的属官,反映了中央 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布政使职权的变化 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不能体现政治制度的成熟和地方机构办事高效,故C、D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 两项均错误。 稳定和统一: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一定程度上减 8.据学者研究,清朝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 少了决策的失误和抑制了暴政。 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清朝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拓展·提高 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 1.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 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 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 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 由此可知清朝知县的任期状况( 时()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B.周王室已名存实亡 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历 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C.统治者的怀柔政策 D.深受宗法思想影响 答案 B 解析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 侯”都是针对诸侯国,试图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 权,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 A项;C、D 两项都没有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排除。 6.元朝的疆域超过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 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 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 B 解析 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 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所以行 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 选B项;行省制没有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故排除 A 项;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 C 项不符合史实;行省是中央派出的地方机构,故与防范宰 相擅权无关,排除D项。 7.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其中布政使负责一省的民事,地位等 同六部;后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巡抚、巡按逐渐 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布政使辖区直接通称为“行 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 的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 A.地方行政权力扩大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布政使职权的变化,未体 现地方行政权力扩大,故 A项错误;布政使从地方最高行 政长官逐渐演变为由皇帝任命的巡抚的属官,反映了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布政使职权的变化 不能体现政治制度的成熟和地方机构办事高效,故 C、D 两项均错误。 8.据学者研究,清朝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 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清朝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 2.954.732.472.712.762.201.581.46 由此可知清朝知县的任期状况(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据,可知清朝安徽知县的任期 在顺治到同治年间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不利于 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政措施的延续和地方的长 远发展,故选 D项。A 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知 县任期短,并不能说明吏治比较清明,排除B项;C项不符 合史实,排除。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是一种典范政治,保证其正 常运作的第一推动力便是贵族的典范作用,但是自西周立 国百年之后,贵族阶层变得贪图享乐,素质普遍下降,以致 最终失去示范作用,自乱其制。因此,贵族政治日渐无法 正常运转,并且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春秋时期,诸侯、大 夫逐级僭越,卿族之间的相互斗争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过 程。面对强宗大族对君权构成的巨大威胁,君主不得不采 取必要措施以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而社会也急需建 立起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以适应已经变化的客观形势,这 便是官僚政治。 ———摘编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 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 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 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 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 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的原因。 (2)列举秦朝、唐朝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 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并从政治角度简析官僚制度 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原因:贵族政治的特性导致其自身的衰败; 君主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社 会处于大动荡时期,政治变革风起云涌。 (2)秦朝: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或宰相 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 稳定和统一;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一定程度上减 少了决策的失误和抑制了暴政。 拓展 提高 1.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 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 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 时( )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6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答案C 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 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 家臣”,特点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可知分封 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表明( 制道到破坏。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分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封制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题千材料反映的是部分诸 B.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 侯国内出现了俸禄制,不能由此证明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 C.中国古代并未实现高度集权 制,故A项错误。周王室名存实亡是在战国时期,中央集 D.郡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需要 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排除B、D两项。 答案A 2.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 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他们都是被临时派遣的,事 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 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立后,有太 雏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中国 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 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 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 误:秦朝已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高度集权,故C B.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 项错误;郡县制的推行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 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 项错误。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 答案A 挑战·创新 解析题干材料“领兵作战的…都是被临时派遣的”“而 材料一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 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反映了军权的重 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 要性,军权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故选A项;秦朝没有太 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 尉其人,所以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的说法错误,故排 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 除B项;太尉并不是临时官员,故排除C项;题千材料反 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 映的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D项。 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 3.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央。这样,不仅减少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 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魏晋南 时期秦汉 隋唐宋金 元 明 清 陈盒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 北朝 优势分析与反思》 高层 布政 材料二 政区 路 行省 使司 省 秦朝 郡县 统县 郡 政区 就 州 路、府 府、直隶 府、直 汉末魏晋 州 郡 州 县 州 州/州 隶州 唐朝 道 州 县 县级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政区 宋朝 路 州(府) 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元朝 行省 路 府州县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扩大了地方自主权 明朝 布政使司(行省) 府 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清朝 省 府 县 答案C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示意图 解析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 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 (2)从材料二示意图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 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项认识正确,但不符 划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合题意: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故 参考答案(1)分封制的特点:实行世袭制度:诸侯权力不断 C项“扩大了地方自主权”的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根 加强,使周朝政权不稳、国家动荡(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据题千表格,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 郡县制的特点:实行任免制,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将权 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故选C项。 (2)信息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二级制 到三级制演变的过程。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 >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 家臣”,特点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可知分封 制遭到破坏。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分 封制趋于瓦解,故 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部分诸 侯国内出现了俸禄制,不能由此证明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 制,故 A项错误。周王室名存实亡是在战国时期,中央集 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排除B、D两项。 2.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 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他们都是被临时派遣的,事 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立后,有太 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 ) 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 B.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 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领兵作战的……都是被临时派遣的”“而 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反映了军权的重 要性,军权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故选 A 项;秦朝没有太 尉其人,所以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的说法错误,故排 除B项;太尉并不是临时官员,故排除 C项;题干材料反 映的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D项。 3.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 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 使司 省 统县 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 州 府、直隶 州/州 府、直 隶州 县级 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扩大了地方自主权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 C 解析 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 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 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 B项认识正确,但不符 合题意;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故 C项“扩大了地方自主权”的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根 据题干表格,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 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项。 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 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 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表明(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 C.中国古代并未实现高度集权 D.郡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需要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 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 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 A 项正确;中国 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只是表面现象,故 B项错 误;秦朝已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高度集权,故C 项错误;郡县制的推行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D 项错误。 挑战 创新 材料一 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 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 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 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 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 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 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 中央。这样,不仅减少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 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 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 (2)从材料二示意图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 划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分封制的特点:实行世袭制度;诸侯权力不断 加强,使周朝政权不稳、国家动荡(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郡县制的特点:实行任免制,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将权 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信息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二级制 到三级制演变的过程。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 7
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断强化。 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也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郡 信息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稳定的单位是 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 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 布政使司,清为省。 政单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信息4: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地方一级行政单 信息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地方最高 位,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言之有理即可)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腊政治 古希腊罗马 斯巴达寡头政治 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共和制 1.通过查阅文献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认识古希 古罗马政治 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特点及影响,培养 古罗马帝制 史料实证的素养 2.通过阅读史料,分析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封君、封臣为基 本特征的封建制度 认识文明的多元性,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中古西欧的 3.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近代西方政体,理解不 封建制度 王权与教权 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对本国政体选择的 英国议会传统 决定性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的素养 英国君主立宪制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 美国共和制 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 课前·基础认知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续表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政治 寡头政治 (1)特点:古希腊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但包 含一定的民主因素。 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代表 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 政治民主政治 斯 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公民 巴 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 法庭手中 达 表现 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 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 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他们一年一 任,一般不得连任,因而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 雅 表现 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 作用 典 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大部分官员由抽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 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公民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公民审判员全体达6000 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雅典城邦国家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 特征 民主
历 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断强化。 信息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稳定的单位是 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 政单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信息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地方最高 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也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郡 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 布政使司,清为省。 信息4: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地方一级行政单 位,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言之有理即可)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通过查阅文献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认识古希 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特点及影响,培养 史料实证的素养 2.通过阅读史料,分析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特点, 认识文明的多元性,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3.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近代西方政体,理解不 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对本国政体选择的 决定性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的素养 课前·基础认知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1)特点:古希腊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但包 含一定的民主因素。 (2)代表 雅 典 政治 民主政治 表现 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公民 法庭手中 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 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 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大部分官员由抽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 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公民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公民审判员全体达6000 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特征 雅典城邦国家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 民主 续表 斯 巴 达 政治 寡头政治 表现 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 监察官从全 体 公 民 中 选 举 产 生,拥 有 主 持 公 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他们一年一 任,一般不得连任,因而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 作用 8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2.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1)共和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特征 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 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 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 关系 执政官 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 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并执行相关决议 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 王权 突。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人等级君主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 元老院 加强 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 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 公民 3.英国王权受到限制 大会 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 (1)《大宪章》的签署 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 原因 (2)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①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 《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 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 内容 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 ②在罗马帝国中,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 民的利益 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 ③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2)议会形成 徹解读古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 ①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有所 加强。 原因 政体 特点 ②14世纪,议会逐渐分为上下两院,各自议事,并取得 君主制 个人专制 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 国王残暴统治 独裁,实 政体第 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引发人民起义 行终身制 次转型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世袭制 贵族共和制 1.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确立: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 执政官 元老院公民大会 宪制的基础。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 罗马对外扩张, 贵族集体 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废弃共和原则: 领导,实 (2)发展: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国王的权 统治集团内部派 行选举制 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 系斗争;奴隶大 元首制 任期制 政体第二 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起义冲击深厚的 2.美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共和传统 次转型 (1)背景:1775年,在北美的13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 君主个人 罗马帝国陷人严 专制,但 战争。次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重危机,加强对 保留共和 (2)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宪法规定美国是联 帝国的统治 形式 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 帝制 君主公开 独裁统治 1787 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 年宪 3.局限性 的权力 法 无论是希腊城邦,还是罗马共和国,公民都是少数。妇 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 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 种压迫。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 1.封建制度 稳固。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 (2)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 不同的王国。最初的日耳曼人君主把他们征服的地区视为 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 私产,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 1875年 行使 建制度。 宪法 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9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共和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执政官 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 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 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 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 大会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 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 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2)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 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 ②在罗马帝国中,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 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 ③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微解读 古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 3.局限性 无论是希腊城邦,还是罗马共和国,公民都是少数。妇 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 种压迫。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封建制度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 不同的王国。最初的日耳曼人君主把他们征服的地区视为 私产,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 建制度。 2.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特征 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 关系 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 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王权 加强 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 突。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 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 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3.英国王权受到限制 (1)《大宪章》的签署 原因 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 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内容 《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 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 民的利益 (2)议会形成 ①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有所 加强。 ②14世纪,议会逐渐分为上下两院,各自议事,并取得 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 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确立: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 宪制的基础。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 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2)发展: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国王的权 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 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2.美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背景:1775年,在北美的13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 战争。次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2)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宪法规定美国是联 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1787 年宪 法 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 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 的权力 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 稳固。 (2)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 1875年 宪法 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 行使 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9
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3)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了共和制。 微思考近代西方政体有几种类型?1787年美国宪 4.评价 法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 提示类型: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实现:美国实行立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 积极 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任何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 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权力的制约,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 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 局限 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经过19一20世纪的多次改革 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课堂·重难突破 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3)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在制约机制、治理机制和程序等 方面更加完善。 材料一在这些城邦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 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 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公元前431年, 对近代西方民主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雅典全部人口为40万人,其中雅典自由民16.8万,外邦 政治的影响 人3.2万,奴隶20万。而自由民中,妇女也被排除于民 抽签产生 近代选举制的起源 主的殿堂之外。 人民主权 近代以来主权在民思想的开端 一摘编自[「英]哈蒙德《希腊史》 材料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 五百人议事会按公民人数 比例代表制的开始 度的基础,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 分配名额 态。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在文艺复兴时期再次发展,平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任期制的 五百人议事会规定的任期 等、自由观念以及法律,民主政治得到极大宣扬,这也为近现 渊源 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资本主义权力的制 公民大会中的辩论行为 近代西方议会制的锥形 约与平衡的政治特点就可以看到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影 子,西方的政治结构就是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结构发展而 拓展延伸 来的。 摘编自吴明华《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全面客观地认识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对近现代西方的影响》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 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 问题探究 从机构上看 庭等机构有力地保障了民主的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民主政治 从公民权利 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 的特点及其实质。 上看 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提示特点:直接民主:民主范图狭窄。实质:是奴隶主 制定了一整套辩论的章法来保证辩论的实 从方式上看 贵族阶级的民主。 施;克利斯提尼还创立了“陶片放逐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罗马政治 从物质上看 通过发放公职津贴等方法鼓励公民参政 对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提示影响:为近现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 2.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认识的误区 据;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提供了借鉴;为近现代 (1)从民主运作形式上看: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是政治 西方国家权力构建奠定了基础。 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可误认为直接民主是最理想和完 核心归纳 美无缺的运作方式。 (2)从局限性上看:古代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关系 ! 民主,不能说成是全体雅典男性居民的民主。 1.区别 (3)从实质上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奴隶主贵 (1)古代雅典民主为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民主为间接代 族阶级的专政,不可误认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 议制民主。 (4)从影响上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 (2)古代雅典民主为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近代西 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不可误认为其为近代欧 方民主则更加广泛,基本上实现了普遍的民主。 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提供了完备的体系。 10
历 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3)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了共和制。 4.评价 积极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 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局限 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 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 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微思考 近代西方政体有几种类型? 1787年美国宪 法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 提示 类型: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实现:美国实行立 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任何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 权力的制约,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材料一 在这些城邦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 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 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公元前431年, 雅典全部人口为40万人,其中雅典自由民16.8万,外邦 人3.2万,奴隶20万。而自由民中,妇女也被排除于民 主的殿堂之外。 ———摘编自[英]哈蒙德《希腊史》 材料二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 度的基础,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 态。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在文艺复兴时期再次发展,平 等、自由观念以及法律、民主政治得到极大宣扬,这也为近现 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资本主义权力的制 约与平衡的政治特点就可以看到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影 子,西方的政治结构就是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结构发展而 来的。 ———摘编自吴明华《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对近现代西方的影响》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民主政治 的特点及其实质。 提示 特点:直接民主;民主范围狭窄。实质:是奴隶主 贵族阶级的民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罗马政治 对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提示 影响:为近现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 据;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提供了借鉴;为近现代 西方国家权力构建奠定了基础。 核心归纳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关系 1.区别 (1)古代雅典民主为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民主为间接代 议制民主。 (2)古代雅典民主为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近代西 方民主则更加广泛,基本上实现了普遍的民主。 (3)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在制约机制、治理机制和程序等 方面更加完善。 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对近代西方民主 政治的影响 抽签产生 近代选举制的起源 人民主权 近代以来主权在民思想的开端 五百人议事会按公民人数 分配名额 比例代表制的开始 五百人议事会规定的任期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任期制的 渊源 公民大会中的辩论行为 近代西方议会制的雏形 拓展延伸 全面客观地认识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 从机构上看 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 庭等机构有力地保障了民主的实施 从公民权利 上看 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 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从方式上看 制定了一整套辩论的章法来保证辩论的实 施;克利斯提尼还创立了“陶片放逐法” 从物质上看 通过发放公职津贴等方法鼓励公民参政 2.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认识的误区 (1)从民主运作形式上看: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是政治 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可误认为直接民主是最理想和完 美无缺的运作方式。 (2)从局限性上看:古代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 民主,不能说成是全体雅典男性居民的民主。 (3)从实质上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奴隶主贵 族阶级的专政,不可误认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 (4)从影响上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 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不可误认为其为近代欧 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提供了完备的体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