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 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宋朝农业生产规模日益庞大 B.封建时代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C.宋朝农户经营方式日益多样 D.宋朝普通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虽然涉及农业但是无法体现农业生产规模大,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茧厚 丝长无断缕”,可知蚕丝的品质较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题千材料既有农业生产又 有煮蚕缫丝,因此推断农户经营方式多样,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能体现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故D项错误。 2.下面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可知宋朝( 农户 条闹户 织户 桑蚕 饲蚕户 丝户 织户 蚕丝户 缫丝片 织户 工) A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图谱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 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题千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 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错误;题干图谱未体现经济重心转移的信息,故D项 错误。 3.宋朝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 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反映出() A.朝贡贸易为政府所垄断 B.海外贸易政策较为务实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D.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外贸 答案B 解析宋朝下令限制政府层面的朝贡贸易,是因为朝贡贸易带来的是政府的亏空。同时鼓励海 外商人来华贸易,扩大中国的出口,带来更多的税收,由此可见宋朝实行务实的海外贸易政策, 故B项正确。 4宋朝常常对农器、粮食、布帛等买卖免税,对民间小摊小贩零星细碎的日常生活用品交易 免税。据此可知,宋朝通过税收( A抑制土地兼并 B.稳定社会秩序 C.促进租佃经营 D.集聚商业资本 答案B
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后·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 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 ) A.宋朝农业生产规模日益庞大 B.封建时代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C.宋朝农户经营方式日益多样 D.宋朝普通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虽然涉及农业但是无法体现农业生产规模大,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茧厚 丝长无断缕”,可知蚕丝的品质较高,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题干材料既有农业生产又 有煮蚕缫丝,因此推断农户经营方式多样,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未能体现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故 D 项错误。 2.下面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可知宋朝( ) A.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图谱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 故 A 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 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 C 项错误;题干图谱未体现经济重心转移的信息,故 D 项 错误。 3.宋朝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 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反映出( ) A.朝贡贸易为政府所垄断 B.海外贸易政策较为务实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D.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外贸 答案 B 解析宋朝下令限制政府层面的朝贡贸易,是因为朝贡贸易带来的是政府的亏空。同时鼓励海 外商人来华贸易,扩大中国的出口,带来更多的税收,由此可见宋朝实行务实的海外贸易政策, 故 B 项正确。 4.宋朝常常对农器、粮食、布帛等买卖免税,对民间小摊小贩零星细碎的日常生活用品交易 免税。据此可知,宋朝通过税收( ) A.抑制土地兼并 B.稳定社会秩序 C.促进租佃经营 D.集聚商业资本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宋朝对于重大商品征税,对于民间生活用品免征税收,主要是稳定基层社 会秩序,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论述的是商业,不是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租佃经营属于农业 土地方面,故C项错误;D项中商业资本不符合古代农业社会的特点,排除。 5.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宋朝南方手工业进步 C.宋朝南方商业繁荣,出现了“交子”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可知当时朝廷的财政收入都依赖东南地 区,故D项正确:A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题千干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进步,排除B 项:题千材料没有涉及南方商业繁荣及出现“交子”的问题,故C项错误。 6.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发现,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 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该现象表明( A宋朝经济繁荣人民富庶 B.宋朝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朝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仆役小吏…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俨然贵族”,可知宋朝门阀制 度松动,社会风尚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可以探究历史的真相。下面我们通过分析各种类型的资料来探究宋 朝的海外贸易。 【走进政策】 材料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一宋高宗 (1)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统治者的什么态度? 【关注史实】 材料二两宋时,泉州、广州等地都有外国商人居住。政府委派外国商人管理,这些管理人员 要穿中国服装。外商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学校,专供他们的子弟受教育。 一宋长友、肖厚建《中国历史》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朝海外贸易的盛况。 【综合分析】 材料三宋朝时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商 业的繁荣则为海上贸易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材料四下图是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惨考答案1)意思:海外贸易获利最丰厚,如果经营得当,可以获得上百万的收入。态度:宋朝统 治者重视和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2)盛况:外贸税收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瓷器、茶叶等,远销亚非许多 国家和地区,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等。 (3)原因:宋朝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繁荣;宋朝政府实行鼓励海外贸易 的政策;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等等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宋朝对于重大商品征税,对于民间生活用品免征税收,主要是稳定基层社 会秩序,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论述的是商业,不是土地兼并,故 A 项错误;租佃经营属于农业 土地方面,故 C 项错误;D 项中商业资本不符合古代农业社会的特点,排除。 5.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宋朝南方手工业进步 C.宋朝南方商业繁荣,出现了“交子”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可知当时朝廷的财政收入都依赖东南地 区,故 D 项正确;A 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进步,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南方商业繁荣及出现“交子”的问题,故 C 项错误。 6.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发现,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 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该现象表明( ) A.宋朝经济繁荣人民富庶 B.宋朝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朝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仆役小吏……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俨然贵族”,可知宋朝门阀制 度松动,社会风尚发生了变化,故 B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可以探究历史的真相。下面我们通过分析各种类型的资料来探究宋 朝的海外贸易。 【走进政策】 材料一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 (1)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统治者的什么态度? 【关注史实】 材料二 两宋时,泉州、广州等地都有外国商人居住。政府委派外国商人管理,这些管理人员 要穿中国服装。外商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学校,专供他们的子弟受教育。 ——宋长友、肖厚建《中国历史》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朝海外贸易的盛况。 【综合分析】 材料三 宋朝时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商 业的繁荣则为海上贸易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材料四 下图是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 13 个密封的船舱。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参考答案(1)意思:海外贸易获利最丰厚,如果经营得当,可以获得上百万的收入。态度:宋朝统 治者重视和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2)盛况:外贸税收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瓷器、茶叶等,远销亚非许多 国家和地区,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等。 (3)原因:宋朝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繁荣;宋朝政府实行鼓励海外贸易 的政策;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等等
等级考拓展提高 1从宋朝开始,城市的粮食供应圈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其结果是向城市供应粮食的运输成本 普遍提高。即以京城而论,对于漕粮的依赖愈来愈重,增加了财政支出。宋朝以后,大中城市 普遍停止扩张。可见当时影响城市人口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条件落后 B.财政支出状况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生产水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影响中国城市人口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与粮食供应圈有关,由于我 国农业发展水平低,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需要通过从外地运输粮食,从而造成了国 家财政支出的增多,也使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受到影响,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交通条件 落后,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每个城市的粮食供应圈的扩大增加了财政支出,故财政支出 并非影响城市人口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对城市人口承 载能力的影响,排除C项。 2.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根据下表信息可推出的结论是(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3025541 62.9% 1 122476 37.1% 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 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朝繁荣 答案c 解析安土重迁的观念不分南北,排除A项;北宋的政治中心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不在南方,排 除B项;北宋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排除D项;经济重心南移和战 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故选C项。 挑战创新 历代户口数摘录表 年份 户数 人口数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 12233062 59594978 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 21007820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 9237112 53256229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 8907564 46019956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一649年) 3000000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8914709 52919309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 3090504 24969309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17211731 (承担赋役 的丁口数)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 20882258 46734784 28320085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 12670801 (承担赋役的 丁口数) C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13430322 59848964
等级考拓展提高 1.从宋朝开始,城市的粮食供应圈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其结果是向城市供应粮食的运输成本 普遍提高。即以京城而论,对于漕粮的依赖愈来愈重,增加了财政支出。宋朝以后,大中城市 普遍停止扩张。可见当时影响城市人口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条件落后 B.财政支出状况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生产水平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影响中国城市人口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与粮食供应圈有关,由于我 国农业发展水平低,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需要通过从外地运输粮食,从而造成了国 家财政支出的增多,也使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受到影响,故 D 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交通条件 落后,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每个城市的粮食供应圈的扩大增加了财政支出,故财政支出 并非影响城市人口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对城市人口承 载能力的影响,排除 C 项。 2.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根据下表信息可推出的结论是(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朝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3 025 541 62.9% 1 122 476 37.1% 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 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朝繁荣 答案 C 解析安土重迁的观念不分南北,排除 A 项;北宋的政治中心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不在南方,排 除 B 项;北宋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排除 D 项;经济重心南移和战 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故选 C 项。 挑战创新 历代户口数摘录表 年份 户数 人口数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 年) 12 233 062 59 594 978 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 年) 4 279 634 21 007 820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 年) 9 237 112 53 256 229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 年) 10 677 960 56 486 856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 年) 8 907 564 46 019 956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 年) 3 000 000 —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 8 914 709 52 919 309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 年) 3 090 504 —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 17 211 731 24 969 309 (承担赋役 的丁口数)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 年) 20 882 258 46 734 784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 年) 12 670 801 28 320 085 (承担赋役的 丁口数)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 13 430 322 59 848 964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10652870 50545812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 10621436 50692856 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年) 19393587 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 27355462 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208095796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 398942036 一摘编自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指出其反映出的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表格信息 规律 分析说明 古代人口长期波动,清朝中期 规律一:就整个封 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生产力水平低 才增长到两亿多人 建社会时代来看, 下;专制统治,赋税沉重:战乱频繁,社会动 人口增长缓慢 荡 东汉初期、唐朝初期、北宋 初期统计显示户数较少,此后 规律二:人口随着 王朝初期经历农民起义、战乱,经济凋 敝;新王朝统治者实行保护小农经济的 户数、人口数迅速回升 王朝兴衰而增减 政策:王朝中期以后经济恢复,社会安定 统计表中户数和人口数不匹 规律三:如封建社 封建社会赋税沉重,政治黑暗致使人口 配,政府控制的丁口较少 会人口逃亡、隐 隐匿或逃亡,大地主、大官僚控制大量 匿现象严重 人口;古代缺乏科学的人口统计方法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 10 652 870 60 545 812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 年) 10 621 436 60 692 856 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 年) — 19 393 587 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 年) — 27 355 462 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 — 208 095 796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 年) — 398 942 036 ——摘编自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指出其反映出的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表格信息 规律 分析说明 古代人口长期波动,清朝中期 才增长到两亿多人 规律一:就整个封 建社会时代来看, 人口增长缓慢 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生产力水平低 下;专制统治,赋税沉重;战乱频繁,社会动 荡 东汉初期、唐朝初期、北宋 初期统计显示户数较少,此后 户数、人口数迅速回升 规律二:人口随着 王朝兴衰而增减 王朝初期经历农民起义、战乱;经济凋 敝;新王朝统治者实行保护小农经济的 政策;王朝中期以后经济恢复,社会安定 统计表中户数和人口数不匹 配,政府控制的丁口较少 规律三:如封建社 会人口逃亡、隐 匿现象严重 封建社会赋税沉重,政治黑暗致使人口 隐匿或逃亡;大地主、大官僚控制大量 人口;古代缺乏科学的人口统计方法