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 反映出( 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可知周边民族内迁后融入华夏族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 材料反映的是华夏认同,无法体现诸侯变法、三家分晋和王室衰微,排除A、B、C三项。 2.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之交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这主要 是因为( A.废除了井田制度 B.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有着飞 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故B项正确;井田制度的废除、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都不 是主要原因,故A、C两项错误: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故D项错误。 3.《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中的“买其椟而还其珠”,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推行重农抑商 B.商业意识增强 C.社会转型加快 D.经济管理规范 答案B 解析题千材料“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买其椟而还其珠”都体现出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 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题千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转型,故C项错 误;题千材料不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管理规范的信息,故D项错误。 4.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B.人口激增,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效率,以集体耕作取代个体劳动 D.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废井田开阡陌”,可知体现了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项正 确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 反映出( ) 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可知周边民族内迁后融入华夏族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 D 项符合题意;题干 材料反映的是华夏认同,无法体现诸侯变法、三家分晋和王室衰微,排除 A、B、C 三项。 2.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之交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这主要 是因为( ) A.废除了井田制度 B.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有着飞 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故 B 项正确;井田制度的废除、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都不 是主要原因,故 A、C 两项错误;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故 D 项错误。 3.《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中的“买其椟而还其珠”,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 A.推行重农抑商 B.商业意识增强 C.社会转型加快 D.经济管理规范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买其椟而还其珠”都体现出商业意识增强,故 B 项 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转型,故 C 项错 误;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管理规范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4.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 )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B.人口激增,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效率,以集体耕作取代个体劳动 D.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废井田开阡陌”,可知体现了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故 D 项正 确
5.《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表明孔子() A推崇为政以德 B.提倡仁者爱人 C.反对奢靡享乐 D.注重克己复礼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针对季氏违反等级礼仪的现象,孔子表达了愤怒之情,体现了他克己 复礼的主张,故D项正确。 6.《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少于礼与仁;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 A孔子更重视顺其自然,顺天而为 B.孔子与老子都赞成“君权神授” C.孔子与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存在很大差异 D.孔子与老子在对待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上有差异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孔子更注重人事,老子更注重自然,说明两人在对待人与自然、社会 关系上有差异,D项正确:孔子更注重人事,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君权神授”,排除B 项;孔子和老子都生活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 7.先秦时,他们不狩不猎,不耕不织,不农不商,奔走于诸侯,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这体现了 A宗法制瓦解 B.百家争鸣 C私有制兴起 D.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奔走于诸侯,言治乱之事,以千世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士人周游列国,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这体 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项正确:题千材料未体现出宗法制瓦解,排除A项: 私有制兴起以及重农抑商是经济领域的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D两项。 8.“先秦诸子,除庄子外,都是‘公共之学’,即都是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当时 “公共之学”的核心主张是 A追求社会稳定 B.反对严刑峻法 C主张国家统一 D.建立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先秦诸子,除庄子外,都是‘公共之学’,即都是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关注 的核心”,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子百家从社会现实出发,提出自己的主张,但 都体现了追求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反对严刑峻法属于儒家思想,故排除B项。主张国家 统一属于法家思想,故排除C项。建立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故排除D项。 9.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按照这种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 A.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出现了诸子百家 C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D.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 答案C 解析百家争鸣中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彼此吸收、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 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 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强调的是百家争鸣在思想方面对历史的影响 而不是经济方面,故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政治、经济大变动是百家争鸣出现 的原因,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0.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已经产生。 材料一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5.《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表明孔子( ) A.推崇为政以德 B.提倡仁者爱人 C.反对奢靡享乐 D.注重克己复礼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针对季氏违反等级礼仪的现象,孔子表达了愤怒之情,体现了他克己 复礼的主张,故 D 项正确。 6.《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少于礼与仁;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 ) A.孔子更重视顺其自然,顺天而为 B.孔子与老子都赞成“君权神授” C.孔子与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存在很大差异 D.孔子与老子在对待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上有差异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孔子更注重人事,老子更注重自然,说明两人在对待人与自然、社会 关系上有差异,D 项正确;孔子更注重人事,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君权神授”,排除 B 项;孔子和老子都生活于春秋时期,排除 C 项。 7.先秦时,他们“不狩不猎,不耕不织,不农不商,奔走于诸侯,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这体现了 ( ) A.宗法制瓦解 B.百家争鸣 C.私有制兴起 D.重农抑商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奔走于诸侯,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士人周游列国,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这体 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 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出宗法制瓦解,排除 A 项; 私有制兴起以及重农抑商是经济领域的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C、D 两项。 8.“先秦诸子,除庄子外,都是‘公共之学’,即都是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当时 “公共之学”的核心主张是 ( ) A.追求社会稳定 B.反对严刑峻法 C.主张国家统一 D.建立君主专制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先秦诸子,除庄子外,都是‘公共之学’,即都是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关注 的核心”,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子百家从社会现实出发,提出自己的主张,但 都体现了追求社会稳定,故 A 项正确。反对严刑峻法属于儒家思想,故排除 B 项。主张国家 统一属于法家思想,故排除 C 项。建立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故排除 D 项。 9.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按照这种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 ) A.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出现了诸子百家 C.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D.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 答案 C 解析百家争鸣中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彼此吸收、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 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 C 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 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强调的是百家争鸣在思想方面对历史的影响, 而不是经济方面,故排除 A 项。B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政治、经济大变动是百家争鸣出现 的原因,故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0.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已经产生。 材料一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一孔子 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一商鞅 材料二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老子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 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一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人关于人口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并说明各自的历史局限性。 参考答案1)共同点:主张增加人口(或鼓励生育)。 原因宗法观念的影响:对外战争的需要,发展生产的需要,扩充实力的需要。 (2)老子:小国寡民。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韩非子:人多财寡,导致争斗。认为人口问题是社会矛盾的根源,没有看到阶级斗争是社会治 乱的根源。 等级考拓展提高 1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有关“百家争鸣*“商鞅变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等内容的材料,由此推断该班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社会大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变法, 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故 C项符合题意。 2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如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则必须分居 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年男子另立户籍在客观上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 收入。而从长远与更深层次上讲,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农业人口,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D 项符合题意。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 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保护私有财产理念的产生 C.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 想,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题千材料没有体 现出统治者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 排除C项。 挑战创新
——孔子 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商鞅 材料二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 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人关于人口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并说明各自的历史局限性。 参考答案(1)共同点:主张增加人口(或鼓励生育)。 原因:宗法观念的影响;对外战争的需要;发展生产的需要;扩充实力的需要。 (2)老子:小国寡民。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韩非子:人多财寡,导致争斗。认为人口问题是社会矛盾的根源,没有看到阶级斗争是社会治 乱的根源。 等级考拓展提高 1.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有关“百家争鸣”“商鞅变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等内容的材料,由此推断该班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社会大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变法, 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故 C 项符合题意。 2.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如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则必须分居 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 )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年男子另立户籍在客观上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 收入。而从长远与更深层次上讲,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农业人口,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D 项符合题意。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 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保护私有财产理念的产生 C.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 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 想,故 D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 现出统治者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 B 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 排除 C 项。 挑战创新
材料一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 战国中期青铜量器,现藏 于上海博物馆。左壁刻有 铭文:“十八年…冬十 二月乙西.大良造鞅,爱 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 为升。” 材料二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鞅《商君书》 材料三用商鞅之法…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见税什五。故贫 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班固《汉书·食货志》 (1)比较三则史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 参考答案1)史料价值: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能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改革 举措;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能直接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三属于文 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于评价商鞅经济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2)评价:从商鞅经济改革推动秦国及其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作答。例如,商鞅的经济改 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 转型。 从商鞅经济改革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的角度作答。例如,商鞅的经济改革导致赋役沉重,加重 了人民负担,重农抑商政策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 材料二 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鞅《商君书》 材料三 用商鞅之法……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见税什五。故贫 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班固《汉书·食货志》 (1)比较三则史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 参考答案(1)史料价值: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能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改革 举措;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能直接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三属于文 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于评价商鞅经济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2)评价:从商鞅经济改革推动秦国及其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作答。例如,商鞅的经济改 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 转型。 从商鞅经济改革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的角度作答。例如,商鞅的经济改革导致赋役沉重,加重 了人民负担,重农抑商政策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